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系統思維(Systematic Thinking)
目錄 |
系統是一個概念,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一種認識論,即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相結合的有機整體,系統的整體不等於其局部的簡單相加。這一概念揭示了客觀世界的某種本質屬性,有無限豐富的內涵和處延,其內容就是系統論或系統學。系統論作為一種普遍的方法論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級思維模式。
系統思維就是把認識對象作為系統,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系統思維以系統論為思維基本模式的思維形態,它不同於創造思維或形象思維等本能思維形態。系統思維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給我們帶來整體觀。
按照歷史時期來劃分,可以把系統思維方式的演變區分為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古代整體系統思維方式——近代機械繫統思維方式——辯證系統思維方式——現代複雜系統思維方式。
系統思維方式的客觀依據,就是系統乃是物質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屬性,思維的系統性與客體的系統性是一致的。現代思維方式特別是系統思維方式,主要以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等特點見長。
1、整體性
系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是由客觀事物的整體性所決定,整體性是系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它存在於系統思維運動的始終,也體現在系統思維的成果之中。整體性是建立在整體與部分之辯證關係基礎上的。整體與部分密不可分。整體的屬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聯繫所造成的。而整體也正是依據這種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方式實行對部分的支配。
堅持系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首先必須把研究對象作為系統來認識,即始終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這裡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思維中必須明確任何一個研究對象都是由若幹要素構成的系統;二是在思維過程中必須把每一個具體的系統放在更大的系統之內來考察。如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就要把城市交通問題作為一個由若幹要素構成的系統來考察,不僅要考察系統內部車輛、客流量、道路等參數(要素),還要考察車輛的運行情況。同時,還要把交通問題這個系統納入城市市政建設的大系統中去考察。只有從市政建設的整體角度去考察解決城市交通這個子系統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的有效的方法。
堅持系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還必須把整體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說,思維的邏輯進程是這樣的:在對整體情況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提出整體目標,然後提出滿足和實現整體目標的條件,再提出能夠創造這些條件的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最後選擇最優方案實現之。在這個過程中,提出整體目標,是從整體出發進行綜合的產物;提出條件,是在整體目標統攝下,分析系統各要素及其相互關係而形成的;方案的提出和優選,是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重新進行系統綜合的結果。由此可見,系統思維方式把整體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通過對系統要素的分析這個中間環節,再回到系統綜合的出發點。
2、結構性
系統思維方式的結構性,就是把系統科學的結構理論作為思維方式的指導,強調從系統的結構去認識系統的整體功能,並從中尋找系統最優結構,進而獲得最佳系統功能。
系統結構是與系統功能緊密相連的,結構是系統功能的內部表徵,功能是系統結構的外部表現。系統中結構和功能的關係主要表現為: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在一定要素的前提下,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功能。問題是在於,與人相聯繫的系統其結構才決定其功能,表現為優化結構和非優化結構同功能的關係。優化結構就能產生最佳功能,非優化結構不能產生最佳功能,這是結構決定功能的一個具有方法論意義的觀點。
