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金融政策(Finacial Policy)
目錄 |
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巨集觀經濟調控目標而採用各種方式調節貨幣、利率和匯率水平,進而影響巨集觀經濟的各種方針和措施的總稱。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巨集觀金融政策主要包括三大政策:即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
1、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調整貨幣總需求的方針策略,中央銀行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備金、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等,其政策一般是穩定貨幣供應和金融秩序,進而實現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
2、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中央銀行調整社會資本流通的手段。合理的存款利率政策有利於經營存貸業務的銀行吸收儲蓄存款,集聚社會資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社會資本的流量和流向,從而導致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整個經濟結構的變化;可以用於刺激和約束企業的籌資行為,促進企業合理籌資,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益。
3、匯率政策。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對於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的流動具有重要的影響。跨國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和經營進出口業務的其它企業在國際醬融通活動中,必須掌握匯率政策並有效地加以利用。
2008年12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會議指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認真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要通過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創新體制機制,調動商業銀行增加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增強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形成銀行、證券、保險等多方面擴大融資、分散風險的合力,更好地發揮金融支持經濟增長和促進結構調整的作用。
會議研究確定了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匯率等多種手段,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分供應,追加政策性銀行2008年度貸款規模1000億元。
(二)加強和改進信貸服務,滿足資金合理需求。鼓勵地方政府通過資本註入、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增加對信用擔保公司的支持;設立多層次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提高對中小企業貸款比重;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免徵營業稅;建立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多種形式擔保的信貸產品;積極擴大住房、汽車和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三)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穩定股票市場運行,推動期貨市場穩步發展,擴大債券發行規模,優先安排與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等相關的債券發行。
(四)發揮保險的保障和融資功能,促進經濟社會穩定運行。積極發展“三農”、住房和汽車消費、健康、養老等保險業務,引導保險公司以債權等方式投資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和農村基礎設施項目。
(五)創新融資方式,通過併購貸款、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和規範發展民間融資等多種形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六)改進外匯管理,大力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適當提高企業預收貨款結匯比例,方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貿易融資,提高外匯資金使用效率,支持外貿發展。
(七)加快金融服務現代化,全面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豐富支付工具體系,擴大國庫直接支付涉農、救災補貼等政府性補助基金範圍,優化出口退稅流程,繼續推動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八)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增強金融業化解不良資產和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
(九)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強化風險監測和管理,切實維護金融安全穩定。
世界金融危機對金融政策的警示[1]
現代金融作為市場經濟的核心,為市場經濟的高效運行提供充足的資本。自西方市場經濟確立以來,金融危機不斷爆發,規模越來越大,周期性特征明顯,對市場經濟實體的打擊日趨嚴重。如:在美國1929年大蕭條中,華爾街股市暴跌85%,銀行數量由2.5萬家降至1.4萬家,造成空前的經濟損失,給美國乃至世界金融體系帶來毀滅性打擊,並誘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東南亞各國大都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戰略,當國際市場發生變化出口產品成本優勢消失時,沒有及時調整經濟結構,刺激內需,導致經濟增長放慢,再加上國際游資的炒作,使得股市、樓市和匯市徹底崩盤,自此東南亞乃至南韓、日本陷入長期的經濟衰退。再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由於政府放鬆金融監管,導致金融衍生品泛濫,總和超過全球GDP總量的10倍,過分的流動性刺激了資本市場價格暴漲。隨後,美聯儲為抑制通貨膨脹,連續17次加息,使得貸款成本上升。當高額的利息超過人們承受能力後,貸款違約率開始上升,引起投資銀行資金鏈斷裂。投資銀行又都是高負債企業,資金鏈斷裂的結果只能破產。以2007年4月新世紀金融機構破產為標誌,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全球經濟陷入自大蕭條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雖然歷次金融危機爆發的時代背景、影響範圍、金融監管體制都不盡相同,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又都存在一些共同原因。一是金融危機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美國在19世紀實行的是比較自由的市場經濟,那時大約10年就發生一次非常嚴重的金融危機。