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ABC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ABC理論(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如圖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產生了不一樣的後果C1和C2。這是因為從前因到結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梁B(Bridge),這座橋梁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我們的信念、評價與解釋。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情緒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報考英語六級,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
為什麼?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另一個人可能說: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 自己應比別人強,自我價值過高;
- 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
- 有價值的人應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
- 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 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
- 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
- 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 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製裁;
- 逃避挑戰與責任可能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依據ABC理論,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情況,我們不難發現人的不合理觀念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絕對化的要求: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須成功”、“別人必須對我好”等等。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對於某個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得成功,他周圍的人或事物的表現及發展也不會以他的意願來改變。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二是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具體體現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後,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我們應該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沒當上處長,不會有前途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麼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遭遇各種失敗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緒失調,就應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大腦,看是否存在一些“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識地用合理觀念取而代之。
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此採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埃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藉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覆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註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乾什麼仍繼續乾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乾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係。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案例一】有一個年輕人,自我感覺很有才華,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於是便覺得活著沒有意思。有一天他決定跳海,但他剛跳下去就被一個老漁民用漁網撈了起來。
他很生氣,衝著老漁民嚷道:“你什麼意思,把我撈起來乾什麼?”
老漁民說道:“年輕人,為什麼跳海呀,你這麼年輕多可惜呀!”
於是年輕人就對老人訴說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
老漁民聽完,說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運氣來了。我正好是治懷才不遇的專家,我幫你治治吧。”
年輕人很詫異,急忙問老漁民醫治之法。
老漁民說:“我有秘訣,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老漁民說著,順手從沙灘上揀起一粒沙子,往旁邊一扔,說:“年輕人,幫我去把我剛纔扔掉的那粒沙子揀過來,然後我就告訴你。”
年輕人聽了很生氣,說道:“你想耍我呀?這麼多沙子,我怎麼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聽了,笑著說:“別生氣,我這還有個條件,如果你滿足了我這個條件,我也告訴你。我這裡有一顆珍珠,我把它扔到沙灘上,你去給我找回來。”
很顯然,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把珍珠揀了過來,交給了老漁民,並很虔誠地說:“老人家,我把珍珠揀過來了,可以告訴我秘訣了吧?”
老漁民一臉安詳,說道:“年輕人,秘訣我已經講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更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案例二】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於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並沒有那麼糟,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鬆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
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試失敗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面試只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對於上面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只是一個誘發事件A,結果C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現在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後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麼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糟糕。
【案例三】我認識一個女孩小麗,她大學時學的是中文,後來,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擁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年薪。按說,小麗應該過得不錯,不會有跳槽的念頭。
一天,小麗為老總寫一個活動的演講稿,怎麼也不能讓老總滿意。小麗硬著頭皮改了七八次,可總被老總批得體無完膚,還說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麗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認定是老總有意為難她。自己怎麼碰到這麼個挑剔的老闆呢?真是命苦啊!一連幾天,小麗都陷入這種痛苦又無法擺脫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當然,老總的發言稿也沒再讓她寫,而是讓比她早一年到公 司,跟她畢業於同一所學校的師姐代勞了。
對此,小麗很不高興。一方面覺得老闆針對了她,另一方面又覺得師姐代勞她的工作傷了她的自尊。 我勸她說,工作上的困難,誰都遇到過。遇到了困難誰都不會高興,關鍵是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困難。沒有一個老闆會無緣無故地處處為難一個員工,他大不了可以開除你。這對你倒是一個磨煉的好機會,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本領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逼迫學到的。你不妨這樣想想,並虛心一點跟你的師姐好好學習一下。她聽從了我的意見。
因此,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開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嚴重了,或是會錯了意。換個想法,就能換個心情!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uxiaoxue,Zfj3000,Angle Roh,IT 创业男,Dan,Jixiang 03,苦行者,HEHE林,Pepe,chris qiu,Vulture,jane409,Enlargehorizon,90新人,李万,NADIA LI,李江,Benevolent,杨成浩,邹江,y桑,陈颖心,黄金通,陈小姐,苏青荇,KeungMH,nonameh,Llyn,上任鹅陈.評論(共697條)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有的就是積極正面的反應,而有的就是消極怠慢的表現,所以應該隨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我想這就是ABC理論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因為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唯心主義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先作用於人,再由人對該事物進行析分,這個分析得到結果,多半與自己經歷有關,擁有越多成功經歷的人在分析這個事件越是自發的向積極方向思考,從而得出最後情緒表達和行動。這是我對abc理論的認識,大家是否認同呢?
