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發展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發展模式(Development Mode)

目錄

什麼是發展模式[1]

  發展模式從狹義上講,僅僅是一個經濟概念,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經濟活動的經驗總結與高度概括。從廣義上講,發展模式包合經濟制度體制、社會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等綜合要素。實際上,狹義上的發展模式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發展觀是發展模式的靈魂,它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引導著發展實踐

  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國內自然資源情況、產業發展程度、社會政治制度等因素都影響著發展模式的選擇。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影響發展模式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一般說來,生產力及其發展水平,決定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社會結構等,也決定著其社會發展模式的形成和特點。此外,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自然環境等因素也影響和制約其社會發展模式。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展觀及發展模式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形態的變革往往會引起發展觀的變革,從而促使新的發展模式取代原有的發展模式。18世紀工業革命後,社會發展的主導思想是以工業化理念改造自然、改造世界,形成了很長一段時期支配西方社會發展的工業化模式,與這個模式相對應的社會形態主要是資本主義制度。

  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經過若幹次較大的調整和變化,成為一種被廣泛採用的社會發展模式,甚至受到一些人的推崇。但是,人們己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工業化發展模式連同它的制度機制,是一種片面的、畸形的、帶有根本缺陷的社會發展模式。它在創造巨大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破壞、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貧富分化等災難,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穩定、和平,不可能有持續的、健康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工業發展模式己經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桎梏。

  到20世紀,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在許多國家成功地進行了實踐。它的題中之義是實現經濟、政治、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但令人遺憾的是,蘇東等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沒有處理好與物、環境、人或社會之間的關係,導致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了劇變和解體。

  令人欣慰的是,從20世紀最後20年開始,中國共產黨人歷經艱辛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得我國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得到充分顯現。在改革開放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黨不斷總結自身發展實踐和吸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提出科學發展觀,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重大貢獻。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實踐,對於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對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乃至對乾人類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發展模式的分類方法[1]

  關於當今世界發展模式的劃分,因劃分的標準不同、觀察的視角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認定與表述。一是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作為劃分標準,有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和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在冷戰時期還簡單地稱之為市場經濟模式與計劃經濟模式。二是從市場的自由程度來劃分,可分為自由市場發展模式、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集中型的市場經濟模式。三是從市場發育程度來衡量,可分為成熟的市場經濟模式、轉型的市場經濟模式、落後的市場經濟模式。四是從發展程度與水平來劃分,可劃分為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五是從特定的發展形態、特質來劃分,又可分為新興國家發展模式、傳統工業國家發展模式。六是從地理、地域以及歷史文化等因素來區分,可以劃分為英美模式、萊茵模式轉型國家模式、東亞模式、拉美模式等。此外,有的學者還把“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稱為一種模式,實際上四國差別巨大,算不上同一種模式;也有學者把以瑞典為代表的北歐國家從萊茵模式中分離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模式,實際上它們都屬於社會民主主義模式;古巴、北韓仍然秉持計劃經濟模式。

當今世界的主要發展模式[1]

  人類社會歷史的實踐表明,發展觀及其主導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特點。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主要表現為:第一,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存在差異。第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固守一成不變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即發展模式是動態的。第三,即使在同一國家或地區的同一時期內,由於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也呈現出多樣性。從地理、地域以及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分類方法進行概括,當今世界影響較大的發展模式主要有英美模式、萊茵模式、轉型國家模式、東亞模式、拉美模式等。

  (一)英美模式

  英美髮展模式又稱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是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國家所實行的發展模式的總稱。它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基本理論依托,強調企業自由經營,推崇利潤至上的企業經營目標。它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乃至意識形態、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不僅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和戰略,也是一種獨特的國家發展模式和戰略。它起源並興盛於英國,不斷演化、發展與變化,主要經歷了古典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三個階段,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影響最廣泛的發展模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導,崇尚個人主義;強調並鼓勵自由競爭,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因是市場機制對經濟的充分調節;主張實行私有化,要求放鬆管制、削減賦稅,鼓勵個人積聚財富;要求政府決策被限定在最小的範圍之內,以企業分散決策為主要形式,公司註重並追逐利益目標;實行董事會制和股東制,發揮股票和證券市場對經濟的杠桿作用。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英美髮展模式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在發展起源上,由最初著眼於政治自由擴展到經濟領域的自由;在經濟領域內,由最初主張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發展到主張國家干預;當國家職能越來越多、難以保障全社會的自由時,又主張為政府減負,重提自由市場經濟主張。20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分別推行的“撒切爾主義”和“里根經濟學”,意味著英美髮展模式進入第三個階段。里根—撒切爾主義信奉儘量少的政府干預、鼓勵自由競爭、推動貿易自由化和資本流動的便利化,體現了放棄管制、削弱國家作用的“國家最小化、市場最大化”原則,其理論基礎是新自由主義。里根主義的基本原則在隨後的布希和柯林頓時期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而小布希政府繼承里根衣缽,並利用美國控制的國際金融、貿易組織等機構在全球範圍內推行英美髮展模式。自由主義始終是英美髮展模式明顯的主線,是區別於其他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英美髮展模式的本質。

