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教育制度(Educational System)
目錄 |
什麼是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中多種教育機構的體系,是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制約,旨在實現教育目的的社會公認的組織系統。它通常由兩個方面構成,即社會公認的、依據法令組織而成的法制性教育制度和出於社會生活需要而日漸產生並固定下來的社會慣行的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特點[1]
教育制度既有與其他類型的社會制度相類似的特點,又有著其自身的特點。
1.客觀性
教育制度作為人們基於自身需要而設計並踐行的規則與秩序,從錶面看雖然是一個主觀性產物,反映了人們特定的主觀期待與價值追求,但是它的變遷並非由人所想、隨心所欲,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受制於相應的客觀基礎。這個客觀規律與客觀基礎主要是內在的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外在的以社會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及文化氛圍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環境,而這些都是由特定社會階段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例如,從義務教育的提出到法律確認再到普及,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歷時200餘年。儘管不同國家提出的時間和普及的年限有所不同,但是歸根結底反映了現代大機器生產對勞動者文化素質的要求,反映了大工業時代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由分離走向結合的趨勢。這些都是客觀的,不依個別人意志為轉移的。
2.規範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制定的,顯然有一定的規範性。教育制度的規範性主要表現在入學條件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的制定上;在階級社會裡,則表現為階級性。具體而言,教育制度的規範性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環境中,教育組織、教育機構、教育者及其所實施的教育活動,要在“是”、“應當是”和“必須是”三個層面上遵循一定的約束,服從一定的秩序。
3.歷史性
教育制度的客觀性和規範性的具體內容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會表現出一定的時空差異性。也正是由於差異性的存在促使了不同教育制度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制度的變革與創新。教育制度是隨著時代和文化背景的變化而不斷創新的。
4.強制性
教育制度一經確立,就對處於該制度環境中的組織或機構與個人產生合法的強製作用,它以既定的規則和預期的秩序強制約束一定組織或機構的教育活動,所有參與者都不能因其利益好惡而必須無條件遵守,否則就要受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懲罰。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制度是獨立於其約束對象的。例如,學校的考試製度規定,任何學生和教師在考試過程中都不能有舞弊行為,否則,一經查實,就要給予適當的處分。考試製度對於學生、教師以及教育管理人員都具有特定的強制性。
制約教育制度的社會因素[1]
教育制度除受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以外,還要受到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制約。教育制度的縱向學段的劃分和培養目標的制定主要受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而教育制度的性質與發展狀況主要決定於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一)經濟
經濟的發展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教育的發展也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作為一種根本的力量,決定了該國國民教育體系與市場的關係,決定了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決定了國民的教育需求結構以及教育內部的管理方式等。如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社會,從事生產活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完全可以通過經驗而獲得,無須制度化的學校教育;同時,較低的社會生產水平也決定了社會不可能提供面向全體民眾的學校教育,享有教育權利的只能是占全社會人口少數的統治階級。步人近現代以後,生產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生產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只有納入規範的教育體系中,才可能被未來的勞動者內化而形成一定的人力資本,並以間接的方式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當前,人類社會正進入一個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時代出現的許多新型高科技產業必將對教育的種類、科類以及人才培養的目標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影響到教育制度的發展和變革。
(二)政治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教育在階級社會裡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即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必然通過對教育制度的設計與安排,為本階級的利益訴求提供有效的、合法的保障,從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教育階段與教育類型中,表現出相應的階級差異性。因此,政治因素對教育制度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例如,在古代社會裡,由於社會政治的階級性和等級性,教育制度也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能夠享受學校教育的只是一部分顯貴,其餘的人都被排斥在學校體系之外,只能接受一些粗淺的生活教育或師徒式的教育。現代社會,由於義務教育的普及,普通民眾也都能接受學校教育,但是在資本主義國家,教育制度的階級性和等級性還是有所體現,只不過更為隱蔽罷了。
