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驗效應是指公眾個體在對對象進行認知時,總是憑藉自己的經驗對對象進行認識、判斷、歸類的一種心理活動方式。也就是說,人們在對他人或他物認識時,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經驗產生一種心理準備狀態,並基於這種準備狀態對對象作定勢分析。
經驗效應產生的心理基礎是人們認識的連續性和心理慣性。人們總是基於現有的認識、經驗來對外界做出反應,以往的經驗、經歷是當前思考和行動的基礎。這些經驗和經歷就不可避免地被帶入新的認識過程中,從而導致經驗的產生。在認識一些不太熟悉的人或事時,由於其給予的信息較少,缺乏必要的線索、人們就可根據經驗來對之進行推理和歸類,從而迅速做出反映判斷。
初識一個人,人們總認為面相憨厚者可靠;油腔滑調者不可信。人們購物總是選擇國營商店或大商場,認為質量可靠、價格公道、品種齊全。到醫院看病總是找老醫生。有經驗的老師在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時,更得心應手。在這種時候,經驗是一筆財富。然而,很多時候,經驗也是一種包袱,尤其是不顧時間地點套用經驗,會導致一些失誤。如有的人信任國有商店,買東西總要到國有商店去買,殊不知,個別的國有商店也有劣貨、次貨、假貨等,價格也不一定公道;包裝好的商品不一定就好;外表漂亮或老實者不一定可信。
因此,既不要迷信經驗,也不要一概否認經驗。同時,在當今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里,用一種固定的經驗千篇一律地看待一切人和事,難免就會使人的認識陷入僵化和停滯,甚至鬧出許多笑話。因而要充實經驗、更新經驗、發展經驗。如過去倡導艱苦朴素,現在鼓勵消費;過去提倡存錢消費,現在提倡貸款消費。
經驗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地存在著,最典型的就是懷疑。由於曾經有受騙上當的經歷,若再遇到同類的事或物時,就表現為遲疑不決,往往用“這樣的事我見多了”等經驗來保護自己,以避免再次上當。由於經驗效應的廣泛存在,在公關活動中註意經驗效應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對公關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面,最重要的是要認真地調查研究,客觀地把握公眾對公關活動、對本組織等有關方面的看法,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公關工作。
比如,如果公眾對本企業、本組織有好感,持信任態度,則可充分利用這種先前的認識、經驗來鞏固自己組織在公眾中的良好形象。如果印象不佳,或持有某種不良評價、消極態度,則應設法改變公眾的經驗模式,用危機性公關手段重塑形象,如在公益性公關活動中淡化、隱去商業成份;強調本公關活動與其他組織的公關活動或本組織先前的公關活動的不同之處;突出本組織目前的發展和良好信譽。因此,要達到公共關係活動的預期目的,不僅要有良好的主觀願望,還應該重視分析公眾的經驗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