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參照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
目錄 |
自我參照效應是指:在接觸新東西的時候,如果它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
在《社會心理學》中,作者戴維·邁爾斯將其定義為:當信息與我們的自我概念有關時,我們會對它進行快速加工和很好的回憶。也就是說,當信息與我們有關時,我們會在意並且能夠快速處理與之有關的細節,甚至放大與我們有關的記憶,得出自己很重要的結論。
自我參照效應除了讓我們高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外,還可以讓我們快速、深刻處理與己有關的信息。
比如,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如果哪個人物與我們的性格相近,或者是和對方有相同經歷,我們對其的印象非常深刻。換句話說,我們記住的大多是和我們有關的信息。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人看自己的兩張照片,兩張照片的區別是,一張是鏡面照,也就是人們每天從鏡子里看到的自己的形象;另一張是標準照,就是普通相片所呈現的形象。心理學家讓這些人對自己的照片做出評價,結果,每個人都感覺鏡面照上的那個自己要比標準照上的自己好看些。但是,當心理學家把這兩張照片拿給旁人看時,旁人卻會感覺標準照要更好看。
對此,心理學家解釋道:由於人們所能看到的自己,都是鏡面照的形象, 人們幾乎每天都會照鏡子,因此,這種鏡面形象對於他本人而言,已經很熟悉了,倒是對那些標準照里的自己的形象並不熟悉,因此,他們便認為鏡面照中的自己要更好看些。同樣的道理,旁人很少看到鏡面里的我們,倒是對我們的現實模樣更熟悉,因此,他們就會認為鏡面照中的我們不如標準照中的我們好看。這就是人們受到“自我參照效應”的影響而形成的習慣心理: 即人的內心在面對經常面對的東西時,會產生一種知覺上的熟悉性,而這種知覺上的熟悉性會影響到個人的情感偏好,從而對熟悉的東西產生好感。
他請很多人去參加一個晚會,其中有成功的人士,也有一般的人士,他請每個人穿上特別稀奇古怪的衣服。最後問這些人,你覺得今天這個晚會上有多少人註意到你穿的奇裝異服,結果這些有社會地位的人就說:90%的人都在關註我。最後結果調查是只有不到30%的人觀察到:有一個成功人士穿得特別奇怪。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從某所學校找一個漂亮的女生,讓她記憶這些詞語:漂亮、山谷、強壯、海邊、聰明、葡萄、溫柔、鏡子、清純、柏油路、長髮飄飄等。一天後,心理學家測試她的記憶效果,發現她只記住:漂亮、聰明、溫柔、鏡子、長髮飄飄等與自己有關的詞語。
這個實驗說明,如果某個東西與我們有關,那麼我們能夠非常容易地記住。戴維·邁爾斯認為我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對自我的感覺處於“我們世界”的核心位置。
美國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魯·傑克遜,曾經於1837年出任美國總統。在他妻子死後,傑克遜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非常地擔憂,家中已經有好幾個人死於癱瘓性中風,傑克遜因此認定他必會死於同樣的癥狀,所以他一直在這種陰影下極度恐慌地生活著。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與一位年輕的小姐下棋。突然傑克遜的手垂了下來,整個人看上去非常地虛弱,臉色發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邊。
“最後還是來了,”傑克遜乏力地說,“我得了中風,我的整個右側癱瘓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朋友問。
“因為,”傑克遜答道,“剛纔我在右腿上捏了幾次,但是一點感覺也沒有。”
這時,和傑克遜下棋的那位姑娘說道:“可是,先生,你剛纔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不要以為這種錯誤的恐慌只會出現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實際上它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過表現的形式與程度不同而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每個人都會受到一種“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的影響。所謂“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就是指我們在接觸到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或者事情時,最不可能忽視或者出現遺忘。
英國的一家大公司日常工作費用開支很大,公司經理為了降低費用開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雇了一位面孔冷酷、資歷很深、有會計工作經驗的人。經理讓這位會計師坐在前面有玻璃窗的辦公室里,這樣,他就可以看到在他前面辦公的所有的員工。公司經理告訴所有的員工說:“他是被雇來檢查所有的費用帳簿的。”
每天早晨公司職員都會把一疊費用帳簿擺在他的辦公桌上。到了晚上,他們又來把這些帳簿拿走交給會計部門。然而這位被請來的會計師根本未曾翻閱過那些帳簿,但是所有的員工都不知道這回事。
奇跡出現了,在會計師來公司“檢查”帳簿的一個月時間內,公司所有費用開支降低至原來的80%。但是實際上,這家公司請來的會計師每天並沒有檢查帳簿,但奇跡為什麼出現了呢?
這主要是公司的人員出現了“自我參照效應”。公司請會計師這一客觀事實,引起公司人員的神經衝動,開始產生心理活動,感知到“檢查”,對“檢查”做出整體反映,就是要進行自律,不能胡亂開支。
我們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也常常有這種效應發生作用。
一方面,我們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常常會將這些東西與自己聯繫起來。如果學到的東西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
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效應也有其不利影響。比如醫學院的學生常常碰到這種情況,每當老師介紹一種病癥的時候,學生總免不了會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現過類似的徵兆,如果不巧有兩三點看似符合,就開始驚慌,懷疑自己是否已經病入膏肓,其實自己一點都沒事。
這個記憶現象除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可以發揮作用之外,也可用在廣告中。有這樣一個研究,讓被試看一則照相機的圖片廣告,然後分別問他們三個問題:這張圖片有沒有紅色、這是什麼、你用過這種產品嗎。過後,讓被試者回憶照相機的牌子,結果被問過第三個問題的人回憶得最好。很顯然,第三個問題與我們自身有直接的聯繫。
巧用這種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