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惡魔效應指對人某一品質或物品的某一特征有不良印象,就會對這個人、這件物品的整體評價偏低。
“憎其人者,惡其餘胥”,惡魔效應的特征就是抓住一點短處,推及其餘,認為極端地、絕對地壞,恨屋及燕。因為討厭一個人,就會儘可能地打壓,這是一種片面的、偏執的表現。
心理學上有一個“光環效應”,並且,很多普通智商的管理者都在管理過程中把“光環效應”發揮到了極致。於是,我們認識到一個人的好處,往往就認為他的全部都是好的;我們看到一個人某方面是優秀的,就會認為他的其他方方面面都會很優秀;我們看到一個人某項決定是正確的,往往就堅信他今後也一定是正確的。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愛屋及烏的思維,也是一種片面的、偏執的表現。
與“光環效應”相反的一種效應叫“惡魔效應”,即對人某一品質或物品的某一特征有不良印象,就會對這個人、這件物品的整體評價偏低。所以,我們要是第一次去一家酒樓吃飯就吃得不愉快,就可能會永遠拒絕再進這家門,在組織中,要是一個人第一次在上司面前表現不佳,就有可能永遠遭到排斥和失去表現的機會。不管“光環效應”還是“惡魔效應”,都極為重要。
惡魔效應的特征就是抓住一點短處,推及其餘,認為極端地、絕對地壞。恨屋及燕。就是說,某人對另一個人某些方面的厭惡、鄙視與痛恨會衍生到他/她的一切方面;由於討厭一個人,因而連他/她家中原本可愛的燕子也都不以為吉祥,不覺得可愛了。
漢劉向《說苑·貴德》中所說的“憎其人者,惡其餘胥”亦是同樣的道理,其中的“餘胥”是地位低下的小吏、貴族的管家之類。意思是說:憎恨一個人,也會連帶憎恨他的僕人、隨從。既要包容缺欠,更須學會審美。沒有包容之心,就不會真實、全面地評價配偶。要學會包容,只要配偶不存在根本性背叛,對他/她的優點和缺點就須照單全收,這樣才可能保證愛情的延續。沒有審美意識,就不可能持續欣賞配偶原本就具有的優秀特質,也就不可能進一步發現對方新的閃光點。要學會審美,夫妻間審美意識和能力培養的關鍵,就在於學會把原本不和諧的東西經過磨合而協調起來,使之和諧。
“惡魔效應”一詞,源於菲利普·金巴杜的《惡魔效應:由善及惡之全解》一書。這裡可借用它說明與暈輪效應相對應的另一種認知偏向,即在印象形成過程中對不好的一面加以誇大化的感覺和看法,是由於某一點或某一些不好印象而擴大到全部印象的知覺現象;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因對他/她的某一品質特征的強烈、清晰的不良感知和印象,而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特性也會給予否定性、妖魔化的評價。
惡魔效應產生的根由是人們在心理認知上所具有的整體傾向和聯類方式,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認知的時候,是以感知到的一部分為出發點來推斷其餘的部分,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完型原理。有句諺語叫做“見一斑而知全豹”,講的就是人們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對於這一原理的應用。雖然見到的僅僅是豹的身體的一小部分,人們卻會由所見到的這一部分而推知出這是一整隻豹,這就是認知中的整體傾向和聯類方式。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機制,人才能夠對外界事物進行正常的認知,否則,人們見一是一,見二是二,那麼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極其凌亂。可是,這種認知機制也有不准確的一面,惡魔效應就是其體現之一。大家在看待某個人的時候往往會因為他所具有的某一種突出的缺點而將他的顯著的優點都忽略和否定掉。
考評者因某事件或觀點,對受評人的能力造成低估。
比如在一次重要會議中遲到,評定時主管會忽視其在之後一切會議、工作中的守時性,並從低判分。有人覺得開會遲到沒有那麼糟糕,不過就是幾分鐘嗎。可是,事實上遲到真的影響很大。很多人會給你記上一筆,並會進一步推斷出你對人不恭敬、缺乏專業素養、做事不嚴謹且無條理性。
再以一雙邋遢、沒有擦乾凈的鞋子為例。鞋髒了是一件大事情嗎?誰又會在意你有沒有擦過鞋?可惜答案是:這是一件大事情。很多的人都會因此把你看扁了。正是由於“惡魔效應”,他們可能會認為你懶惰、小市民或者缺乏對細節的關註——而所有這些罪名竟然皆源於那雙臟鞋。
這種毫無根據地放大某人所不為你喜歡的特征,僅憑臆斷把其他屬性歸咎此人,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模式化”和“偏見”所形成的方式。它不僅僅是涉及膚色、種族、性別、文化、年齡、宗教和性別等偏好,也可以是關乎身高、體形、面貌顏色、穿戴某種特定的服飾或不正確地使用刀具。把不喜歡的特征或行為聯繫起來,然後再去為證明這種模式尋找證據。這並非故意,它常常是我們無意識的行為。
恩,這個效應我同意,我討厭一個人,就會討厭他(她)的全部,認定他(她)的一切都是不好的。 連帶關係,跟他(她)要好的人,有的也會跟著討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