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生產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產率(Production Rate)

目錄

什麼是生產率[1]

  生產率是指每單位勞動生產的產品服務的速率,或指投入和產出的比率,可用公式表述為:生產率=產出/投入。

生產率的分類[2]

  由於所考察的生產要素或測定方法的不同,生產率可分為若幹不同的種類。

  1)按生產要素的種類分類

  單獨考察某一種生產要素,用其投入量作為生產率公式的分母,所得到的生產率稱為該要素生產率。舉例如下:

  (1)勞動生產率:用勞動消耗量作為總投入計算的生產率,如多少元/(人·年),多少台/(人·年);

  (2)資本生產率:用折舊費或者固定資產面值作為總投入計算的生產率;

  (3)原材料生產率:以投入原材料量作為總投入計算的生產率,如多少元/噸(鋼材);

  (4)能源生產率:以投入能源量作為總投人計算的生產率,如多少元/度(電)。

  2)按生產要素的數量分類

  根據所考察的生產要素數量多少,生產率可分為以下幾種。

  (1)單要素生產率:只考慮一種資源投入所計算出的生產率,即產出量與這種資源投入量之比。其計算公式為

單要素生產率=

產出量總和
某要素投入量

  可以看出,前面所述的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原材料生產率和能源生產率均屬於單要素生產率。

  (2)多要素生產率:考慮多種資源投入所計算出的生產率,即產出量與多種資源投入量之比。其計算公式為

多要素生產率=

產出總量
多種資源投入量

  (3)總生產率或全要素生產率:考慮全部資源投入所計算出的生產率,即產出量與全部資源投入量之比。其計算公式為

全要素生產率=

產出總量
全部資源投入量

  3)按測定方式分類

  在進行生產率測定時,我們不僅要測定現期生產率水平,而且將現期生產率

  同歷史上最好水平或某一特定時期生產率水平進行比較,以考察生產率是否提高,變動趨勢如何。於是,又將生產率分為靜態生產率動態生產率指數

  (1)靜態生產率:某一給定時期產出量與投入量之比,也就是一個測定時期的生產率絕對水平。其計算公式為

靜態生產率=

測定期內總產出量
測定期內要素投入量

  (2)動態生產率:一個時期(測定期)的靜態生產率與以前某個時期(基準期)靜態生產率的比值即稱為動態生產率指數。其計算公式為

動態生產率指數=

測定期內靜態生產率
基準期靜態生產率

  動態生產率反映了不同時期生產率的變化。指數大於1,表示與基準期相比,現期生產率提高了;指數小於1,表示與基準期相比,現期生產率降低了。

影響生產率的因素[2]

  影響生產率提高的因素很多,也很複雜。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巨集觀的因素,也有微觀的因素;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因素;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因素;既有管理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還有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中,有的是生產系統本身的構成因素,有的則是生產系統外部的環境因素,在提高生產率的過程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發揮作用。從生產率測評的角度看,既有一個國家或部門的生產率水平測評,也有微觀組織(如企業)的生產率測評,不同經濟規模組織的生產率的影響因素亦不相同,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

  1.影響企業生產率的內部因素

  由於企業內部因素比外部因素更易變化,所以我們按其可變性分為硬因素(不易變化)和軟因素(易變化)。硬因素包括產品、技術、設備和原材料;軟因素包括勞動力、組織系統和程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這樣分類有助於我們確定優先順序,首先解決易變的因素。

  1)硬因素

  (1)產品。產品因素是指產品符合產出要求的程度。產品的類型、品種,產品的質量、數量,產品間的組合結構,都會影響生產率;

  (2)廠房、設備。廠房和設備的維修保養程度、工作地、設備平面佈置狀況、設備生產能力、使用年限、投資成本等,都影響生產率;

  (3)技術。技術是構成生產率的一個重要來源。產品和勞務數量的增加、質量的改進、新的工藝流程、工藝方法等,都能通過高的自動化和信息技術來獲得;

  (4)材料和能源。材料和能源是為獲得產出而投入的重要因素。降低材料和能源消耗能直接提高生產率。材料選擇、材料質量、生產流程式控制制、廢品的利用管理、存貨周轉率庫存管理、以國產材料代替進口材料等,都對成本有影響,從而影響生產率。

  2)軟因素

  (1)人。人是生產率的重要資源和主要因素。設備、技術都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只有通過人才能生產,任何提高生產率的措施必須依靠人才能實施。人的價值觀工作動機,人的工作方法、技術,個人技巧、知識工作態度和才能,都會影響生產率。

  (2)組織和機構。為使生產系統正常運轉,需要一個內部協調、目標一致的企業組織機構,這個組織機構必須及時對市場信息進行反應,橫向聯繫密切。許多組織生產率低下的原因是僵化,它們沒有對市場變化進行預測和作出反應,忽視勞動力、技術和外部環境的新發展。僵化的組織缺乏橫向聯繫,決策遲緩,因而無法使企業內各個環節高效率地工作。

