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諾貝爾獎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诺贝尔奖奖牌
放大
諾貝爾獎獎牌

諾貝爾獎(Nobel Prize)

目錄

諾貝爾獎簡介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所設立的獎項。諾貝爾是炸葯的發明者,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但他對自己的發明用於破壞感到震驚,於18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920萬美元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

諾貝爾獎的由來

  諾貝爾一生沒有結婚所以沒有妻子、兒女,死前連親兄弟也去世了。但他發明瞭炸葯,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成功地開辦了許多工廠,積聚了巨大的財富。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諾貝爾在遺囑中還寫道:

  把獎金分為5份:

  • 獎給在物理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 獎給在化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新改進的人;
  • 獎給在生理學和醫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的人;
  • 獎給在文學方面表現出了理想主義的傾向並有最優秀作品的人;
  • 獎給為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廢除使用武力與貢獻的人。

  為此,諾貝爾分設了5個獎。

  1969年,諾貝爾基金會新設了第6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的獎金

  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諾貝爾獎第一次在原皇家音樂學院頒發了文學、物理、化學和生理學或醫學獎。從1902年起,諾貝爾獎每年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一開始,當時的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並不同意將此全國大獎頒發給外國人,但後來意識到該獎金對於這個國家的公共價值,他改變了主意。

  諾貝爾獎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那天,舉行正式的頒獎典禮。但是獎金獲得者名單通常在當年的10月份就由不同的委員會宣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戰爭關係停頓了幾年。

  諾貝爾獎的獎金豐厚,在同一年裡,各項獎金的數額是相同的,不同的年份,獎金數額有所變動,其幅度主要取決於市場行情。每個各項獎金可由兩個獲獎者均分享(最多不超過三人);如果當年無人得獎,則該獎金可留待翌年;每一項獎金在五年內至少應頒發一次,以鼓勵得獎人能夠繼續工作而不至於受到財政上的壓力。

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如何出爐

  根據該獎創始人諾貝爾的遺囑,在諾貝爾獎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在每年的9月份,物理學、化學等幾個不同專業的諾貝爾委員會向全球各地的數千名獨立人士(具備一定資歷的學者、科學家等)發出邀請,請他們推薦自己認為下一年度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候選人。由於許多獨立人士經常推舉同一個人,每年只會有200到300名科學家最終被提名。


  候選人名單必須在第二年年初提交到不同專業的諾貝爾委員會。各委員會在評獎專家的協助下對收到的提名進行評估。要經過初選、覆選等層層選拔,委員會才能完成對候選人的挑選。然後,委員會將建議上交給相應頒獎機構,各頒獎機構通過投票選出最終獲獎者。每年10月投票結束後,立即公佈獲獎者。

  從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此外,與許多電影獎項及文學大獎不同,諾貝爾獎遵循的原則是,除了公佈最終獲獎者的名字外,凡作為候選人的科學家名字都不對外公開,並設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對於每年可能出現的各種“風聲”,說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其真實性必須等50年後才能得到驗證。

諾貝爾獎的獎項

獎牌 分類 特點
Original design ®© The Nobel Foundation. 物理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
Original design ®© The Nobel Foundation. 化學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
Original design ®© The Nobel Foundation. 生理學或醫學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發
Original design ®© The Nobel Foundation. 文學 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負責頒發
Original design ®© The Nobel Foundation. 和平 挪威議會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
Original design ®© The Nobel Foundation. 經濟學 1968年瑞典銀行在其成立三百周年紀念之際增設了諾貝爾經濟科學紀念獎,每年由這家銀行提供與當年諾貝爾獎金相同金額的獎金,交由諾貝爾基金會統一使用。該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同時諾貝爾獎將不再增設任何獎項。

諾貝爾獎的趣事

  兩次諾貝爾獎得主:

  • 法國國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亞·居裡(Marie Curie),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物理,1903年:發現放射性與釙元素

  化學,1911年:提煉出鐳

  •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第一位以唯一獲得者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化學,1954年:化學鍵的研究

  和平,1962年:反對核武在地面測試

  • 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

  物理,1952年:發明晶體管

  物理,1976年:建立超導BCS理論

  • 英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

  化學,1958年:測定胰島素分子的結構

  化學,1980年:核酸DNA序列的確定方法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是荷蘭的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於196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Niko Tinbergen,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最年輕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1915年(與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起)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只有25歲。
  • 雷蒙德·戴維斯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已有88歲。為至今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927年10月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參加會議的二十九人中有十七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其他類似諾貝爾獎的獎項

