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市場機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市場機制(market mechanism)

目錄

什麼是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就是市場運行的實現機制。它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是指市場機制體內的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繫及作用機理。市場機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市場機制是指在任何市場都存在併發生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具體市場機制是指各類市場上特定的並起獨特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場上的利率機制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機制勞動力市場上的工資機制等。

  市場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場主體對利益的追求、市場供求的變化,調節經濟運行的機制,是市場經濟機體內的供求、競爭、價格等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繫及其功能。

  市場運行機制是市場經濟的總體功能,是經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驅動因素。

  工業革命的發動是建立在市場運行機制基礎之上的,或者說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生產力的成長過程是在市場運行機制的驅動下進行的。市場運行機制是經濟社會化乃至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市場機制的構成

  市場機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市場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等構成。

  價格機制是指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市場上某種商品市場價格的變動與市場上該商品供求關係變動之間的有機聯繫的運動。它通過市場價格信息來反映供求關係,並通過這種市場價格信息來調節生產和流通,從而達到資源配置。另外,價格機制還可以促進競爭和激勵,決定和調節收入分配等。

  供求機制是指通過商品、勞務和各種社會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矛盾運動來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的一種機制。它通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在不平衡狀態時形成的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並通過價格、市場供給量和需求量市場信號來調節社會生產和需求,最終實現供求之間的基本平衡。供求機制在競爭性市場和壟斷性市場中發揮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競爭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中,各個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為著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開競爭,由此形成的經濟內部的必然的聯繫和影響。它通過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按照優勝劣汰的法則來調節市場運行。它能夠形成企業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促進生產,使消費者獲得更大的實惠。

  風險機制是市場活動同企業盈利、虧損和破產之間相互聯繫和作用的機制,在產權清晰的條件下,風險機制對經濟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確理解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

  撇開市場的社會屬性,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製作為市場一種特有的自我調節方式,自市場產生以來,它始終存在併發生作用,只是由於市場性質的變更及各種外在制約因素的不同,其作用的範圍和程度在不同時期是有區別的。為了更準確和全面地理解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還應註意以下幾點:

  (一)市場機制是市場三大基本要素互相結合、互相制約的一個迴圈運動過程。

  馬克思曾深刻論述過構成市場的物質內容是供求。即商品供應商品需求。商品供求是互相對立、統一和運動著的。市場機製作為市場特有的調節方式、調節功能和特殊的運動過程,首先離不開供求這個基本要素。但供求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其運動局勢和雙方的變化直接受市場價格及市場競爭狀況的制約。因此,構成市場機制運動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價格、供求、競爭,不論市場性質、規模、範圍如何,這三大直接要素不會變。這三大要素的組合及交互運動正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即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平均利潤率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等共同作用於市場的結果。市場價格作為商品價值的轉化形態和實現形式處於一種運動狀態,它與價值不是機械的等量,相反在供求、競爭等直接要素的制約下,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併在時間、程度、方向上與價值有一定背離。價格直接影響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利益。市場價格總是首先擺在市場活動參與者的面前,微觀單位的市場經濟行為一般先都要考慮價格。正因為如此,有的人僅看到這一點就片面地認為市場機制“就是價格機制。”

  價格牽動著市場活動參與者的行為。但由於供求的變化,價格或一時高於價值,或一時低於價值,商品價值正是這忽高忽低的幹勁十足,趨向自我平衡的現實。這種現象,就是市場機制要素交互運動的奧妙所在。由於價格受供求的變動,市場活動參與者不斷調整自己的市場行為。買者與賣者之間、買者之間、賣者之間又根據市場價格狀況的變化,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展開了多形式的競爭,競爭又會引起供求的變化。這樣,就形成了“價格——競爭——供求——價格”三個要素互相組合、互相制約、互為條件的一種迴圈過程。即價值規律通過市場競爭強行得到貫徹,並繼而調節供求關係;供求關係的變動又反過來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動,這就是一般意義上市場機制運動過程。價格是這種迴圈的標誌,價格的變化既是上一次市場機制要素迴圈運轉的結束標誌,又是下一次新的迴圈運轉的開始,如此周期迴圈,實現著市場運動的自我調節。這種市場機制要素自發、自動地迴圈,也可以視為市場的自然機制,在完全的自由市場上,它表現得尤為明顯。