  (3)工作方法。改進工作方法是生產率提高的最有希望的途徑。在我國,經濟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資本貧乏、技術中等、勞動密集的方法占統治地位,因此,對現有工作方法的改進,會使生產率有顯著提高。工作方法的有關技術,旨在通過改進工作方法、人的動作、使用的工具、工作場所的佈置、材料處理和機器使用方式,而使相同勞動的產出更多。工業工程基礎(工作研究)是改進工作方法的主要工具。

  (4)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方式影響著組織設計人事政策工作設計工作計劃和控制、資本費用和資金來源成本控制技術等各方面。管理部門負責企業控制下的所有資源的有效使用,因此管理方式對生產率水平有很大影響。

  2.影響企業生產率的外部因素

  影響企業生產率的外部因素,在短期內企業無法控制它,但在社會結構和制度較高層次上可得到控制,由此影響單個企業和生產行為、管理行為,從而影響企業的生產率。

  1)人力資源

  按照馬克思勞動力再生理論,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人是生產活動的中心,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體力是決定生產率的最基本因素。因此,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源素質高低,直接決定著生產率水平的高低。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已日益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人類經濟活動中知識和技術的含量急劇增加。表現為勞動形態由體力型向智力型轉化,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日益複雜、精細、多樣和高技術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勞動組織處於急劇變革之中,技術以及產品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從而使勞動者面對著更為頻繁的職業流動和勞動內容的變更。這意味著在現代經濟活動中,不僅所蘊含的知識、技術含量急劇增加,而且在質和內容上正在經歷著日益加劇的變動。這種變化對人力資源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本質上說就是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實施全面教育,進行不問斷的職工教育培訓是提高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率的根本措施。

  2)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率。從某種意義上講,生產率是反映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工業發達國家之所以具有比不發達國家高得多的生產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擁有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和裝備。

  提高科技水平是提高生產率的根本途徑。在技術變革的時代,技術進步對提高生產率的作用更加顯著,我國目前在技術水平低、技術系統效率差、生產率潛力極大的情況下,推進技術進步對提高生產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國家要鼓勵和促進科學技術發展,並採取相應的政策來支持有利於科學技術進步的事業,鼓勵採用先進技術,大力促進技術轉移和擴散,增加新技術與裝備的投資

  3)巨集觀管理政策

  巨集觀管理政策是國家和部門生產率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所謂巨集觀政策,是指國家的經濟體制、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技術政策和技術裝備政策、技術引進政策以及戰略規劃等。

  政府的政策、戰略計劃主要通過政府機構的實際工作、法規(如價格控制收入和工資政策)、交通通信、動力、財政措施和經濟杠桿(利率關稅和其他稅種)等極大地影響著生產率。提高生產率的許多措施、計劃的產生都必須符合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和制度性的慣例。另外,政府的實際工作作風與效率也極為重要,因為它能使政府以同樣的資源提供更多的服務或以較低的成本提供同樣的服務,這樣,企業或社會的其他機構就能從中受益。

提高生產率的途徑[2]

  1.提高生產率的對策目標

  從理論上看,如下的狀態可使生產率大於1,可謂經濟系統的理想狀態,當然可作為提高生產率的對策目標。

  (1)降低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並提高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

  (2)維持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並提高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

  (3)緩增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並速增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

  (4)降低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並保持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

  (5)速降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並緩降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

   理論上,如下狀態可使生產率等於l,可謂經濟系統的非理想狀態,所以是提高生產率應避免的對策目標。

  (1)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與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同比率上升;

  (2)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與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同比率下降。

  從理論上看,如下的狀態可使生產率小於1,可謂經濟系統的極不理想狀態,當然是提高生產率應極力避免的對策目標。

  (1)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速增而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緩增;

  (2)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上升而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不變;

  (3)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緩降而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速降;

  (4)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不變而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下降;

  (5)成本(耗物的價格或數量)上升而銷售額(產物的價格或數量)下降。

  通過上述對生產率與投入結構與產出結構的相對數量關係的分析,我們又將提高生產率分解成尋求投入的最佳結構與產出的最佳結構這樣兩個子目標。

  在生產實踐中,生產系統內外因素瞬息萬變,系統很難被控制在某一特定狀態上,所以它只能在原則上把提高生產率作為可想象的對策目標,把降低生產成本或提高產品銷售額作為可計量的對策目標,把降低生產所耗資源的價格、減少所耗資源數量、提高所銷產品的價格、增加所銷產品數量、優化投入結構和優化產出結構作為可操作的目標

  國際組織認為,用於實施提高生產率計劃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人事方法——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方法、技術方法——工業工程方法。

