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詩人蘇東坡的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因此,“人貴有自知之明”。社會心理學家將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蘇東坡效應”。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人確實容易拔高自己。他找來25個人,他們相互之間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較瞭解各自的優缺點。實驗者請他們每個人分別根據9個標準即文雅、幽默、聰明、愛交際、講衛生、美麗、自大、勢利、粗魯,對所有包括自己在內的人排名次。比如,根據文雅標準,誰最文雅排第一,其次為第二......以粗魯為標準,誰最粗魯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和其他24個人進行評價,這樣,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一個自我評價,還有24個他人做出的評價。經過統計分析發現,這25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誇大優點和掩飾缺點的傾向。例如,有一個人自以為自己的文雅程度應該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個人在這方面給他評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僅列第二十幾名。還有一個人,對自己“愛清潔”的品質的名次比他人給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對“聰明”和“美麗”的程度的評價都提前了6名,而對自己“勢利”、“自大”、“粗魯”程度的評定卻比別人評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別人給他定的後退了6名。
自我,是伴隨著個體的社會化產生的,自我的形成與發展又推動著個體的社會化。每個個體都有獨特的自我。個體的自我,就它的最廣的含義說,是一切個體能夠叫做“我的”之總和。它不但包括個體的軀體、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而且包括所有與個體有關的存在物,如個體的雙親,配偶,子女,親戚、朋友,個體的成就,名譽、財產和權力等。這一切使個體對自身的存在產生滿足或不滿足的體驗。狹義的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心理活動感知與控制的腦的機能活動。自我是個體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腦對個體自身以及對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能動反應。就自我的成分而言,自我可相對區分為三個互相關聯的部分,即:物質的自我(個體對自己的軀體和外部世界中屬於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社會的自我(個體自己被他人或群體所關註的反映,是個體自我的中心部分),精神的自我(個體能夠感知與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過程、狀態、特征,這是個體自我的核心之所在)。總而言之,自我是個體反映自身及其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腦的機能活動。
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個體的活動離不開自我,自我客觀地存在於個體的活動中。自我對於個體的活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為個體的自我作為個體活動的覺察者,調節者與發動者,它可以使個體的活動具有獨特性、一致性與共同性。不同的自我優勢,會引起相應的自我評價與自我追求,進而去尋找理想的自我實現。所有的自我行動,都是自我的外現,其意義在於保持個體的心理平衡,使個體與現實世界的關係和諧。從角色扮演這個角度看,角色的本身雖然決定著這一角色扮演者個體的共同輪廓,但是它不能決定每個角色扮演者的個體活動和行為。因為每個角色扮演者的個體行為活動,都取決於個人掌握角色和使其內化的程度,而內化的過程之本身又受到角色扮演者個人一系列的自我認識,自我態度,自我心理特點的影響。 “誰象命運似的推著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詩人泰戈爾曾經這樣說過。完全可以這樣說:同樣一種角色的扮演者,其扮演的水平和質量因人而異,甚至有的呈現高低、上下的迥然不同,究其原因,都可以追溯到“自我”這兩個字上來。
對自我的認識,如同觀察所有事物的方法一樣,自然不妨近些,再近些。潛入海底,可證龍宮之虛;登上月球,更信玉兔之無。倘遠遠一瞟,霧裡觀花,隔岸看戲,就很難認清真面目。然而近觀,也並非一味地越近越好。對此,有人比喻道,猶如看畫,從一定的距離與角度看去,齊白石的蝦趣圖真是形似而神似,栩栩如生。但是,倘過於貼近去看,又只盯住一處,滿眼不過幾個墨團,便無甚意趣了。看畫如此,看人亦然。魯迅先生說人是怎樣的美人,倘用放大鏡照她搽粉的臂膊,也會只看見皮膚的褶皺及褶皺中的粉和泥的黑白畫。名作與美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平常的作品與普通的人們了。對自我的認識,也很有這種太遠了不行,太近了又不行的境況。
我們對優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常常比別人的估計高,對不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則常常比別人的估計低,也就是說我們更容易拔高自己。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實際上就是為了剋服我們有意無意地拔高和美化自己的傾向,使我們能更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當然,這裡的謙虛謹慎,並不是要求大家隨意貶低自己,認為自己不行。“人貴有自知之明”,是說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在學習和工作中才能揚長避短,取得好成績。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也不是在封閉著的自我意識中自然地形成的,而是在與周圍各種各樣的人的接觸中,註意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想象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並以此為素材,把它作為一個客觀標準內化到自己的心中而形成自我形象的。由此可見,自我評價中有許多也是社會對自己評價的反映。
在企業里,考核為員工提供了自我評價和提升的機會。在考核過程中,員工的實際工作表現經過上級主管的考察與評價後,通過面談或其他渠道,將結果反饋給被考核的員工,並聽取其員工的意見。這樣的話,考核便為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條件,從而讓彼此瞭解對方的期望,進一步達成雙方在工作表現上的共識,通過建立共同認可的行為和績效目標來增加員工完成工作任務的動機。看來有效地溝通對於提高自我評價的客觀程度是非常有效的。
一位解差解和尚上府城。住店時和尚藉機把他灌醉,又為他剃光頭,然後逃走了。解差醒來後發現少了一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 “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裡呢?”
實驗有問題:假設有一個人的自我評價是公正,但其他人都拔高自己,統計結果也會顯示他高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