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商品經濟(Commodity Economy)
目錄 |
商品經濟——“自然經濟”的對稱,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的總和,即為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最早產生於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併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當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產生商品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偶然的交換;當發生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後來發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商品生產的產生使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出現了商品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生長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取代自然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以一定的經濟條件為前提的。這些經濟條件主要有:
1、社會分工
人們為了獲取不同的物質資料,就要從事各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這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一旦各自獨立,發展成為一個由屬、種、亞種、變種分類的多支體系,就表現為社會分工。在社會分工體系中,每個生產者固定地從事某一具體勞動,勞動具有單一性和獨立性;各自不同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各自不同的產品。同時,每個生產者的需求又是多樣化的。為了滿足生產者各自的需要,彼此之間用自己的產品交換對方的產品,由此就產生了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各自勞動產品的必要性。
2、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所有者,不能無償地占有對方的產品,彼此要取得對方的產品,必須通過等價交換,即把各自的產品作為商品來交換。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中,生產產品的勞動是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是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是作為商品互相對立的。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中,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的性質決定的。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種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不同經濟實體,它們之間也必須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發生商品交換關係,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經濟條件,決定了勞動產品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其勞動的物質承擔者,決定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經濟交往關係的實現形式。
商品經濟類型[1]
商品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下,特定社會的生產關係賦予商品經濟不同的社會屬性。根據商品經濟發展階段社會屬性的不同,可將商品經濟分為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自原始社會末期產生後,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緩慢地發展著,併在封建社會末期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直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前,它始終處於占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的包圍之中,居於從屬地位。這種以個體私有製為基礎、處於自然經濟附屬地位的商品經濟,我們稱之為簡單商品經濟。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從而使它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顯著特點是:第一,它是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發展,以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佣勞動為基礎建立的;第二,資本家進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自身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和獲得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著不可剋服的內在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要求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它必然被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所取代。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也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的,但它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具有本質的區別:首先,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勞動者之間地位平等、互助互利、合作生產的經濟形式。其次,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社會成員對物質產品的需要。
商品經濟一般特性:
1、市場性
市場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繫,只能通過把它們的產品拿到市場上去交換才能得到實現;並且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只有使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交換成功,才能取得相應的經濟利益。
2、自發性
自發性是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相對獨立性在市場關係中的必然表現。每個商品生產者或經濟單位根據市場需要和各自的利益,自動地獨立地進行生產和經營活動,從而使商品經濟的運行過程表現為一個由內在利益機制推動的自行運行的經濟過程。
3、競爭性
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為獲取更大的利益、爭取有利的產銷條件,必然進行市場競爭。商品價值的確定和實現過程,也就是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之間相互競爭的過程。商品經濟的市場性、自發性、競爭性,反映了商品經濟運動的方向、運動的內在動力和運動的內在機制,它們共同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歷史進步作用。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不僅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而且具有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進步作用。在歷史上,它打破了自然經濟和地區封鎖,發展了社會分工,建立了國內市場,促進了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的確定過程,不斷促使商品生產者或經濟單位改進生產技術、更新機器設備、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商品價值的實現過程,以等價交換為原則,不斷調節交換雙方的利益關係,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合理分配和利用生產資料,促進生產的發展。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人類歷史進程的普遍規律。只有充分發展商品經濟,才能實現生產的社會化和現代化。但是,商品經濟是一個歷史的範疇,它將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共產主義生產關係的成熟而逐步消亡。
商品經濟基本規律——價值規律[2]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凡是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價值規律就客觀存在併發生作甩。市場經濟要求讓市場和市場機制對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發揮基礎性的調節作用,本質上就是要充分發揮價值規律對社會經濟運行的調節作用,因為市場機制不過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具體表現形式而已。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這是貫穿於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的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趨勢,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在貨幣出現以後,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表現的。用貨幣來表現商品的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因此,價值規律要求商品按等價的原則進行交換,就是說商品的價格必須符合價值。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每次商品交換中價格與價值都是完全一致的。在實際的商品交換中,價格與價值一致反而是偶然的,價格與價值不一致才是經常的。這是因為價格雖然以價值為基礎,但還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要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購買者便爭相購買,而銷售者待價而沽,這必然會使價格上漲到價值以上;反之,當某種商品供過於求時,‘商品生產者競相求售,價格便隨之下跌到其價值以下。隨著供給和需求關係的不斷變化,商品價格不斷地圍繞著價值發生上下偏離。
