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布萊特法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阿爾布萊特法則指:把一群聰明人收編進組織後,結果往往變成集體性愚蠢。由國際知名的未來學者、演說家及管理顧問卡爾•阿爾布萊特提出。
破解阿爾布萊特法則,需要靠組織智商,讓組織的“腦力”動起來,從而讓組織具備專心致志完成使命的能力。除非企業從學習中懂得更妥善運用集體智力,讓組織變得更聰明,否則就可能被深諳此道的組織超越。
1.策略願景。組織領導人能確切陳述企業的理念與價值觀時,組織智商就會提升。同時,組織領導人也要有能力視需要重新創造成功的核心觀念。
2.塑造命運共同體。當人人都認同共同的使命,就能有所貢獻並提升組織智商。一旦少了這樣的共識,大家各自為政,就會造成整個組織出現多頭馬車的情形。
3.適時變革。因變革而欣欣向榮的組織,可能比固步自封的組織擁有更高的“組織智商”。
4.團隊協作。在智慧型組織中,會運用角色、目標、規則與工具建構現行制度,幫助員工達到目標。要提升“組織智商”,讓員工團結協作朝共同目標前進,就要消除結構性的缺失。
5.知識配置。為了讓組織的作業行動都聰明有效,就必須讓組織隨處可以獲取有用的知識,但這又必須在商業機密及其他關鍵技能、信息和數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要提升組織智商,就必須鼓勵新點子與新發明,一旦員工有更好的想法時,要允許他們積極挑戰現狀。
6.績效壓力。在智慧型組織中,人人都對自己的績效表現倍感壓力。要是能把高度的自我期許和營運上必須履行的責任創建在整體成功的理想之上,員工便會全神貫註於自己執行任務中的績效表現。
1999年美國宇航局在火星進行的氣象人造衛星任務失敗,就是因為一組工程師使用公裡和公斤的公制單位撰寫程式,另一組卻使用英里和英磅的英制單位運算。結果即使兩組人馬協作無間,最終還是發生搭錯線的烏龍。這個例子正是“滿坑滿谷聰明人的組織,到頭來還是做出蠢事”的寫照。
1961年1月,美國總統肯尼迪上臺後不久,中央情報局長艾倫·杜勒斯登門稟告:中情局已擬定了一套古巴流亡分子登陸豬灣的計劃,並稱這項計劃由號稱“最聰明的特工”——中情局主管計劃的副局長李察·塞爾比主持,前後歷時3年,並且匯聚了整個系統的天才們的智慧,因此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肯尼迪批准了計劃,但事實與預計的截然相反:
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於1961年4月15日從瓜地馬拉出發登陸豬灣,沒想到卡斯特羅政府早已在灘頭嚴陣以待,結果這次入侵以100多人死亡、1000多人被俘而告終,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豬灣事件。
豬灣事件使肯尼迪政府丟了大臉,也使美國政府開始全面審視這份來自於“智慧的大腦”——中央情報局的襲擊計劃,結果不審不知道,一審嚇一跳:譬如在杜勒斯和塞爾比的計劃里明確顯示:在古巴境內潛伏有2500人的地下抵抗組織,並擁有超過2萬人的公開支持者,為此入侵軍隊將獲得至少超過1/4的古巴人的支持,然而直到戰爭結束,這些計劃中的人都沒有出現。
譬如杜勒斯和塞爾比的計劃聲稱:如果入侵失敗,入侵者可以毫無困難地逃進深山老林,繼續開展游擊戰爭。但只要到過古巴的人都知道,計划上的深山老林——埃斯坎布瑞山脈離豬灣足足有80英里,其間還橫亘著一大片難以穿越的沼澤地和叢林,對於根本沒有受過叢林野戰的流亡者來說,穿越這片開闊區域實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基於上述良好的願望,中央情報局這套“以1400人的古巴流亡者,去入侵併戰勝卡斯特羅20萬人的軍隊和民兵”的方案,就這麼勢如破竹地通過了美國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白宮這一系列的關卡,最終不折不扣地得到實施。
“這麼聰明的人為什麼會想出這麼愚蠢的點子?”知道了真相的肯尼迪不禁哀嘆,“在我的一生中,我已經明白,乾什麼最好不要只依靠所謂的專家,我怎麼能如此愚蠢地讓他們為所欲為呢?”