系統思維方式的結構性,對認識方法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樹立系統結構的觀點,在具體實踐活動中,緊緊抓住系統結構這一中間環節,去認識和把握具體實踐活動中各種系統的要素和功能的關係,在要素不變的情況下,努力創造優化結構,實現系統最佳功能。比如,我們目前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在現有條件下進行的經濟體制結構的改革,通過經濟體制結構的優化來提高整體的經濟能力。
系統的要素和結構對功能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功能的基礎,而結構是從要素到功能的必經的中間環節,在相同的要素情況下,結構如何對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僅如此,通過要素和結構關係所表現出的容差效應可以看出,系統要素在數量上不齊全和在質量上有缺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系統結構的優化得到彌補,而不影響系統的功能。比如,前蘇聯製造的米格25型飛機,按構成它的部件來說並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但由於結構優化,其功能在當時是世界第一流的。系統思維方式的結構性告訴我們,在考察要素和結構同功能的關係時,必須在頭腦中把思維指向的重點放在結構上;在追求優化結構時,必須全力找出對整個系統起控製作用的中心要素,作為結構的支撐點,形成結構中心網路,在此基礎上,再考察中心要素與其他要素的聯繫,形成系統的優化結構。
3、立體性
系統思維方式是一種開放型的立體思維。它以縱橫交錯的現代科學知識為思維參照系,使思維對象處於縱橫交錯的交叉點上。在思維的具體過程中,系統思維方式把思維客體作為系統整體來思考,既註意進行縱向比較,又註意進行橫向比較;既註意瞭解思維對象與其他客體的橫向聯繫,又能認識思維對象的縱向發展,從而全面準確地把握思維對象的規定性。
客觀事實都是縱向和橫向的統一。任何一個認識客體,既是由若幹個子系統構成的系統,又是另一個更大系統中的子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它的發展是縱向的;作為一個子系統,它與其他子系統之間的聯繫是橫向的。這樣一個具體系統的本質,不僅取決於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結構形式,而且取決於與其他系統之間的聯繫形式。所以,立體思維,就是指主體在認識客體時要註意縱向層次和橫向要素的有機耦合,時間和空間的辯證統一,在思維中把握研究對象的立體層次、立體結構和總體功能。不但要有“三維思維”,更要有“四維思維”,即研究系統運動的空間位置時,要考慮其時間關係;而研究系統運動的時間關係時,要考察其空間位置。立體思維就是時空一體思維,是縱橫辯證綜合思維。
在立體思維中,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不再是各自獨立的兩種思維指向形式,而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形成一種互為基礎、互相補充的關係。縱向思維以橫向思維為基礎,就是說,要在橫向比較中進行縱向思維,而且只有經過橫向比較之後才能準確地確定縱向思維目標。例如,我們要上一個新產品,總要先進行調查論證,瞭解市場的供求關係,瞭解什麼商品暢銷,在橫向比較的基礎上,才能較為準確地選定某種新產品作為縱向思維的目標。橫向思維的優點就在於,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把事物置於普遍聯繫和相互作用之中,通過與其他事物的比較,來認識和度量自己,進而認識事物運動的特點和規律。同時還必須看到,橫向思維必須以縱向思維為基礎,就是說,有效的橫向思維必須對事物的縱向的深刻認識為前提。橫向思維屬於多向思維,在具體的思維過程中,思維指向是有限的。主體總是根據思維目標的需要,來確定一些主要的思維指向,究竟確定哪些思維指向,要受制於縱向思維的深度。主體縱向思維越深刻,越能準確地選定橫向比較的目標和範圍。例如,我們要評選某類最優產品,總是在同類產品質量比較優秀中評選,這就需要對該類產品的深刻認識,才能確定參加評選的產品,然後才能進行橫向比較。縱向思維的長處是在歷史的自我比較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取得的成就。
立體思維是開放思維,而且在一切方面,在整體上都是開放的。因為,主體思維的縱向方面與時間的一維性相符合,與事物的縱向發展相一致,因而在縱向方面是開放的。主體思維的橫向方面與空間的三維性相符合,與事物的橫向聯繫相一致,因而在橫向方面也是開放的。這樣,主體思維無論在縱向方面還是在橫向方面都是開放的,是全方位的開放,徹底的開放。根據系統開放性原理,主體的思維要達到有序,其首要條件是必須敞開“思維大門”,加強與來自不同方面的思維信息的交流,善於吸取有價值的思維成果。可見,這種徹底開放型的思維,最有利於主體從整體上全面地把握客體的本質。
4、動態性
