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富集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優勢富集效應、優勢富集(Advantages Enrichment)
目錄 |
優勢富集效應是同濟大學王健先生創立的一種起點發展理論,在《創新啟示錄:超越性思維》一書中首次提出,它是指起點的微小優勢經過關鍵過程的級數放大會產生更大級別的優勢積累。
該理論認為起點上的微小優勢經過關鍵過程的級數放大會產生更大級別的優勢積累,並因此使得具有優勢的單位體在第一時間“突顯”出來,占領絕大部分的市場、封閉後來者依循同一路徑模仿發展的可能。[1]
該理論包括三個主要內容:先者生存,群集現象,微量演變,無論是對於企業和個人等系統的超常發展具有極強的應用價值。並從全新的角度探討了系統成型和演化的規律,對於社會、企業、個人等系統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併在全國近200家機構、組織演講,反響巨大。[2]
優勢富集效應的主要內容 [2]
- 1. 先者生存——發展的普遍規律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現代社會跳出了單純依靠占有資源的發展模式,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眼球經濟”發展階段。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起點上吸引眼球。就破壞勻質狀態而言,“先”首先就是一個對眾生平等的機會。所有人都天生具有“先”的可能,所有人都必然可以在某個領域、某種方法、某個行為、某個理念上具有“先”的機會,但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資金、人才、技術上擁有機會就發展模式而言,資金、技術等的優勢已經不能保證發展的持續性,“先”不僅決定了發展的起點,而且為著長遠發展護航就“先”自身的屬性而言,“先”的主體既包括最先踏出一步、最先想到的“突顯”的單位體,它也包括最先適應環境的單位體。[1]
- 2. 群集現象——世界的非等值分佈
優勢富集效應的核心在於對優勢的富集。優勢富集效應理論認為一旦單位體以微小優勢領先出來,就會吸引資源的註意。由於資源天生具有逐利性,因而註意力會呈擴散態勢加註到領先出的單位體上,最後導致市場上極大部分的資源將向以微小優勢領先的單位體匯聚,產生雪崩一般的效應,單位體則在這樣的聚焦下成幾何級數增長。同時,優勢富集效應理論認為資源向優勢“富集”是低成本的,而低成本也正是“富集”效應發生的原因。
- 3. 微量演變——隨機進化中的裂變理論
優勢富集效應還強調把握每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產生一發展一頂峰一衰落一消亡,這是自然、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社會作為自組織系統會在發展的過程中自動調節發展到頂峰的單位體,改善已有的資源配置方式,此時一個新的歷史節點出現。新的歷史節點為社會帶來洗牌的機會,給予後來者超越已經經過了“富集”的單位體的機會,併在新一輪針對“領先”的競爭中繼續青睞率先“突顯”出來的單位體。
優勢富集效應的特點 [3]
優勢富集效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領先者獲得成功。由於起點的優勢,一開始就處於領先;由於領先,他們容易獲得更多的合理的資源,有助於他們隨後的優勢聚集,促進富集發展。
二是優勢富集效應的趨向是平衡狀態的破壞。平衡是良好的系統最重要的特征。但由於優勢會在少數身上累積,導致先優更優,先劣更劣的局面,系統出現分化,失去原有的相對平衡。
三是反應的連鎖性。如果每種優勢一旦確立,富集效應便接踵而來,與其相關的諸多反應也隨之發生。比如某個大學生入學前是省級優秀學生,入學時會引起老師的特別註意,並給予恰當的培養,例如被老師指定為班級幹部,評獎評優時適當向幹部傾斜,評了優又可能獲得獎學金,並被髮展為黨員。
四是起點的隨機性。“進化的起點往往是隨機的、微小的,但就是這微乎其微的變數,在富集效應的促動下常常具有決定歷史進程的力量。”優勢是否會富集,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優勢富集效應的原因 [2]
一個優先發展著的系統之所以能形成強大的富集效應,其最深刻的動因來自於系統內部和外部的擴張需求。
從內部看,系統具有強烈的擴張要求。