當然,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歷史上,塞爾比無論如何都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能幹的人,他讓中央情報局人才匯聚,他讓中央情報局成為美國最為強勢的機構,並且間接提升了整個冷戰的能極。
當然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也許整個豬灣計劃就是在塞爾比大腦打盹時候溜出來的傑作,但這份傑作如何就能過關斬將,所向無敵的呢?
也許關鍵在於塞爾比身邊的也都是聰明人,他們也許很清楚計劃存在的問題,但他們顯然更不願意因此被塞爾比派到古巴的深山老林里去進行實地調研,然後再去給熱血沸騰的古巴流亡者們潑冷水,最後成為一個兩面不討巧的局外人。
所以不止中情局的,整個美國的聰明人們一邊大喊計劃的高明,一方面死死地咬住“美國不能參與行動”而決不動搖。
聰明人與蠢人的最大區別就是:聰明人會為了犧牲別人的利益而裝蠢。
評論(共49條)
該法則和奧格爾維定律既不是相違背的關係也不是強調的關係其實此定義解釋了一個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但看來這句話適用於全世界。其實這樣的情況很普遍,原因很多,比如溝通不到位,還有就是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誰都不服誰。
三個臭皮匠,一個諸葛亮;三個和尚沒水喝. "聯合可能是一種力量,但是,除非有明智的指揮,否則,只是一種盲目的動物般的力量。"- 布魯特勒
我的理解:一個團隊,若太過“團結”,容易形成“坐井觀天”的思維,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所以,一定要有這樣一個人,站在“井”的上面,或者,做在一輛直升機里,來觀看整個“森林”
一個好的,優秀的團隊,不僅僅需要有一個單純的領導者,他必須懂得溝通藝術的,沒有好的溝通,多少優秀的人在一起也只閉門造車,最終達不到目標
望大俠指教: 面對阿爾布萊特法則,是否可以利用鯰魚法則,在團隊中引入競爭,又或者在團隊中發現“偶像型”人物,造成競爭,以抗阿爾布萊特法則?
望大俠指教: 面對阿爾布萊特法則,是否可以利用鯰魚法則,在團隊中引入競爭,又或者在團隊中發現“偶像型”人物,造成競爭,以抗阿爾布萊特法則?
我認為再引入競爭,勢必激起更多的矛盾。因為聰明者太多了,誰也不服誰,還不如乾脆適時適當的剔除部分聰明者,引入不太聰明的人,給聰明者以職位,讓他們來管理以及帶動不太聰明者。
一個團隊中的聰明者是要進行劃分的。如果能在不同專業角度形成聰明者將會組成合理的組織佈局。同時,在這個團隊中要形成領導者、參謀者、配合者。所謂不太聰明也是相對的。
一個團隊中的聰明者是要進行劃分的。如果能在不同專業角度形成聰明者將會組成合理的組織佈局。同時,在這個團隊中要形成領導者、參謀者、配合者。所謂不太聰明也是相對的。
說得好,分工得當才能激發工作效率,聰明與不聰明可說是術業有專攻。
感覺這裡首要弄明白“集體性愚蠢”是什麼意思。聰明人麽就是聰明,所以一旦不能搞好團隊管理,個人聰明就會相會抵消,這可能就是所謂的“集體性愚蠢”吧
望大俠指教: 面對阿爾布萊特法則,是否可以利用鯰魚法則,在團隊中引入競爭,又或者在團隊中發現“偶像型”人物,造成競爭,以抗阿爾布萊特法則?
我非大俠,不敢指教,但我認為此詞條解釋阿爾布萊特法則有誤。阿爾布萊特法則解釋是精英型團隊在運營過程中發生的能力抵沖效應,即每個精英所覆蓋的範圍有重合,要求的資源支持較高,個人意志很強時所造成的效率下降。詞條所舉案例,只能說明項目管理有問題,而不能說明阿爾布萊特法則。避免阿爾布萊特法則影響,需要有效評估企業用人需求,有時候並不是牛人越多越好,而是合適最好,在內部通過控制定位,績效,溝通,促進認同,避免職能重疊,提供公平的發展平臺。
望大俠指教: 面對阿爾布萊特法則,是否可以利用鯰魚法則,在團隊中引入競爭,又或者在團隊中發現“偶像型”人物,造成競爭,以抗阿爾布萊特法則?