系統的穩定是相對的。任何系統都有自己的生成、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因此,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繫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聯繫都不是靜態的,都與時間密切相關,並會隨時間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系統內部諸要素的結構及其分部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二是系統都具有開放的性質,總是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活動。因此,系統處於穩定狀態,並不是講系統沒有什麼變化,而始終處於動態之中,處在不斷演化之中。
系統的動態原則可以作為事物運動規律來理解,它對於思維方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系統思維方式的動態性正是系統動態性的反映。思維從靜態性進入動態性,要求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系統的穩定結構,使系統演化不斷地從無序走向有序。系統的有序和無序是衡量系統結構是否穩定的標誌。一般說來,如果系統是有序的,系統結構就是穩定的;相反,系統結構則是不穩定的。系統的有序和無序,穩定結構和非穩定結構,這是系統存在和演化的兩種基本狀態,它們本身沒有抽象意義的價值規定。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價值取向,創造條件打破系統的有序結構,使之成為向新的有序結構過渡的無序狀態,也可以創造條件消除對系統的各種干擾,使系統處於有序狀態,保持系統的穩定。這裡的關鍵是要把握系統演化過程中的控制項,對系統實現自覺的控制。控制項不僅能夠破壞系統的舊穩定結構,而且還能使其過渡到新的系統結構。只要人們能夠正確地把握控制項,就能使系統向演化目標方向發展。然而,控制項是多樣的,又是可變的。這就要求人們不但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找出最佳的控制項,而且還要隨著系統的演化,不斷地選擇最佳控制項。由於系統演化的可能方向是分叉的樹枝型,而不是直線型,這就要求人們把系統演化的可能方向理解為具有多種方向可選擇的狀態,把事物的發展放在多種可能、多種方向、多種方法和多種途徑的選擇上,而不要把希望寄托於某一種可能、方向、方法和途徑上。因此,在人們的頭腦中必須破除線性單值機械決定論的影響,樹立非線性的統計決定論的思維方法。
5、綜合性
綜合,本身是人的思維的一個方面,任何思維過程都包含著綜合和綜合的因素。然而,系統思維方式的綜合性,並不等同於思維過程中的綜合方面,它是比“機械的綜合”、“線性的綜合”更為高級的綜合。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任何系統整體都是這些或那些要素為特定目的而構成的綜合體;二是任何系統整體的研究,都必須對它的成分、層次、結構、功能、內外聯繫方式的立體網路作全面的綜合的考察,才能從多側面、多因果、多功能、多效益上把握系統整體。系統思維方式的綜合已經是非線性的綜合,是從“部分相加等於整體”上升到“整體大於部分相加之和”的綜合,它對於分析由多因素、從變數、多輸入、多輸出的複雜系統的整體是行之有效的。
系統思維方式的綜合,要求人們在考察對象時要從它縱橫交錯的各個方面的關係和聯繫出發,從整體上綜合地把握對象。傳統的“分析程式”是:分析一綜合,兩者被劃分為先後相繼的兩個環節,因而是一種單向思維。而“系統綜合程式”是:綜合一分析一綜合,相互之間存在著反饋,是雙向思維。它要求從整體出發,邏輯起點是綜合,要把綜合貫穿於思維邏輯進程的始終,要在綜合的指導和統攝下進行分析,然後再通過逐級次綜合而達到總體綜合。它要求摒棄孤立的、靜止的分析習慣,使分析和綜合相互滲透,“同步”進行,每一步分析都要顧及綜合、映現系統整體。這樣才能使人們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系統地綜合地考察事物,著眼於全局來認識和處理各種矛盾問題,達到最佳化的總體目標。
運用系統思維方式綜合地考察和處理問題,是現代化大經濟、大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當今許多工業化國家都把發展以各種新工藝為基礎的綜合性自動化生產,建立綜合性無廢料生產當成是更新生產力的合乎規律的方向。許多農業先進國家已經將生態系統的原理用於規劃、設計、建設和組織農業生產系統和農村生活系統以至農業政策系統,引起了農業生態系統綜合化的趨勢。這種把農業技術系統同農業生態系統有目的地實行綜合,是現代化系統化大農業發展的趨勢。至於現代的信息產業、宇宙工業、海洋開發等新興產業,更是應用系統科學理論對單科單項技術進行綜合配套和綜合調控的產物。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人們不斷揭示不同物質運動形式內在的共同屬性與共同規律,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採用系統思維的綜合方法。
1、整體法
整體法是在分析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始終從整體來考慮,把整體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讓任何部分的東西凌駕於整體之上。
整體法要求把思考問題的方向對準全局和整體、從全局和整體出發。如果在應該運用整體思維進行思維的時候,不用整體思維法,那麼無論在巨集觀或是微觀方面,都會受到損害。
2、結構法
進行系統思維時,註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合理性。系統由各部分組成,部分與部分之間組合是否合理,對系統有很大影響。這就是系統中的結構問題。
