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企業。
企業(Enterprise)
目錄 |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與服務等經濟活動的營利性組織,企業通過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創造物質財富,提供滿足社會公眾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產品服務,在市場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企業,“企”表示企圖,“業”表示事業,企業顧名思義是企圖事業,但專用於商業領域,表示企圖冒險從事某項獲取利潤的事業,企業作為一種組織指“應用資本賺取利潤的經濟組織實體”。在英語中為"enterprise"。企業概念反映了兩層意思,一是經營性,即根據投入產出進行經濟核算,獲得超出投入的資金和財物的盈餘,企業的經營的目的一般是追求營利性;二是反映企業是具有一定經營性質的實體。由此可見,企業基本上是屬於一個經濟概念,而不是法律概念。企業概念本身並沒有反映出參與企業活動當事人之間的某種法律關係,
在我國,長期以來將企業看作為從事產品生產、流通或服務性活動等實行獨立核算的經濟單位。從法律的角度看,凡是經合法登記註冊、擁有固定地址而相對穩定的經營組織,都屬於企業。
對企業概念的基本理解:
(1) 企業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存在的,是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產物。
(2)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與服務等基本經濟活動的經濟組織。
(3) 就企業的本質而言,它屬於追求盈利的營利性組織。
企業是指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結合起來的、自主地從事經濟活動的、具有營利性的經濟組織。這一定義的基本含義是:企業是經濟組織;企業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結合;企業具有經營自主權;企業具有營利性。根據實踐的需要,可以按照不同的屬性對企業進行多種不同的劃分。例如:按照企業組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公司企業;按照企業法律屬性的不同,可以分為法人企業、非法人企業;按照企業所屬行業的不同,可以分為工業企業、農業企業、建築企業、交通運輸企業、郵電企業、商業企業、外貿企業等。
依照我國法律規定,公司是指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企業的所有屬性,因此公司是企業。但是企業與公司又不是同一概念,公司與企業是種屬關係,凡公司均為企業,但企業未必都是公司。公司只是企業的一種組織形態。
- 企業是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主要承擔者,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 企業是科學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 企業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
企業的基本職能就是從事生產、流通和服務等經濟活動,向社會提供產品與服務,以滿足社會需要。
工業企業的基本職能:通過工業性生產活動,即利用科學技術與設備,改變原材料的形狀與性能,為社會生產所需要的產品。
商業企業的基本職能:通過商品實體轉移或價值交換,為社會提供所需產品或服務。
企業是生態有機體。企業作為一個由人組成的、發揮特定功能的系統,是一個能動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自我運作與發展,具有誕生、成長、成熟與衰亡壽命周期的生命有機體。
企業生態系統模型。下麵通過一個系統模型,對企業生態有機體進行簡要描述(見下圖)。
圖 企業生態系統模型
1.企業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
2.企業的技術和組織特征
企業具有兩重性。企業首先是生產力組織形式,同時又體現一定的生產關係。
企業的技術和組織特征是:
第一,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活動的經濟組織。
第二,通過交換生產經營的成果(產品與勞務)與消費者或其他生產單位發生經濟聯繫,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同時獲得盈利。
第三,企業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第四,企業要依法設立。
第五,企業是社會經濟力量的基礎,企業生產力的總和構成社會生產力。
3.企業的發展狀態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發展水平
(1)在生產領域,企業是生產的現場。
(2)在交換領域,企業是實現交換的基本環節。
(3)在分配領域,職工要從企業得到工資、獎金、津貼等,每個職工的最終收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經營活動成果。國家要從企業得到稅金,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企業經營活動成果的影響。
科學的企業理論源於堅實的經驗基礎。所謂經驗基礎就是對“企業”進行直觀判斷,以現實的企業為標誌,進行企業性質的描述、抽象、歸類、定位和判斷,由此得到企業本質的單稱陳述。接著將飽含經驗特征的單稱陳述放到更加廣泛的對象集合中進行驗證、檢驗和綜合,在此基礎上給出企業本質的全稱陳述。——這是科學研究方法的一般規律。這個規律提示我們——企業研究優先關註客觀對象,將對象進行精確定位,從感性層次上將“企業的基本屬性、企業與周圍事物的邊界以及相互關係等問題搞清楚,這是企業理論研究的第一步。企業研究只要被看作是一種科學研究,也就必須遵循上述基本的規範和路線。觀察現實中不同類型的企業,可以直觀地發現企業最少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性:
- 特征A ——生產性
企業作為一種社會組織,生產性是其壓倒一切的重要屬性,也是企業區別於其它社會組織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謂生產性是指企業具有“將資源組織起來,依據特定需求轉化成具有使用價值的消費品的過程”。人力、土地、資源、資本這些生產要素,依靠自身都不具有單獨產出產品的屬性。而要生產出產品,必須由一個企業將這些不俱生產性的單獨要素組織起來從事生產。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具有的資源組織性是生產的必要前提,也是企業行為與要素行為的主要區別。這一點在它們參與市場的過程中就已經表達的也非常充分——企業出賣的是產品,而要素所有者出賣的是自身。企業出賣產品之後,企業依然存在。而要素出賣之後,要素就不復存在。這種區別就可以理解為——要素只有參與生產的職能,而不具有產出產品的職能”。比如一塊土地放在那裡永遠不可能造出任何汽車。只有由企業組織資源、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才能生產出產品。這個生產過程中要素髮揮的作用是參與作用,而不是直接的生產作用,生產職能只能由企業來完成。從生產要素所能發揮的功能上看,其不僅可以參與生產,同時也可以參與消費。比如人力可以直接從事服務業,為消費者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這些服務不是由企業生產提供的,而是要素直接投入消費的結果。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存在區別本身就說明,由要素直接參与消費與生產提供的產品消費是不同的。這也就是說——要素功能的多樣性不能證明要素自身具有生產性。這裡強調了要素參與生產過程與企業從事生產之間的細微區別——要素參與生產過程是因為企業對要素功用的選擇,被選擇的要素參與生產不是生產本身。這個問題還可以從系統論的角度描述——單獨要素參與生產和企業的生產行為之間,屬於系統與子項的關係。
- 特征B——封閉性
作為一種社會組織,企業的自身結構與社會之間具有明確的界限。這個界限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具有人員邊界——企業配屬的人員數量是著明確的。二是具有經濟核算邊界——企業作為稅收對象和經濟統計對象,具有法律認定的邊界,在這個邊界內部可以給出完整的經濟核算。三是具有產品邊界——作為產品提供者,可以滿足社會的一個方面的需求。在需求主導的市場上,消費需求具有個量化(量子化)的特性,這種個量化表現在產品形式上就是每個產品都具有相對消費需求而言的完整性。這種完整性往往成為企業投資規模、組織結構、物資供應、管理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決定因素,由此導致了企業是一個要素結構齊備的獨立組織(自覺力量下的小島)。由於存在上面三個方面的界限,相對於社會背景而言,企業無疑就是一個封閉的孤立體系。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企業的內部定義企業的封閉性——企業是一個資金、資源、裝備、管理、技術、市場六要素俱全的獨立系統。要素組合不成系統,或者不俱獨立性的生產組織,就不是現代市場經濟概念下的企業,或者說其不具有企業屬性。分析企業構成的六個要素可以發現——資源和市場屬於企業的外在系統,分別是企業的輸入和輸出介面,企業通過這兩個介面與外界交換物質與信息。這裡需要分辨清楚的問題是——企業構成要素中的“市場”是產品進入外部市場前的產品與市場的銜接點,是企業封閉性的邊界。而管理、技術、勞動、資本是企業的內在系統,是一個可以有效管理的穩定結構。在這裡我們還可以引申一個結論——企業的封閉屬性同時也就是“單個要素不具有生產性”的同義語。要素交易與產品交易存在顯著的不同,比如交易目的不同—— 分別用於生產與消費。比如交易數量的不同——要素交易量較大,產品交易量分散。交易的性質不同——要素麵對少數人購買的市場與產品面對多數人購買的市場。這兩種交易大概除了形式上的不同外,存在著本質上的明顯區別。混淆這種區別的經濟學,就會產生錯誤。而馬克思一開始就將生產資料的生產與生活資料的生產嚴格地分開了。
- 特征C——客觀性
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勞動組織管理、技術體系構建、生產流程安排、市場營銷策略都是按照客觀規律運行的強自然邏輯體系。因而由這些強自然邏輯體系組織的企業運作系統就具有充分的客觀屬性。運行良好的企業,也就是企業擁有的各類專業人才認識和用運這些客觀規律水平和能力的體現。由於企業的生產是對已知規律的運用,所以企業的效率就體現在它是一個可以計劃控制的體系。
- 特征D——高效性
通過科學的規劃、組織和設計,針對任何一種產品而言,都能夠建立具有最佳經濟效益的一套生產體系。這個體系之所以有效率,就是其內在的六要素結構進行了符合自然規律的優化。比如,將人的勞動規範化和標準化,使得複雜勞動變為簡單重覆勞動,並且通過這種方式將人的勞動用機器替代,由此使得生產效率高級化,將人的自然屬性對生產效率的限制解除。比如,投資規模可以通過對產品市場、產品技術結構要求進行研究給出合適的封閉邊界,由此形成合理分工體系,從而獲得最高的生產效率和投資收益。現代企業也正因為有了一定的規模、其內部配置了齊備的六要素結構,作為一個系統才有了對六要素進行系統優化的可能,所以,現代企業所能達到的生產效率就比其它組織模式要高得多。
企業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進步的結果,企業是為完成特定生產目標,由勞動、資本、裝備、技術、管理、資源和市場六個要素結構而成的社會組織。這也就是說,企業是由“生產目的”——“要素結構”——“社會組織”這樣三個關鍵片語描述的一個系統的客觀結構。這個客觀結構最少具有上述四個固有屬性,任何一種企業理論如果不能涵蓋、包容、銜接、融通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屬性,那麼,這種理論的可信程度就會大打折扣。科斯在其《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曾經引述羅賓遜夫人的話說——任何經濟理論必須具有“易處理和現實性”兩個特征。這是評價研究結果的一種方法性的標準。易處理要求理論的描述具有符合一般語言思維的特征,應該是一種貼近事實真相的、鮮明的理性認識,就是理論與現實關係的表述清晰簡潔,這也是一般科學研究的要求,比如萬有引力定理可以揭示天體間複雜的作用關係,但是只有幾個字母代表的幾個作用量。現實性就是成形的理論必須能夠科學、有效地描述客觀事物。企業的四個屬性就是一種對企業特征的系統描述。