在一些諾貝爾獎未包括的領域,也有其它不是由諾貝爾獎基金會頒發的大獎,鼓勵在該領域的傑出貢獻,如:

領域獎項英文名獎項簡介
數學界菲爾茲獎Fields Medal
數學阿貝爾獎Abel Prize挪威國王設立
電腦界圖靈獎Turing Award
音樂界保拉獎Polar Prize
地質界沃拉斯頓獎Wollaston Medal
數學、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和邏輯學]]與哲學界肖克獎Schock Prizes
建築學界普利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高科技、基礎科學、藝術與哲學京都獎Kyoto award
數學科學邵逸夫獎Shaw Prize
新聞界普利策獎Pulitzer Prize
幽默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每年頒發一次,旨在獎勵那些“無法或不該重覆的”研究工作

諾貝爾獎的爭議

  人們對諾貝爾獎的爭議點主要是集中在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對象,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少數幾位得主支持納粹,還有諾貝爾獎不設立數學獎。

  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對象有可能並不愛好和平,這是比較大的爭議,因為諾貝爾基金會無法確定得獎人在得到和平獎後是否還會發動戰爭,所以諾貝爾基金會只能在道德層面上約束得獎者,希望得獎者保持最大限度的剋制。

  諾貝爾獎的老規矩: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也產生了較大的爭議,有人說這個規則與西方價值觀相吻合,該獎項只是表彰在科學領域中有重大突破的個人和小團隊的。不過也有例外的是諾貝爾獎中的和平獎,分別在1917年,1944年,1963年頒發給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組織。

  另外一個大的爭議是在二戰期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的為了自身利益而為希特勒效勞的,與和平獎得主相同,諾貝爾基金會無權利使得主改變自己的看法,也只能在道德層面上約束得獎者。

  關於諾貝爾基金會不設立數學獎,民間有很多說法,其中有一個流傳較廣的說法是諾貝爾的妻子與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數學家有外遇,所以諾貝爾本人強烈要求不設置諾貝爾數學獎。不過這個說法也被人指責顯然不實,因為諾貝爾根本沒有結婚。

  隨著電腦的發展,關於諾貝爾獎是否應該增設諾貝爾電腦獎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電腦圖靈獎被稱為“電腦界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在對於物理學獎,化學獎頒發的爭議在學術界也較大(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沒有因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12年後才因光電效應獲獎)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名單

  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應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準與其它獎項是相同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1969年,簡·丁伯根:他是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年,西蒙·庫茲列茨(美國):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係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年,約翰·希克斯(英國)和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前蘇聯):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弗·馮·哈耶克(澳大利亞)和綱納·繆達爾(瑞典):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前蘇聯):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佳林·庫普曼斯(美國)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國):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亞·西蒙(美國):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見解。 

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美國)和西奧多·舒爾茨(美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年,勞倫斯·羅·克萊因(美國):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賓(美國):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巨集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喬治·斯蒂格勒(美國):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羅拉爾·德布魯(美國):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約翰·斯通(英國):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5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國):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羅伯特·索洛(美國):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莫裡斯·阿萊斯(法國):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特裡夫·哈維默(挪威):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年,默頓·米勒(美國)、哈里·馬科維茨(美國)、威廉·夏普(美國):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羅納德·科斯(英國)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貝克(美國):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年,道格拉斯·諾斯(美國):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羅伯特·福格爾(美國)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約翰·納什(美國)、約翰·海薩尼(美國)、萊因哈德·澤爾騰(德國):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羅伯特·盧卡斯(美國):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巨集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詹姆斯·莫裡斯(英國):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威廉·維克瑞(美國):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 羅伯特·默頓(美國):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邁倫·斯科爾斯(美國):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馬蒂亞·森(印度):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國)、丹尼爾·L·麥克法登(美國):發展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麥克法登對分析離散抉擇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2001年,邁克爾·斯彭斯(美國)、喬治·阿克爾洛夫(美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美國)、弗農·史密斯(美國):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2003年,羅伯特·恩格爾(美國)、克萊夫·格蘭傑 (英國): 在處理經濟時間序列的兩個關鍵性質:時變波動性和非平穩性時,所開創的統計分析方法。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挪威經濟學家芬恩·基德蘭德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們在動態巨集觀經濟學領域中所作的貢獻。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托馬斯·謝林。瑞典皇家科學院說,兩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因為“他們通過對博弈論的分析加深了我們對衝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 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費爾普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