舉個例子,微軟開發第一盤視窗軟體花費了十億美元,但第二盤的成本只要十美元,條件是必須達到相應的銷售量,因此規模擴張成了微軟降低成本、增加利潤至關重要的生存策略。阿瑟說:高技術幾乎可以被定義為“凝結的知識”,它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意味著,你每生產一個拷貝,就會使成本更低一些,利潤更高一些。報酬隨擴張而遞增。這種擴張更本質的含義在於,社會性的使用成本也在強化這一過程,某航空公司恰巧購買了一架波音飛機,如果滿意就再買幾架,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波音飛機越來越多,因為統一性能的飛機將大大減少飛行技術員和維修人員的學習和交流成本。這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單位里使用的空調、電腦甚至飲水機都是同一型號的原因之一。
從外部看,技術附加和利益附加所導出的規模積聚符合低成本演化策略。
- “技術附加”是指相關技術向主導技術的集聚。
當家用電腦技術出現以後,比如由IBMPC機開始,成千上萬的應用程式開發商、硬體組件開發商、增值供應商、系統生產商便迅速集聚,共同團結起來打造這一行業。這樣,更大的富集效應又會鋪天蓋地而來,手機等無線通訊技術、數位照相技術、音響播放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又會強迫性地形成功能附加。其結果又會導致外圍更寬泛的技術匯聚,從商業到教育、從體育到游戲、從文藝到科研,甚至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與PC機結成了神聖同盟,技術帝國終於確立。如果不具有根本的顛覆力量,那麼,任何動搖這一技術的企圖都將遭到與之共生共榮的外圍技術的抵抗和消費者使用成本的拒絕。
技術附加常常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被運用,當某一技術或技術在某一地區異常發展後,富集效應便會發生作用。美國的高新技術一旦在矽谷結構成團,便會吸引更多的新技術加盟,人才和資金迅速匯入,規模效應使交易成本迅速降低,這又會導出更大的引力作用,推動矽谷進一步發展。因此,正是由於對規模效應和低成本分享的需要,才會產生連續的技術加盟,從而產生技術族群現象。由此可見,系統的擴張性暗示的是進化的低成本策略,正如對自然選擇來說,較之於從一片混亂無序之中重新開始形成大團新的原生質,顯然不如將現存的單一細胞形成生物要容易得多。
- “利益附加”是指一種進化上的趨附策略。
這兒是碼頭,然後小商販就會停靠,然後更多的物流人流就會出現,然後旅館飯店就會建立,然後定居就會發育,然後社區就會形成,然後城市就會誕生———集中導致利益附加,利益附加導致更大的集中,優勢的雪崩效應便形成了。最鮮明的便是特色集中,正因為浙江溫州出現了頗具特色的紐扣市場,全國的紐扣生產商和銷售商便群集而來,形成利益附加,這又進一步導致全國紐扣資源的集中,規模效應便凸現:信息傳遞充分、品牌優勢明顯、市場管理規範、購買者的搜索和交易成本就下降。這種市場和產業族群形式幾乎可以使所有的參與者都能獲得市場競爭以外的好處,這便是集中所帶來的“整體大於部分總和”的效應。這裡,利益附加是優勢富集效應的催化劑。
從定義看優勢富集效應是指“起點上的微小優勢經過關鍵過程的級數放大會產生更大級別的優勢積累。”優勢富集效應必須經過突顯,通過級數放大才能達到。
從字面解釋,突顯就是突出顯示,其實是一種生存及發展策略,即在同類中通過時間或者空間或其它方式展現出來,從而被認可並形成優勢的過程。突現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特色突顯”一種是“速度突顯”。
特色突顯在形態學上又可稱為“點突破”、“峰頂論”,它是相對於綜合優勢而言的單項優勢,相對於整體系統而言的要素突顯。特色突顯基本上都是在速度上無法取勝,沒法改變人們的想的時候,通過獨具的特色達到目的,比如現在社會上力爭第一就是為了達到從時間上無法競爭的彌補方法。例如上海的金茂大廈,在高度略微超過了東方明珠,就成了中華第一高樓,各種會議、參觀、新聞、廣告形成了雪崩效應,正是“高度”突顯,導致後來居上。企業在特色突顯運作的楷模中有海爾集團,當年提出的“三塊布”服務概念讓人們對其產品產生可以信賴的感受,從而開闢出一個新的競爭領域,並保持領先地位。
在特色突顯方面有許多種類,比如規模突顯、營銷模式突顯、服務突顯、產品特色突顯。這裡我們來看一個營銷模式突顯例子安利公司。安利作為世界直銷公司的創造及領導者,其入中國初期採用的是國際上的傳銷形式,對於國內傳統的營銷模式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因此很快就占領了一大片市場。後來由於非法傳銷的影響,導致政府一刀切,只好整頓,改為店鋪加營業代表的直銷模式。這種直銷模式仍改變國內普通的店鋪營運模式,通過直銷人員的面對面服務,促進銷售,經過短短的十年時間,從無到有到現在的年銷售近兩百億的大型公司,這也特色突顯的一大特例。
