長板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長板理論又稱多腿凳定律、反木桶理論
目錄 |
長板理論是指對組織而言,憑藉其鮮明的特色,發揮長板優勢,就能跳出大集團的游戲規則,建立自己的王國。
管理中的木桶原理認為一個桶裝水的多少,不取決於木桶的長板,而取決於木桶的短板,水最多裝到短板的高度。管理人員應該重點修補“短板”,消除“短板”的限制瓶頸。
但是,在市場定位中,營銷者不能遵守這個“木桶原理”,不應該太關註木桶的短板,而是要集中註意長板,找出最長的長板,甚至把長板加長,讓長板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至於短板,可以等企業有了足夠的實力以後再慢慢修補。這就是市場營銷中的“長板理論”,也叫“反木桶原理”。[1]
此外長板理論還有另一種說法——多腿凳定律,最早由中國自由撰稿人宋雪峰於2006年7月提出。意思是一個擁有多條長短不一凳腿的板凳如果想要儘可能的平穩,不是墊高最短的腿,而是消減最長的凳腿。在凳面範圍內加大凳腿之間的距離也能起到增加穩定性的作用。多腿凳定律更加強調以系統思維看待長板和短板。
長板理論與短板理論的比較[2]
- “短板理論”與“長板理論”核心觀點闡述
根據傳統的木桶理論的觀點,可以得出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木桶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木桶才能盛滿水,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沒有意義的,高出越多,浪費越大;其二,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板的高度不夠,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應該想方設法加高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高度,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徑。
從木桶理論,對應於組織發展,不難得出的結論是:組織發展要想不斷邁上新的高度,各種資源應該集中投入到組織最短的那塊板上去。因此,傳統的木桶理論也被稱之為“短板理論”。
與之相反,有領導人從企業自身的發展實踐出發,結合當前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提出了“長板理論”,其核心觀點為:公司就像一隻木桶,桶壁上的所有木板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當短板變長後,原來的長板就相對變為短板,於是需要繼續加高短板;如此迴圈往複,所有木板都在不斷變長,於是木桶的高度也就不斷上升,木桶的裝水量也就不斷增加。
- “短板理論”與“長板理論”比較分析
“短板理論”與“長板理論”實質上體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短板理論”實際上暗含著一個前提,即在木桶的高度一定的情況下,如何加高短板;而“長板理論”不主觀限定木桶的高度,鼓勵短板變長,而長板更長,通過木板之間的長短互動不斷提升木桶的整體高度。
通過以上對兩種理論的核心觀點和假設前提的界定,可以對二者做一個比較分析:
(1)“短板理論”是策略型思維,而“長板理論”是戰略型思維;
(2)“短板理論”是目光向內,而“長板理論”是目光向外;
(3)“短板理論”適用於成熟市場經濟中企業之間的競爭模式,而“長板理論”適用於新興市場經濟。因為在新興市場經濟環境中,大多數產業的集中度不高,產業發展標準與競爭規則尚不成熟,發展長板為競爭個體的企業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的可能和可行性。在此階段,企業的發展速度是競爭的核心關鍵。換言之,“短板理論”適用於紅海競爭,而“長板理論”適用於藍海競爭。
長板理論的實例應用[2]
一個組織中會有戰略型木板、文化型木板、業務型木板、管理型木板……作為組織發展的各種核心要素,其所發揮的功能是各不相同的,或者說在不同的階段發揮的功能也是有主有次的,是差異化的。但所有的木板又都是不可或缺的,雖然階段性發揮的功能會有差異,然而最終從木桶高度提升的意義上說, 所有的木板其實是不分主次,不分輕重。
2005年以前,泰德的“長板”是文化和業務。2005年組建集團的過程中,在總結前六年發展沉澱的基礎上,泰德花了大力氣重塑企業核心價值觀,當時很多人不理解。現在回過頭來,2005年初步完成了集團的組織建設和管理團隊建設,構建了集團的基礎管理體系,這在2006年的業務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2006年煤炭產業放量增長,充分奠定了今年乃至未來幾年組織發展的基礎。
沒有2005年文化型、組織型與團隊型“長板”的建設,2006年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 2005年底初步完成了未來三年集團的戰略規劃。進入2006年,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在業務型“長板”拉升後,對集團的組織建設、基礎管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原來的組織型與管理型“長板”又逐漸變為“短板”。同時,在業務發展中也反饋出產業戰略不夠清晰、無法真正“落地”的問題。
