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目錄 |
失業率:是指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閑置中的勞動產能。
在美國,失業率每月第一個周五公佈,在臺灣,則於每月23日由行政院主計處公佈。失業數據的月份變動可適當反應經濟發展。大多數資料都經過季節性調整。失業率被視為落後指標。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可分為:
1.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增加職業訓練計劃與提高信息溝通(使失業者能確實掌握就業機會)可降低這方面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3.周期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ment):因經濟周期(如經濟蕭條)造成的失業。
美國輿論經常將進口產品的增加列為工作崗位減少的主要原因,但是研究表明13%的美國製造業崗位的減少,應歸因於進口,而剩下的88%則是由於自動化程度增加造成的。即機器代替了人。
同樣的,發展中國家因為收到資本投資增加和自動化程度增加的雙重壓力,因此造成的崗位減少更加嚴重。但是這個現象被創造出的新工作抵消了。
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
為摩擦性失業率及結構性失業率加總之和。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社會上總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就長期而言,景氣迴圈帶來的失業情形常會消弭無蹤,社會上只留下自然失業現象,"自然"的定義並不明確,沒有人能明確的指出一個社會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它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而變化,以中國臺灣地區而言,一般認為自然失業率是介於1.5%~2.5%之間。
失業率統計[1]
有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之分。在國際上,通行的是調查失業率。目前中國官方公佈的是登記失業率,而且只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方面不能反映農村的失業狀況,另一方面也無法準確描述城鎮真實失業情況。
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各有利弊。前者容易獲取,且與失業保障制度相關。只有通過失業登記的失業者才能領取失業救濟金。後者能更真實地反映失業狀況。
美國一般通過電話調查統計失業狀況。失業率統計的口徑有U1 - U6 六種,官方定義是U3,但是U4、U5有時也會在選舉活動中見到。
· U3: 沒有工作,但過去四周中有積極尋找工作的人群
· U4: U3 + 失望的就業者(discouraged workers),即認為現有經濟環境中他們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人群。
· U5: U4 + 準待業工人(marginally attached workers)有意願且有能力工作,但沒有找工作。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6月15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介紹2022年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並答記者問。
16-24 歲年輕人失業率上升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1-5 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 529 萬人。5 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9%,比 4 月下降 0.2 個百分點。本地戶籍人口調查失業率為 5.5%;外來戶籍人口調查失業率為 6.6%,其中外來農業戶籍人口調查失業率為 6.2%。
儘管就業率有所回升,但年輕人就業承壓突出。
5 月份,16-24 歲失業率錄得 18.4%,較上月上升 0.2 個百分點,創有歷史數據以來最高。5 月份,25-59 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 5.1%,較上月下降了 0.2 個百分點。
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6月15日舉行的國民經濟發佈會上解析了青年人失業率抬升的原因。同時,付凌暉還指出,年輕人的失業率偏高,對此需要高度重視。
國家統計局:求穩心態加劇供需矛盾
凌暉表示,近期疫情衝擊對就業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青年調查失業率較高,這一方面是因為疫情衝擊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年輕人在疫情常態化情勢下,求職更傾向於比較穩定的崗位,加劇了供需矛盾,也就抬升了調查失業率。
“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隨著畢業季的到來,大學畢業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就業壓力。”對此,付凌暉表示,面對這種複雜局面,下一步還要落實好穩經濟的各項措施,促進經濟穩定,增強就業吸納能力。同時,做好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有序銜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發展,創造高質量崗位,為大學生的就業創造更有利條件。
- ↑ 高培勇.“十二五”時期的中國財稅改革.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09.
好像沒有殘餘性失業吧,應該是迴圈性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