商品價格與價值偏離的現象,實質上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形式。這是因為:
①商品價格的漲落,總是圍繞價值這個中心進行的;
②從商品交換的較長時期來看,同一種商品的價格,時而高於價值,時而低於價值,其漲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價格同價值還是一致的;
③從不同商品的不同價格的漲落來看,無論價格怎樣漲落,總是以各自的價值為基礎的。例如,一輛摩托車的價格總是高於一輛自行車的價格,這是因為前者的價值總是高於後者的價值。由此可見,價格背離價值,價格受供求關係的影響而自發地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並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而正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形式。
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這是因為
(1)由於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生產商品的勞動既具有私人勞動的性質,又具有社會勞動的性質。由於社會分工的存在,每個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都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會勞動的性質,是社會勞動。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又都是他們個人的私事,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完全由私人決定。所生產的產品也歸私人所有。因此,他的勞動是私人勞動。
(2)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因為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其中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這是因為只有通過商品交換,私人勞動才能轉變社會勞動,具體勞動才可以還原為抽象勞動,商品的使用價值就能被讓渡而實現其價值。如果私人勞動不能被承認為社會勞動,具體勞動就不能還原為抽象勞動,使用價值就不會被讓渡而實現其價值。
由此可見,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的產生和解決,歸根結底取決於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矛盾的產生和解決。所以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不應僅僅看作是存在於簡單商品經濟社會而成為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同時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它存在於一切商品經濟社會,當然也存在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就以它最直接、最基本、最原始、最一般的形式--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表現出來;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就以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出來,併成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在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表現為局部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矛盾的認識,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在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即在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與社會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內涵、產生的條件、解決的途徑以及作用等方面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混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應該從商品生產者、商品交換過程和國家巨集觀調控的角度,尋找順利解決商品經濟基本矛盾的方法和途徑。
(一)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聯繫
1.商品經濟和市場的發展是市場經濟形成的基礎。商品經濟中的商品貨幣關係是市場機制發生作用的基礎,沒有商品貨幣關係就不能形成市場機制以及發揮它的作用。
2.價值規律是市場機制對社會經濟發揮調節作用的內在根據。
3.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只有當商品經濟普遍發展,並形成統一的市場和較完善的市場體系的條件下,才可能形成市場經濟。只有當市場機制對生產者的利益和經營活動起直接調節作用,從而市場成為社會資源置的基礎時,商品經濟才發展為市場經濟。
總之,市場經濟是高度社會化的、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經濟也是商品經濟。
(二)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
1.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商品經濟形成在先,市場經濟形成在後。商品經濟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市場經濟則是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後才形成的。
2.商品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式,主要表現在產品要作為商品來生產和交換,商品經濟儘管離不開市場,但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並不十分突出。而市場經濟則主要側重於經濟的運行,主要體現在經濟運行的機制是市場機制,市場經濟形成以後,市場成了組織和調節社會生產、流通以及資源配置的核心機制,除了要具備與商品經濟相同的條件以外,還要求有市場的充分發展,即完備的市場體系和統一開放的市場。只有這樣,充分發揮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也才稱得上市場經濟。
隨著手工業和商人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初具規模的商品經濟,他們以交換需要的商品或貨幣而充實生產經營活動,這種商品經濟以及幾千年後直至機器化大生產普及之前的商品經濟被歸為“小商品經濟”,以區別於現代的商品經濟。 這段時間的商品經濟有如下特點:
1、生產商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不是現代商品經濟那樣以不斷進行商品交換來獲取經濟利益而從事商品交換。
2、商品生產的規模受到風俗文化、自然經濟的抵制而難以擴大。從而淪為自然經濟的附庸。
3、大多數商人通過商品交換獲得利益很少用於擴大再生產,而是購田置地,阻礙了商品經濟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在資本主義以追求剩餘價值的利益驅動下,使用機器進行生產。使得商品的生產與交換開始不斷擴大,商品經濟不斷發展。通過商品交換取得的利潤大多用於擴大再生產,這一行為成為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下迅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一時期(包括以後的社會主義下的商品經濟)以後的商品經濟,被稱為“現代化商品經濟” 與小商品經濟有如下區別:
1、商品生產與交換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從而不斷進行生產擴展,極大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以現代化機器為生產工具,提高了商品的生產率,為擴大的商品交換提供可能。
3、由於商品的生產與交換需要調動社會大量的資源與部門,出現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在這一情況下,商品經濟的發展開始提高市場在商品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市場經濟。
經濟現代化和發展商品經濟的必要性
商品經濟作為幾個社會共同存在過的人們互相交換其活動的經濟形式,既可以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也可以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尤其是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取得革命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可能逾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進入社會主義建設,而決不可能逾越商品經濟充分發展階段。這是因為:
第一,商品經濟的存在最終與社會生產力有關。商品經濟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尚未達到更高階段的產物。在社會主義現階段,逾越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就是超越社會生產力發展階段。
第二,商品經濟作為社會生產的經濟形式,反映社會生產力的連續、繼承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商品經濟充分發展,使生產社會化發展達到更高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經濟進化到產品經濟。這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繼承性和規律性的結果。
(1)社會化生產 (2)等價交換原則 (3)市場競爭配置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