2007年 美國經濟學家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作出了貢獻。

2008年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範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

2009年 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威廉森。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2010年 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和戴爾·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國和塞普勒斯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克裡斯托弗·皮薩里季斯。這三名經濟學家憑藉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的進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

2011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克裡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紐約大學的托馬斯·薩金特。“經濟危機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政策危機,所以需要研究政策變數在巨集觀經濟運行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Alvin Roth)與羅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因“穩定分配及市場設計實踐理論”獲得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3年,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馬、芝加哥大學教授拉爾斯·皮特·漢森以及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J·席勒因在金融市場、資產價格和行為經濟學運行方面的開拓性工作活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4年,2014年“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當地時間10月13日下午揭曉,讓·梯若爾(Jean Tirole)教授獲獎。

2015年,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因研究消費、貧困和福利而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6年,美國經濟學家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因其對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做出的貢獻榮獲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因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8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以及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M. Romer)因在經濟學中氣候變化與技術創新領域的貢獻獲獎。

相關主題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4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諾貝爾獎"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5.94.230.* 在 2009年3月5日 20:44 發表

可以查到很多資料呀!

回複評論
117.23.126.* 在 2009年3月26日 19:53 發表

\(^o^)/~好~~~~~~~~~~~~~~~~~~~~~~~~~~~~~~~~~~~~~~~~~~~~~~~~~~~~~~~~~~~~~~~~~~~~~~~~~~~~~~~~~~~~~~~~~~~~&

回複評論
120.0.138.* 在 2009年5月13日 19:48 發表

很好。

回複評論
183.15.159.* 在 2010年9月17日 17:11 發表

2010-10-6-日的日子快到,哪些項目曾列為候選項目?哪些項目會獲諾貝爾金牌?所有獲得金牌的項目無論過去,現在.....都是正確?有沒有錯?有多少錯?那麼沒有獲得的又有多少對?多少錯?人類要理性的去看待。但諾貝爾獎的方向則不容質疑。可以質疑的是,人類的事務都由人的認識,智慧,思維,意識,思想,相關的物質......的作用力,去作用和控制,全是力學和相互作用力的問題。所以就應該更平靜,更理性的去對待。newton.li物理學家的說法和理論。

回複評論
111.120.141.* 在 2010年10月9日 17:44 發表

2010年我們中國人終於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了!!!

回複評論
222.68.166.* 在 2011年4月9日 17:41 發表

哦~那太好咯!!!!!!

回複評論
222.68.166.* 在 2011年4月9日 17:42 發表

222.68.166.* 在 2011年4月9日 17:41 發表

哦~那太好咯!!!!!!

哦~真豐富!

回複評論
111.176.144.* 在 2011年8月20日 09:43 發表

真的?

回複評論
124.217.139.* 在 2013年5月18日 23:10 發表

。我們這個人資料庫存量化寬鬆弛,我們這個人資料庫存量化寬鬆弛,

回複評論
118.233.84.* 在 2014年11月13日 22:44 發表

台灣第一個得到諾貝爾獎的人是誰?

回複評論
111.255.62.* 在 2015年3月12日 17:49 發表

回複評論
111.255.62.* 在 2015年3月12日 17:50 發表

111.255.62.* 在 2015年3月12日 17:49 發表

有台灣人得到諾貝兒獎ㄇ

回複評論
182.34.221.* 在 2015年10月5日 10:54 發表

(⊙o⊙)哇

回複評論
106.120.124.* 在 2015年12月9日 15:32 發表

搞笑諾貝爾獎是幽默?

回複評論
106.122.12.* 在 2017年3月10日 15:45 發表

8170

回複評論
188****8382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10月9日 16:09 發表

好厲害

回複評論
been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10月9日 16:11 發表

好厲害啊

回複評論
113.195.21.* 在 2017年12月8日 21:21 發表

昌崦奄百奄

回複評論
117.30.73.* 在 2019年4月29日 18:14 發表

敬佩

回複評論
183.198.203.* 在 2021年10月6日 13:16 發表

鼔勵科學家!只要把專業知識做大做強就是貢獻社會!名譽也是自己創做的!而不是徒有虛名3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