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勞務市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劳动力市场)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勞務市場

勞務市場(Labour market),也稱勞動力市場

  • 勞動力市場(The labor market)
  • 勞動市場(The labor market)
  • 勞務市場(Market of labour services)

目錄

什麼是勞務市場

  勞務市場是指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勞動力供求關係,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在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合理配置的場所。

  從廣義上說,勞動力市場是指以市場機製為基礎性方式對勞動力資源進行配置和調節的經濟關係,其內容包括勞動契約勞動就業工資分配社會保障勞動立法職業培訓職業咨詢職業安全衛生以及特殊群體勞動者的保護等。

  從狹義上說,勞動力市場僅指勞動力供求雙方雙向選擇、進行勞動力交換的場所,以及運用市場機制調節勞動力供求關係的組織形式

勞動力市場構成要素[1]

  1.勞動力市場主體勞動力市場的主體是求職者個人與用人單位雙方。

  2.勞動力市場客體或對象:在勞動力市場上被交換的對象是人的勞動能力。

  3.勞動力市場中介:即勞動力市場上進行交換的媒介。

  4.勞動力市場過程:即勞動力供求雙方互相見面,談好條件,從而完成交換的過程。勞動力交換的完成意味著求職者獲得了職業崗位。

  5.勞動力市場規則:包括公平、等價與合法。

  公平規則指勞動力市場上要公平競爭,反對個人擇業中利用權力、金錢、關係等不正之風,以及用人單位單方面的壟斷、欺詐、歧視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等價規則即供求雙方要等價交換勞動者獲得公平的工資,用人單位獲得合乎要求的勞動力資源

  合法規則指勞動力的交換要符合國家的勞動法和政府的有關規章制度。

勞動力市場的劃分[2]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其主要創立者有皮奧里、賴克、戈登、多林格等。他們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的具體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劃分:主要勞動力市場次要勞動力市場;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市場、壟斷的勞動力市場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內部勞動力市場外部勞動力市場

  (一)主要勞動力市場次要勞動力市場

  這是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關於勞動力市場的最主要的一個分類。這兩種勞動力市場是根據工作性質、工作條件及待遇的不同來區分的,通常也被稱為一級勞動力市場和二級勞動力市場。一級勞動力市場上的供給者是由知識技能管理精英構成,他們往往是企業核心員工,基本上沒有失業之虞。一些運作穩定的大公司、政府機構、公共部門等是這部分勞動力的雇主。這個市場是非競爭性的。二級勞動力市場由大量的非熟練工人、沒有特殊技能的就業者、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由農村進人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等構成,而城市的非正規就業部門、正規部門的外圍崗位是他們的主要需求者。這個市場的主要特征是供過於求,勞動者工資待遇低下,沒有接受在職培訓的機會,沒有被提升的機會。這個市場是競爭性的,價格機制是其基本的運行原則。之所以說這兩個市場是相互分割的,是因為兩個市場之間勞動力缺乏流動,一級市場的就業者即便在失業狀態下也不願意進入二級市場尋找工作,而二級市場的就業者也很難進入一級市場就業。

  (二)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市場、壟斷的勞動力市場競爭的勞動力市場

  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市場是指在該市場中就業的至少是大學畢業生;壟斷的勞動力市場是指有工會組織的市場,其雇員一般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競爭的勞動力市場是指在該市場中主要提供在競爭公司、工廠以及壟斷公司中工作的一般職位,這些崗位一般要求雇員只要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手工技能就行。

  (三)內部勞動力市場外部勞動力市場

  內部勞動力市場是指勞動力的價格確定和分配是由企業內部一系列管理規定控制的市場;外部勞動力市場是指勞動力價格、分配和培訓等受市場經濟變化直接影響的市場。

  儘管西方經濟學派在創立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時,對勞動力就業的市場進行系統、深入地分析後提出了不同的具體劃分理論,但他們都認為,所有市場經濟國家的勞動力市場都可以最終劃分為兩類:好的勞動力市場和差的勞動力市場。因而,他們的理論又被稱為“雙重勞動力市場”理論。