  (二)市場機制運轉迴圈的原動力只能是市場活動參與者的經濟利益

  市場是商品交換的關係總和,商品供求的後面是經濟關係。微觀主體的市場行為之所在價格、供求、競爭的制約下而變化,根源來自這種機制組合的原動力——市場經濟人的利益。市場機制,根本上是由社會關係決定的,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正是在商品經濟的一系列客觀規律作用所體現的原則或功能的制約和牽動下,通過供求、價格、競爭的變化,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自動採取不同的市場經濟行為,或者進行自我擴張,增大生產或經營規模,或者進行自我收縮,即減少生產或經營規模,有的還會自行中斷其市場經濟行為。總之,在經濟利益推動和誘導下,市場機制強制性制約著市場活動的參與者及時地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自動實現微觀活動的自我平衡。這種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的原動力,並不因為市場規模、性質的變更而改變。當然在不同性質的市場上,或者在不同的巨集觀控制機制的作用下,經濟利益的性質及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如果國家用直接控制手段把企業變成了行政機關的附屬物割斷了企業與市場的聯繫,則經濟利益這種原動力對企業的市場行為也就沒有多大的誘導力了。但這個問題屬於市場的巨集觀控制機制具有的特殊性,不同國家、不同性質、不同時期的市場,巨集觀控制機製作為主觀外在的控制是不同的,但我們這裡著重研究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因此不多論及。

  (三)市場機制是一種開放型的受多因素影響和制約的一種社會經濟機制。

  市場機制絕不是一個純自然的封閉機制,而是一種開放的社會經濟機制。這是因為,市場本質就是開放的,它作為社會分工發展和商品生產及商品交換擴大的必然產物,集中反映了社會經濟活動中各種複雜的經濟關係。市場作為商品流通的總體,反映了商品流通的橫向性、伸縮性、變動性、複雜性的特點。市場價格、供求、競爭這三大要素的組合及運動變化,都會受到各種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外在的某些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市場機制要素的關聯和耦合。因此,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市場機制的運動。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變動,生產、分配消費狀況的變化,各種巨集觀經濟杠桿的變動(如利率稅率、基建投資、貨幣流通與發行、匯率等)。國家政治經濟形式的變化,甚至自然現象等都會不同程度對市場機制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其運動發生影響。

市場機制的優點

  市場機制有以下幾個優點,

  1,市場機制的反應比較的敏捷,市場機制的近乎無窮多的市場主體隨時都在關註著市場信息,所以市場的微妙變化容易被捕捉到

  2,每一個主體根據自己獲得的信息進行自己的判斷,採取不同的策略,導致了市場策略的多元化特征

市場機制的缺點及分析

  市場機制與計劃體制相比也並不是完美無缺

  1,市場信息存在真偽之分

  2, 市場信息有整體性信息和局部性信息之分

  3,市場信息有長期性信息與短期性信息之分

  4,市場選擇的多元性很可能導致市場的混亂無序

  對第1,如果市場主體的能力不足的話,那麼市場機制--市場信息傳導機制會把他引向一個錯誤的方向

  對第2,市場主體往往是局限於局部市場信息而忽視整體市場信息,往往只對當地市場信息有相當瞭解,對外地市場信息往往可能根本不瞭解,而外地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第3,市場主體同樣很可能只關註了短期信息對長期信息缺乏足夠的敏感

  對第4,混亂必然導致失諧,導致效率的損失

  以上市場機制的四個缺點恰好可以由計劃機制來填補

  因為1,政府機關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可以對市場信息的真偽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

  2,政府不僅有優秀人才還可以全國聯網,可以對整體信息,外地信息有著更大的把握能力

  3,政府內集中的優秀人才有強大的市場預測能力

  4,政府可以很好的發揮出公關,協調組織能力,為市場主體提供協調組織服務

  所以,市場和計劃各有千秋,缺一不可,如果說過去我們沒有對市場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了經濟的相對的僵化和單一化的話,那麼現在我們因為對政府效能(計劃效能)重視不足,導致了先經濟的短期行為,局部行為和無序化的不斷的蔓延