的確,有的時候,影響我們的心情和情緒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別人對這一事物的看法。所以,有的時候,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只要自己感覺舒服就好O(∩_∩)O~
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因為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每當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時候,首先蹦出來的一般都是消極的思維~然後在不斷的自我調節,調整到正面的思維~希望等到以後,我所有的下意識思維都是積極的!!!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很有幫助 謝謝 !
上面主要說明意念可以決定行為的結果。現實世界中,事情發生的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和認知,進而產生相應的結果。至於懷才不遇的歷史上也有,像屈原、李白,能說他們沒才華嗎?有些人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比較強,能在逆境中重新找回自我。當今社會,沙子經過包裝也會變成珍珠,珍珠經過洗禮也會變成沙子。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信念的合理與不合理,這又好比是一個誘發事件,堅持自己認為的合理,還是屈服於眾人的合理,這就要看他自己了。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說有些事情還真是說也說不清,很微妙的
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成功最後還是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你這種理解是把信念的形成具體了
樓上的信念是否有偏頗,我國兩千年前就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論斷,這與國外近年的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我們真的迷失了自己的文化。
其實即使你是千里馬,伯樂也看到了,但是拉一個破車,伯樂覺得千里馬和一般的馬也沒什麼區別。所以選了普通的馬,因為普通的馬是伯樂的兒子。
其實即使你是千里馬,伯樂也看到了,但是拉一個破車,伯樂覺得千里馬和一般的馬也沒什麼區別。所以選了普通的馬,因為普通的馬是伯樂的兒子。
您說的是伯樂嗎?是“伯樂”吧!
上面主要說明意念可以決定行為的結果。現實世界中,事情發生的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和認知,進而產生相應的結果。至於懷才不遇的歷史上也有,像屈原、李白,能說他們沒才華嗎?有些人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比較強,能在逆境中重新找回自我。當今社會,沙子經過包裝也會變成珍珠,珍珠經過洗禮也會變成沙子。
順便再補充一點:意念在某些時候也不是固定的,在現實世界,利益的驅動力從不同程度上也影響著人的意念。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贊
看了很多的評論,有一點是有必要的 ,在遇到不快或者挫折時,或者在任何狀態下,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事前事後,反思,總結,經驗,樂觀!!!不要帶著情緒去工作,要把工作看成是一份事業去努力經營。
唯心主義
錯,這個叫意識的能動作用,屬於唯物主義吸取的唯心主義中合理的部分!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說的很好,根據實際情況變化,沒有絕對的合理和不合理
您說的是伯樂嗎?是“伯樂”吧!
這個評論更讓我受啟發,更讓我有了些新的思考。
其實即使你是千里馬,伯樂也看到了,但是拉一個破車,伯樂覺得千里馬和一般的馬也沒什麼區別。所以選了普通的馬,因為普通的馬是伯樂的兒子。
這更讓我思考
其實即使你是千里馬,伯樂也看到了,但是拉一個破車,伯樂覺得千里馬和一般的馬也沒什麼區別。所以選了普通的馬,因為普通的馬是伯樂的兒子。
這更讓我思考
關係決定命運
ABC理論: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對事務的看法的影響。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己應該多換角度去看待問題,對他人應該積極找原因改變別人的認知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說的很好。
我有時候就會產生不合理的信念和想法,我覺得挺不好的,並且不會反省,所以下一次還是會這樣子,今天看了這篇文章,我會好好思考一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其實我覺得存在即合理 關鍵是哪種思想哪種觀念能讓你的生活更順暢 最近為感情有了些不開心的情緒 看了這篇文章很有感觸 看來我該好好調整下自己了
那又咋樣啊?生活就是這樣啊,沒辦法啊。人總是被這或那所困惑著!總之,活著就是煩啊!如果沒太多的牽掛,如果...............................,還這不如~~
註意員工的思想情緒變化 我們要成為催化劑型的領導
能想到這一點,你一定是很不錯的領導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非常贊成您的觀點。所謂戰略上偏執、戰術上中庸,也是說的這個意思。人在執行上更容易受到人際互動中的情緒影響,所以心態上更加中庸會有利於正確決策。但在大方向上需要一定的理想主義和堅持,所以所謂偏執。
很有用,特別是舉得例子自己也經歷過,精心準備的考試沒有通過,很難過,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覺得自己太笨了,看看別的同學好像當沒事發生似的,所有障礙都是人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心魔。。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同意!
