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納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英國科學家貝爾納(John Desmond Bernal)思維敏捷,領域廣闊,在結晶學、分子生物學方面有重大貢獻。
貝爾納發散型思維能力極強,在科學的各個領域都有靈感,有想法,但他在收斂型思維方面能力不足,未能專註於一個或幾個課題深入地進行窮追不捨的研究。
因而,他未能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未能挖掘自己深厚的科學潛力,未能獲取諾貝爾獎,未能進入一流的科學家的行列。
有人把這種由於興趣過於廣泛,思維過於分散,而不利於科學創造的現象稱為“貝爾納現象”,也可把“思維分散,興趣平攤”,導致的“樣樣皆知,樣樣不專”的心理現象,統稱為“貝爾納效應”。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對於科學研究不能停留在錶面,而是要深入的研究。或者對於研究需要專註。
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的“三傑”(另二位是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之首,他不僅是畫家,而且是建築工程師和數學家。
羅蒙諾索夫是俄羅斯著名的化學家、物質不滅定律的發現者、俄羅斯語言奠基人、數學家與詩人。
羅素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顯然,他們都具備極好的發散型思維能力,這三個人都是跨文、理兩大科的重量級學者。但不可忽視的是,達·芬奇時代與羅蒙諾索夫時代,自然科 學分工遠不及如今如此細密,其研究深度也遠不及如今如此精到,有時一個課題,一個實驗,就要十年、幾十年。羅素最早只是研究理論數學,其後,他將主要精力用到對哲學、史學、文學的涉獵與探討上。如果他一輩子只搞數學或某一個方面的專項研究,也難以有那麼多的精力涉足這麼多的人文類學科。
現今時代,很難見到先天有藝術靈感者,還可以在游刃有餘地玩藝術的同時,又在某一個數理領域的職業有所建樹從而達到文理兼融的人;更不用說在某專業上有驚人的成就,同時還精通文、史、哲的奇人。也就是說,在現今科技高度專業化的時代,人們無不受到貝爾納效應的制約。[1]
英國科學家貝爾納(John Desmond Bernal)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科學天才,他具有天章雲錦般的想象和深刻過人的洞察能力。
他本人除在結晶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做過重大貢獻外,還在“科學”的其它領域里放射出了創造的光芒。他研究過氨基酸、維生素、液體的結構、隕星上的生命、大陸漂移等,在每個領域都提出了大有前途的問題。
他在科學方面曾做過奠基性的工作,他也做過結晶學和生物化學方面的前沿研究。他才智過人,當他研究過蛋白質晶體的第一批X射線衍射圖後,就敏感地預見蛋白質的結構問題可以獲得解決。
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科學思想。可是他只停留在得到的洞察上,沒有下工夫去深入研究,他把這個問題的解決留給了其他人。有人認為,如果他深入研究自己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可是他把這些機會都留給了別人,他在一個地方放一槍,就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他的許多朋友為他惋惜。
- ↑ 司岩, 石佾. 貝爾納與貝爾納效應[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1987,(4):43
扶持人才就是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