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定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柏林定律是指:成功的最大障礙莫過於取得不斷的成功。在不斷成功之後,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已經無所不能。即是說,對於下一步的成功來說,上一步成功往往表現為一種慣性陷阱。提出者是法國行為科學家歐文·柏林。
如果成功地完成了某件事,人們會把它程式化:經驗--規則--繼續。習慣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石頭,一旦習慣了某條成功的路線,就很難去嘗試其他的路。正確的態度,套用著名影星周潤發的一句廣告詞"對我來說,成功是另一個起點。成功?我才剛上路呢。"
對於企業來講,通常情況是,市場和消費者行為不停地發生變化,企業卻還在一意孤行。即使是一些剛開始做事非常靈活、以顧客為導向的知名企業,都很難批評或挑戰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於是它們逐漸喪失了靈敏度和適應能力,然後就有可能成為成功的犧牲品。外界條件變化得越快,成功經驗就越容易落伍。如果公司想繼續保持領先,就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放棄固有的組織流程。
在《個體的崛起--歐洲首席管理大師談自主性管理》中,作者萊恩哈德·斯普倫格指出:不要落入成功的陷阱。企業通常都不喜歡聽到壞消息,這是阻礙創新的最大問題。而等級制度總是能過濾掉壞消息。"在利多富、 IBM、 AEG、根德和飛利浦,還有其他的知名企業,你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況,就連企業領導階級也是如此。一旦你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或者掌握了最好的或惟一的方法,你就不可能再前進了,你就掉進了成功的陷阱。如果有人說:我有 25年的管理經驗!那麼我們說,他只有一年的經驗,其餘的24年只是在簡單的重覆而已。如果你無法找到新的出路,就只好留在原來的路上。"
評論(共20條)
這個不斷的成功只能說成功的目標地太近了,目標點太小了,所以才會有不斷的成功。有小的成功固然很好,可以讓我們不斷前進,因為不斷的成功而然前面的成功成為陷阱 的話,只能說理想太小了,目光太短了。有了長遠的目標,可真理的原則,那麼說明開始的小成功在真理的道路上是走對了的。所以我們應該堅持這樣做事的原則,而道路也是走對了。所以應該堅定地走下去,而且隨時也要看著不斷變化的環境。然後隨機因對。一直不斷地向遠大的目標靠近,不斷的前進。這就是成功的旅程。
和魯尼恩定律有區別嗎?不就是在講要笑到最後嘛
這是兩碼事:柏林定律講的是企業和個人會沉溺於過去的“成功經驗”,但是環境的變化會打翻固有的經驗,繼而隱藏的失敗的陷阱;魯尼恩定律講的是一時的勝敗並不決定最終的勝敗,要有全局觀。
不要自我設限,不斷打破思維定勢,以辯證全局的眼光來合理的給自己取得的東西定位。從歷史的長度和廣度來看待目前的成功和全局的關係,就會發現這一點只是滄海一粟。
真正的成功是建立在最終理想的高遠的目標是不斷追求的只有再不斷學習不斷奮鬥不斷創新不斷堅持才能最終達到目標,不要為小小的成就放棄對人生的追求,不錯
如此的話,短期的視為目標,長期的則是理想。但我感覺限制人們擺脫教條束縛的除了經驗的慣性意外,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懶惰和對於嘗試的謹慎。在舊有模式仍舊適用的情況下,恐怕也只有那種身具偉大信念的人方能突破屏障。
如果有人說:我有25年的管理經驗!那麼我們說,他只有一年的經驗,其餘的24年只是在簡單的重覆而已。 如果你無法找到新的出路,就只好留在原來的路上。 成功陷阱---現在的成功者能跳過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