信念的合理與不合理,這又好比是一個誘發事件,堅持自己認為的合理,還是屈服於眾人的合理,這就要看他自己了。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說有些事情還真是說也說不清,很微妙的
都有道理啊!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智慧!
其實即使你是千里馬,伯樂也看到了,但是拉一個破車,伯樂覺得千里馬和一般的馬也沒什麼區別。所以選了普通的馬,因為普通的馬是伯樂的兒子。
當伯樂想賽馬的時候,他會想到你的,絕對不是他兒子
這個理論是從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那裡來的,在他的哲學里,也是近似的一個這麼公式。只要有益於人的幸福,切實的幸福,一切發現都是有價值珠。
ABC法則在中國老早就有了:孔子有個弟子背著一個瓦罐,瓦罐不小心摔壞了,他看都沒看,孔子問他為何不看,他說:瓦罐已經壞了,如果一味地為此事而苦惱、甚至責怪自己,不但耽誤行程還會讓自己心情變糟。因此孔子認定他是個可造之才!!! 這就是對待事情的兩種看法,看到“棺材”有人認為是霉運到來,有人卻喜出望外,因為他說那是“官財”既可升官又可發財!!
珍珠和沙子的比喻太不恰當 人都是比珍珠還珍貴的 誰會是沙子呢? 明明是老闆不會用人卻要別人自己想象自己是沙子,培養奴性思維 小女孩寫發言稿的事情也是,內心強大的人怎麼會在乎環境中別人的不恰當評論呢? 今天是老總的批評讓她茶飯不思,明天搞不好又有什麼別的事情讓她鬱悶不已。 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強壯自己的內心。而不是一些所謂的技巧!!!!
非常有幫助,感謝!
做事情不要主觀的理解,要客觀的的去分析
樓上的信念是否有偏頗,我國兩千年前就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論斷,這與國外近年的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我們真的迷失了自己的文化。
說的好
能想到這一點,你一定是很不錯的領導
註意員工思想、生活、愛好、信念會更好的。
情緒控制很重要,但是我隱約感覺到阿Q精神的延續。。。
偶也覺得
很多事情都不是事情本身的原因,而是你的脖子上面那微妙而複雜的思維作怪。希望我們的腦袋可以經常打開曬曬太陽,這樣我們的理性,合理的思維會更多一點吧。
好的態度,可以數月不食而不死,別說“一切”啦! 哈哈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嗯。。。。。說的好! 正麵價值與思考模式會讓你的問題迎刃而解 如果真的夠正面思考,世界上就沒有問題或困難了 因為所有的問題與困難都是為了下一步做準備
純粹是扯淡,按照這種邏輯,人家拍你一磚,經過思維,你笑臉相迎,如果人人都這麼想,我就提板磚上路,見誰不爽就拍誰。這世界能和諧嗎?我的觀點是,誰拍我一磚,我回敬兩磚。呵呵
呵...心理學用理論數據繞來繞去,最終還是繞來這麼簡單的結果。 就像用統計與極端方法醫治同性戀一樣,最後還是結論出:同性戀很正常。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嗯,說的很好。
人類發展,把簡單的東西複雜了,再把複雜的東西簡單了。 我們其實都是在繞圈子,那些跟不上的人就迷失了。 那些跟的上,最後也明白了。 其實生活很簡單.....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精辟,就是這個意思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或和同事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都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觀念不合理,讓自己往好的方面去想,人也會變得寬容,心情也會好起來。學習了。感謝。
人們的心理、想法、信念其實都是一種習慣,是長年累月中積累下來的。他們已經成為了一種應激反應,很多人一生都生活在自己的那種消極的、不合理的怪圈中而不自知。這就需要有些人有些道理去點醒他。道理自古就有,缺的是人們把它總結出來,把它展示與人。
以前感覺保持樂觀不過是讓自己強顏歡笑而已,現在才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會讓我們痛苦,前提是,要有對事情正確的解釋和評價!很受用,謝謝分享!
虛偽的成功學,典型的唯心主義。 還有那麼多愚民捧臭腳。
你厲害,那你提一個好的理論啊?裝得跟磚家一樣!!
