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勞動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勞動力(labor force、workforce)

目錄

什麼是勞動力

  勞動力是指具有能夠被雇佣潛力的社會人群。他們包括已經有工作以及暫時失業但是在尋求工作的人群。(註意經濟學中的失業是指在社會經濟中勞動者處於無工作的狀態,這些人有工作能力而且願意工作,卻沒有工作或正在尋找工作。如果一個人雖然沒有工作,但不願意工作或不去尋找工作,就不是失業者。一個社會的勞動力就是就業者和失業者之和。 那些失業但是不尋求工作的人群被稱為非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

勞動力的雙重性質[1]

勞動力雙重性質的內容

  勞動力雙重性質的內容,應從以下兩點進行論述:

  1、從勞動者的生產消費的屬性看,勞動力具有商品和非商品雙重性質。

  這裡,首要的前提是必須弄清勞動力的占有主體及其屬性。也就是說,必須聯繫勞動力的載體來考察勞動力的性質。

  第一,勞動力的占有主體。勞動力的占有主體,就是它的勞動者本身。勞動力是存在於人體中的併在生產時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馬克思說:“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力是社會生產中的決定性因素。在人們結成的一定生產關係中,生產資料只有與勞動力相結合,才能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勞動產品來。勞動者是勞動力的所有者,是勞動力的載體。因此,勞動力的占有主體就是它的勞動者本身。勞動者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的身份是不同的。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的身份是生產資料的共同主人,是平等的聯合勞動者。勞動力與勞動者是兩位一體的,屬於不同範疇的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一些學者認為經濟學上的勞動力就是勞動者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第二,勞動者的屬性。作為勞動力載體的勞動者,他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具有生產和消費的直接同一性。一方面,作為生產者、勞動者的生產過程,就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消費過程,即勞動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主體和客體的雙重消費。馬克思把這稱之為“生產直接是消費”。一方面,作為消費者,勞動者的消費過程,就是勞動者消費生活資料再生產出勞動力的過程,即勞動力的補償過程,“勞動力的發揮即勞動,耗費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經、腦等等,這些消耗必須重新得到補償。”因此,勞動者的消費過程,也就是他的勞動力的生產過程。馬克思把這稱之為“消費直接是生產”。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有二個不同範疇的“生產”概念。即勞動者的生產與勞動力的生產,我們要註意二者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第三,勞動力的屬性。勞動力的載體勞動者的生產與消費的直接同一屬性,決定了他的勞動力也具有兩方面的屬性:勞動力的生產屬性和勞動力的消費屬性。勞動力的生產屬性,是由勞動者的消費性決定的。勞動者的消費不僅僅是物質資料的消費,而更為重要的還是勞動力的生產。因此,勞動力的生產是具有最高價值的人的需要和人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重視勞動力的這一屬性,就是要重視它的載體勞動者本身,重視勞動者的各種需要,重視勞動者作為人的價值和作為人的地位。勞動力的消費的屬性,是由勞動者的生產性決定的。勞動力的消費是勞動者生產的起點,也是企業生產過程的開始。勞動力與資本一起,構成了企業生產性投入的主體,從而對企業生產性產出起著決定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重視勞動力的這一屬性,就是要重視勞動力的使用效率,重視勞動力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力爭以儘可能低的勞動成本,獲得儘可能高的效益。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勞動力同時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勞動力作為生產性要素,作為一種社會性要素,作為具有最高價值人的體現,不具有商品性;一方面,勞動力作為一種消費性要素,作為企業生產成本的組成部分,具有商品性。

  2、從勞動者在勞權關係和生產資料公有制中的主體地位看,勞動力具有商品和非商品雙重性質。

  第一,勞動者在勞權關係中的主體地位。

  勞權關係是勞動力所有制關係的簡稱,指勞動者對自身勞動能力的占有,支配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勞權關係表現為一定的意志關係和法律關係。不管在何種制度之下,勞動者始終是自身勞動力的載體或主體。因此,勞動力總是首先表現為勞動者的個人占有和支配。勞動者憑藉這種勞權關係來實現自己的基本權能,即支配權能和收益權能。勞動者的私有勞權關係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前提條件。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範圍內,私人資本占有、支配勞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被消除,勞動成為基本謀生手段,按勞分配成為主要分配方式,這就構成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普遍存在的,以巨集觀社會經濟制度為前提的私有勞權關係。這種私有勞權關係與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私有勞權關係有本質的區別,但同時又採取了類似的表現形式——承認勞動者的勞動力的差異,預設勞動力仍屬於勞動者個人所有。這樣,在公有制企業中,具有獨立人格或法人地位的經營者為了對全體勞動者集中行使一定的勞動力支配權,就需與勞動者和集體簽訂勞動合同,以實現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力的過渡。與此相適應,國家在經濟體制上則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市場機制來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換言之,就是國家通過體制手段,把勞動力作為商品來看待,使勞動力披上商品的外殼。