  英美模式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經濟所固有的優勢,充分地調動個人和企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程度地發揮市場競爭那隻“無形的手”對經濟的指揮作用和推動作用。實行這種模式的國家表現出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靈活性,比其他模式的國家更能適應以市場化和自由化為特點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其弊端主要有:容易導致國家的必要干預作用下降,控制風險能力弱化;容易導致不惜犧牲長期社會利益而追逐短期利益;過於強調個人主義與自由競爭,使各種市場競爭主體的利益衝突關係較為明顯,嚴重削弱了市場的協調性與社會的和諧;強調效率優先原則,不太重視公平和合理分配的原則,容易加劇貧富分化,導致一些社會問題不斷凸顯;追求金錢至上,講求金錢萬能,導致道德危機人際關係淡漠等。

  (二)萊茵模式

  萊茵模式又稱歐洲大陸模式,或稱歐洲社會民主主義模式、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它以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理念和模式最為典型,主要流行於萊茵河流域的一些歐洲大陸國家以及北歐國家。二戰後,歐洲大陸主要國家在重建國家政權、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根據本國及本地區的情況,總結和吸取過去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探索出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它以社會市場經濟為基礎,根據形勢的變化對經濟社會政策進行不斷的調整和變革,依次經歷了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幾個發展階段,但其基本特征並沒有變。概括地說,它繼承了傳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私有制、契約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擇業自由等因素,又吸納了社會主義的公正、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先進成分。這種模式既註意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以及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特點,同時又註重用高稅收和高福利等社會政策和社會保障不斷調整因市場競爭而造成的不公平現象。

  具體說來,萊茵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堅持市場自由競爭原則與適當的國家干預相結合,把高度集中的中央計劃經濟和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企圖實現自由、效率和社會秩序三者的和諧統一;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註重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保證社會的公平與穩定;實行勞資“共參制”,由雇主組成的雇主協會和由雇員組成的工會結合起來,共同參與管理企業的內部事務,儘力減少工人與管理層之間的矛盾衝突,註重提高雇員的地位和勞動積極性,註重職工目標與企業目標的一致性,儘量避免因失業而引起工人運動和社會動蕩;銀行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並與企業有緊密的聯繫,在很大程度上起著金融市場股票市場的作用。

  總體說來,萊茵模式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模式中還是比較成功的,較好地體現了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統一。但它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問題和挑戰,主要有:一是過高的社會福利支出使國家和企業不堪重負,人們的過高需求超出了生產力發展所能承受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二是國家對勞務市場和產品市場干預過多,限制較多,勞動力成本過高,失業率上升,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下降,企業缺乏創新精神競爭力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三)轉型國家發展模式

  蘇東劇變後,前蘇東十幾個國家紛紛拋棄了計劃經濟的發展模式,轉而推行與西方特別是西歐趨同的經濟制度。歷經20世紀90年代的制度替換與體制轉型之後,經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大多數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上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目標,總體上都是選擇走西歐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近期以來,轉型國家發展模式越來越向歐洲大陸模式靠攏。主要表現為:重視國家對經濟生活的調控作用,不贊成由市場決定一切,強調國家的干預職能不能弱化;重視塑造以尊重人的尊嚴為原則的勞動市場體制;致力於建立和完善覆蓋絕大多數人群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社會建設,重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在公正與效率的關係上,重視社會公正,努力縮小社會兩極分化。這樣做的主要原因:一是東歐及獨聯體許多國家與西歐毗鄰,與西歐國家的利益關聯度大。二是歷史文化傳統大體相近,在發展模式的最終選擇上對西歐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三是東歐、波羅的海及部分獨聯體國家加入歐洲聯盟的戰略需要。四是前蘇東大多數國家的“社會精英”在價值取向上更加認同歐洲大陸的發展模式。

  儘管各國進行轉型的初始條件有差異,但引發經濟轉型的基本原因都是長期的經濟低效率和增長停滯。其制度調整隻是手段,通過制度調整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激勵和行為約束,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是經濟轉型的根本目的。當然,其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及經濟基礎與西方市場經濟存在很大差異。其基本特點是:確立國有制、集體所有制與私人所有制並存的混合所有制結構;市場調節與國家控制相結合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各種形式的壟斷與自由競爭同時並存,經濟自由化程度參差不齊,如俄羅斯的集中程度較高;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強調社會與經濟平衡發展,一些國家一定程度上採用帶有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色彩的社會經濟政策