  2.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方法

  運用人事方法提高生產率,主要是如何有效地使用人力資源和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國外一些組織通過對生產率的基本因素(如產出、投入、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所做的分析表明,這些因素一半以上和勞動力的質量有關。通過對其他技術因素的分析,也發現這些技術因素的質量與人力投入的質量有很大關係。

  勞動力的質量表現為:承諾感;對組織的獻身和忠誠;良好的溝通才能;參與能力;社會責任感;專業技術能力和感受變化的敏感程度。高質量的勞動力通過生產行為表現為生產效率的提高,產出增多,對成本的控制能力增強等,從而實現對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

  勞動力有效利用的重要杠桿是激勵。按照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觀點,為了培養人們正確的工作態度,人們需要看到他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這種感覺給他們以自我實現,並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和事業設想。恰當的態度行為取決於職工的價值觀、工作條件和他們所受到的激勵。因此,生產率提高計劃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在於讓職工分享生產率的提高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

  1)物質激勵

  2)非物質鼓勵

  3)教育、培訓

  4)職業保障

  3.工業工程的方法

  工業工程從產生開始就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生產率。在我國,企業可採用下列方法提高生產率。

  (1)運用工業工程原理和方法對現有生產組織進行系統分析,改進工廠佈置;

  (2)採用現代化製造技術,如CNC/CADCAPPFMCMRPII等對生產技術和設施進行更新改造;

  (3)加強研究開發,開發新工藝,建立新流程;

  (4)運用價值分析改進產品設計,減少產品工作量,降低成本;

  (5)開展工作研究,改善作業和工藝系統,減少多餘操作和無效工作時間;

  (6)運用現代生產/庫存技術,建立均衡和高效的生產系統;

  (7)在生產系統設計和改造中運用現代物流技術

  (8)運用可靠性工作進行系統維護,保證系統運行質量;

  (9)採用工效學知識和技術改善作業環境,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

  當前工業工程技術在我國企業的運用還不很普遍,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這導致我國工業企業普遍存在很多問題,如產品質量差、生產水平低、勞動消耗大、成本高等,造成企業生產水平低、經濟效益差。因此,運用工業工程技術來解決以上問題是我國工業企業一項緊迫的任務。

提高生產率的意義[2]

  生產率在當代經濟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Peter F.Drucker)指出:“生產率是一切經濟價值的源泉。”所以,它成為一切社會經濟組織,一個企業、一種行業、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最為關心和追求的指標之一。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巨集觀經濟增長角度考察,生產率和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都貢獻於經濟的增長;從效率角度考察,生產率等同於一定時間內國民經濟總產出與各種資源要素總量投入的比值,它反映資源配置狀況、生產手段的技術水平、勞動力的素質、生產對象的變化、生產組織的管理水平、勞動者對生產經營活動的積極性以及經濟制度與各種社會因素對生產活動的影響程度。從本質上講,生產率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為了擺脫貧困和發展經濟,在一定時期里表現出來的能力或努力的程度,是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作用的綜合反映。從廣義上講,一個國家生產率(即國家總產出與總投入之比)的高低涉及整個社會經濟生活,取決於生產力水平(包括科學技術、人力資源、物質和經濟基礎)、各產業的比例和配合等,是綜合國力和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它決定著國家的強弱、財富的消長和社會發展的速度,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經濟概念和經濟指標。研究生產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其重要性表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決定國家經濟發展速度

  生產率提高表示在同樣的時問內,用同樣的人力、物力和資產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產品或服務,獲取更多的經濟財富和社會效益。所謂經濟增長的速度,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根據索洛的餘值方程:

  產出的增長速度=勞動力投入的增長速度×勞動力投入的彈性+資金投入的增長速度×資金投入的產出彈性+生產率的增長速度由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知道,經濟增長速度取決於兩種方式:一是依靠增加投資,購置新機器,增加人力,進行外延擴大再生產;二是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生產系統,內涵挖潛,更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取得儘可能多的產出,即提高生產率。前者固然可以增加生產,有時也是必要的途徑,但要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後者建立在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基礎上,花費投資少,節省資源,能充分發揮投資效果來實現經濟增長。隨著當前世界資源的日益缺乏,依靠增加勞動力和資本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已經顯得愈來愈困難,同時只依靠外延的擴大再生產而不註意發揮投入資源的效益,會給一個國家的財政造成極大的債相,同時帶來其他許多問題,如通貨膨脹貿易赤字等。因此,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提高本國的生產率,最近幾十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通過對本國經濟增長速度測定的結果表明:在經濟增長的速度中,生產率增長速度的貢獻愈來愈大,早已超過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貢獻,在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提高生產率是增加工資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條件