(三)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在一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基礎上所創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它常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制約著既定文化場域中的種種社會活動,文化影響著教育類型,影響著教育制度。同為資本主義國家,法國在教育行政上實施集權制,而美國在教育行政上實施分權制;同樣是實施分權制,美國的分權制又與英國的分權制不同,各自有自己的傳統和特色。這些都是由於文化的不同引起的。在文化因素中,科學技術對教育制度的影響非常明顯,而且其影響力還在逐漸增大,如let益普及的網路技術。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以掌握和再現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制度,人們紛紛研究適應這種狀況的新的教學制度、考試製度、獎勵制度、教師培訓制度等。當今世界各國都趨向將受教育權視為基本人權,爭取實現教育公平,顯然這是人文精神對教育制度影響的結果。
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2]
教育制度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表現m不同的發展狀況。在原始時代,社會還處於混沌未分化狀態,教育還沒有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分離出來,還沒有產生學校,因此.那時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由於社會的分化,教育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第一次分離出來,產生了古代學校,後來還有了簡單的學校系統.因此就產生了古代教育制度。由於古代學校在教育內容上科學和技術的東西很少.從而決定了古代教育制度的不系統性和不完善性。現代學校是社會的進一步大分化.它不但培養政治統治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它還培養大量科學技術人才、文化教育人才、經濟管理人才和眾多的有文化的生產工作者。這就決定了現代學校教育內容上的科學性及其與生產勞動密切聯繫的性質,決定了學校規模上的群眾性和普及性,決定了學校結構上的多種類型和多種層次的特點,從而決定了現代教育制度的系統性和完善性。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2]
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指的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及其管理規則,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與現代學校的產生和發展聯繫在一起的。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學校都沒有嚴格的大、中、小學之分,更沒有幼兒園。近代以來,隨著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逐步產生了現代大學和現代中學,特別是隨著為勞動人民子女設立的國民學校的產生和發展,逐步形成了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了大、中、小學的嚴格區分,形成了現代學校教育系統。
現代學制主要由兩種結構所構成:一是縱向劃分的學校系統,二是橫向劃分的學校階段。不同類型的學制只不過是學校的系統性和階段性的不同組合。由縱向劃分的學校系統占絕對優勢的學制結構就是雙軌學制,由橫向劃分的學校階段占絕對優勢的學制結構就是單軌學制。
1.雙軌學制
18~19世紀的西歐,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及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影響下,群眾性現代學校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於是就形成了歐洲現代教育的雙軌學制:一軌自上而下,其結構是大學(後來也包括其他高等學校)、中學(包括中學預備班);另一軌從下而上,其結構是小學(後來是小學和初中)及其後的職業學校(先是與小學相連的初等職業教育,後發展為和初中聯結的中等職業教育)。雙軌學制有兩個平行的系列,這兩軌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對應,因為一軌從中學開始,一軌只有小學。這樣就剝奪了在群眾性學校上學的勞動人民子女升入中學和大學的權利。後來,群眾性學校一軌從小學發展到了中學時,才有了初中這個相對應的部分。一軌是文法中學(英國)、國立中學(法國)和文科中學(德國)的第一階段,另一軌相應的是現代中學(英國)、市立中等學校(法國)和初級中學(德國)。歐洲國家的學制都曾是這種雙軌學制。
2.單軌學制
18世紀末,美國北部各州已都有了在城鎮設立初等學校的法令。1830年以後,小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由於產業革命和電氣化的推動,美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急劇地發展,於是繼小學的大發展之後,從1870年起,中學也得到了大發展。在急劇發展的經濟條件和在美國這種沒有特權傳統的文化歷史背景下,美國原來的雙軌學制中的學術性一軌沒有得到充分的發育,卻被在短期內迅速發展起來的群眾性小學和群眾性中學所淹沒,從而形成了美國的單軌學制。美國單軌學制白下而上的結構是小學、中學,而後可以升人大學。其特點是一個系列、多種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種分段。單軌制最早產生於美國,後被世界許多國家先後採納。
3.分支型學制
十月革命後.蘇聯制定了單軌的社會主義統一勞動學校系統。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又恢復了帝俄文科中學的某些傳統和職業學校單設的做法,於是就形成了既有單軌學制特點又有雙軌學制的某些因素的蘇聯型學制。蘇聯型學制不屬於歐洲雙軌學制,因為它一開始並不分軌,而且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也有權進入對口的高等學校學習。一畢業,少數優秀生可直接升入對口高等學校,其餘丁-作三年後也可升學。但它和美國單軌學制也有區別,因為它進入中學階段時又開始分又。也就是說,蘇聯型學制前段(小學、初中階段)是單軌,後段分叉,是介於雙軌學制和單軌學制之間的分支型學制。蘇聯型學制的中學,上通(高等學校)下達(初等學校),左(中等專業學校)右(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暢通,這是蘇聯型學制的優點和特點。