生活中其實我們都會遇到一些困擾,換一種方式思考,換一種心境,換一種理念,你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有些東西要麼堅持,要麼改變,要麼換一種心境,這才會找到生活真正的樂趣啊。
當你的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開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嚴重了,或是會錯意了,換個想法,就能換個心情。謝謝這句話。
我就是這麼做的,所以一直堅持在一個公司上班,五年了,我一直以為是我臉皮厚的原因,原來是一種叫合理信念來著。說穿了,就是樂觀!
唯心主義
這叫充分發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不是唯心主義。
最終還是歸功於一個,意識決定形態, 有怎樣的態度就決定了,你看實物的態度和覺果, 凡事不要想的太多, 打開自己的眼睛, 讓世界更寬闊, 我想我們的生活會更加沒好, 世界是一個相對體, 在每一個美好實物的背後都有一個與它相反的矛盾體 , 所以我們應該勇於面對我們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 努力找到失敗的突破體, 人無完人,放過自己吧, 加油朋友們
作為我一個做業務的來說的話我是非常整體的
這個理論的介紹,還是有些簡單。導致B環節對事件的認知的原因狠複雜,影響因素太多,不只是簡單的信念問題。當然,這篇文章對我還是很有幫助。這可以看做是情緒C的結果吧。
其實即使你是千里馬,伯樂也看到了,但是拉一個破車,伯樂覺得千里馬和一般的馬也沒什麼區別。所以選了普通的馬,因為普通的馬是伯樂的兒子。
想提醒一句,這是不是也是一個不合理信念?呵呵,自醒一下!
明知道情緒可以決定很多,但卻不知道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先發現自己的情緒,你能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嗎?
純粹是扯淡,按照這種邏輯,人家拍你一磚,經過思維,你笑臉相迎,如果人人都這麼想,我就提板磚上路,見誰不爽就拍誰。這世界能和諧嗎?我的觀點是,誰拍我一磚,我回敬兩磚。呵呵
哈哈,你這麼陽光的人不會得抑鬱症,也用不著這個理論,按你的活法活下去吧。。。。
自然界的結局在哪裡?
贊同,但還覺得C不僅由於B影響。A事件也是有前提性的,盲人的例子可見, 如不是盲人,大多數人會首先產生負面情緒,但這是人正常反應。那如何說他是不合理的觀念呢?
最終還是歸功於一個,意識決定形態, 有怎樣的態度就決定了,你看實物的態度和覺果, 凡事不要想的太多, 打開自己的眼睛, 讓世界更寬闊, 我想我們的生活會更加沒好, 世界是一個相對體, 在每一個美好實物的背後都有一個與它相反的矛盾體 , 所以我們應該勇於面對我們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 努力找到失敗的突破體, 人無完人,放過自己吧, 加油朋友們
感覺越來越接近佛學 、哲學了或者根本就是。
他說的沙與珍珠是B的情況 A是要尋找 B是找尋的是什麼 C是結果
同樣是要尋找自己的內心深處 把自己當成沙子/珍珠 就有不同結果
純粹是扯淡,按照這種邏輯,人家拍你一磚,經過思維,你笑臉相迎,如果人人都這麼想,我就提板磚上路,見誰不爽就拍誰。這世界能和諧嗎?我的觀點是,誰拍我一磚,我回敬兩磚。呵呵
人家拍你一磚,你回敬兩磚,他再來四磚,你再去八磚,看誰先被打懵。呵呵 伸手不打笑臉人,施主別打我
珍珠和沙子的比喻太不恰當 人都是比珍珠還珍貴的 誰會是沙子呢? 明明是老闆不會用人卻要別人自己想象自己是沙子,培養奴性思維 小女孩寫發言稿的事情也是,內心強大的人怎麼會在乎環境中別人的不恰當評論呢? 今天是老總的批評讓她茶飯不思,明天搞不好又有什麼別的事情讓她鬱悶不已。 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強壯自己的內心。而不是一些所謂的技巧!!!!
同意,世界如此險惡,我們要內心強大
這個現象在我身上真的是太真實了,我就經常處在矛盾之中,雖然也經常會有些自我調節,但是仍然找不到問題根本所在。我偶然讀到了這個ABC理論,我就豁然開朗了。謝謝!
