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輪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循序漸進,成功必會來臨!——洛谷【點評:成功離不開堅持不懈的努力】
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
目錄 |
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在每件事情的開頭都必須付出艱巨的努力才能使你的事業之輪轉動起來,而一當你的事業走上平穩發展的快車道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萬事開頭難,努力再努力,光明就在前頭。持續的改善和提升績效中蘊藏了巨大的力量。只要指出實際的成就——儘管最初還在逐步累積的階段,然後說明這些步驟如何呼應具體可行的經營理念。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其他人逐漸瞭解並察覺公司正在加速向前沖,他們因此也會團結一致,熱情支持。
1.開始階段:
(1)制定清晰職業目標。
(2)做好失敗的準備。
(3)養成成功的習慣。
(4)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
(5)作好職業的規劃及計劃。
2.基礎階段:
我們必須要腳踏實地的做好基礎工作,打好根基,才能夠為以後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就像我們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必須讓飛輪主受力方向要與想它轉動的方向一致才可以達到讓它轉動的目的。
3.發展階段:
通過前面的準備,飛輪是可以在力的作用下轉動起來,但是這個時候的轉動是非常被動的,非常吃力的。一旦他的受力失去的話,馬上就會停止下來,只有不斷的加力或使力持之以恆,才可以使所受的力越來越接近臨界點。
4.輝煌階段:
當飛輪所受力達到臨界點時,由於牽引力和慣性的存在,即使飛輪所受力失去的時候,飛輪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轉動。當做好所有準備後,獲得的將是很好的發展,在發展的背後,將是許許多多的認同,認可與依賴。即使在某個時刻或在某個方面發生一點點失誤時也不會導致完全的失敗,因為我們已經被接受了。只要在失誤之後能夠及時的意識到失誤,及時的更正,別人就會願意繼續的認可與依賴。
例1:克羅格公司的總裁、著名管理專家吉姆·柯林斯他運用飛輪效應讓公司的5萬員工接受他的改革方案的。他沒有試圖一蹴而就,也沒有打算用煽情的演講 打動員工。他的做法是組建了一個高效的團隊來“慢慢地但堅持不懈地轉動飛輪”————用實實在在的業績來證明他的方案是可行的,也是會帶來效益的。員工看到了吉姆的成績,越來越多的人對改革充滿信心,他們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為改革做貢獻,到了某一時刻,公司這個飛輪就基本上能自己轉動了。此後,吉姆·柯林斯調查了1435家大企業的名單,經過調查、比較、研究,吉姆吃驚地發現:在從優秀公司到偉大公司的轉變過程中,根本沒有什麼“神奇時刻”,成功的惟一道路就是清晰的思路、堅定的行動,而不是所謂的靈感。成功需要我們每個人排除一切干擾,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去實現目標
例2:紐可在1965年開始推動飛輪,起初只試圖避免踏上破產的命運,後來則因為找不到可靠的供應商,而開始建立起第一座自己的鋼鐵廠。紐可的員工發現,他們有辦法把鋼鐵煉製得比別人好,也比別人便宜,因此後來又建了兩座迷你煉鋼廠,接著又建了三座廠。開始有客戶向他們採購,然後又有更多的客戶上門!一圈又一圈,年復一年,飛輪累積了充足的動力。在1975五年左右,紐可人猛然醒悟,如果他們一直推動飛輪,紐可將可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獲利率最高的鋼鐵公司。波爾曼解釋:還記得1975年有一次我和艾佛森談話的時候,他說:“波爾曼,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鋼鐵公司。”1975年欸!我問他:“那麼,你打算什麼時候成為全美第一?”他說:“我不知道。但是只要我們繼續做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情,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我們不能成為全美第一?”儘管花了20年才達到這個目標,但是紐可一直努力不懈地推動飛輪,終於成為《財星》一千大企業排行榜上最會賺錢的鋼鐵公司。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ro,Vulture,JACK,Ben Lynn,Angle Roh,Cabbage,Dan,Kaier214,韩易峰,Tears~,黄金通,范雲逸,刘维燎,LuyinT,南徐.評論(共65條)
請問是否在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我是學物理的)