  實踐證明,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剋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勞動者沒有自身勞動力的投向自主權、企業無權根據需要靈活對勞動力進行選擇的弊端,能有效地實現勞動者和企業的“雙向選擇”,避免勞動力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費,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平等和報酬平等。

  第二,勞動者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中的主體地位。

  勞動者在公有制中的主體地位是由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真正確立了勞動者的主體地位,這種主體地位表現在:一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新型的、平等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關係。二是勞動者通過一定的民主和組織形式,對生產資料有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並由此出發,對企業有管理權,對企業經營者有監督直至罷免權。三是勞動者對消費資料享有分配權和享有權。只要公有制的形式不改變,勞動者的這種主體地位就是客觀存在的。勞動者的這種主體地位決定了他不是雇佣勞動者,因而勞動力又具有非商品性。

  在這裡,必須糾正“勞動力是商品”絕對論者的幾種觀點:絕對論者有一種觀點,認為不宜提“工人是企業主人”的口號。在他們看來,工人只是企業的雇員,企業經營者才是企業的主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公有制企業是以廠長經理為中心的經濟實體,廠長或經理是勞動者群眾選舉出來的生產組織者和指揮者。因此,他們必須集中廣大職工的意見、要求和建議,代表職工行使正當的權力,而企業的最終管理權應該在廣大職工群眾手中,如果廠長或經理不尊重職工的民主權利,凌駕於職工之上,甚至採取資本家的高壓手段對待勞動者,那麼,經營者和勞動者之間就會變為水火關係,企業的活力就無從談起。

  絕對論者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公有制是一種“虛所有制”,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權、支配權是抽象的、虛無的,並由引得出這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這種觀點否認了公有制中勞動者是生產資料共同占有者的事實。在經濟生活中,判斷誰是所有制者,最根本的是看所有按照誰的意志、願望去支配和使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廢除了資本主義的雇佣生產關係,這就決定了要按照全體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願望去支配和使用生產資料,為勞動人民服務。所以,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是實占有,而非虛占有。

  絕對論者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的消費資料分配權是廠長或經理的許可權,職工無權參與企業的分配和獎懲。這種觀點完全否認了勞動者的主人地位,“按勞分配”對每一個勞動者來說,都是一個平等的原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那麼一些人,利用手中的特權,隨意占有和侵蝕別人的勞動成果。因此,為了保證真正地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企業勞動者應該參與制訂勞動分配的具體方案,並監督實施,重要的方案要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決定。這樣,才能解決企業分配透明度低和分配不公的問題。

  總之,一方面,勞動者在勞權關係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經營者為獲取和行使必要的勞動力統一支配權,需要與勞動者個人和集體訂立契約來實現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力的讓渡;勞動力的獲取和行使也受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的影響,致使勞動力具有商品的性質。一方面,勞動者在公有制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勞動者是企業的主人;勞動者讓渡自己的勞動力,並沒有讓渡自己在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沒有使自己重新變為被雇佣者,致使勞動力又不具有商品的性質。

勞動力的雙重性質可以兼容

  由於社會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以及勞動形態經營方式的多樣性,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中勞動力的商品性質與資本主義勞動力的商品性質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本質的區別充分反映了公有制中勞動力雙重性質的兼容性。

  首先,從公有制企業中勞動者與經營者的勞動關係確立看,在目前普遍實行的是勞動合同制通過勞動合同,實現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力的讓渡和經營者對勞動力的統一使用和調配。這種合同制類似於商品買賣關係,但它同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的買賣契約有本質的區別。勞動合同本質上不是買賣契約,不是雇佣關係,而是勞動者參加某一單位聯合勞動的契約。在公有制條件下,通過勞動合同,實現勞動者對自己勞動力的讓渡,是以勞動者的勞權關係主體地位為前提的;勞動者是作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參加聯合勞動,不存在什麼客觀條件強迫勞動者成為雇佣勞動者。因此,勞動合同制反映了勞動力雙重性質的兼容性,它沒有改變勞動者在公有制中的主體地位。