  市場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缺乏根據,根本不可能得到證明,是反科學的,是錯誤的

市場機制的功能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功能,使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市場價格的形成功能。商品的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但商品價值要通過交換才能實現,要通過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轉化商品價格,最終形成一般價格水平

  2.資源配置的優化功能。市場機制以價格水平的變化,靈敏、高效地向市場中的各個主體提供信息,作為他們決策的依據,同時也為國家提供巨集觀調控的基本參數。各市場主體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將不斷地重組和改變資源配置狀況,政府也將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動調整各項巨集觀政策,從而影響生產要素在社會各部門和企業的投放比例,由此靈活地引導資源在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自由流動,使全社會的資源配置不斷地趨於優化,實現資源配置的效率。

  3.供求關係的平衡功能。由於信息的不對稱等原因,個別商品的供給與需求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在總量上和結構上經常會發生不平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與價格相互作用,調節著供給和需求,推動經濟總量在動態中實現平衡。

  4.提高效率的激勵功能。市場的競爭機制可以使商品生產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企業獲得超額的利潤,從而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又會使商品生產的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企業產生虧損,從而形成被淘汰的壓力。這種作用會使企業基於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不斷採用新技術,加強管理,拓展市場,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產品結構

  5.經濟利益的實現功能。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經營者都是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而經濟利益的實現,不僅取決於生產者本身的生產努力程度,還取決於市場狀況和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市場機制客觀上起著經濟利益的實現和調節功能。

  6.經濟效益的評價功能。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經濟活動的效果如何,不取決於這些主體的主觀評價,而取決於他們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實現的程度。只有經過市場機制的檢驗、在市場上實現了的產品才被證明是為社會所承認的,才是有效益的。這樣,市場就成為社會各種經濟活動效益的客觀評價者。

  但是,市場機制並不是萬能的。它所具有的功能的發揮是有條件的。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只有在那些可以用價格度量的領域內,市場機制才能充分有效的發揮作用。由於市場價格隨著供求狀況的變化進行波動,具有短期性和滯後性的特點,因此,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往往會造成企業視野的短期性和市場反應的滯後性。市場機制還存在盲目性的弊端。盲目性是相對於計劃性而言的,主要是指社會經濟不是按照某種預定的統一計劃協調發展,因而會發生經濟波動、資源浪費。

市場機制的缺陷與政府的經濟職能的分析

一、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分析

  外在性的存在與公共品的屬性是市場機制難以處理的問題。實質上是市場機制的局限。市場機制在外在性與公共品的領域表現出無奈。經濟學在外在性與公共品領域的貢獻有相當的差別。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私有制條件下,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在一定條件下(信息完全且對稱、規模報酬不變、分散決策等等)能保證資源配置的最優化,交易瞬間完成,交易費用為零。在一般性領域,由於市場機制能有效地在長期發揮作用於自發的交易過程中,交易的一些規則與體制實質上已經自發地演化出來了而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經濟學的貢獻只在於對這些規則的產生與功能給予科學的說明,進而揭示人們行為的一般規律。然而在外在性與公共品領域,由於市場機制在此碰了壁,一般來說,人類的交易活動並不能自發地演進出有效的規則來處理這些問題(只有科斯定理除外,科斯定理可以是對人類自發地或以“私了”方式處理外在性問題的經驗的一個理論總結)。因此,在這一領域,經濟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理論總結和說明,而是理論設計,原因是人類自發的以滿足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為目標的交易活動沒有演進出這類規則,這些規則與體制有待於設計。

  於是科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自由價格機制已經被公認為最有效率的協調和指導配置資源的工具,為什麼還有企業的存在呢?這說明進入市場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用企業來代替價格機制可以減少交易費用,這就是交易費用的提出。所謂外部性是指某個人的效用函數的自變數中包含了別人的行為。外部性包括外在費用和外在收益,即從事一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社會成本私人收益社會收益不一致。外部負效應指私人成本低於社會成本,這將導致資源存量的浪費;外部正效應指私人收益低於社會效益,這將導致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激勵失靈。這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之所以重要,在於科斯定理闡明瞭在什麼條件下可以促使社會資源達到最優配置。

