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斯定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彼得斯定律是指為產品最後1%的完滿性所做的努力,可能導致市場的喪失。這個定律是由美國管理學家T.彼得斯提出的。
彼得斯定律給管理者的啟示就是:精細勿拘細,求全莫貪全。正如一句經典的廣告詞所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海爾總裁張瑞敏也說過:"這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一定要統籌好產品競爭與市場競爭、質量競爭與速度競爭。
企業在緊抓質量完美時,更要有時間意識。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時間之於資金、生產效率等,更具有緊迫性和實效性。因此,要導入"搶先戰略"。"搶先戰略"是贏得市場競爭最後勝利的重要前提條件。實踐已反覆證明,在其他諸因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誰搶占商機,誰就會取得最後的勝利,搶先的速度已成為競爭取勝的關鍵因素,所以不能因為產品的1%缺憾失去市場的100%。實施"搶先戰略",意在"先",貴在"搶",因為"商機"是短暫的、有限的,有時是稍縱即逝的。
彼得斯定律的管理啟示:月盈則虧[1]
優秀的企業,大多數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作為自己的經營信條。不斷地追求進步和完善,可以成為企業前進的動力。不過,中國有句古話,水滿則滋,月盈則虧。一件事物好到了極點,往往就會成為壞的開始。
做產品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哪件產品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無缺,即使是再出色的設計師,其設計出的產品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微軟公司為了其視窗操作系統,維持著一支由千餘人組成的開發人員隊伍,其中個個都是極為出色的軟體工程師。即使這樣,你也會經常看到,當一個新微軟產品推出之後,不用多長時間你就能找到該產品的升級包或是補丁。這不正說明瞭微軟的產品具有漏洞嗎?為什麼微軟要把存有漏洞的產品推向市場呢?難道微軟沒有意識到很多的電腦病毒正是通過這些微軟產品的漏洞而對電腦進行攻擊嗎?我們應該相信,微軟的經營者一定知道,將仍存在一定缺陷的產品推向市場,很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然而,倘若微軟公司執意於追求產品的完美,一直等到將所有的產品漏洞加以彌補之後,再向市場推出這一完美的產品,那不知道下一款新操作系統的出現要等到何年何月,而且估計那時的操作系統市場,十‘之八九已經“城頭變換大王旗”。
如果我們將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分解,可以將其分為基本需求和擴展需求。消費者每購買一件商品,首先考慮的是基本需求,即這件商品首先是否能滿足自己一些最基本的需求,就像購買牙刷主要是為了刷牙。在滿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後,消費者才會考慮其擴展需求,如產品的質量、外觀、性能等等。每一件產品,都必須能夠首先具有滿足一定消費者基本需求的能力,而商家對產品或服務的不斷改進,則多數是在質量、外觀、性能等消費者擴展需求上下功夫。
誠然,在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延伸需求,從錶面上來看是一件好事。但是過分追求產品的完美性,可能導致兩個方面的不利影響。首先是產品的成本。要追求產品的完美性,就需要企業在研發方面進行大量的投入,而這會使產品的成本大幅度增加,產品的價格也會隨之增加。一旦產品的價格超出了消費者所能承受的範圍,即使是再完美的產品,也很難被消費者所接受。其次是產品投入市場的時間。進入市場的時機非常重要,有時市場機遇稍縱即逝。一味地追求完美而遲遲不肯投入市場,很可能讓你無法抓住眼前的市場機遇。
經濟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企業在確定自己的生產量時應做到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其實,在產品的研發過程中也是如此。也許為了那最後的1%,我們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而卻很難獲得額外的收益。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這種做法又有何意義呢?
