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森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贊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阿倫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們大都喜歡那些對自己表示贊賞的態度或行為不斷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態度或行為不斷減少的人或事。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從倍加褒獎到小的贊賞乃至不再贊揚,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較平靜地加以承受。然而,繼之不被褒獎反被貶低,挫折感會陡然增大,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遞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悅及心理反感的。
阿倫森效應的實驗是將實驗人分4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
此實驗對數十人進行過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阿倫森效應提醒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應該儘力避免由於自己的表現不當所造成的他人對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轉。同樣,它也提醒我們在形成對別人的印象過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響而形成錯誤的態度。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樓的後面,停放著一部爛汽車,大院里的孩子們每當晚上7點時,便攀上車廂蹦跳,嘭嘭之聲震耳欲聾,大人們越管,眾孩童蹦得越歡,見者無奈。這天,一個人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比賽,蹦得最響的獎玩具手槍一支。”眾童嗚呼雀躍,爭相蹦跳,優者果然得獎。次日,這位朋友又來到車前,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眾童見獎品直線下跌,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對孩子們說:“今日獎品為花生米二粒。”眾童紛紛跳下汽車,皆說:“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分析:“正面難攻”的情況下,採用“獎勵遞減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應。
2、反例
小剛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一個單位工作,剛一進單位,他決心好好地積極表現一番,以給領導和同事們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於是,他每天提前到單位打水掃地,節假日主動要求加班,領導佈置的任務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難,也硬著頭皮一概承攬下來。
本來,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人積極表現一下自我是無可厚議的。但問題是小剛的此時表現與其真正的思想覺悟、為人處世的一貫態度和行為模式相差甚遠,夾雜著 “過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難以有長久的堅持性。沒過多久,小剛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還經常遲到,對領導佈置的任務更是挑肥揀瘦。結果,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甚至比那些剛開始來的時候表現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還不好。因為大家對他已有了一個“高期待、高標準”,另外,大家認為他剛開始的積極表現是“裝假”,而“誠實”是我們社會評定一個人所運用的“核心品質”。
3、一個故事
國外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凈,於是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幾周倒還太平。可是不久,有幾個年輕人開始在附近追逐打鬧、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出去對這些年輕人說:“你們玩得真開心。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裡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年輕人當然高興,既玩了還能得錢,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他們更加賣力地鬧將起來。過了兩天,老人愁眉苦臉地說:“我到現在還沒收到養老金,所以,從明天起,每天只能給你們五角錢了。”年輕人雖然顯得不太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錢。每天下午繼續來這裡打鬧,又過了幾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對他們講“真對不起,通貨膨脹使我不得不重新計劃我的開支,所以每天只能給你們一毛錢了。”“一毛錢?”一個年輕人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區區一毛錢在這裡浪費時間呢,不幹了。”從此,老人有了安靜悠然的日子。
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智慧其實暗合了心理學上的“阿倫森效應”。
實際上,“阿倫森效應”在組織生活中也是常見的。比如以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政府部門工作,從被保護的環境一下子跳入了一個競爭性的環境,很容易發生“適應不良症”。作為新人,開始時的勤奮工作可能被領導和同事重視並得到贊揚,但日子一長,從局外人逐漸成為局內人,領導的表揚沒了,同事的贊賞少了,他會感到不自在,感到自己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產生挫折心理,所以工作積極性大受影響,沒有初來時的那股幹勁了,孰不知這種由勤到不勤的轉變,對領導和同事而言,同樣會產生:“褒獎遞減”作用,形成“阿倫森效應”,對其表露出不滿。這會進一步加劇該學生的挫折感,使其更加懶散,進而大家對其更沒有好印象。這種惡性迴圈會使這位大學生越來越陷入一種非常失敗的關係之中。
評論(共48條)
對於一些艱深的難題,只要能跳出思維定勢的怪圈,就定能找到易如反掌般的好計策~~
而,這良策,是建立在對人類心靈特性的嫻熟掌握基礎之上~~
上面的故事,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啊~~~
還有一點,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另一個新的法則:目標轉移法則
開始,小孩子們的目標純粹只是玩玩而已,後來,加上獎品,因為利益的驅使,將他們的目標轉移到了獎品上來,如此悄無聲息,真是厲害!
目標悄無聲息轉移很好哈, 也說明利是人所共想的東西, 當然貶損遞減,褒獎遞加會增強彼此的心相近,增加好感; 而反之,貶損遞加,褒獎遞減也會減弱好感,和增強敵意。 可以建議一套貶損等級和褒獎等級的制度。最好在褒獎上具有無限延伸性,那麼對於人心的拉弄和穩定具有不一般的意義。
逐漸遞減正激勵也是一種負激勵!所以人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近美好的生活是很好的選擇,從天上掉下來則讓人難以接受!80、90後們喜歡上繁華的都市,不願意回到生養自己的窮地方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效應只是針對特定情形,可千萬不要誤解,那個先小人後君子更不可取,你要明白你做事做工作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工作可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對待生活工作耍這種小聰明是自欺欺人,最終會害了自己
這裡列舉的幾個例子跟 過度理由效應 裡面例子 一樣的 這兩個效應有何相同跟不同之處呢?期盼高手解惑
我覺得可能 過度理由效應會在關註物質激勵的同時也會關註精神方面的激勵吧,從而形成內外部共同的驅動力,而 這裡的理論可能更多地說的是物質方面。
目標悄無聲息轉移很好哈, 也說明利是人所共想的東西, 當然貶損遞減,褒獎遞加會增強彼此的心相近,增加好感; 而反之,貶損遞加,褒獎遞減也會減弱好感,和增強敵意。 可以建議一套貶損等級和褒獎等級的制度。最好在褒獎上具有無限延伸性,那麼對於人心的拉弄和穩定具有不一般的意義。
精神上的制度怎麼建立
好問題
經歷過第一個例子,但我當時想的:有東西就行,後來沒東西,也覺得無所謂
在沒有對照的基本情況下,人們喜歡往高處走;反之,在有對照情況下,當開始從拐點走下坡路的時候,會讓人更加失望
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