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物價上漲(Inflation of Prices / Rising Prices)
目錄 |
物價上漲是指 一般物價水平的普遍上漲。所謂一般物價水平是指包括所有商品和勞務價格在內的總物價水平,某些商品如牛肉或房租等價格上漲,並不就是通貨膨脹。因為一些商品價格上漲,而另一些商品的價格可能下降,二者相互抵消。只有各種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普遍上升,才能使貨幣的購買力降低。
物價上漲的形式可以是公開的,也可以是隱蔽的。如通過降低產品質量、憑證供應等價格管制措施,錶面上看來物價並未上漲,但如果放鬆價格管制,物價就會普遍上漲,因此這是一種隱蔽性通貨膨脹。
依新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物價上漲主要有三種原因:
一是需求拉上。從總需求的角度來分析物價上漲的原因,物價上漲的原因在於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或是物品與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的價格可得到的供給,因而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凈出口。
二是供給推動。從總供給的角度來分析物價上漲的原因。供給就是生產,根據生產函數,生產取決於成本。因此,從總供給的角度看,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在於成本的增加。成本增加意味著只有在高於從前的價格水平時,才能達到與以前一樣的產量水平,即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國民收入減少,價格水平上升,這種價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
三是供求混合推動。把總需求與總供給結合起來分析物價上漲的原因。物價上漲的根源不是單一的總需求或總供給,而是這兩者共同的作用的結果。如果物價上漲是由需求拉動開始的,即過度需求的存在引起物價上升,這種物價上升會使工資增加,從而供給成本的增加又引起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如果物價上漲是由成本推動開始的,即成本增加引起物價上升,這時如果沒有總需求的相應增加,工資上升最終會使生產減少,增加失業,從而使成本推動引起的物價上漲停止。只有在成本推動的同時,又有總需求的增加,這種物價上漲就會持續下去。
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而物價上漲是指價格的上升運動。一般說來,通貨膨脹必然會引起物價普遍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這一因素外,還有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1)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如果貨幣價值不變,商品價格則由商品價值決定,商品價值增加了,商品價格就會隨之上漲。這裡,價格上漲是由商品價值增加引起的。
(2)如果商品價值不變,生產貨幣(金銀)的社會勞動生產率變化了,也會引起貨幣自身價值的變化。商品價格與貨幣價值是成反比的,如果貨幣價值減少了,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在這裡,價格上漲是由貨幣價值減少引起的。
(3)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也會引起商品價格上漲或下跌。如果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漲。此外,國家對物價進行結構性調整;流通秩序混亂,出現亂漲價現象,等等,也會出現物價上漲。可見,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不能等同。
評論(共5條)
“一般說來,通貨膨脹必然會引起物價普遍上漲”,“一般”和“必然”連用比較怪異,換成“經常、通常”好些。 “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此說法在本站“通貨膨脹”的詞條解釋裡面並不被採用,說明學術界應該是有爭議的。 通貨膨脹不一定引起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的原因並不一定是貨幣超發了(通貨膨脹)。建議改為“貨幣貶值通常和通貨膨脹一起發生”。 我認為法定紙幣貶值應首先是因為分配不公導致的貨幣非等價交換導致。那麼物價上漲的因素裡面應該再增加一條:貨幣代表的價值下降,如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比如稅收或政府借款被全部用於福利發放,導致貨幣能代表的價值下降。
人民幣與美元兌換不合理,如物價不漲中國會被買窮。日本就是不斷的印錢和不斷地漲物價而發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