1.從縱向學校系統分析,雙軌學制在向分支型學制和單軌學制方向發展
直到20世紀初,西歐雙軌學制,一軌只有小學,一軌則只有中學和大學。幾十年後,隨著義務教育的上延,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的實施,雙軌學制從小學開始向上逐步並軌。20世紀初,初等教育是專為勞動人民子女設立的。那時,社會中上層人士的子女是在家庭中或在中學預備班裡接受初等教育的。經過兩次世界大戰,通過勞動人民及其政黨、進步人士的努力和爭取,德、法、英等國終於先後實行了統一的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終於並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普及教育逐步延長到了十年左右,已到了中學的第一階段。過去,歐洲的中學本來是不分段的。現在,同是接受義務教育,有的在高學術水平的完全中學的第一階段進行,有的則在新發展起來的低學術水平的初級中學里進行,機會很不均等。於是,英、法、德等國採用了綜合中學的形式把初中的兩軌併在一起。英國發展最快,20世紀80年代初,綜合中學的學生數已超過學生總數的90%以上。這樣,西歐雙軌學制事實上已變成分支型學制了,即小學、初中單軌,其後多軌。現在,英國的高中也正在通過綜合中學實行並軌。
2.從橫向學校階段來看,每個階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1)幼兒教育。現代幼兒教育機構,最早出現於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後的18世紀下半葉。20世紀前半葉,隨著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各發達國家的幼兒教育機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發達國家的幼兒教育逐步走向普及。與此同時,幼兒教育的性質也在從以保育為主走向以教育為主。幼兒教育機構也發生了變化:一是幼兒教育的結束期有提前的趨勢,提前到了6歲或5歲;二是加強小學和幼兒教育的聯繫。
(2)小學教育。到19世紀後半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先後普及了初等教育。少年青春發動期的提前,對兒童和少年智力潛力的新認識.教學的科學水平的提高和小學教師水平的提高,這一切促使發達國家小學教育的結構有了一系列變化:第一,小學已無初、高級之分;第二,小學入學年齡提前到6歲甚至5歲;第三.小學年限縮短到5年(法國)、4年(德國),甚至3年(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蘇聯);第四,小學和初中直接銜接,取消了升入初中的入學考試,連英國的“十一歲考試”和法國的“六年級入學考試”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取消;等等。
(3)初中教育。第二次]j業技術革命要求從事電氣化生產的勞動者必須具有更高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於是每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後把義務教育延長到了八到九年。儘管名稱不同,事實上都是初中教育。這些中學是為培養有文化的體力勞動者而辦的,並不是要把他們培養成腦力勞動者。
(4)高中教育。高中本身是現代學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普及教育已到了初中階段,雙軌學制中原來不分段的學術性中學不得不分為兩段,使前段和群眾性的初中合併共同完成普及教育的任務.後段即變成了歐洲高巾。高中階段學制的多類型,即高中階段教育結構的多樣化,乃是現代學制在當代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5)職業教育。在現代社會裡,由於職業訓練的基礎——科學技術的水平一一越來越高.因而對職業教育的科學文化基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已有移向高中後的明顯趨勢,這是因為在當代職業教育有益建立在更高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只有在高水平文化科學基礎知識之上培養出來的人才更有適應性。從總體上看,職業教育在當代有兩個突出的特征:一是文化科學技術基礎越來越高;二是職業教育層次、類型的多樣化。
(6)高等教育。現代大學和現代高等學校是經過兩條途徑發展起來的:一條是通過增強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把這些中世紀大學逐步改造成為現代大學,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巴黎大學;一條是創辦新的大學和新的高等學校,如倫敦大學、洪堡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現代社會、現代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向高等學校要求各級各類高級人才,於是推動了高等教育結構的變化:一是多層次,過去主要有本科一個層次,而現在則有多個層次——大專、本科、碩士、博士;二是多類型,現代高等學校的院校、科系、專業類型十分繁多。高等學校與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聯繫越來越密切。
(7)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指自學、向生活和實踐學習、自我修養以及手藝上的精益求精等。現代成人教育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是以在生產上運用科學技術為特征的大生產的產物。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創造周期和陳舊周期越來越短,因此,每個人從學校畢業後,在勞動生活中如果不多次更新知識,就不能適應人員流動和改行轉業的需要。另一方面,由於科技和社會的進步,勞動者閑暇時間的增多,以及個性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成人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已經成了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正在向終身教育制度發展,並將成為完善的終身教育制度。
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2]
(一)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演變