  我們只能享有我們生產的東西。不管工資和物價怎樣變動,如果沒有生產出更多的東西,即使工資不斷提高,也會造成物價上漲,不僅改善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可能造成通貨膨脹。美國經濟學家托賓提出這樣的公式: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物價上漲率等於名義工資增長率與生產率增長率之間的差額,它表明瞭生產率的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及通貨膨脹率的關係。當貨幣發行量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的貨幣量時,就叫通貨膨脹,即貨幣貶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生產率不變,提高人民的工資水平,由於不能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必然推動單位商品的價格上漲,而物價增長又推動工資上漲,形成工資和物價的螺旋助長。然而,生產率每提高一次都會對物價起到較大的抑製作用,這是因為生產率增長可以降低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從而直接抵消工資上漲的副作用,使得由工資增長引起的物價上漲得到緩解。因此,在下一次生產率提高時,物價上漲就比較緩和。只要生產率的提高率大於工資增長率,就會形成良性迴圈,使通貨膨脹得到緩解。

  在物價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率的提高必然會造成人民工資收入的提高。如果人民工資收入不變,由於生產的商品增加,單位商品價值量下降。這兩個方向的變動都表明人民實際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即使資源價格上漲,由於在生產中對能源、材料和資金能更有效地利用,生產出更多的商品,企業也不會提高單位商品的價格,更不會把資源漲價的損失轉嫁於消費者

  總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賴於生產率的提高。因為生產水準可以用人均物質商品和服務消費量來表達,而這和生產率的表達式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是消費者,而後者是創造者。此外,縮短工作時間、增加職工福利等也都依賴於生產率的提高。

  3)提高生產率可以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保持國際貿易平衡

  在國際市場上,當產品的品種、質量、性能等相當時,市場競爭中的價格競爭力將起重要作用,交貨期(這是非價格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很關鍵。所以,生產率高的產品就具有更大優勢,因為它所消耗的資源少、成本低,可以獲得較強的價格競爭力和速度競爭力。

  4)生產率提高對就業和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

  有些人誤認為,生產率提高會影響就業,尤其是我國人口眾多,生產率提高有可能使原來幾個人做的工作,現在由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由此擔心造成勞力過剩,引起失業。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生產率提高不僅不會影響就業,反而會促進社會結構變化,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第一,職工隊伍的穩定和素質提高是保證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生產率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一方面積極發展新品種或開闢新產業,以便進一步擴大生產,求得發展,這就需要保持或者增加職工;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工資和福利,縮短工作時間,改善勞動條件,開展技術培訓和進修,提高職工素質,使職工的工資和工作有保障,人心穩定,對企業充滿信心,從而激發出更大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如此形成良性迴圈。相反,那些生產率低下的企業,由於效益差而失去市場,生產下降而不得不裁減人員。美國曆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生產率上升速度高於全國平均值的工業部門,就業人數增長百分比也高於全國平均數。日本和西歐也有許多生產率增長而失業率低的例子。

  第二,從整個社會來看,由於生產率提高,經濟發展,國民收入增長,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從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量增加。這不僅為生產率高的企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使其有擴大生產的餘地而不致裁減人員,而且,工農業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促進了社會結構變化,新產業的形成和擴大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現代工業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從事工農業的人口逐漸減少,而服務行業越來越大。

  5)生產率與質量是同步發展的關係

  質量與生產率常常被誤認為是相互對立的。一些人以為,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就會影響產品質量;要保證質量,就不能提高生產率。其主要理由是生產高質量的產品要花費更多的工時和成本。實際上,根據工業工程的觀點,兩者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它們通常是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我們可以從下述幾方面來理解這種關係。

  從實質上講,工業工程的目標本身就含有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等。例如,生產率定義中的產出必須是具有特定質量水平的產品或服務。換句話說,沒有一定水平的質量,也就談不上提高生產率。

  實踐表明,技術進步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直接促進了質量水平的提高。應用工業工程提高生產率就是通過採用更先進的技術裝備和工藝技術,採用現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這樣做,實際上不單純是提高了效率,而且也提高了產品精度、可靠性質量指標。因為當高度機械化操作時,可以避免導致質量不高和不穩定的因素。另外,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和專業化也有助於促進大批量生產,提高生產率,並保證質量均勻一致。

  同時,產品質量和壽命是影響社會總生產率的重要因素。一般只講工業部門或企業的生產率,即只考慮生產產品所消耗的工時和其他資源,這是不夠的。從社會整體來看,還應追求社會總生產率提高r即提高社會物質資源的利用率。因此,如果某種產品質量好,使用壽命增加一倍,對於社會來講,就等於生產率提高了一倍。

參考文獻

  1. 崔軍著.第十六張 索賠 FIDIC合同原理與實務.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11.
  2. 2.0 2.1 2.2 2.3 蔡啟明,張慶,莊品編著.第一章 工業工程概述 基礎工業工程.科學出版社,2009.0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產率"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