好的結構,是指組成系統的各部分間組織合理,是有機的聯繫。
3、要素法
每一個系統都由各種各樣的因素構成,其中相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素稱之為構成要素。要使整個系統正常運轉併發揮最好的作用或處於最佳狀態,必須對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發揮各要素的作用。
4、功能法
功能法是指為了使一個系統呈現出最佳態勢,從大局出發來調整或是改變系統內部各部分的功能與作用。在此過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變,從而使系統狀態更佳,也可能為了求得系統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統某部分的功能為代價。
案例一系統思維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1]
系統理論不僅為旅游研究提供了認識論基礎,即:旅游是一個系統,遵循系統的原理;同時又為旅游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即: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待旅游,用系統的思維及方法來研究旅游和進行旅游規劃。
對旅游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既有來自地理學的,也有來自旅游學的。他們對旅游的系統性的研究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一是旅游功能系統,二是旅游空間結構系統,三是旅游發展系統模擬。
在旅游功能的系統性的研究上,一般的觀點是:旅游系統包括三個子系統:旅游主體子系統、旅游客體子系統、旅游媒體子系統,而各子系統下麵還有更低級的子系統。在旅游空間結構的系統性的研究上,有觀點提出旅游系統主要是旅游地域系統,即區域旅游系統的概念。這一想法引人空間的概念,將旅游系統落實到具體的空間上,因為旅游規劃主要也是針對地域系統的,因此認為旅游地域系統這個概念的提出是有重要意義的。在旅游發展的系統模擬研究方面,電腦模型的建立實現了旅游發展的模擬,有助於規劃實施的監控和發展政策的選擇。
一、國外的旅游系統研究
國外學者對旅游系統的研究開始較早,在70年代就已有關於旅游功能的系統性研究的文章,包括定義旅游系統、旅游系統的組成要素及相互關係的研究等內容,這也是國外學者對旅游的系統性研究最多的一個方面。隨後,在旅游規劃的研究中出現了關於旅游地域系統和旅游系統規劃的研究,以及旅游發展系統模擬的研究。筆者認為,旅游系統規劃研究、旅游地域系統研究和系統模擬研究可歸為系統思維方法在旅游發展實踐中的應用研究。
二、系統思維在旅游功能系統研究中的應用
Leiper(1979)、Vann(1981)、Mill和Morriso(1985)和Gunn(1994)以系統觀點對“旅游”進行了定義,提出了旅游系統的構成要素。
Leiper(1979)在對“旅游”進行定義時運用系統的觀點,提出旅游是一個系統,旅游系統要素包括旅游者、客源地、運輸(交通)線路、目的地以及旅游產業(tourist industry)五個方面,這五個要素在功能和空間聯繫上相互交錯。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五個要素在一個包括物質、文化、社會、經濟、政策、技術相互作用的廣闊環境下運作[1]。
Vann(1981)提出切人研究旅游現象的四個方面:游客、中介組織(例如,那些被稱為旅游行業的機構,以及那些為游客提供服務的機構)、旅游資源供給、旅游的社會環境[2]。
Mill和Morrison(1985)在《旅游系統》一書中,提出旅游系統主要構成成分包括市場、旅行、目的地和促銷。促銷將目的地推向市場,而出游則使游客(市場)達到目的地[3]。
Gunn(1994)認為可以通過區分供給與需求來定義旅游系統,其區域旅游發展模型(圖1)顯示出旅游的供給與需求是如何相互作用以促進區域旅游發展的。供給方由吸引物、交通、旅游信息、提供服務和娛樂的設施、促銷等構成。需求方是有出游興趣和能力的人(旅游者)。系統中任何構成要素的變動都將對其他要素產生影響。他提出吸引物、服務與設施、交通、信息和指導、旅游者是規劃中的基本要素,也是規劃所要考慮的因素閉。
Leiper(1990)還對旅游吸引系統進行了研究,他提出一個旅游吸引模型,認為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和旅游相關信息三者的聯繫與共同作用,形成“吸引”系統。Leiper把吸引系統作為旅游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來處理,是系統思維方法在旅游研究應用中一個有意義的深化。此外,他提出首先應有人的需求存在,否則系統也就無從談起;旅游者並非單純受旅游地的“吸引”或“拉動”,他們本身也有出游的主觀願望,即“推力”,這在以往研究突出供給在系統中的重要性的基礎上,強調了旅游者在旅游系統中的重要性[5]。
案例二:試論企業管理中的系統思維[2]
一、企業管理中系統思維的內涵
1.系統思維要把企業看成是一個整體