二、市場的有效與失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責並不是由它自己確定而是由市場來規定的,這就要把研究的視野拓展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一深層次的問題上,以市場有效和市場失效作為研究問題的基點。

  1、市場有效分析

  市場經濟是一種歷經幾百年發展,才逐漸形成的複雜而精巧的制度。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市場機制發揮著基礎性的資源配置功能,是市場經濟之所以能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根本條件。市場經濟長期運行的效果,證明它在以下方面是有效的:

  (1)信息傳遞。傳遞信息是市場的一個基本功能。它是指由於商品價值,供求的變化,引起商品價格的漲落,同時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商品的稀缺狀況的足夠信息的功能。市場傳遞信息,就是市場發出價格信號。因此,市場傳遞信息的功能也就是價格的功能,即價格充當信號機的功能。市場經濟中信息傳遞的關鍵作用,是儘可能以較低的成本、便捷的信息傳輸渠道和方式給交易雙方提供儘可能全面、客觀、及時的信息,以減少當事人同某種環境相聯繫時的不確定性,提高當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市場傳遞信息的及時性、客觀性和分散性,還會節省經濟當事人在搜集、加工、整理和使信息各環節的成本費用

  (2)利益刺激和競爭激勵。這種刺激和激勵,對企業(生產者和投資者來說就是利潤刺激;對作為消費者的居民來說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消費方式消費結構,實現使用價值最大化和最優化組合的刺激;而對作為勞動力供給者的居民來說,就是自願接受進一步的培訓和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競爭能力,進在激烈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謀求更好的職業和報酬的刺激。其結果反映到巨集觀就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足夠的內在動力。

  (3)調整、優化經濟結構。這是指市場機制能對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企業組織結構技術結構等)起到協調、平衡和優化的用。首先,市場具有協調商品供求結構,使之趨於平衡的內在功能,這是通過價格杠桿的調節實現的。其次,市場機制具有優化企業效率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功能,這主要是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發揮作用來實現的。第三,市場機制具有優化產業結構的功能,這一功能是通過價格機制(實質是利潤率高低)實現的,因為在價格和利潤誘導下資源的自由和充分流動,可使產業結構、部門構趨於均衡化、合理化。

  (4)促進技術進步。市場在推進技術進步方面具有其它機制不可替代的功能。其原因主要出自市場競爭的外在強制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迫使經濟當事人要不斷地、積極主動地在科技投入、研究開發、引進吸收消化先進的技術設備等方面努力進取,以便在競爭中以性能更好、質量更高、價格最廉、成本最低的商品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獲取更多的利潤,從而在激烈爭迫使勞動者和管理者不斷地自覺接受培訓、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知識等也有助於推進科技進步。

  (5)促進效率提高。從理論上講,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即最優經濟效率的狀態。儘管現實的市場達不到完全競爭市場嚴格假設的種種條件的要求,因而也就達不到資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狀態,但是,這並否認市場經濟具有提高經濟效率的客觀功能。市場通過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引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充分有效利用,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及時、客觀的信息和分的貨幣刺激,使經濟當事人能對個別情況的千變萬化作出迅速的反映。市場經濟國家中,所謂“市場解決效率問題,政府解決公平問題”的大致分工,在一程度上說明市場機制具有促進經濟效率不斷提高的功能。

  2、市場失效分析

  由於現實經濟生活中,很難滿足完全競爭性市場所嚴格假設的種種條件,一步說,即使滿足了這些條件從而市場機制能夠實現帕累托效率,它也不能解諸如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公、自發競爭導致的經濟波動等問題。與市場有效一樣,市場失效(失靈)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已經揭示,市場失效有以下表現:

  (1)不能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具有聯合的、共同的、公用的消費性質,其產權無法清晰地界定,特定的個人和他人能夠同時消費(“消費的非排他性”),新增消費者不會減少既有的公共產品的數量和效用,也不增公共產品的消費成本(“消費的非對抗性”),並且不能把拒絕為公共產品付費的人排除在消費範圍之外(“消費的非拒絕性”),這就難以形成市場價格,以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必要數量和質量的社會資源配置於公共產品的供應上,如國防、治安安全、防洪排澇設施等。

  (2)存在外部性。包括外部經濟外部不經濟(正的和負的外部效應)即某個經濟主體生產和消費物品或服務的行為,不以市場為媒介而對其他經濟體產生的附加效應。由於“不以市場為媒介”,具有外部性的產品的市場價格是不完全的市場價格,是扭曲的市場價格,人們從事具有外部性的活動,是不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的,這就產生了市場失效狀態。

  (3)自然壟斷。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和規模經濟性的作用,市場由一個或數個賣者壟斷。這是一種由於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所決定的天然壟斷,從而排斥充分競爭,破壞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資源配置。

  (4)信息不對稱。市場經濟行為主體的獨立性和分散性,使之不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獲得充分和全面的信息,這將導致市場活動的盲目性。常見的現象是:交易主體的一方(往往是賣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從而使交易的另一方陷入不確定的環境中。尤其是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消費者對商品不具有充分知識時,往往不能實現效用最大化

  (5)風險和不確定性。市場經濟是以無數人的自發活動為基礎的,是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而實現社會資源的配置的,市場經濟就是風險經濟。事業風險與各種不確定性,造成某種類型的投資活動不能達到社會所要求的狀態。

  此外,從道德倫理規範的角度看,即使在競爭性市場機制能夠實現資源上的帕累托效率的情況下,單靠市場機制調節也有可能出現諸如收入分配不公、經濟波動和巨集觀經濟總量失衡及與此相關的失業和通貨膨脹等問題。

三、政府職能界定

  市場經濟中客觀存在的市場失效,引出了政府干預經濟社會生活的“理由”,這就要求政府及其公共財政的介入,政府必須承擔起應盡的職責。在當今世界上,政府的職能可以概括為三項:政治職能、社會職能和經濟職能。

  政府的政治職能是最基本的職能,它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防和公共安全。政府的政治職能往往在戰爭、內亂等特殊情況下才充分發揮作用。在和平時期,則主要是實行政治統治,保障社會安定和維護公共安全。目前,人們對政治職能的認識並沒有太多的分歧。

  政府的社會職能則要複雜一些。這一方面是因為此項職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各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和國情不同,使社會職能的內容有一定的差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政府的社會職能是指“由於國家的一般的共同需要而必須執行的職能,它一般包括屬於政府管轄的社會公共事務,如公共教育、消防、交通管制、醫療、社會保障、貧困救濟、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在這些基本方面,中外學者也能達成相近的共識。

  政府的經濟職能,最早是包括在政府的社會職能之中的。從歷史發展的進程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各國政府更多地干預經濟事務,經濟職能明顯擴大,遂逐漸從社會職能中分化出來而成為獨立職能。戰後以來,政府已從傳統觀念上的政府演變成為現代政府,後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職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強化,特別是經濟職能的不斷強化,管理性和服務性職能也得以大大加強。但政府經濟職能應強化到何種程度,近二、三十年來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卻引起了頗多爭議,並最終導致近些年來新經濟自由主義思潮的復歸。此外,由於不同國家的經濟制度的性質不同,也導致對政府經濟職能的較多爭議。但是,對所有選擇了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在政府經濟職能的基本方面卻又有著較大的一致性,並可將之概括為市場經濟中政府經濟職能:

  1、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和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調節職能

  政府所採取的相應政策手段主要有:財政稅收政策和貨幣金融政策。其中,財稅政策主要是通過所得稅、財產繼承稅的設定、征收以及在社會福利方面的財政支出等進行收入再分配:通過財政、稅收的“自動穩定器”機制及財政支出規模的擴大、收縮或提前、推後支出以及特定條件下的關稅進行調節;通過公共事業支出等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或調整資源配置;以財政支出來支付有關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機構提供一般行政服務和建造公共設施等;此外,通過特別折舊等減稅措施以及財政補貼,對某些產業的發展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貨幣金融政策主要是通過中央銀行準備金率的變化、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再貼現率調整以及作為對貸款規模直接限制手段的“視窗指導”進行貨幣供給量的調節和景氣調節。