  作為一種新發展起來的發展模式,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制度更迭中容易重塑新的發展模式,確立新的發展道路;二是在總體上仿效萊茵模式的同時,也註意吸納其他模式的一些優點,如英美等國的經濟管理制度創新措施、北歐國家的福利政策、東亞國家註重吸引外資和靈活的體制機制;三是將本國曆史文化與宗教傳統作為自己發展模式的精神支撐。該模式的主要不足,一是因過分效仿西方國家的模式,受西方的負面影響也多,經濟社會發展容易受到西方國家的衝擊;二是受西方國家特別是受歐盟的制約比較多,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弱;三是法律體系不健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確定性因素多,經濟和社會活動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腐敗現象比較突出。

  (四)東亞模式

  東亞模式是指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東亞地區如日本、南韓、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出現的區域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現象。1993年10月,世界銀行發表了《東亞奇跡:經濟增長和政府政策》的研究報告,首次提出了“東亞模式”的概念。實際上,東亞模式不是一個嚴格和準確的概念,而是便於人們與通常所說的拉美模式、歐美模式相區別, 對東亞國家或地區在促進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時的共同做法或經驗的統稱。它強調東亞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共性,但不否認東亞國家或地區各具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個性。

  東亞模式的基本特點:一是倡導經濟優先與經濟立國,以經濟建設及追趕歐美發達國家作為東亞國家或地區戰略的中心任務。二是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在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下,通過積極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面向國際市場組織生產,並努力擴大出口。三是實行國家管理和干預,扶持特定產業,創造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環境。四是地區經濟呈互補性梯次發展,地區內部貿易比重較大。五是通過高儲蓄和高投資帶動經濟的高增長。六是國有企業民營化。七是在企業管理、家庭生活、制度建設、飲食文化等方面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深。

  東亞模式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規範市場秩序、協調勞資關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從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飛速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東亞模式符合現代市場經濟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適合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為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提高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開放程度,保證了經濟社會較長時期的良好運轉,在追趕型模式中展現了明顯的優勢。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東亞模式的劣勢。第一,東亞模式出口導向型政策很容易受國外市場的制約,市場風險很大,一有金融危機襲擊就首當其衝;第二,東亞模式追求的高速度發展,往往會造成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工業化發展也會帶來資源過度開采、自然環境惡化、社會貧富分化、社會保障滯後等問題。

  (五)拉美模式

  拉美模式是指二戰後特別是 20世紀 80 年代以來,拉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和戰略。20 世紀 80 年代,許多拉美國家陷入通貨膨脹債務危機之中。1990年由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出面,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討論20 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拉美經濟調整和改革的研討會。會後,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森在總結與會代表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振興拉美國家的一些政策舉措,即所謂的“華盛頓共識”。 隨後,新自由主義在拉美廣泛傳播,成為拉美絕大多數國家經濟社會改革的主流指導思想,形成名躁一時的“拉美模式”。

  拉美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貿易自由化,降低關稅壁壘和逐步消除非關稅壁壘。二是放鬆外資管制,投資領域更加開放,外資優惠政策不斷增加,簡化申報和審批程式。三是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包括直接出售、資本市場股權出售、企業內部向職工股權轉讓合資、清理出售和租賃等六種方式,私有化的範圍廣、規模大和外資參與程度高。四是財稅體制改革,以實現稅制簡單化、稅種結構合理化和稅收管理現代化等目標。五是金融改革,取消利率管制、取消或廢除強制性信貸配給、降低和統一銀行存款準備金、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從組織和法律上保證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地位。

  新自由主義思潮對拉美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造成深遠影響。一方面,新自由主義思潮使拉美在債務危機之後,達到了“經濟穩定”的目標,為拉美國家建立了穩健的巨集觀經濟政策框架,使拉美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從內向型到外向型的轉變,從而有利於拉美國家適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另一方面,新自由主義思潮在過分強調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忽視國家干預的必要性,在改革的時間和順序問題上,普遍實行較為激進的改革模式,而忽視漸進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一些國家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的生產集中不斷加強,國有資產流失加劇,失業問題嚴重,收入分配不公和社會分化加劇,貧困人口增加,加劇了國民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新自由主義改革並沒有解決拉美國家長期面臨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反而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協調進一步惡化。一些拉美國家的民族工業喪失了國際競爭力,政府失去了對經濟的巨集觀調控能力,貧富差距不斷加劇,社會矛盾激化。這種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拉美模式面臨危機,成為拉美金融危機頻發的重要原因。21世紀初,以查韋斯為代表的“激進左翼”和以盧拉為代表的“溫和左翼”逐漸成為拉美國家的主流,宣告了新自由主義在拉美地區實驗的失敗。當前,拉美國家仍面臨著探索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艱巨任務。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當今世界主要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四篇).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苏青荇,LuyinT,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發展模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