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教育本質[1]
教育本質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所固有的內部聯繫以及與其他社會活動所不同的基本特性。就其他社會活動的本質而言:政治的本質在於它是處理社會不同利益集團的相互關係如階級之間、階層之間、種族之間等關係的社會活動;經濟的本質在於它是物質產品的生產、分配、占有、交換、消費等社會活動;文化的本質,從廣義上看,它是精神產品的刨造、傳播等社會活動。而教育的本質在於它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傳遞人類文明,以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這使教育與其他社會活動相區別而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活動。
教育自身所固有的、比較穩定的根本性質。它是教育理論中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對教育本質認識正確與否,關係到能否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能否正確處理教育與各方面的關係,能否妥善地解決教育工作中諸多實際問題,關係到教育理論的科學性。古、今教育學者們在對教育本質的探討中提出各種不同的觀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界排除了過去“左”的思想障礙,加深了對教育本質的探討。形成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上層建築說。認為教育基本上屬於上層建築。其根據是: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教育同樣是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的,人類社會經歷了五種不同的經濟形態,相應地形成了五種不同性質的教育,因而它具有上層建築的特點;教育就其主要的方面來看,如教育的方針和政策、目的和任務、理論觀點等,都為政治和經濟所決定,又積極為政治和經濟服務。另外部分教育內容是屬於意識形態範疇的。
2.生產力說。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而勞動力是生產力的主要因素;科學實驗從生產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社會實踐以後,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往往來自科學實驗,這種科技成就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生產力必須通過教育才能轉化為物質力量,成為現實的生產力;而且教師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教師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3.多屬性說。認為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教育中的各種因素都不能單獨地決定教育的本質,而是平行地、併列地起作用。在具體闡述中又可分雙重屬性說(教育具有上層建築和生產力雙重屬性)、三重屬性說(教育具有實踐性、生產性、政治性三方面屬性)及多重屬性說。
4.特殊範疇說。把教育當作一個特殊的範疇,力圖從教育本身的質的規定性,從教育不同於其它社會現象的特點,從教育的內部矛盾入手來揭示它的本質。如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施加身心方面的影響,以使其發生預期變化的社會活動;是傳授或傳遞社會經驗的工具;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促使個性社會化。
- ↑ 袁運開主編.簡明中小學教育詞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0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