  2、提供公共產品的資源配置職能

  政府所採取的相應手段主要是公共事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社會公共品或服務的提供及福利政策等。

  3、對微觀領域的管理或規制職能

  政府採取的相應政策措施包括:禁止壟斷、共謀行為,限制不公正交易、限制企業集中等法規;經濟直接規制,主要是對自然壟斷、公益性領域進行有關進入、退出、價格等方面的直接管理;社會性直接規制及保護消費者政策,包括防止公害、環境保護政策,反毒品、工業安全和保護消費者權益(投訴、有關信息公開、防止假冒產品等)政策;有關產業發展的政策,包括對某些特定產業給予一定支持,對某些產業的設備投資進行管理,通過直接數量限制關稅壁壘,限制同類產品的進口,保護國內幼稚產業,對衰退產業的調整給予補貼等援助,促進其資源轉移及生產效率的提高,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現代化和合理化,根據有關法規對中小企業給予一定的援助;為促進農業發展和保護農民利益進行的農產品補貼和促進農業經營合理化所採取的政策;扶持高科技企業發展等。

  應當指出的是,上述政府職能的劃分,並不意味著三個政府職能是截然分庫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一項職能中可以包括其他職能的某些內容,也貫徹了其它職能的目的。如社會保障、貧困救濟雖屬於社會職能的範圍,但從收入分配公平化角度看,體現的是經濟職能的要求,從社會安定的角度看,又體現了政治理能要求。同樣,提供公共產品、彌補市場失靈等,既是經濟職能的表現,又反應了政治、社會職能的要求。

  從上述政府職能所涉及的領域看,正是市場失效的領域。政府職能所包含的內容,都是針對著諸如公共品、外部性、自然壟斷、信息偏在、收入分配不公,風險及不確定以及經濟波動等市場缺陷問題的。

論市場機制與巨集觀調控的有機結合[1]

  一、巨集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市場經濟,是以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以市場競爭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市場經濟運行方式,適合於社會化大生產、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在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雖然市場能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但自身有其弱點和消極方面,這就是“市場失效”問題。“市場失效”主要表現為:市場不能調節具有外部性的行為;市場很難調節公共物品的生產和供給;產品生產的壟斷,導致富有效率的價格機制弱化甚至失效;信息不完全,難以實現“市場成功”;收入分配不公,導致“市場失效”。上述引起市場失效的情況表明,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依靠市場調節這隻“看不見的手”,顯然不能解決市場本身固有的弱點和缺陷。由於“市場失效”的存在,政府巨集觀調控就成為必然,因為政府巨集觀調控這隻“看得見的手”能夠有效地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

  巨集觀調控,是國家對國民經濟總量進行的調節與控制。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經濟增長速度與資源配置偏離、商品價格與價值嚴重偏離的經濟運行狀態進行調節、控制,引導和規範市場經濟的最佳運行。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經濟體制轉型以來,經濟運行經歷了幾次周期性波動,即“增長-過熱-衰退”迴圈。我國政府針對經濟過熱、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的狀況,及時進行巨集觀調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市場經濟與巨集觀調控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者互相依賴,不可分割。巨集觀調控要以市場配置資源和市場調節為基礎,市場經濟運行離不開國家巨集觀調控的補充。市場機制與巨集觀調控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模式。這種體制,既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又可以抑制市場經濟的消極作用;既有利於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又能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則以無限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受害最大的是廣大勞動者。

  二、堅持市場機制與巨集觀調控的有機結合

  堅持市場機制與巨集觀調控的有機結合,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要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和完善巨集觀調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強化巨集觀調控的科學性,突出針對性,註重實效性,從而可以保證經濟運行的健康發展。

