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心理學家從大量的觀察事實中發現:在危險的情境中,經常是那些性格樂觀、富於自信的人存活下來,因為他們總是沒有泯滅自己的希望。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希望效應。
對於希望效應,心理學家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調查,他們要求許多人回答題為“你有哪些希望?”的問卷。問卷分析的結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種類(不論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滿了自信並註意生活的樂趣,精神煥發,精力旺盛。而那些沒有明顯的或者較少希望的人則往往表現出漠然、悲觀、消沉。
一位富翁在試卷上只填了一句話:“我沒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經滿足了——除了長生不老之外,而這能算是希望嗎?”經過調查,這位富翁患了嚴重的憂郁症。心理學家與他進行了接觸,勸告他從事一些具體的活動,併列出分階段的計劃表,如對外孫的培養、對某個足球俱樂部的支持等。經過指導,經過不斷的、各種各樣的希望的“煎熬”,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兩人。
希望感是人類能夠生存的根本欲望。一些剛剛步入社會及人生之路的青年,卻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數是由於對生活感到失望以至累積成絕望。而一個對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環境再艱難,他都會發揮同環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環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和地位。
希望是領導者能給予周圍的人的最好禮物。希望的力量不可低估。在人們自身尋找不到希望時,領導者需要為他們指出希望。只要懷有希望,人們就會繼續工作和努力。“希望”提高士氣,“希望”改進自我形象,“希望”不斷給人以力量。領導者的責任之一就是保持希望,並向屬下灌輸。只有在我們給予他們希望時,他們才會有信心。記住:沒有絕望的境況,只有絕望的人。
想起了《望梅止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