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箍桶理論就是針對“木桶理論”而提出的逆向的新觀念,其含義是:先制定一個目標,然後根據現在自身與客觀的情況,制定出最終為能達到目標的一個個階段的任務量。或者說,就是將一件有大困難的事,細分為若幹階段或部分,這樣,在細分後的每個階段或部分,其困難就被大大縮小,直至縮小到其困難可被輕易剋服,縮小到要實現這個階段或部分的小任務,完全具備客觀的可能,而幾乎沒有任何系統的風險干擾。
箍桶理論雖然有點“計劃”的味道,但與“計劃”有區別。“計劃”中的各階段任務往往很龐大模糊,客觀上要實現則存在大量的長期的外界因素干擾,實現的概率不高;每一階段時期也很長。而“箍桶理論”的階段時間很短,各階段任務量也很細化,具體明確,特別是每個階段應實現的任務量在客觀上都具備實現的可能。從本質上講,“箍桶理論”就是用小的時間量與任務量,化解“計劃”所具有的系統大風險。
箍桶理論的第一層意思就是根據現在自身與客觀的情況,將總目標一一分解到若幹個階段或部分。如果將這套理論運用於炒股,我們同樣可以得到輕鬆的答案,比如,如果我們打算在未來一年中在股市中獲得100%的利潤,那麼,我們大可以不用殫精竭力地去尋找黑馬股票,只需要這 100%的任務量分解到每周或者每月,然後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完成每一時間單位的任務,到年底賬戶里自然就有100%的利潤。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知道,100%年利潤量分解到每周的任務僅僅是全部資金(本金加上已獲收益)的1.5%!也就是在每五個交易日中,只要我們賺到了這1.5%,來年資金就翻了一倍!(這裡指的賺1.5%是拋開各種費稅的凈得。)有人肯定會說,五天賺1.5%,簡單呀,也許一天都賺得比這個多。是的,當目標分解後,以前看似龐大的任務變得輕鬆了,這就是箍桶理論的成功之處:巧妙地運用心理學炒股。
同時,箍桶理論還可應用於選擇股票上,面對龐大的股市,選擇什麼股票一直是很多投資人頭痛的事情,畢竟機會成本讓人無所事從:買這隻股吧,怕那隻股漲得好,買那隻票吧,又怕這隻票回調。這時運用箍桶理論的第二層意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避免投資人陷入矛盾:運用排除法,將目標箍在桶中。
投資人擇股時,只需設定股票的條件(總目標,比如行業、財務狀況、股價等),就可以排除很多其他股票,將目標股票“箍”在桶中,再確定條件,再篩選,直到桶中的股票完全符合投資人的條件。這樣的選票比盲目地聽信小道消息市場傳聞靠譜多了。如果想要增加箍桶理論的成功率,研究好選股條件也是非常關鍵的,這需要投資人對大盤對國家政策有較好的理解,但相信對在股市裡沁潤多年的老股民來說非難事。
評論(共5條)
沒什麼實際價值,實際就是說要達到木桶盛最多水的狀態,只需要在箍桶的環節上著眼。細節的成功形成最後的成功。並非是木桶原理的反原理,因為木桶原理的本質並不是提倡整體的成功,也是表明細節對於成功的重要。個人覺得還是將木桶原理與“反木桶原理(對於名字的定義有一定看法,認為不妥當)”相輔相成使用更為恰當。
“有人肯定會說,五天賺1.5%,簡單呀,也許一天都賺得比這個多。是的,當目標分解後,以前看似龐大的任務變得輕鬆了,這就是箍桶理論的成功之處:巧妙地運用心理學炒股。” 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確實,這個事例有些牽強!
“有人肯定會說,五天賺1.5%,簡單呀,也許一天都賺得比這個多。是的,當目標分解後,以前看似龐大的任務變得輕鬆了,這就是箍桶理論的成功之處:巧妙地運用心理學炒股。” 簡直就是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