  (一)強化科學的巨集觀調控

  在巨集觀調控過程中,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兼顧,剋服急於求成思想,避免顧此失彼,防止經濟運行發生“大起大落”,運用巨集觀調控把握經濟發展的方向、節奏,促使經濟發展進程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在實施巨集觀調控過程中,要切實處理好如下重大關係:生產與需求相適應;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質量效益相統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就業創業相協調;實施財政貨幣政策與加強財政、金融監控相結合;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與加強巨集觀調控相互促進。

  (二)結合實際針對重點實施巨集觀調控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增長堪稱“奇跡”,GDP在全世界名列第三,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表明,我國30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解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貧困問題。但是,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國出口貿易受阻,經濟增長下滑。我國長期以來,靠投資和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式,面臨世界金融風險的嚴峻挑戰。這種靠投資和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造成環境和資源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因民生領域欠賬不少,又造成內需不足,越來越難以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方式,無論是否發生世界金融危機,在其邊際收益最大化後,調整發展方式的周期遲早都會到來,世界金融危機將這種周期大大提前了,併成為迫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外在契機。所以,從錶面看世界金融危機衝擊的是出口產業,實際上衝擊的是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表現為高投入、高增長、高出口、低消費的主要特點。經濟高增長是靠生產要素的高投入獲得的,而並非技術創新獲得。這種經濟高增長會刺激資源價格和要素價格的上漲,由此引發資產價格膨脹,也成為從貨幣與商品渠道推高通貨膨脹的因素。以上分析表明,我國現存的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客觀地成為國家巨集觀調控的重點任務之一,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統一起來,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2、擴大內需,提高國內消費水平。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是,經濟增長速度與國民消費水平相比,卻顯得很不協調。國民消費率指標,能夠反映出內需不足、消費水平不高的現狀。2000年國民消費率為62.3%,2006年為49.9%,2007年為49%,消費水平呈下降的趨勢,已經低於世界平均消費水平。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擴大內需經濟,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經濟增長和趕超世界發展的原動力來自內部,發展內需經濟,擴大國內需求,提高國民消費水平,是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最佳選擇。擴大內需既能拉動經濟增長,又能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符合科學發展觀關於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根本要求。當然,擴大內需並不意味著發展外需經濟不重要,要在擴大內需經濟的同時,穩定外需經濟的發展。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不失時機地加快外需經濟的發展。

  3、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結構調整,要按照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的原則,運用稅收、信貸等經濟手段進行客觀引導、規範、調節和控制。一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一方面,調整方向,以擴大國內需求為重點,優先發展民生產業,引導競爭力差、出口受阻的外向型經濟實體向內需經濟轉型,促進涉及廣大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生存必需的產業以及文化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從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經濟增長出發,增強產品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調整按生產要素分配勞動收入的比例,增加勞動收入的分配份額;調整經濟實體管理人員、特別是高管層人員與普通勞動者收入分配的比例,縮小分配差距。通過調整收入分配,增強廣大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加強對銀行信貸的監管,抑制通貨膨脹,防禦金融風險。在金融全球化局勢下,金融往往是產生系統性風險進而引發經濟危機的主要因素,2008年美國由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國銀行對房地產貸款,也潛在較大的風險。潛在風險的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房地產貸款上升速度過快,是房地產過度膨脹的指標之一。近幾年房地產貸款增長率超過25%,比金融機構全部人民幣貸款增長率高20個百分點。2006-2007年,12家H股上市房地產公司抵押貸款平均同比增長53%,而非抵押貸款平均同比增長286%。2008年前三季度,各類房地產貸款增加4264億元,占全部中長期貸款增加額的37%,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增加1350億元,同比增加1006億元(林躍勤,2009)。

  (2)全國商品房存量市場巨大,空置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占全國城市住宅面積的5%以上。