  但由於中國的實際國情,勞動力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不同於西方國家。加之中國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形成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劉強等提出“三級五層”勞動力市場理論,他們認為,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表現為:一種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基礎上的並存於城市內部的二元體制結構,即城市內部勞動力市場迅速發展與企業用工制度市場化並存。傳統的勞動力市場理論則不能清楚地解釋中國目前勞動力就業的這一特殊現象。因此,他們提出“中國三級勞動力市場的五個層次劃分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在市場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勞動力市場應分為:高級勞動力市場(I級市場)、普通勞動力市場(Ⅱ姍市場)和低級勞動力市場(Ⅲ級市場),而這三級勞動力市場中的職位,又被細分為五個層次,它們依次是:“金領”、“白領”、“灰領”、“藍領”和“黑領”,其中“金領和白領”屬於I級勞動力市場,“灰領”屬於Ⅱ級勞動力市場,“藍領和黑領”則屬於Ⅲ級勞動力市場。

  一般說來,在I級勞動力市場中,大、中型企業、公司、機構中的高級管理人員(如董事長總經理等)及政府高級官員(如廳局級及以上幹部等)在職業上屬於“金領”;而大、中型企業、公司、機構中的中層管理人員(如部門負責人等)、政府機構內的中層人員(如處科級幹部等)以及科研院所的教授和專家等職業則屬於“白領”。在Ⅱ級勞動力市場中,企業、公司和機構中的一般管理人員、政府內的一般公務員等職業屬於“灰領”。在Ⅲ級勞動力市場中,企業、公司和機構中的普通員工所從事的職業屬於“藍領”;而像建築工人、環衛工人、養路工等條件艱苦、工作環境差和收人低的職業則屬於“黑領”。

  在I級勞動力市場中,從業人員工作舒適、收入穩定、待遇豐厚,但市場提供的職位較少,而且進入受到諸多限制,在我國主要反映為“高級人才招聘”。在Ⅱ級勞動力市場中,從業人員工作有保障,收入水平較高,晉升機會多,市場提供的職位相對較多,但進入該市場受到一定學歷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在我國主要表現為“各地人才交流會”和“高校畢業生就業洽談會”等。在Ⅲ級勞動力市場中,從業人員不能得到有效的社會保障,工資水平和社會地位低,但市場提供的工作崗位最多,同時進入這一市場的求職者受到的文化和技術條件限制較少,在我國主要表現為大量流動人口與當地客觀條件相結合而自發形成的“勞務市場”和“保姆市場”等。

  在我國同時存在人事部門和勞動部門。人事部門:主管對象是具備幹部身份的知識型專業技術人才。勞動部門:主管對象是不具備幹部身份的勞動型技能人才。我國的人力資源市場也分別由政府人事部門和勞動部門分別管理,因此被分割為“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源中介業也因此被分割為“人才中介機構”和“職介機構”。人事部的《人才市場管理規定》則規定,“人才”是指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取得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以及其他從事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的人員。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可以從事下列業務:(1)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儲存、發佈和咨詢服務;(2)人才信息網路服務;(3)人才推薦;(4)人才招聘;(5)人才培訓;(6)人才測評;(7)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有關業務。

  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行的《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規定,職業介紹機構可以從事下列業務:(1)為求職者介紹用人單位;(2)為用人單位和居民家庭推薦求職者;(3)開展職業指導、咨詢服務;(4)收集和發佈職業供求信息;(5)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從事互聯網職業信息服務;(6)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批准,組織職業招聘洽談會;(7)具備相應資格的,從事勞動力跨省流動就業中介服務;(8)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核准的其他服務項目。

  在我國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中,還存在著一個新興的市場,即職業經理人市場。它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的改革、私營企業的發展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個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培養其相關核心競爭能力外,管理水平的持續改善和提高也成為企業得以持續發展和壯大的主要因素,於是出現了以管理作為職業的經理人群體,從事職業經理人服務的市場於是應運而生。

  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職業經理人市場構成了我國主要的人力資源市場

勞務市場的功能

  第一、以勞動力成本的杠桿分配勞動力,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在這裡勞動的支配者——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本人。根據投入產出的原則作為勞動力配置的基本目的。

  第二、調節勞動力的供需關係。當勞動力供大於求時,勞動力成本相對降低。當勞動力供不應求時,勞動力成本上升。在任何一個勞動市場中,都存在著勞動者把自身擁有的勞動力交付給經營者分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力的數量、質量以及報酬狀況都受供求關係的影響。