案例一:彼得斯定律的管理應用:蘋果:尖端產品的失利[1]
美國蘋果公司是全球著名的電腦生產廠家。創始之初蘋果公司僅僅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公司,通過自身在資本積累階段不懈的努力,僅用了短短的五年的時間,蘋果公司就擠進了全美五百強企業之列。
在以前,電腦只能用於大型的工廠或是工程當中。對於大多數尋常百姓而言,電腦也是只聞其名,不見其物。是蘋果公司首先提出了個人家用電腦(PC)的概念,讓電腦得以走入尋常百姓的家庭。由於蘋果卓有成效的運營策略,在當時的個人家用電腦市場,蘋果公司一統江山。一時間,大紅大紫的蘋果公司開始成為市場的新寵和輿論吹捧的對象。
此時蘋果公司的經營者,開始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之中。驕傲的情緒在他們的思想中開始滋生,似乎當時的蘋果已經擁有了驕傲的資本。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一場硝煙瀰漫的戰爭正迫在眉睫。
蘋果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個人家用電腦市場的巨大潛力。眾多的投資者和科研人員紛紛進入這一領域,在美國加州一個名叫“矽谷”的地方,迅速倔起了100多家電腦及高科技產品的公司。對財富和成功的渴望,讓這些公司之間開始了相互研殺。而此時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處於行業龍頭位置的蘋果公司。
但此時的蘋果,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邊的潛在威脅。蘋果的驕傲,讓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接下來的經營當中,蘋果公司嘗到了失敗的滋味。究其原因,就在於蘋果公司的管理者忽視了電腦市場的特性,那就是快。在個人電腦行業中,時間是起決定性的競爭要素,如果能在短時期內生產出領先的產品投放市場,則更容易獲得市場上的成功,這也就要求企業不能在產品的改進上投入無休止的時間,而這個錯誤卻恰恰發生在了蘋果的身上。
由於IBM等一大批公司進入個人電腦市場,蘋果公司的處境愈發不妙。為了扭轉在市場上的不利局面,蘋果公司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那就是推出一款超出所有競爭對手產品性能的超級電腦。蘋果公司希望通過推出這款新產品,能夠讓自己永遠居於競爭前列,以扭轉目前不利的局面。
為了做好這款名叫“蘋果三型”的超級電腦的開發研製工作,蘋果的總經理親自上陣,並全面負責。然而工程師出身的他,卻缺乏必要的商業營銷知識。他認為,電腦既然是一種高科技產品,自然市場也就圍繞著科技的領先性展開競爭,因而誰能推出更高級的電腦,誰就能搶占市場。因此,他對這款新的超級電腦在其性能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一系列的指標都要求做到高、精、尖,以至於蘋果公司的科研人員都開始叫苦不迭。開發一年半後,整個“蘋果三型”電腦仍有五分之三的技術問題處於一片空白的狀態。新產品預計推出時間也不得不一拖再拖。
雖然蘋果公司的管理層一再對外宣佈:蘋果正是出於顧客需要的考慮,才一再推遲了蘋果三型的上市時間。由於蘋果出產的都是精品,因而絕對不能夠草率地粗製濫造。然而,市場和消費者的耐心都是有限度的。為了表明蘋果對時間承諾的重視,蘋果還是在沒有做到預期設計目標的情況下,就將自己的“蘋果三型”電腦推向了市場。
由於產品在對外的宣傳中是以預計的高水準作為炒作點,而實際產品卻難以達到原先預計的水平,因而新產品上市不久,廣告和產品的嚴重不符導致顧客怨聲不斷,輿論媒體也趁機大做文章。此時的蘋果公司,也開始陷入了一個低谷時期。
從一個家用電腦的先鋒,滑落為一個缺乏信譽的二流公司,蘋果的教訓不能說不慘重。其實,蘋果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聽到顧客的需求,而是故步自封地要求產品的完美和技術的絕對領先。商機是瞬息萬變的,企業生產的不需要是完美的藝術品,而應該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商品。及時地滿足客戶、較快地占領市場才是企業克敵制勝的法寶。
某中小型的IT企業,老總屬於完美主義者,軟體或技術有一點瑕疵都要返工重來。公司曾推出一個游戲軟體,比目前市場上第一品牌更具優勢和吸引力。但老總認為這個游戲太簡單,用戶只要玩上20次就可以通關了,必須增加複雜程度。結果重新開始設計,最後耽誤了5個多月,讓對手的產品搶占了先機而成為全國第一品牌。
評論(共14條)
這個理論很好,公司得在速度和質量上取得一個平衡。對於大公司來說技術研究先行可以做好新技術培植或等待市場。對於中小型的公司來說,時間真的就是一切。失去了機會就不再來了。
但是暴雪的慣例對這條定律多少是個有力抨擊.
蘋果的案例中,前者蘋果三型電腦的失敗在於過度宣傳、缺陷、跳票的三合一。暴雪只是跳票而已,他每次跳票都會公佈跳票原因和內容,這些反而更加吸引玩家,而且,很明顯暴雪作品在剛發售的時候不是完美的,以後會有很多很多個補丁包。 以上
蘋果最終翻身了,不能不說是對這個理論的一個考驗!
其實,我想蘋果公司也權衡了時間和完成度的,只能說相對於其他公司來說,他領先的有點多
找女朋友也是,錯過就成為別人的女朋友了
精細勿拘細,求全莫貪全---其中蘊含的辨證思想何其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