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集團適時於2006年四季度系統開展了戰略評價工作,除進一步明晰產業戰略外,在泰德發展歷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資本戰略和職能戰略。戰略評價完成後,戰略型“長板”的威力立顯,業務發展實現了開門紅,與往年同期相比又是放量增長。在泰德這個木桶中,各塊木板充分呈現此起彼伏、你追我趕的喜人景象。
以戰國時代田忌賽馬為例來說明。在這個典故中,田忌的三匹馬分別都不如齊王,如果按照“木桶”邏輯,田忌賽馬成績的好壞取決於他最慢的那匹馬——這馬比齊王的任何一匹馬都要慢,田忌必輸無疑。謀士孫臏提出的賽馬策略大家都知道: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結果當然是田忌贏得比賽的勝利。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出“長板理論”的核心效用,那就是短板不短,長板更長,長短各有其用,以奇勝,以正合。
20世紀70年代日本、香港、美國的電子錶迅速崛起,對瑞士傳統的機械鐘錶業形成了猛烈衝擊。面對國際鐘錶市場的激烈競爭,瑞士手錶走“專精優特”路線,將產品做到極致,做出了同行業其他人無法取代的特色。這些老牌名錶大部分都是由小企業承擔裝配和生產的。這些小廠由於生產的高檔豪華表技術高,工藝水平無與倫比,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相當於世界市場手錶平均價格的5—10倍。瑞士高檔豪華表只占現階段鐘錶出口量的4%,但其出口值卻占其出口總額的50%以上。
當曾經風靡一時的電子錶銷聲匿跡之時,瑞士手錶經久彌新,穩固的坐在頭把交椅上,其王者風範令人嘆為觀止。瑞士手錶早已成為年輕時尚的代名詞。瑞士不愧為鐘錶王國,整個國家也始終如一的將特色發揮到了極至。
其實80/20的古老原則講的不就是點的力量嗎?不需要全面發展,只要有20%的地方做到最好,那麼就能取得80%的成功。只要堅持不懈地去維護那根最長的木板,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一座輝煌的摩天大廈。
企業在對競爭狀況進行分析時,必須要認清自己的相對優勢和劣勢,企業在分析自己時,一定要求“真”,即真實瞭解自身和評價對手,明確相對的優勢和劣勢。對於組織而言,木桶中最長的一塊(相對優勢)是成功的根本,而木桶中最短的一塊(相對劣勢)是失敗的根本。
市場上總是有霸權,弱小的新生力量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正面衝突就如以卵擊石。所以避實就虛,揚長避短才是四兩撥千斤的明智之舉。
長板理論要求企業具有突出的優勢,然後精益求精,不斷加固最長的那根木板,在一個點上突破市場領導者牢牢控制的局而,進而塑造一種新的態勢,根據優勢富集效應而實現幾何級數的發展,最終達到某一個制高點。
長板理論要求特色突顯,是指掙脫束縛的創新思維方式,不是簡單的差異化戰略。差異化戰略實際上是一種對抗性的競爭,利用同質產品的細微區別,在有限的市場夾縫裡你爭我奪求生存。而特色突顯就是要跳出狹隘的競爭圈,打破舊的框架,創造一種新的市場模式。
比如dell電腦巧妙的繞開了IBM,dell創造性的開闢了電腦銷售的新模式,為自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點,這就是它最長的那根木板,在此基礎上,其他木板也順勢而上,不斷的向縱深處發展,雖然它的底盤沒有IBM大,但是經過其孜孜不倦的努力,高度遠遠超過了IBM的木桶,所以整個容積也不容小覷。這就是突顯的力量。
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只有另闢蹊徑才能跳出大企業的五指山;只有出奇制勝才能成為新領域的領先者。
特色突顯不需要龐大的資本支持。資金少並不意味著在起跑線上就被判了死刑。資金的多少決定了木桶底盤的大小,真正重要的是變數,也就是木桶的高度,所以如何讓木板越來越長才是問題的關鍵。
有誰能想到每天習以為常的木梳能成就一個公司?四川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就把梳子做成了文化,做成了全國知名的品牌,生產值達到幾千萬;上海的巴比饅頭把下里巴人的點心做成了品牌;康師傅讓小小的速食麵走遍全球;義烏的小商品在默默無聞中走出國門……這些毫不起眼的隱形冠軍都是白手起家,他們愈戰愈勇,勢如破竹,帶動所有木板一起成長,最終成為一個領域的發言人,建立自己的標準。
香港金利來集團的創始人曾憲梓就說,他們公司一直是靠現金來運作,決不負債,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小小的領帶,到現今的時裝王國,金利來為中國的中小企業樹立了楷模。
企業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緊緊盯住最長的木板,將所有的資源都傾註在這塊木板上,保證這塊木板在所有木桶中最長的地位。
三花集團在空調製冷行業當了20多年的配角,在幾個主導元件上,已經和正在成為標準的制訂者。看著空調行業巨大的利潤,董事長張道才不是沒有心動過,但是每次抽完一支煙就放棄了這個念頭。“不能到客戶的市場里去”,這樣會丟了自己的專業市場。
“專業”,只有專註了,才有事業的成功。浙江沿海地區有一大批低調的小企業,他們廠房簡陋,產品簡單,但是,往往不經意的一個小公司卻是其產品領域的帶頭大哥。在這藏龍卧虎之地,他們專心修煉自己的獨門秘笈,無論是紐扣、打火機,還是指甲鉗,只要認準了就一頭扎下去,海豚潛得越深則跳得越高。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關註發展趨勢是必修課,但是千萬不能被光怪陸離的表象迷了眼,任爾東西北風,堅持自己的優勢,就算是握在手中的是芝麻也不要貪圖別人的西瓜,因為你擅長種芝麻,所以必定要有芝麻開花節節高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