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26个条目

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教育

教育(education)

目錄

什麼是教育

  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教育的定義也不同。時至今日,各種教育學的教科書中廣泛沿用的教育概念大致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在這個基礎上,又把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教育指的是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一切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活動。教育學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狹義的教育。

教育的起源和發展

  教育起源問題的研究在我國由來已久。就目前來看,人們大多認同教育的勞動起源說,認為教育是起源於勞動的。在探討教育起源問題上,也有不少人是沿用著“二批一肯定”的模式,即批判以利托爾諾為代表的生物學起源論和以孟祿為代表的心理起源論,肯定勞動起源論。但是近些年出現的教育形態交往起源論則對勞動起源論提出了質疑。19世紀末,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在《各人種的教育演化》中提出,在人出現之前動物界已經存在教育:老貓教小貓捕鼠,老鴨子教小鴨子游水。他認為教育從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他把教育過程理解成按生物學規律完成的本能過程。這種觀點因為否認了教育的目的性而不被廣大的教育及作者接受

  美國學者孟祿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提出了模仿論。他認為生物學起源說沒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他提出兒童對成人模仿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礎,模仿是手段,是教育過程的實質。這種學說的缺陷則在於它忽視了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性作用。在教育起源的問題上擁有較多贊同者的是勞動起源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和社會形成並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一切活動(包括教育)產生與發展的基礎。社會生產的持續和發展要依靠人類經驗和自身的發展,這就使人在勞動中產生了對教育的需求的意識。這種觀點自20世紀50年代由蘇聯傳人中國以來曾一度被廣泛接受。

  但近些年來,我國學者對勞動起源說提出了質疑,在對其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形態交往起源說。他們認為,教育作為一種活動,顯然與生產勞動及其他社會活動相關,但不是生產勞動本身,而是人類非物質的交往活動。只要這類交往發生,就必然有交往的雙方和交往的內容,交往活動的一方轉化為教育者,另一方則轉化為受教育者。當這種特殊交往逐漸形成較為固定的內容和較為固定的教學關係時,教育活動就演化並產生了。這種學說因為為人類社會不同時期的教育活動找到了共同的要素和一致的表現形式而贏得了教育界最大程度的認可。

  教育的發展可以從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當代教育三個時期進行考證。古代教育:我國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的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學校的萌芽。據古籍記載,萌芽時期的學校稱“成均”和“庠”。學校教育在夏、商、周時期形成,經漢、唐、明、清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至晚清新式學堂出現之前,構成了我國古代教育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

  在西方國家,古希臘是教育的重要發源地。斯巴達教育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雅典最早形成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諧發展的教育,雅典的教育制度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近代教育:我國學校教育始於清末,此時開始出現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學習年限以及它們之間銜接和關係的近代學制的規定。新中國成立之前由國家頒佈並實施的學制有三部,即癸卯學制、壬子·癸醜學制和壬戌學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實施素質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沒者和接班人,指明瞭我國新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在歐洲,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開始重視並干預教育,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日漸貼近生活.與生產勞動的聯繫日益增強。

  (4)重視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當代教育:二戰之後,學校被看成是增強國力的基礎,學校在數量上迅速膨脹,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突飛猛進。教育觀念、教育制度、教育內容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教育終身化教育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現代化、多元化等新觀念的出現更是為教育註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的基本內涵

  教育包含了三個基本內涵。

  其一,教育受社會制約。它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培養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

  其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這是學校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學校教育區別於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廣義教育的最重要標誌

  其三,教育是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教育者既要考慮社會的需要,同時也必須考慮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

教育的基本要素

  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從廣義的教育概念來看,教育者包括各級教育管理人員、專職和兼職的教師、校外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家長等,在有明確目的、獨立進行的自學活動中,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因而也承擔著部分教育者的任務。

  從學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第一章展發的學玎教與育教一定資格的專職教師和相對固定的兼職教師。凡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責任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廣義教育中,幾乎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教育者,只要他是在向別人學習著。在學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指的是獲得入學資格的相對固定的對象——學生。教育影響是置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一切中介的總和,它包括作用於受教育者的影響物及運用這種影響物的活動方式和方法。

  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兩個人的要素,教育影響屬於教育過程中的物的要素。這三個基本要素是開展任何教育活動都必不可少的,並且在活動過程中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以及它們之問的內在聯繫和諸種矛盾,是認識教育現象的線索,是反映教育本質的主要內容。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泡芙小姐,KAER,林巧玲,方小莉,Mis铭,Tracy,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教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