我認為跟摩擦力沒關係。飛輪都玩過吧,如果沒玩過,自行車騎過吧。載重較重的自行車,在不考慮風阻力情況下,剛起步確實比較費力,但是騎快了以後就相對比較省力了。
這個故事讓我很受啟發,飛輪效應的故事讓很多年輕人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努力,但努力了不一定有效果,必須持續不斷地努力,剋服各種阻力,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當自己取得一些效果時,自己再繼續努力時,會變得很容易,因為自己已經具備了某種能力。就像轉飛輪一樣,剛開始轉動飛輪受到很大的阻力,需要花費費很大的力氣,等飛輪快速轉動以後,只需要花費很小的力氣。這也給那些想想創業,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們一個暗示,要想取得成就和效果,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績,剛開始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花費很大的功夫。是一種腦力,體力與精力的結晶。
飛輪效應,很有啟發。讓我想到了高中時候,一開始入校時候成績不算太好,後來一陣子拼命努力學習,衝到了前面。往後的日子,就算學習沒有以前那麼刻苦了,但是成績卻一直保持在班級前列。仿佛自己當初的努力,把自己帶入到了一個新的軌道當中。這差不多也是飛輪效應吧。
這個故事讓我很受啟發,飛輪效應的故事讓很多年輕人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努力,但努力了不一定有效果,必須持續不斷地努力,剋服各種阻力,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當自己取得一些效果時,自己再繼續努力時,會變得很容易,因為自己已經具備了某種能力。就像轉飛輪一樣,剛開始轉動飛輪受到很大的阻力,需要花費費很大的力氣,等飛輪快速轉動以後,只需要花費很小的力氣。這也給那些想想創業,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們一個暗示,要想取得成就和效果,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績,剛開始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花費很大的功夫。是一種腦力,體力與精力的結晶。
嗯!很明顯,文章有點類似哲理學!
我覺得有關係,因為作者寫文章的時候排除了這個可能性!為什麼呢!因為凡事都有個過程!過程之間必定會出現挫折和困難,就是好奇者所說的的摩擦!除非你是幸運的。
請問是否在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我是學物理的)
沒有摩擦力豈不是推一下就無休止的轉下去了,是有摩擦力的,只是強調飛輪轉起來的慣性,這股力量是巨大的,況且這裡說的飛輪還要給外界提供動力,大的機構要運行起來不容易,但運行起來以後就比較容易操控了,這就是飛輪效應
這個飛輪效應也很讓我受啟發,雖然現在並沒有盈利,但感覺有好轉的跡象,繼續努力,堅持堅持、我們的理念提供給寶寶更好的,賺錢並不是唯一目的。
飛輪效應,很有啟發。讓我想到了高中時候,一開始入校時候成績不算太好,後來一陣子拼命努力學習,衝到了前面。往後的日子,就算學習沒有以前那麼刻苦了,但是成績卻一直保持在班級前列。仿佛自己當初的努力,把自己帶入到了一個新的軌道當中。這差不多也是飛輪效應吧。
哇!您的故事非常令我啟發!謝謝你。
持續的改善和提升績效中蘊藏了巨大的力量。只要指出實際的成就——儘管最初還在逐步累積的階段,然後說明這些步驟如何呼應具體可行的經營理念。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其他人逐漸瞭解並察覺公司正在加速向前沖,他們因此也會團結一致,熱情支持。
其實這跟馬太效應有點類似,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這裡不當指經濟上)。當你“貧”的時候,你會發現即使是一點小事也很難完成,當你慢慢“富”起來的時候,在你“富”的過程中,你就慢慢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廣闊的人際關係等等,這些因素都是助你更加成功的墊腳石,墊腳石越多,你就能跳得越高。
請問是否在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我是學物理的)
凡事不要認真,認真了,你就錯了
請問是否在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我是學物理的)
物體接觸錶面,被磨的光滑,摩擦力很小,空氣阻力+摩擦力 都極小
物體接觸錶面,被磨的光滑,摩擦力很小,空氣阻力+摩擦力 都極小
沒有生活經歷嗎?還需要計算啊?
請問是否在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我是學物理的)
精辟 ...
哎,這兩個可愛的家伙, 說的是慣性啦。當輪子在轉了。不用再使力,它也會由於慣性轉下去,直到停止。
如果是方塊,不是輪子,要推動方塊打磨成輪子,誰願意?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