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武器效應(Weapons Effect)
目錄 |
武器效應是指武器能增強侵犯行為,或暗示行為發生的現象。例如,人在憤怒的時候,旁邊若有把刀,煙灰缸、玻璃瓶、石頭等“硬武器”,就容易做出攻擊他人的行為。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伯克威茨(L. Berkowitz)1978年提出了影響深遠的關於侵犯的“武器效應”理論。他認為,人的挫折並不直接導致侵犯,正如失敗,並不一定會導致傷害他人。挫折主要產生情緒——憤怒。而憤怒是導致侵犯行為的發生的情緒因素,此外還依賴情境、環境的影響,有關的刺激會使侵犯行為的可能得到增強。
為了檢驗以上假設的合理性,他們精心設計了一個實驗。
伯克威茨先讓實驗助手故意製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試,然後讓被試可以對激怒自己的假設實施電擊。電擊時有兩種情境:一種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著一隻左輪手槍,一種是只看到一隻羽毛球拍。
實驗結果與研究者的假設是相符,即被激怒的被試看到手槍時,比看到羽毛球拍實施了更多的電擊,手槍增強了人們侵犯的行為。
這個實驗告訴人們,社會暴力事件與環境中存在著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關。
伯克威茨所:“槍支不僅僅使暴力成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摳動扳機,扳機也帶動手指。”
武器恰恰為正在憤怒情緒中的人提供了線索和更多的行為暗示,對其破壞性行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我們在生氣,情緒激動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雙手,警示自己遠離“武器”,以免遭受到“武器”的誘惑和衝擊,做出令自己後悔的行為。
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受到更多影響的是“軟武器”——本身不帶有攻擊行為,但卻能誘惑和暗示我們採取行動。比如,手機它會誘使我們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手邊的食物,會誘使我們的食欲…這些“軟武器”增強了我們的某種行為,這也是武器效應的另一種體現。
“武器效應”揭示的是線索對於行為出現的重要作用。同樣,在管理中要懂得利用“武器效應”,在需要員工加倍努力完成任務時,讓員工看到實在的“獎勵”,員工會更有幹勁;同樣也要讓員工看到犯錯誤的“懲罰”,這樣員工會加倍小心。
- 場景1:
情侶之間經常因為一些小摩擦,而大動肝火。女生怪男生不通情達理,一點也不讓著她、包容她;男生怪女生太矯情,有事沒事的找茬,一點也不理解他,總給他添堵。
女生在一氣之下提出分手,男生也跟著賭氣說分就分。
女生扭頭就走,男生氣得隨手將手邊的物品(手機、瓶子、煙灰缸等容易拿得起的東西)用力摔到了地上。
- 場景2:
當我們在工作、學習時,看到手機剛好地手邊,於是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不由自主地將手機拿起來,看看短消息,刷刷朋友圈、抖音、微博等,之後再將手機放回原處。
沒過多久,再次拿起手機,不斷重覆之前的動作,時間就這樣被頻繁的拿手機而碎片化了。
一天下來,才幡然醒悟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啥事也沒乾成,工作效率極其低下,有一小半的時間花在了玩手機上。
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說過,“單憑想象,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那樣做。要知道情境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不論是“硬武器”,還是“軟武器”,都架構出了一種情境。
- 比如培養學習看書的習慣
經常影響我們註意力的便是手機,把手機放到自己的視線之外,提前把你想看的書打開,並一直放在你的手邊。讓書在手邊作提示和暗示。
不知,太深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