企業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由相輔相成、相互關聯的各個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組成企業的各個部分都在為實現企業整體的目標而履行各自的使命,雖然它們的角度不同、職能相異,但它們都在為企業的整體目標實現應有的貢獻和價值。企業各部分只有在整體思維下,相互配合,才能實現整體優化;只有樹立局部服從全局的思想,才能最終實現公司總體目標。
經濟學中的“囚徒困境”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為什麼囚犯各自按自身利益極大化的原則選擇策略,實現了一個均衡,但它卻是非效率的?其實就是他們在決策時缺乏整體思維。
2.系統思維要把企業看成是一個有層次的整體
為了方便公司運轉,組成企業各個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原則或規則構成企業的層次系統,不同的管理層次有著不同的職能和任務。如高層管理者制定戰略決策和總體實施計劃,中層管理者分解戰略決策和具體實施計劃,低層管理者則執行相關計劃和上級的命令並及時報告執行情況。各管理層次只有職責清楚,任務明確,各司其職,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實現企業管理系統的整體功能。
3.系統思維要把企業看成是一個開放的整體
今天的企業越來越依賴其生存的環境,系統思維還要把企業放到一個更大的環境中來考慮,即把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看成一個系統。除了考慮企業內部的資源和能力外,還要考慮企業的外部環境,不僅要考慮巨集觀環境,還要考慮特定的產業環境。內部環境的分析可以幫助企業發現“我能做什麼?”,而外部環境的分析可以幫助企業知道“我可以做什麼?”,企業有能力做的事不一定是環境允許的事,如果硬要做事環境不允許的事,則企業能力越強,後果越慘。
4.系統思維要把企業看成是一個動態的整體
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企業的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同樣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企業內外部一體化的系統也是不斷發生變化的,這個系統總是處於動態的不平衡中,平衡是短暫的,不平衡是永恆的。企業要不斷以動態的思維來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策略來適應環境、影響環境,來追求系統的平衡。企業總是在這個系統的不平衡一平衡一不平衡一再到平衡的動態迴圈中不斷提升了的適應能力,從而可以延長自身的壽命。
5系統思維要把企業的各項活動看成是一個整體
企業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存在是形式,是手段,不是目的。各個部分存在的真正價值在於他們能各自完成或履行企業賦予的使命,而不在於組織本身,各個組成部分的活動才是企業價值的來源。系統思維要求我們不僅要看到各部分,更要看到各部分的活動,還要看到各種活動也構成了一個系統,即使是同一個部門,它的各項工作之間也有系統性問題。企業達到一個目標,需要完成多層次、多方面、多維度的工作,有戰略問題,也有策略問題;有營銷問題,也有生產問題;有生存問題,也有發展問題:有競爭力的問題,也有可持續性的問題等等。如果以系統思維來考慮安排這些工作,就能較好實現活動間的相互配合,以達到系統優化。
6.系統思維本身也是多維度、多層次的體繫系統思維的內涵很豐富,思考問題時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把企業看成系統。除了把企業各部分看成一個系統、把企業和所處的整個外部環境看成一個系統外,還要把企業的眼前和長遠看成一個系統,把企業的機會和威脅看成一個系統,把企業所處的產業鏈看成一個系統,把企業的效果和效率看成一個系統,把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看成一個系統等等。
二、系統思維在企業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系統思維除了前面所述的有利於實現整體優化和動態平衡這個基本作用外,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系統思維可以幫助尋找和抓住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聖吉認為,今天人們面對著多得讓人無法吸收的資訊,復巍度是空前的。不僅如此,企業管理者面臨的環境、要處理的問題的複雜程度也是空前的。
所以如何把有限的精力用於處理這些複雜的資訊,做最要緊的工作,需要勇氣和智慧。系統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去除不需要的信息,放棄不必要的工作,透過複雜現象抓主要矛盾,使有限的資源用於刀刃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系統思維有利於培養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一種獨特的、潛在的、不易模仿的可以幫助建立企業競爭優勢的一種能力。系統思維非常有利於整合各種資源,這種資源整合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隱性的能力,並且筆者認為這種能力可以成為別人難以模仿的核心能力。這種資源整合能力的提高,不僅不消耗資源,而且有利於集約使用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對建立企業的競爭優勢大有裨益。