速度突顯主要指的是啟動速度。新發展觀特別強調起點的超越,強調必須突顯在第一時間。在企業運營中碰到很到搶占先機帶動來優勢富集的例子,比如最早時期七匹狼提出的“夾克之王”,這個概念一旦確認,在很長時期內人們的思想里就認可夾克就是七匹狼的好,以致後來者化了更多的努力、多個公司的合力才分解了一部分市場;再看七牌服飾提出的“中華立領”概念,結果市場上的立領衣服中銷售量,七牌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場。這兩個例子都是由於是他們第一次提出此概念,在時間上搶了先,使人們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由此帶來了很大的利益。
因此藉助速度突顯給企業運營提供一條思路,具體可以運用到“宣傳概念、新產品上市、市場網路拓展”上。在宣傳概念方面,由於目前同質化非常嚴重的情況,因此哪個企業先提出獨特賣點的,誰即先搶占市場先機。新產品上市更是誰的產品先到,誰就可以吃到第一口水,等別的企業同類似產品上市,說不定銷售旺季已經過了,而自己新的產品又上了,如此迴圈,別人只好永遠跟在自己背後了。至於市場網路拓展,相信很多企業都有類似經驗,在一個空白市場,成功進入後,一般都容易成為老大,處於領先地位,別的競爭對手要想進入在這個市場並打敗自己,需花費更多資源來做,甚至根本就做不到。
在企業營運上,要發揮優勢富集效應以外,還要註意其帶來的副作用。由於優勢富集效應具有摒充效應,因此對於優勢擴大的其外的一部分優勢,應該加以提升。比如服裝公司,可能以某一兩類產品作為主打產品,具有強勢競爭力,因此公司在運作過程中,往往不自覺地自然地將諸多資源都傾斜到這一點,於是這方面成為重中之重,強之愈強。而其它產品,由於得不到資源,容易產生越來越弱的局面,這對於一個整體市場來考慮,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可以根據優勢富集效應反思維考慮,平衡產品這間的重點。在企業中,除產品外,還有的就是市場網路,由於市場網路的差異性,因此有部分網路發展完善,銷售好。於是公司考慮的扶持資源也相對較多,而公司資源是相對的,這邊多了,另外就少了,其它網路就較為脆弱,容易被競爭對手占領。
在企業中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人力資源。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由於部分員工經過自己的努力,把握住機會突顯出來後,很快容易形成這員工很優秀的觀念,於是機會更多,利益更大,同時忽視了其他也是非常優秀的員工,如此一來,長此以往,即不利於團隊的發展。但對企業而言,並非單兵作戰,要的是一個團隊的力量,發揮團隊精神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因此應該利用優勢富集效應的反思維考察優秀員工周邊的員工,帶動一齊成長,建立一支優秀的團隊。
當然,以上的優勢富集效應在企業中的運用,是優勢富集效應的直接體現,對於企業應該是需進行深度觀察與思考,將每一個有利分子擴大,每一個不利的分子清除才是至關重要的。
像北大、清華是全國的名牌大學,它們的管理水平、教學水平確實不錯,但是更重要的原因不在這裡。由於歷史的原因,它們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優勢富集效應,全中國的頂尖人才都被它們拿去了,還有政策、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每年高考,全中國各地的文、理科狀元差不多都被這兩所大學拿去了,剩下的很小部分再由全國上千所大學來分。誰又能和這兩家大學比呀?!所以說,在一個起點上超出去一步,後面就會有更大的效應、更多的機會出來,一步步雪崩一樣的效應就產生了,這就是優勢富集效應。所以說美國的強大和它容天下之才是分不開的道理是一樣的!
上海的金茂大廈樓體高度略微超過「東方明珠」電視塔,被譽為「中華第一高樓」,因此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廣告商,各類會議也常在此舉辦,呈現後來居上的態勢
某服裝品牌設立之初,最先提出要做「夾克之王」的理念,並通過電視媒體進行推廣,後來這個概念逐漸被人們認可,許多人都認為買夾克就應該買這個品牌的。
先到的不一定就是贏家。 安利的理念實際是人人都想搭別人便車的理念,只不過上層能搭下層、下層搭不上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