我國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開始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和國內資本主義勢力的興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對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於是“廢科舉,興學校”,改革教育,制定現代學制。1902年,清政府頒佈了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制”,這是我國正式頒佈的第一個現代學制。1904年又頒佈了奏定學堂章程.亦稱“癸卯學制”,這是我國正式實施的第一個現代學制。1922年頒佈了壬戌學制。即通稱的“六年制”。在學校系統上,將全部學校教育分為3段5級:初等教育段為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2級;中等教育段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2級;高等教育段為4~6年。小分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佈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明確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圈的新學制。1961年開始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特別制定了大、中、小學制條例。1966-1976年期間提出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等口號,對我國的學制和教育事業造成了嚴重破壞。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努力,我國迅速結束了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教育上的混亂局面,著手重建和發展被破壞了的學制系統:延長了中學的學習年限;恢復和重建了中專和技校,創辦了職業高中;恢復了高等學校專科和本科的兩個層次;擴大了高等專科學校;恢復和重建了很多院校、科系和專業;建立了學位制度和完善了研究生教育制度;恢復和重建了各級各類成人教育機構;等等。這些舉措使我國學制逐步向合理和完善的方向發展,使各級各類學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二)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態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我國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學制,這個學制還在1995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里得到了確認。它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教育:學前教育(幼兒園),招收3~6、7歲的幼兒。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學教育,招收6、7歲兒童入學,學製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業餘教育。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學、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和業餘中學。全日制中學修業年限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職業高中2~3年,中等專業學校3~4年,技工學校2~3年。屬成人教育的各類業餘中學,修業年限適當延長。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學、專門學院、專科學校、研究生院和各種形式的業餘大學。高等學校招收高中畢業生和同等學力者。專科學校修業為2~3年。大學和專門學院為4~5年,畢業考試合格者,授予學士學位。業餘大學修業年限適當延長,學完規定課程經考核達到全日制高等學校同類專業水平者,承認學歷,享受同等待遇。條件較好的大學、專門學院和科學研究機關設立研究生教育機構。碩士研究生修業年限為2~3年,招收穫學士學位和同等學力者,完成學業授予碩士學位。博士研究生修業年限為3年,招收穫碩士學位者和同等學力者,完成學業授予博士學位。在職研究生修業年限適當延長,完成學業者也可獲相應學位。
(三)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教育體制的弊端就顯得更突出了。例如,基礎教育薄弱,學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經濟建設大量急需的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未得到應有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統得過死,使學校缺乏活力,高等教育內部的科系之間、層次之間的比例失調。我國先後進行了多次教育體制改革。在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的《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教育體制入手,有系統地進行改革。”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中有關教育制度的內容主要有:確定了20世紀末教育發展的總目標: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要建設好一批重點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簡稱為“兩基”、“兩全”、“兩重”。調整教育結構。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另外.還要重視和扶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殘疾人教育事業,廣播電視教育。改革辦學體制。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改革高校的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實行國家任務計劃與調節性計劃相結合,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制度。改革和完善投資體制。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以征收教育稅費、收取學費、校辦產業收入、社會捐資集資、設立教育基金等為輔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制度。根據我同教育改革的實際情況,我國現行學制還需要繼續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第一.適度發展學前教育。第二,切實普及義務教育。第三,繼續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第四,大力發展高等教育。
bvhnghhh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