對於一個都是佼佼者的團隊、鯰魚法則不是很使用、鯰魚法則是用於調動團隊積極性和訓練意識性的方法、其實阿爾布萊特法則的最好的破解方法就是整個團隊有核心、由核心來提出目標、也就是需要一個行政管理。CEO。
我認為再引入競爭,勢必激起更多的矛盾。因為聰明者太多了,誰也不服誰,還不如乾脆適時適當的剔除部分聰明者,引入不太聰明的人,給聰明者以職位,讓他們來管理以及帶動不太聰明者。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吧,客氣的2聰明人相互吹捧,縱使知道有錯誤也不樂於提起;不客氣的2聰明人就巴不得你出糗好踢走眼中釘。或許,讓聰明人門各自帶親兵相互監督,相互競爭,會不會結果會好一點呢
阿爾布萊特法則,我覺得不能叫一個法則,只能叫一種現象。喬丹、魔術師、伯德組成的NBA夢一,拿奧運冠軍如探囊取物!關鍵還是團隊精神。一群精英組織,一定是一個力量強大的組織!但如果他們力不一往一塊使,有的往東拉有的往西扯,那結果就會力量消變為零;在力量不往一塊使的時候,有精英和菜蛋功率不會消減為零,也只有這種可笑狀態菜鳥才會比精英優勢!所以,如果想發揮最大的能量,就用一群精英吧!這是木桶原理告訴我們的!關鍵還是在於協調好這些精英。
事實上聰明人一起成就大事是常態.這個法則是因為非常態.而且人們認為聰明人聚在一起居然幹不了大事.非常奇怪.而有深刻感覺罷了.除非能提供客觀數據.調查有幾多比例的由聰明人組成的組織是失敗.有幾多是成功...失敗的是經常失敗.還是偶爾失敗...這樣這個法則才有意義.感覺上頗多這些所謂法則都是沒有經過實際的調查的.如此就算認真討論也是浪費時間的
其實應該是自認為聰明的人,執行力差。
我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是團體成員視彼此為競爭對手,觀點有二: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以升職為動力,要讓成員找到最適合的職位,而不是最高的職位.2將動力置於團隊之外,使成員之間利益互不幹擾
一個指頭是一陽指;兩個指頭是二指禪;五個指頭沒得武功了,只有併成掌、握成拳才有得降龍掌、伏虎拳!將強大的個體在有領導、有組織、有分工、有制度的協同合作下,才能發揮出整體的力量!
該法則與'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相矛盾,與'三個和尚沒水吃'相和.
在團結和統一戰線的過程中,要特別註意調和人與人之間的相斥性,多增加相吸性.
形象!
我認為再引入競爭,勢必激起更多的矛盾。因為聰明者太多了,誰也不服誰,還不如乾脆適時適當的剔除部分聰明者,引入不太聰明的人,給聰明者以職位,讓他們來管理以及帶動不太聰明者。
實際上阿爾布萊特法則的優先序是高於鯰魚法則的。鯰魚法則是執行性法則,它設定了群體的競爭條件,而阿爾布萊特法則是對群體本質的一個闡述和解釋,在任何條件下都適用。
只想說這說的風牛馬不相及啊
我非大俠,不敢指教,但我認為此詞條解釋阿爾布萊特法則有誤。阿爾布萊特法則解釋是精英型團隊在運營過程中發生的能力抵沖效應,即每個精英所覆蓋的範圍有重合,要求的資源支持較高,個人意志很強時所造成的效率下降。詞條所舉案例,只能說明項目管理有問題,而不能說明阿爾布萊特法則。避免阿爾布萊特法則影響,需要有效評估企業用人需求,有時候並不是牛人越多越好,而是合適最好,在內部通過控制定位,績效,溝通,促進認同,避免職能重疊,提供公平的發展平臺。
說的很對,贊同dc4d
看上去好像是與“奧格爾維定律”相違背,但實際確實在強調奧格爾維定律,也就是“管理好人才”的重要性。
嗯其實不是,我認為這兩個定律似乎是相輔相成的,成功不僅僅是用一個定律而得來的,更重要的是多個方法的集合。
看上去好像是與“奧格爾維定律”相違背,但實際確實在強調奧格爾維定律,也就是“管理好人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