(一)、企業的產生
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社會基本經濟單位的組織形式。企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成果,是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產物。
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在經歷了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奴隸社會的奴隸主莊園、封建社會的家庭和手工作坊等形式的演進後,在資本主義社會誕生了企業這種現代形式。
(二)、企業的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企業形式也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企業的演進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1、工場手工業時期
這是指從封建社會的家庭手工業到資本主義初期的工場手工業時期。16世紀至17世紀,一些西文國家的封建社會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轉變,,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加快,大規模地剝奪奪農民的土地,使家庭手工業急劇瓦解,開始向資本主義工場制轉變。工場手工業是企業的雛形。
2、工廠制時期
18世紀,西方各國相繼開展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的普遍採用,為工廠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英國人理查德·阿克賴特(Richard Arkwright 1732—1792)在克隆福特創立了第一家棉紗工廠。19世紀三四十年代工廠制度在英、德等國家普遍建立。工廠制的主要牲是:實行大規模的集中勞動;採用大機器提高效率生產;實行雇用工人制度;勞動分工深化,生產走向社會化。工廠制的建立,樗著企業的真正誕生。
3、現代企業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工廠自身發生了複雜而又深刻的變化;不斷採用新技術,使生產迅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競爭加劇,產生了大規模的壟斷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形成職業化的管理階層;普遍建立了科學的管理制度,形成子一系列科學管理理論,從而使企業走向成熟,成為現代企業。
企業作為一個生態有機體,有著多種屬性與複雜形態。因此,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將企業劃分為多種類型:
1、根據企業的財產組織形式可分為:個體企業 、 合伙企業 、 合作制企業 和 公司制企業
(1)個人獨資企業
個人獨資企業是指個人出資興辦、完全歸個人所有和控制的企業。
個人獨資企業的優點是:設立、轉讓、關閉容易,出資人擁有絕對決策權,管理靈活。
個人獨資企業的缺點是:負無限責任,風險大;受資金和個人管理能力的限制,規模有限。
(2)合伙企業
合伙企業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合伙人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用收益和共擔風險的企業。
合伙企業的優點:由於可以由眾多合伙人共同籌資,因而可以擴大資本規模;也由於合伙人共負償債的無限責任,減少了貸款者的風險;比較容易成長和擴展。
合伙企業的缺點:合伙企業屬無限責任企業,合伙人對經營有連帶責任,風險大;合伙人皆能代表企業,權力分散,多頭領導,意見易產生分歧,決策緩慢。
(3)公司
公司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自然人或法人投資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法人財產的企業。
其優點是:容易籌資;公司具有獨立壽命,不受出資人壽命影響;容易擴大規模。 其缺點是:手續複雜,透明度較高,而且容易受“內部人控制”。
2、根據企業組合方式可分為:單一企業、多元企業、經濟聯合體、企業集團、連鎖企業
3、根據所有制形式可分為: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
4、根據企業的行業性質可分為:工業生產企業、商品經營企業、服務企業
5.根據企業生產經營領域可分為,工業企業、商業企業、生產型企業、流通型企業、服務型企業和金融型企業。
如,對工業企業,大型企業需滿足從業人員在2000人及以上,銷售額在30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在40000萬元及以上;中型企業從業人員在300~2000人,銷售額在3000萬~30000萬元,資產總額在4000萬~40000萬元;小型企業從業人員在300人以下,銷售額在 3000萬元以下,資產總額在4000萬元以下。
7.按照企業組織形式劃分,有公司企業和非公司企業。公司企業又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包括有獨資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實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