是不是應該加個B3--然後有不同的結果,例如提到的考試: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係,可能運氣不好,下次可以再來(可是下次來了結果還是一樣)。另一個人可能說: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還有一個可能說:為什麼我這次的考試會考不過呢?那裡出了問題?我必須更加努力學習。
心靜,淡定,無論什麼事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順其自然比較好,靜靜的觀察的事態的發展,看看局面,或許轉機就來了,就在冷靜的思索中。
信念或許可以理解為信仰,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解釋為對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看法和觀點,每個人從小到大習慣的養成,思考或者無思考狀態下的一言一行,眼睛看到後眨眼間的光芒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好的信念會讓心越來越開,路也就越走越寬。所謂不要固執已見,跳出自己已有的成見和偏見。
閱歷很重要。經的事多了,人就慧心漸開。
我最近也悟到自己一直處於怪圈之中,我當時認為是本我的原因,綜合看,負面習慣的應激性不可忽視,建立一些正面的習慣看來是必須的。
我最近也悟到自己一直處於怪圈之中,我當時認為是本我的原因,綜合看,負面習慣的應激性不可忽視,建立一些正面的習慣看來是必須的。
我深處這種情緒得怪圈中,一直很困擾,也讓身邊的人很緊張,看了這篇文章,才發現自己的問題的嚴重性,“絕對化”、“概括化”、“糟糕至極”,三類不合理信念特征在我身上表露無疑,我找到了我一直以來困擾的問題癥結,現在堅持每天看幾遍這篇文章及類似的合理化情緒療法,我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訓練逐漸根除在腦海裡的不合理信念,過開心幸福的生活。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改成好的信念還會毀你的一生麽...
之前看《你的內心如此強大》一書中也有提到過類似相關的理論,當時覺得作者真的很牛,能夠看通透這些,但看完文章後,也就覺得它沒什麼很高深的了,就是一些原理,然後再加上自身的感悟,於是便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與思維,中間變數B的出現,讓我想通了些許問題
中國五千年的儒家思想,再加上本篇的論述...值得思考!!! A:家庭教育 B:學校養成教育 C:社會大學環境影響 試著思考一下...很有意思
現在這個社會,想不通的人太多了,同樣一件事,多是往壞處想,極少數人向好的方向想,這個跟中國社會的現狀和教育有很大關係,有點像小農意識。國內要想發展起來,還是要解決思想問題,這方面好像管的比較嚴,這麼多年沒出一個思想家、哲學家。
幾乎所有人在處理問題時,99%的時間用來處理的都不是問題,而是情緒。這種情緒往往來自於人們的患得患失。
這個99%是怎麼推導出來的?
由A而特定,經B而加工,出C的產品。加工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瑕疵品,而那麼不合理的信念就像這些瑕疵品樣要丟棄,但要記住為什麼它是瑕疵的,這就是B所處的環境。
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我們的信念、評價與解釋。 受益匪淺,我對事物的解釋經常影響我、困擾我。
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因為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是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最讓人感動的日子總是那些一心一意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奮鬥的日子,哪怕是為了一個卑微的目標,最終你會成為千里馬的。
我最近也悟到自己一直處於怪圈之中,我當時認為是本我的原因,綜合看,負面習慣的應激性不可忽視,建立一些正面的習慣看來是必須的。
觀念很重要,習慣很重要。用正面觀念引導正面習慣。充滿正能量。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外面都是要有一個合理,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提高個人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要以為的去鑽牛角而進入死衚衕。每一件事情都是2面的,既然都是要一樣度過,為什麼不朝好的方向去看?
心靜,淡定,無論什麼事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順其自然比較好,靜靜的觀察的事態的發展,看看局面,或許轉機就來了,就在冷靜的思索中。
不要自認是珍珠,大家認為你是珍珠才行,否則自尋煩惱。
心靜,淡定,無論什麼事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順其自然比較好,靜靜的觀察的事態的發展,看看局面,或許轉機就來了,就在冷靜的思索中。
不要自認是珍珠,大家認為你是珍珠才行,否則自尋煩惱。
很好的一篇文章 ~ 同一件事情但不同的想法導致不同的結果 現在想起來 之前的想法還真的是充滿著{絕對、必須} 換個角度來看待事情,真的就會有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結果 反正可以選,為什麼就不選樂觀的一面呢? 讓自己過得去呢?
