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异性效应(Heterosexual effect)
目录 |
“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当异性存在时个体会产生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被认为是有益的,可以提高行动的效率,或是产生愉悦的心境。异性效应存在的前提就是异性在集体中扮演的有助于群体维持的重要角色,这是它的社会学起源。[1]
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教育家为了研究异性效应,曾进行以下实验:以高中生为实验对象,举行野餐。
第一次,异性分开,男生一起个个狼吞虎咽,毫无顾忌;女生一块嘻笑吵闹,杯盏狼藉。
第二次,男女合席,情况一下变了,男生文质彬彬,礼让为先;女生细嚼慢咽,温文尔雅。[2]
如果是看文学作品,他们也都关注起那些异性正面人物形象的命运,对其不好的遭遇更趋于担心,表现自己精神寄托和对异性的美好憧憬。在异性效应中,男子因自身特点而主动性强。当女生在身旁走过时,男生即使唱不好歌,也总要哼几声或打口哨,以吸引对方的目光,或走一段距离,回头看。对女生让做的事,男生常能出色的完成,甚至有超出自我的胆量和勇敢。假如男女一起参加劳动,干起活来就很带劲。男学生的个人卫生和室内清洁,也只有女生光临宿舍时才会引起特别注意。同样,女生对男生的反应非常敏感,力图保持矜持,青春期的女孩还显得更多情。
对学生说来,异性效应的这些道德和行为影响,最初多带有自我陶冶的性质,而且,是情不自禁和潜意识的。经过长期的娥化潜移,就会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
Ronay和von Hippel发现女性观众可以增加男性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Franken-huis和Karremans指出当男性处于性别比例不稳定的团队中时,其总是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迎合女性实验者的偏好。Becker研究指出在组织中男性通过向女性表达好感而对组织行为产生整体的积极的外部性。von Siemen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讨论了男性工作者通过对女性工作者的“求偶行为”而对工作表现产生影响,即男性在工作中为获得女性好感而付出更多的努力。[3]
在竞争的状态中,人们的工作效率会得到很大程度提升,心理学家普利特就曾做过类似实验,他让被试者分别在三种情境下骑行25英里的路程:
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
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另外一个人跑步伴同;
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
结果显示,单独骑行计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下的平均时速则为32.5英里。
除此之外,普里特还进行了计数和跳跃等一些列任务实验,结果都证明了同样的观点。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而异性效应则是社会助长中的特殊现象。
异性效应的道德作用[2]
进一步研究发现,产生男女之间吸引的物质主要是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异性眼光传递和身体触动出现,使心跳加快,全身发热,以至皮肤潮红。因此,异性效应又是随着学生身心走向成熟而加大和增强的。
异性效应的道德力量,还反映在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上。在人的发展中,模仿美容易,认识美难;感触美容易,理解美难;外表美好求,气质美难成。异性效应加快了这一发展进程。一般地,女孩子认识和了解美要早一些。我们平常看到,女生在一起时爱议论男孩子,男生在一起爱议论女孩子。美不美? 哪方面美?是议论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学生对美的选择发生了较大的根本性变化。在方向和要求上,从人体美转向气质美,并且服从特定的社会模式。艺术家认为,雕塑较典型地显示了男性美,突出了“力”的特征;舞蹈较典型地显示了女性美,突出了“柔”的特征。它们代表了两种特定的社会模式。异性效应正好显露了这样的本质。
从异性效应来看,正因为有男性,女性变得更温存;正因为有女性,男性变得更刚强。在学校里,这种社会模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促使学生美的社会化。这之中还包括有社会文化的影响。男孩心中的白雪公主,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对他们审美观的形成和道德行为表现都产生着微妙作用,更不用说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了。的确,在女孩子面前,男学生尽可能表现出个人所希望有的能力、体魄和风度;在男孩子面前,女学生想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妩媚、高洁和充满魅力。有时候,男学生故意装潇洒,女学生故意装可爱。要知道, “现实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 ,构成这时学生内心的特殊矛盾。所谓“故意” ,实际力图摆脱“现实中的我” ,树立起高标准的美化后的自我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异性效应对提高自我形象发挥着一种强大力量—道德塑造力量。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为有利,其价值,还在于这是一种主动过程。
科学家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太空飞行中,60.6%的宇航员会出现头痛、失眠、恶心、情绪低落等症状。经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宇宙飞船上都是清一色的男性。
在南极考察的澳大利亚科研人员也曾得了这种怪病,晚上失眠,白天昏昏沉沉,用了许多方法,均无法治愈。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竟是“没有男女搭配,是性别比例失调严重,导致异性气味匮乏的结果。”因此,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哈里教授向美国宇航局提出建议,在每次宇航飞行中,挑选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参加。
之后,有关部门采纳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执行太空任务时挑选一位女性加入,结果,宇航员先前的不适症状消失了,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便是典型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异性效应”在起作用。
林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及接物待人灵活之外,还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异性效应"。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
在对现实生活的研究中,心理学家还发现,在一个只有男性或女性的工作环境里,尽管条件优越,卫生符合要求,自动化程度很高,然而,不论男女,都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不高。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