  (3)房價持續大幅度上漲,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房價上漲幅度,已大大超出居民收入的增長水平。為什麼房地產業發展迅速、市場存量巨大,房價還持續大幅度上漲呢?究其原因有五個方面:一是土地資源有限。在人們思想上形成了房價必然上漲的認識,儘管消費能力不足,也要爭先貸款購置住房。二是低息貸款為房地產開發商提供了廉價的資本。我國目前銀行信貸具有高儲蓄、低利率的特點,房地產開發商通過低息貸款,取得廉價資本,再通過提高房價,獲取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三是投機商炒作房價。採取囤積住房,散佈虛假信息等手段,合伙抱團抬價,從中獲取高額利潤。四是土地和原材料漲價。從錶面上看,由於土地和原材料漲價,使房價上漲。實質上是由於房地產發展過熱,造成土地、原材料短缺,推高了土地和原材料價格。五是房地產行業壟斷。通過市場競爭,逐漸形成了行業壟斷市場調節價格的機制弱化或失效,壟斷開發商成為市場價格的決定者。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銀行貸款大量投入房地產行業,房地產市場存量較大,房價大幅上漲,導致房價膨脹、泡沫積累增多。在住房銷售萎縮,加上銀行對房地產開發商借貸和展期困難的情況下,將會造成負債率較高的開發商資金鏈吃緊甚至斷裂,形成惡性迴圈。開發商一旦無能力償還貸款,就會把巨額風險轉移到銀行。房價嚴重膨脹、泡沫積累增多,潛在較大的金融風險,關係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政府巨集觀調控的重點和難點。在實施巨集觀調控過程中,一方面要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手段,發揮價格、稅收、利率等杠桿的調節作用,抑制房價上漲,促進其回落並貼近價值;另一方面,運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進行監督管理,進一步規範房地產市場,並採取必要的限價措施,實行雙向調控。同時,加強金融監管,強化監督制約機制,增強監管手段和約束力,增進監管機構的權威性,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防範金融風險,把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

  (三)註重巨集觀調控的實際效果

  中央政府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巨集觀調控政策、規定和措施,中央財政預算安排了上萬億元的資金,用於刺激消費、扶助民生、拉動增長,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但是,能否收到預期效果,也是全國上下乃至世界各國關註的大事。因此,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把財政下撥的資金花在刀刃上,充分發揮資金的最佳使用效率。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求真務實,剋服利益趨動的本位主義傾向,切實抓好政策、措施和資金使用的落實,防止巨集觀調控失效。

  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是經濟學家們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新自由主義”和“華盛頓共識”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反對政府干預經濟,認為政府除了保護產權、制定競爭規則外,不應該管更多的事情,政府從經濟中一退出,市場馬上就會繁榮。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政府迅速退出許多經濟領域。但是,其結果卻因政府作用的過度削弱,還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和社會混亂。我國的經濟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政府巨集觀調控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既在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同時,又保持政府對經濟運行的調控和管理。這對“新自由主義”和“華盛頓共識”反對政府干預經濟的觀點,是一個實證否定。市場經濟活動,是一個不斷運動的變數系統,而巨集觀調控則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不斷地發揮作用和完善。市場經濟離不開巨集觀調控,巨集觀調控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越發展,巨集觀調控越重要。

參考文獻

  1. 宋長樹.論市場機制與巨集觀調控的有機結合[J].《中國集體經濟》.2010年第03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6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市場機制"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舞画心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4月24日 21:42 發表

相見恨晚!

回複評論
朱慧莹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0月24日 10:16 發表

市場機制到底是什麼呢?我還是看不懂。。。要寫對中國市場機制的認識要參考什麼書呢?

回複評論
可恨密码记不住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1月23日 12:53 發表

市場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缺乏根據,根本不可能得到證明,是反科學的,是錯誤的

不能完全證明正確的東西,也不能完全證偽的東西,就說是反科學。這是沒有基本邏輯素養的學霸

回複評論
可恨密码记不住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1月23日 12:54 發表

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到了決定性作用。按他的觀點,全中國就唯他正確。

回複評論
可恨密码记不住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1月23日 13:29 發表

這樣的水平,這篇文章肯定是東拼西湊,然後加點自己相當然的東西,中國最不缺的就是這種人才。

回複評論
116.236.209.* 在 2014年7月1日 08:59 發表

才情瀟灑美,人面櫻花相映紅!因為您的愛心 , 會點亮更多人的生命 !感謝您的支持!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快快樂樂過一生,要活的灑 脫,爛漫,精彩,像花兒一樣靚麗、精彩,爛漫。多謝!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