有道理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是的,應該是相對的,和場景化的。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環境中發生,應該有的合理的新年可能會有不同。關鍵看對整體的影響。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真理 關鍵是建立積極樂觀的思維模式和自我意象 那麼就會形成正迴圈不斷的自我加強
看到右邊那個小小的滾動條以為內容很多,我就很粗心的看了;看到右邊那個小小的滾動條以為內容很精彩,我就細心的看了。。。我選擇了後者,沒想到的是三個案例就沒了,,,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如何培養好的信念? 或者說好的信念是如何形成 產生1 的?
作為我一個做業務的來說的話我是非常整體的
寫的很好! 是對"ABC理論"認識的更深一層表現, "ABC理論"的實踐應用之一.
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因為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伯樂到處都是,千里駒則寥寥無幾?各有道理,不置可否!
上面主要說明意念可以決定行為的結果。現實世界中,事情發生的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和認知,進而產生相應的結果。至於懷才不遇的歷史上也有,像屈原、李白,能說他們沒才華嗎?有些人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比較強,能在逆境中重新找回自我。當今社會,沙子經過包裝也會變成珍珠,珍珠經過洗禮也會變成沙子。
自己認為是沙子還是珍珠又回到了自我認知層面,有人認為自己現在時沙子,經過磨練會成為珍珠,有人是珍珠,但又擔心不是最美麗的珍珠。總之,不要讓消極的評價影響了我們今後的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take a look at yourself,and then make a change.
我犯了普通人大多會犯的錯誤,自覺懷才不遇,其實自己不是珍珠而是沙子,自我反省的覺悟讓我尋求答案,包括自己的原因。這篇行為分析文章讓人受啟發,雖然只是只是看了幾個小故事。
您說的是伯樂嗎?是“伯樂”吧!
讓自己變成沙子中的珍珠,讓伯樂找到自己,也許被沙埋的很深,要用好多時間才能找到。但是讓自己變成珍珠,總比沙子好找。呵呵,也許這輩子也不一定會變成珍珠,才被伯樂找到,重要瞭解自己要什麼,不讓不變成珍珠了或者你是沙子被伯樂找到了,你有不能被好好的利用,又有多難過啊。
相信本篇的道理大家都非常瞭解,但往往總是在遇到事情後又難以釋懷。不過,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更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希望大家都能幸福、快樂。
好思想應該發揚光大,這樣人的思維會變得豁達些,想不開的人不會走入死衚衕,不會做出極端的事情,社會將會更加和諧繁榮!!!
其實即使你是千里馬,伯樂也看到了,但是拉一個破車,伯樂覺得千里馬和一般的馬也沒什麼區別。所以選了普通的馬,因為普通的馬是伯樂的兒子。
這更讓我思考
不是所有的馬都是伯樂的兒子,也不是所有兒子的爸爸都是伯樂。
事情沒有好壞之分 好壞的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認知最後導致結果也就不同 同樣的每個人也差不多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敗 關鍵也就是觀念不同 因為成功和失敗都是咱時的
呃,其實是這樣的,近來老是覺得工作上不太順利,比如做了一個方案,可是老闆不喜歡,又得逼著自己改。如不是自己比較想得開,早就臉了長了N個豆豆了。
有道理呵呵
你的總結很全面,完全同意
唯心主義
人的思維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不調整好狀態就不能集中精神辦成事。想想總是悶悶不樂怎麼……此處省略一萬字。懶得廢話
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這是方法論,不是直接幫你解決問題,問題千變萬化,這隻是方法論,所以還需要找到基於這個方法論的適當方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至少讓我明白了,A --- C之間還是有B的存在,這樣我會註意到B。
是的,智庫裡面的文章只是工具,並沒有好壞之分。使用得當,能解決很多麻煩。而無法使用這些工具的話。上面那堆文字只是垃圾。看了還浪費時間呢……不要將自己的失敗歸結到工具上。請多從自身出發想問題。並找到合適的工具,這樣就離成功不遠了。
調整心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人本來就不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只要調整好心態儘力就行了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說得好
張德芬老師有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也提到這個法則的應用及介紹,回過頭來再來看這個法則,我又有很多理解!發現這個法則的實際意義很好!!!
上次在做Assertiveness的培訓,提到了這個概念,B是核心,每個人都有很多limited Brief,首先需要自己去挖掘和發現。
說的很好,根據實際情況變化,沒有絕對的合理和不合理
對啊,應該很多是靠結果才知道,當初的選擇是對還是錯。
頂
心態決定一切
人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何為性格?鄙人覺得就是人們的情緒,源於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從而在腦海中產生不同的信念,怎樣才能有一個正確的信念?取決於每個人的對人對事大腦能有一個良好的思維,這就是為什麼要受教育、懂生活,學習、磨煉。
剛剛接觸此網站內容,感覺比其它網站強悍百倍!!!各樓的評論對原文有註悉功效,值得百看思索!!!