  第三、競爭機制是勞動市場的又一個重要功能。勞動者素質與勞動力成本是決定勞務市場競爭市場的主要因素,勞動者為選擇合適的企業而競爭,企業為選擇合格的人才而競爭

  過去我國勞動力一直由國家統一安置,因此不存在勞務市場。現在勞動力的需求方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個體、私營、民營以及其它非國有企業都成為勞動力的需求方,為勞務市場的建立提供了基礎,同時勞動力的主體——勞動者也擁有選擇工作的自由,出現了供需雙方的選擇趨勢,這也為勞務市場的建立提供了前置條件。可以說勞務市場已成為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勞務市場的特點

  第一、勞動力供求雙方的關係比其它生產要素市場供求雙方的關係複雜。因為其它生產要素市場上供求雙方只在市場交換過程中發生關係。而勞動力供求雙方的關係在市場交換完成之後仍然存在。勞動力需求方要通過支配勞動力供給來達到購買的目的。

  第二、勞動力不能像其它生產要素那樣被儲存或報廢,勞動者在脫離生產時仍然要維持其生計,這一特征是其它生產要素市場所不具備的。

  第三、勞動力供給方——勞動者,可以組織起來提高勞動力的價格,所有這些特征的基本點都緣於勞動力的自身特征, 即勞動力不同於其它生產要素或商品,鑒於上述特點,應對勞務市場給予極大關註,並建立起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促進勞務市場的發育與完善。

勞務市場的管理

  我市勞務市場的管理由勞動部門、人事和工商管理部門協調進行, 目前我市勞務市場發展很不完善,應考慮對勞務市場的管理分為長期和短期管理兩種模式結合進行。

  1、短期管理

  這主要是解決勞務市場運行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過渡性措施來使勞務市場在短期時間內較為規範地發展。

  首先,要抓好就業、分配(如複員、轉業軍人)、保障這三大勞務市場要素。從根本上理解勞務市場的內涵, 即勞務市場的根本在於發揮市場機制,以市場機制來調節勞動力的供求關係。同時對就業的概念要有全面理解。正視我市存在失業這種現實,應當承認失業,允許失業,掌握我市勞動力的分佈與配置情況,減少摩擦性失業的人數。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為勞動力提供就業前的技能培訓,以解決結構性失業的問題,利用工資杠桿調節勞動力市場價格。

  第二、建立服務、仲裁、保障體系、勞動人事、工商、稅務等各政府職能部門協調行動,使勞務市場成為調動勞動分配主渠道。這樣,既可以為無一技之長的人提供就業前培訓,又可以為勞動力就業前提供生活保障,同時還可以解決勞動糾紛,以擴大進入勞務市場人員的範圍,對勞動力資源予以保護。

  2、長期管理

  首先實現勞動力管理體制的改變,就讓市場機制代替計劃管理引導勞動力流向,完善勞務市場行動機制,政府以勞務市場的最大需求者的身份對勞動力的供求平衡進行調節,使勞動用工制度發生根本性轉變。

  第二、實現管理、用人、擇人三分離,在微觀上保證企業用人權和勞動力的自主地位。用人單位有選擇勞動力的權利,個人有擇業權利,政府通過法律手段保證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解決單位——社會——人三者間正當的利益分配問題,使勞動報酬貨幣化、交易過程社會化、交易成果契約化,指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第三、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就業前的培訓、就業方向、就業信息提供、失業期間保障金的提供,退休後養老保障,這些內容由社會來提供,而不是由企業提供,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由勞動者按收入比例,以納稅形式提供,使勞動力流動無後顧之憂。

  勞務市場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重點與難點,沒有一個完善的勞務市場體系,就不可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它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工作,又是亟待解決和探討的。這項工作的核心是徹底改變人們勞動就業的意識,樹立起一個新的勞動就業觀念,我們的勞務市場建立才能真正具備理論基礎和群眾基礎,這是關係到改革的成敗,關係到改革措施,才能為廣大勞動者接受。

參考文獻

  1. 沈陽市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室編.就業與創業指導.沈陽出版社,2006年8月.
  2. 何煉成,李忠民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0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勞務市場"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0.173.135.* 在 2014年5月10日 06:48 發表

我想雙休日找份臨時工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