3.系統思維有助於提升戰略思維能力,從而有利於創造未來
我們在今天的企業經營中,太多地遇到諸如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營者利益和所有者利益、研發投入和生產投入等等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正確處理這些衝突,可以使企業衝破一個又一個發展瓶頸,成為具有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的能贏得未來的長壽企業。系統思維是一種整體性思維,它能幫助企業從戰略的高度全面衡量企業發展中的矛盾和衝突,從長遠和大局的角度做正確的取捨,從而有利於創造未來。
4.系統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從單純適應環境提升到影響環境、改變環境
系統思維不僅把企業內外部環境看成一個系統,而且並不把企業看成只是環境的單純適應者,它有可能影響環境,甚至是改變環境。以格蘭仕為例,通過把技術層面上的價格競爭手段提升為一個關鍵性的戰略手段,通過持續降價使微波爐行業從無序競爭階段一步跳到壟斷競爭階段,格蘭仕的行為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了環境,使自己不通過殘酷競爭就很快確立了在行業內的領導地位。
三、在企業管理中運用系統思維的主要途徑探討
1.樹立正確的系統觀。
由於系統思維的抽象性,決定了深刻理解其內涵,消除對其認識的誤區,樹立正確系統觀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否樹立正確的系統觀是決定一個企業能否在管理中註入系統思維的關鍵,或者說沒有正確的系統觀,企業就不可能有系統思維指導管理的開端。尤其對高層管理者而言,他們既是系統的設計師,又是系統運轉、維護與更新的總工程師,他們的系統觀對整個企業的運轉是至關重要的。
2.提高引導和培養員工系統思維的能力與藝術
系統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它是多維和多角度存在的,它的界限在縱向是多層次的,在橫向是模糊的。對系統必須進行深刻的分析、挖掘和洞察才能在腦海中顯出它的結構,才能發現不同結構間的關係,才能找到整個系統的“機關”,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關鍵環節,發揮“杠桿效用”,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從而提高系統的整體效果和效率。
系統思維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無形的作用力,它的作用巨大但卻發揮在無形之間。系統思維是藉助於對系統施加作用力發揮效用的。如何讓企業各個方面和環節都按系統要求相互配合呢?這就需要管理者對系統施加一種像“磁場”一樣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使得所有“指南針”都指向南北方向。如果管理者有能力施加這種作用力,企業的各個部分和環節不就好比是“指南針”,都把力量用到了系統需要的方向,最終形成企業合力,達到“共振”效果。
3.註意培養普通員工系統思維的意識
系統思維不僅僅是高層管理者的事情,企業的大量決策從整體來看是較優的,但並不代表從每個部門來看它仍是較優的。而要使決策得到較好的執行,必須使那些受到衝擊的部門也能全力以赴去實施。如何才能讓受到衝擊的部門不僅沒有情緒,而且全力以赴去執行呢?一個方案再好,沒有執行也是空話,執行力往住是一個企業成功的關鍵。系統思維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決策對全企業的重要性,從而能夠做到局部服從整體,增加執行方案的自覺性、主動性。工作輪換、讓員工參與決策方案的討論、團隊建設等方法比較有利於培養普通員工系統思維。
4.加強符合系統思維的制度建設
僅靠培訓、思想工作是不可能讓各個方面都能從系統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不少企業要求員工要看到系統相互間的關係,培養系統思維的能力,但在制度設置上卻又在阻止系統思維。如針對某部門的純量化的考核指標,迫使該部門在工作中片面強調完成自己的指標,而不去關心部門間的聯動與配合。如果把考核建成一套系統的指標體系,既考核某部門直接任務指標的完成情況,又考核該部門對其他部門工作的支持、對整個組織的貢獻等,這樣就有可能從制度上促使員工把組織看成系統,培養員工的系統思維。
評論(共11條)
要是在人腦中建立一個系統. 怎麼建立
把系統放進腦中,就是建立的開始。十
系統化思維的幾個步驟: 說明:根據日常工作經驗總結,僅供參照 1、故事:案例、任務、或者一個物體 2、抽象:比如人就是一個抽象,具有基本的構成、特性、使命等;具體一位張三則是人這個抽象的具體實例,同樣具有人的構成、以及自身特有的特點; 3、歸類、排線 4、關聯關係(信息流、資金流等方式連接起來) 5、建模:既根據對象、對象之間的關係組成一定的結構; 6、迭代、重構
遇到一個問題,可以從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綜合,多練習,自然就會產生合理的解決方案。
關係就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