同感
我到不覺得B-C是唯心論,只是在唯物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切入哦卻哦惡評顧客破讓我看為我40-噢日日哦為勞動撒卡佛可怕地哦哦三, 哦哦哭哦的我我我據說上午去完全自救惡意統一432他坦然345源5權隔熱條一臺如體育慰問伺服器額外請問
人因定位而卓越,說得好。得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為周圍環境所左右,我好像沒表達出來
要有好的正確的態度對待事物
贊成,糟糕的心情都是不正確的解釋造成的,所以還是要自我開解
原來這種情緒有這麼簡單的一個名字,ABC,學習了。我正處於這樣的狀態,事情想得很負面,情緒很低落。還要繼續深入的學習ABC情緒理論。
早就聽過這個觀念,積極的時候,覺得理所當然的,但是,當自己消極時,今天這個理論就非常重要了。 所謂,順境,逆境,完全兩種心態。
人一定要學會自己減壓,心態很重要。這個理念讓我們能用平靜的心態來看待任何事情,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
好
建議看看張明楷的書
全力以赴不一定能得償所願,但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收穫,凡事盡力就好,還是不要得失心太重。回到源頭,盡心還是比盡力來得重要,笑看成敗吧!
贊
什麼是好的信念?什麼是壞的信念?自己堅信的價值觀,亦或是大眾的觀點,這都需要判別的,而且上文中的舉例有的合理與不合理區分不完全贊同。
人家拍你一磚,你回敬兩磚,他再來四磚,你再去八磚,看誰先被打懵。呵呵 伸手不打笑臉人,施主別打我
我覺得的邏輯是:別人拍你一磚,合理的便是你拍回別人一磚,B的思維很關鍵。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成功人士一般都是某一方面天賦、意志等特別強的人,所以對一般人來說的不合理的信念對他們來說就是合理的。非常贊成“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認同!
有道理。 但用B屏蔽A,忽略A的作用,是不是太過唯心?
客觀條件是不容易改變的,就像是我們想改變整個世界,最終卻只能改變自己一樣。當然,一些偉人例外啦!
不用糾結事實A到底是珍珠還是沙子,伯樂分得清或分不清。好在的是中間的B是可以操控的,不用逼得自己像人精一樣,事事正面事事玲瓏,重要的是這個C是你想要的還是不想要的,適當的調整B甚至想辦法改變A,這才是正道。
非常有幫助,感謝!
ABC其實講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帶著一副眼鏡,所以我們看待以及對待這個世界不可避免的會收到我們的眼鏡的影響,往小的說是我們的情緒,往大的說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非常感謝,受益匪淺,以前只是隱約意識到,原來這個是個心理學研究課題。 誘因→理念→結果,這種方式很贊同,我們的很多行為來源於我們的認識,我們的情緒也是一樣。不過後面的結果,應該沒有明顯的好壞之分。我不認為生氣,沮喪,懊惱是不合理的情緒,只有長期如此,無法自拔,才是不合理的,也是脆弱的表現。 我們的生活軌跡跟這個類似,每一步都是來源於前一步所堅持的信念,有些東西我們看的更遠,我們就走的更遠,如果信念不定,來回搖擺,可能會一直原地打轉。
這些內容都非常有價值.我自2014年開始接觸本論壇,並常將可借鏡的內容分享給員工,也希望先進前輩多提供寶貴的經驗,可使我輩受惠!
經常說的一句話:改變不了世界,就要改變自己。運用ABC的意思:改變不了A,就要改變B。
對
不是風動,不是帆動,仁者心動。 (^_^)
ABC其實講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帶著一副眼鏡,所以我們看待以及對待這個世界不可避免的會收到我們的眼鏡的影響,往小的說是我們的情緒,往大的說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很對
【案例一】有一個年輕人,自我感覺很有才華,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於是便覺得活著沒有意思。有一天他決定跳海,但他剛跳下去就被一個老漁民用漁網撈了起來。
他很生氣,衝著老漁民嚷道:“你什麼意思,把我撈起來乾什麼?”
老漁民說道:“年輕人,為什麼跳海呀,你這麼年輕多可惜呀!”