  第二,從企業生產過程看,勞動者的勞動也表現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但這與資本主義社會相比,也有本質的不同。勞動者“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在生產力與生產資料的這種結合情況下,必要勞動作為維持勞動者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勞動,他們的勞動力的再生產不再是為別人提供無償勞動,不再是當作“奴隸”,當作被剝削的材料來再生產,而是當作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主人,當作社會的主人來再生產,當作具有最高價值的人來再生產。勞動者為社會提供剩餘勞動,歸根到底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們以不斷擴大的必要勞動為條件,就必然更加主動積極地為社會提供剩餘勞動,而不是在皮鞭的強迫下為剝削者提供剩餘勞動。所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勞動者讓渡自己的勞動力為自己勞動和為社會勞動相統一相兼容的過程。

  第三,從勞動成果的享用看,也表現為勞動者勞動以後企業給勞動者以勞動的工資,但這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工資相比,也有本質的不同。在公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所有,勞動成果也完全歸勞動者所有,再沒有任何人能夠憑藉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來剝削別人。因而,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已不僅僅表現為勞動力的價值,已不含任何剝削的意義,而表現為每個勞動者和企業共用企業利潤。因為勞動者在消費資料的享受數量上,它已不限於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需要。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公有制把勞動者必須的消費資料的數量界限“從資本主義的限制下解放出來,把它擴大到一方面為社會現有的生產力(也就是工人的勞動作為現實的社會勞動所具有的社會生產力)所許可。另一方面為個性的充分發展所必要的消費的範圍。所以,在公有制中,勞動及其勞動成果成為了勞動者自我發展的手段,勞動及其勞動成果的性質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第四,從企業的管理看,公有制企業中實行的是職工民主管理形式,這同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之後完全排斥在企業的管理之外有本質的不同。公有制企業中,勞動者通過勞動合同形式把自己的勞動力所有權讓渡給企業經營者統一使用,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讓渡自己對企業的管理權利而成為雇佣勞動者。勞動者有權通過自己的代表大會(如職代會)和其他形式,參與企業的各項管理。職工管理企業的權利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如《企業法》規定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有五項職權,這五項職權是職工群眾通過職代會這種制度來行使的權利,企業經營者在經濟活動中必須遵守法律,尊重職工對企業的管理權利,而不能象資本家一樣,對勞動者實行管、卡、壓,剝奪勞動者管理企業的權利。

  總之,在公有制條件下,勞動力的雙重性質是可以兼容的。確認勞動力的雙重性,既有利於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維護勞動者在勞權關係中的主體地位,又有利於勞動者當家作主,而不損害勞動者在公有制中的主體地位;既有利於勞動者個人利益的實現,又有利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鞏固和發展。

勞動力的價值

  同任何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生產過程,有其特殊性,勞動力存在於勞動者的身體之中,其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也就是維持勞動者生存、繁衍後代和勞動者知識技能不斷強化的過程。

  勞動力的價值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資料的價值:

  第一,為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以滿足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二,維持勞動者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後代,保持勞動力源源不斷地供給

  第三,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費用,這是勞動者為適應機器大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所必需的一定的教育和訓練費用。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勞動者進行生產勞動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費過程就是工人的勞動過程。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一般商品價值的源泉。勞動力的使用不僅能夠創造新價值,而且還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勞動力商品的這種特殊使用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的消費過程就是新價值的形成過程,而且新形成的價值比勞動力自身的價值更大。普通商品經過消費和使用過程之後,使用價值就消失了,而價值或逐漸消失,或轉移到新產品的價值中,成為新產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則不同,其消費或使用的過程也就是勞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勞動力不僅能創造產品,把生產資料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而且在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由於被消費而逐漸喪失的同時,還能創造出新的價值。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創造的新價值大於勞動力自身的價值,超過的部分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就是因為它有這種特殊的使用價值。

  (2)勞動力的實際的使用價值只有在它消費之後才能從一個人手中轉到另一個人手中,才能從賣者手中轉到買者手中。在實際的勞動過程之前,勞動力只是作為一種能力而存在,作為勞動的可能性而出賣。只有當它讓渡給購買者之後,在進行具體的、現實的勞動過程時,這種能力才真正表現出來。在這裡,使用價值在形式上的讓渡同它的實際轉讓是分開進行的。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姚家祥 論公有制中勞動力的雙重性質.求是.內部文稿,1994年第17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Dan,方小莉,Mis铭,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勞動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