直到1929年大蕭條,美國也沒有採取任何的市場干預行動,導致了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1932年羅斯福總統競選獲勝,採取措施加強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在危難關頭輓救了美國。此後,沒有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1980年後隨著美國新經濟自由主義抬頭,金融危機又開始周期性爆發。二是流動性過剩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流動性過剩的本質是資本過剩。資本流動性過剩的結果是刺激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房地產價格高漲;導致證券等虛擬經濟的市場泡沫;加劇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助長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使資產價格膨脹。所有這些,都加大了銀行的經營風險,當各種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發金融危機。三是金融制度結構性缺陷是金融危機的根源。從金融危機發生的歷程來看,金融監管的發展總是滯後於金融交易的發展,一方面金融創新活動很活躍,金融交易結構變化很快,原有的金融監控結構越來越難以適應;另一方面金融交易超越國界的全球化特征日益明顯,並沒有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全球金融監控體系。
應對金融危機兩個主要流派的對比分析:1、凱恩斯的財政政策。凱恩斯的市場經濟理論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主張財政赤字有益,溫和通脹無害。2、弗里德曼的貨幣政策。弗里德曼認為“當政府最少地干預由市場價格協調起來的私人企業的原動力時,政府做得最好”。因此,最好還是聽任自由選擇,讓人們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兩種理論在當時特殊的背景下,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又都有自身剋服不了的矛盾。弗里德曼主張自由經濟政策,促使資本按照利潤最大化和優勝劣汰的規則進行配置,充分調動社會每個方面的積極性,刺激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在追逐最大利潤的過程中,投機和膨脹是避免不了的,也是醞釀金融危機的過程。凱恩斯主張,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強調國家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調控地位,儘可能的維護社會公平和有序競爭,通過適當的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來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延緩了金融危機爆發,但由於政府對市場調控的偏差性和滯後性,往往造成市場的取向性差,資本流動不順暢,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放緩。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依靠政府的巨集觀調控的同時,強調自由市場的積極作用,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政策的警示。從自身實際出發,剋服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周期性金融危機的缺陷,規避世界金融危機風險,適時調整產業結構,是建設和諧金融體系的關鍵所在。
1、控制流動性,在通脹與緊縮之間選好位置。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國際熱錢已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金融市場,而且這種流動性擴張還要持續較長的時間。我國的金融部門還非常脆弱,絕不能放鬆人民幣匯率管制,維持一個相對平穩的匯率,有利於限制國際熱錢的流動,有利於保持國家的金融穩定。同時,我國還是高儲蓄的國家,擴大消費內需,維持適度的通脹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一是繼續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理順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工人和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二是推進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制度改革,減輕居民負擔,穩定居民的消費預期。三是大力改善消費環境,避免過度的投機行為的發生,居民不但買得起,還要用得起。以此轉變依賴外部需求的增長模式,建立內生性的消費需求拉動型增長模式,使社會總體物價水平在緊縮和通脹之間定位。
2、適度的外匯儲備。我國外匯儲備餘額近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巨額的外匯儲備充分體現了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和調節國際收支與匯率穩定的能力,同時必定會帶來巨大的管理成本和較高的風險。一是加強資本項目管理,縮小本外幣存貸差。央行應採取更加靈活的存貸利率管理,降低本外幣利差,同時穩定匯率的浮動區間,消除國際資本投機空間,防止國際套利資金的涌入,減少資本賬戶順差,促進國際收支均衡發展。二是減持美元,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合理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採取更加靈活的方法,按照我國進口付匯和償還外債付匯的幣種結構來規劃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三是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巨額貿易順差為我國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帶來機會,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商品出口,鼓勵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促進產業鏈向下游發展。四是增加石油等戰略物資的儲備。適時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庫、鐵礦石儲備庫,也是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辦法。
3、穩定股市價值投資。為保證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大小非解禁問題。大小非解禁指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的限售股份,成為可以自由轉讓的流通股。限售股份占總股本的比例在50%~70%之間,而且持有的成本非常低,一般在1元以下,如果這部分股份集中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系統進行轉讓,勢必對股票交易價格形成持續壓力,扭曲價格形成機制。二是市盈率過高。新股首發及場內已上市公司的增發及配股的發行市盈率呈居高不下的狀態,有些上市公司增發及配股的市盈率達到30~40倍,這是造成滬深股市平均市盈率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境內外新股發行市盈率不公正,同樣一家上市公司,在大陸和香港兩個市場以不同的發行市盈率發行。三是基金公司自有資金不足。本著對基民負責的原則,新註冊的基金公司必須有足夠的自有資金,來設置一定比例的風險準備金。在股市發生波動時,用來補償投資者損失。
- ↑ 姚建峰.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政策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