於是年輕人就對老人訴說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
老漁民聽完,說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運氣來了。我正好是治懷才不遇的專家,我幫你治治吧。”
年輕人很詫異,急忙問老漁民醫治之法。
老漁民說:“我有秘訣,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老漁民說著,順手從沙灘上揀起一粒沙子,往旁邊一扔,說:“年輕人,幫我去把我剛纔扔掉的那粒沙子揀過來,然後我就告訴你。”
年輕人聽了很生氣,說道:“你想耍我呀?這麼多沙子,我怎麼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聽了,笑著說:“別生氣,我這還有個條件,如果你滿足了我這個條件,我也告訴你。我這裡有一顆珍珠,我把它扔到沙灘上,你去給我找回來。”
很顯然,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把珍珠揀了過來,交給了老漁民,並很虔誠地說:“老人家,我把珍珠揀過來了,可以告訴我秘訣了吧?”
老漁民一臉安詳,說道:“年輕人,秘訣我已經講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更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很有用 謝謝
很喜歡第一則小故事,生動形象,容易理解!! “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因為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看了很多的評論,有一點是有必要的 ,在遇到不快或者挫折時,或者在任何狀態下,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事前事後,反思,總結,經驗,樂觀!!!不要帶著情緒去工作,要把工作看成是一份事業去努力經營。
其實困擾 迷失了的是因果’道 法 -思維-信念 乃人生軌跡。
你好,對於你的見解我想有個深談,請問怎麼聯繫你呢?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誠然,總結的很到位
人們的情緒的誘發不是事務而誘發的 。而是人們自己的信念而誘發的。好的信念會讓你越來越好。壞的信念。會毀了人們的一生
誠然,總結的很到位
事件A是不會變化的,變化的是我們對該事件的看法,那麼我們有什麼樣的看法想法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我們是不是可以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通過深層的知識儲備來提高我們對事件A反應的合理性!做到自己的情緒能夠自己掌控!
我認為也不必這麼絕對,人都有對周遭的應激反應,危機意識,只要控制得當,當然,這是建立在足夠清醒的自我認知上的,(呵呵,你沒有的別看了)有時間翻這些的話,還不如把馬哲看一遍劃重點背下來比啥都強………
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很早已前就知道,情緒是因個人看法決定的,所以一直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但這樣很容易得抑鬱症,你們信不?首先:你要控制情緒,不就改變自己的想法,儘量往樂觀的方面想,當你遇到不公的待遇時,現在社會,不公的地方多了,無能為力的地方更多,所以你不停的安慰自己,久而久之,你的上進心被這種安慰給弱化了,變成給自己找諸多藉口,只為求得一顆平靜清高的心,如果A是你不希望的事,但悲傷過後卻變成了你希望的事了,但你已習慣了不去悲傷,但恰恰不悲傷便得不到希望的結果,比如別人就是想看一下你對A事情的態度,而你表現得是十分無所謂,別人當然不會給你機會了,我這樣比喻大家懂了沒?
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B從而得到改變的結果C,但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存在慣性思維所導致的結果往往固定化。難以改變
贊同
非常贊成您的觀點。所謂戰略上偏執、戰術上中庸,也是說的這個意思。人在執行上更容易受到人際互動中的情緒影響,所以心態上更加中庸會有利於正確決策。但在大方向上需要一定的理想主義和堅持,所以所謂偏執。
哇 這個解釋受教了。戰略上偏執、戰術上中庸,很有格局。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反應,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覺有些東西不是絕對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一開始大都被人們認為擁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例如倔強,甚至偏執,固守自己的信念,表現的非常強勢。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可以理解成一種危機意識,只要別發展到杞人憂天即可。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如陰和陽的轉化。
那沒有什麼是一定的, 也不能稱之為合理與不合理嗎? 可以說ABC情緒定論在某些方面也是被稱為不合理的存在
您說的是伯樂嗎?是“伯樂”吧!
他說的是大部分的社會現實,但是人還是要生活,不公和公平其實都是社會的少數
其實即使你是千里馬,伯樂也看到了,但是拉一個破車,伯樂覺得千里馬和一般的馬也沒什麼區別。所以選了普通的馬,因為普通的馬是伯樂的兒子。
知音
贊同
在什麼層次對事件的看法都有所不同,看法不同隨之行為與結果也會改變。
非常有幫助,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