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異性效應(Heterosexual effect)
目錄 |
“異性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指的是當異性存在時個體會產生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變化,這種變化通常被認為是有益的,可以提高行動的效率,或是產生愉悅的心境。異性效應存在的前提就是異性在集體中扮演的有助於群體維持的重要角色,這是它的社會學起源。[1]
這種效應尤以青少年為甚。其表現是有兩性共同參加的活動,較之只有同性參加的活動,參加者一般會感到更愉快,幹得也更起勁,更出色。這是因為當有異性參加活動時,異性間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因而會使人獲得程度不同的愉悅感,並激發起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處理問題都會顯得比較順利。
教育家為了研究異性效應,曾進行以下實驗:以高中生為實驗對象,舉行野餐。
第一次,異性分開,男生一起個個狼吞虎咽,毫無顧忌;女生一塊嘻笑吵鬧,杯盞狼藉。
第二次,男女合席,情況一下變了,男生文質彬彬,禮讓為先;女生細嚼慢咽,溫文爾雅。[2]
如果是看文學作品,他們也都關註起那些異性正面人物形象的命運,對其不好的遭遇更趨於擔心,表現自己精神寄托和對異性的美好憧憬。在異性效應中,男子因自身特點而主動性強。當女生在身旁走過時,男生即使唱不好歌,也總要哼幾聲或打口哨,以吸引對方的目光,或走一段距離,回頭看。對女生讓做的事,男生常能出色的完成,甚至有超出自我的膽量和勇敢。假如男女一起參加勞動,乾起活來就很帶勁。男學生的個人衛生和室內清潔,也只有女生光臨宿舍時才會引起特別註意。同樣,女生對男生的反應非常敏感,力圖保持矜持,青春期的女孩還顯得更多情。
對學生說來,異性效應的這些道德和行為影響,最初多帶有自我陶冶的性質,而且,是情不自禁和潛意識的。經過長期的娥化潛移,就會形成學生良好的品格。
Ronay和von Hippel發現女性觀眾可以增加男性運動員的體育競技水平。Franken-huis和Karremans指出當男性處於性別比例不穩定的團隊中時,其總是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以迎合女性實驗者的偏好。Becker研究指出在組織中男性通過向女性表達好感而對組織行為產生整體的積極的外部性。von Siemens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理論框架,討論了男性工作者通過對女性工作者的“求偶行為”而對工作表現產生影響,即男性在工作中為獲得女性好感而付出更多的努力。[3]
在競爭的狀態中,人們的工作效率會得到很大程度提升,心理學家普利特就曾做過類似實驗,他讓被試者分別在三種情境下騎行25英里的路程:
第一種情境是單獨騎行計時;
第二種情境是騎行時讓另外一個人跑步伴同;
第三種情境是與其他騎車人競賽。
結果顯示,單獨騎行計時情況下,平均速度為每小時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時,時速達到31英里;而競爭情境下的平均時速則為32.5英里。
除此之外,普里特還進行了計數和跳躍等一些列任務實驗,結果都證明瞭同樣的觀點。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助長作用,而異性效應則是社會助長中的特殊現象。
異性效應的道德作用[2]
進一步研究發現,產生男女之間吸引的物質主要是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些物質可以通過異性眼光傳遞和身體觸動出現,使心跳加快,全身發熱,以至皮膚潮紅。因此,異性效應又是隨著學生身心走向成熟而加大和增強的。
異性效應的道德力量,還反映在學生審美觀的形成上。在人的發展中,模仿美容易,認識美難;感觸美容易,理解美難;外表美好求,氣質美難成。異性效應加快了這一發展進程。一般地,女孩子認識和瞭解美要早一些。我們平常看到,女生在一起時愛議論男孩子,男生在一起愛議論女孩子。美不美? 哪方面美?是議論中涉及到的一個重要問題。進入青春期後,學生對美的選擇發生了較大的根本性變化。在方向和要求上,從人體美轉向氣質美,並且服從特定的社會模式。藝術家認為,雕塑較典型地顯示了男性美,突出了“力”的特征;舞蹈較典型地顯示了女性美,突出了“柔”的特征。它們代表了兩種特定的社會模式。異性效應正好顯露了這樣的本質。
從異性效應來看,正因為有男性,女性變得更溫存;正因為有女性,男性變得更剛強。在學校里,這種社會模式的重要意義,就在於能促使學生美的社會化。這之中還包括有社會文化的影響。男孩心中的白雪公主,女孩心中的白馬王子,對他們審美觀的形成和道德行為表現都產生著微妙作用,更不用說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了。的確,在女孩子面前,男學生儘可能表現出個人所希望有的能力、體魄和風度;在男孩子面前,女學生想努力表現出自己的嫵媚、高潔和充滿魅力。有時候,男學生故意裝瀟灑,女學生故意裝可愛。要知道, “現實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 ,構成這時學生內心的特殊矛盾。所謂“故意” ,實際力圖擺脫“現實中的我” ,樹立起高標準的美化後的自我形象。在這個過程中,異性效應對提高自我形象發揮著一種強大力量—道德塑造力量。這對學生的成長極為有利,其價值,還在於這是一種主動過程。
科學家曾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太空飛行中,60.6%的宇航員會出現頭痛、失眠、噁心、情緒低落等癥狀。經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宇宙飛船上都是清一色的男性。
在南極考察的澳大利亞科研人員也曾得了這種怪病,晚上失眠,白天昏昏沉沉,用了許多方法,均無法治愈。經過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竟是“沒有男女搭配,是性別比例失調嚴重,導致異性氣味匱乏的結果。”因此,美國著名醫學博士哈里教授向美國宇航局提出建議,在每次宇航飛行中,挑選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參加。
之後,有關部門採納了心理學家的建議,在執行太空任務時挑選一位女性加入,結果,宇航員先前的不適癥狀消失了,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這便是典型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異性效應”在起作用。
林女士是某公司公關部經理。她聯繫頗廣,出師必勝,為公司立下赫赫戰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處奔走,卻連連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聯繫,不久問題便迎刃而解。公司資金周轉嚴重失靈,急需貸款,急得總經理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又是李女士風塵僕僕,周旋於銀行之間,竟獲得貸款上百萬元。李女士因此備受領導器重,工資、獎金一加再加。有人試圖總結李女士成功的秘訣,發現她除了具有清醒的頭腦、敏捷的口才、豐富的知識和閱歷及接物待人靈活之外,還和她端莊的容貌、嫻雅的儀錶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男營業員接待女顧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顧客熱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如今的社會還是一個男性占很大優勢的社會,外出辦事多數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較為順利,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謂的異性效應"。這種現象是建立在異性相吸引的基礎上的。人們一般比較對異性感興趣,特別是對外表討人喜歡,言談舉止得體的異性感興趣,這點女性也不例外,只不過不如男性對女性那麼明顯。有時為了引起異性註意,男性還特別喜歡在女性面前表現自己,這也是"異性效應"在起作用。不過"異性效應"不能濫用。
在對現實生活的研究中,心理學家還發現,在一個只有男性或女性的工作環境里,儘管條件優越,衛生符合要求,自動化程度很高,然而,不論男女,都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不高。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