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0个条目

全球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全球化(Globalization)

目錄

全球化定義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範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衝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繫、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係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同時,全球化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

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及動力[1]

  (一)全球化的時代背景

  工業文明的困境是全球化到來的一個前提,現代文明的危機中已經孕育著一個新的時代。因為各種各樣的危機把人們從現代工業文明的幻夢中驚醒,促使人們反思現有的文化模式,思考人類的未來。

  以自然資源為基本要素的發展模式所造成的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幾乎把人類逼到了生存的絕境,人類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必然尋求全球範圍內的合作,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是不分國界的,發達國家盡可以把垃圾、化學廢物等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但大氣圈、水圈、自然風向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在人類的命運真可謂“風雨同舟”,人類只有聯合起來共同解決面臨的危機,才有可能渡過難關。以擴張為特征的現代文明導致了極權主義,致使整個世界處於風險狀態,導致了貧富分化,第三世界各國正在越來越深地陷入到貧困、疾病、戰爭和獨裁暴政的泥潭之中。這本身就構成了對和平生活的威脅,人們不得不擔心:衝突,在今天比以往更加可能了。

  人們推測可能會爆發兩種形式的災難:一種是環境災難和生態大事故造成的全球性問題;另一種是國際衝突和地區性戰爭的後果,在這種災難當中富裕國家也不可能不受衝擊。以上兩種可能不僅是發展中國家將面臨的困境,也是發達國家不能迴避的現實,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既然世界各地的人們認識到面臨著共同的災難,那麼他們就應該聯合起來去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這樣看來,烏·貝克的話不無道理,“在《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年後的今天,應當發表一篇世界公民宣言:全世界的世界公民,聯合起來!”環境問題所引發的文化危機,泰勒認為只有通過全人類的聯合才能拯救。雖然人類怎樣聯合的途徑還有待尋找,聯合起來的人類怎樣去剋服危機也還需要時間,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面臨的文化危機必須通過全人類才能解決。泰勒提出:“一旦圍繞環境威脅形成了一個共同理解的氛圍,情況就會發生變化。當然,局部群體和全體大眾之間的戰鬥仍會持續。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垃圾存放處,但沒有人想將其置於自己後院。不過,某些局部戰鬥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它們被置於不同的框架中。例如,對某些原始區域的保護、保護環境免受破壞性攻擊,業已被視為新的共同目標的一部分。事實上,只有當人們分開和分裂時,那些具有不可逃避性的機制才會起作用。當一個共同意識出現之時,困境就有了轉變。”

  總之,人類要規避各種風險現實化,要規避全球性災難的發生,要阻止文明世界的全面崩潰,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各國家的人們必須訂立契約、共同行動,積極地尋求解決措施,自覺地形成一種全世界的文化差異和平相處、彼此尊重的全球依存狀態。

  (二)全球化產生的動力

  全球化時代既產生於現代西方文化的危機中,也產生於促使全球化到來的各種力量中。這些力量主要是指技術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和人道主義全球化。就技術全球化來講,它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相互往來和互相理解,而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習俗逐漸消解,新的觀念、新的生存方式陸續出現,繼而文化全球化開始生成。這裡我們要註意,技術不能僅被當作一種工具來看,它在執行工具這一職能時,實際上參與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雅斯貝爾斯認識到,“技術使前所未有的交往和通訊變為可能,它造成了全球的統一。人類整體的共同的歷史開始了。統一的命運控制著人類整體。全球四面八方的人都能互相理解。由於比起以前東亞對於中華帝國,或者地中海世界對於羅馬來說,現在通訊聯繫技術更容易到達世界各地,因此全球的政治統一隻是一個時間問題。”由於技術的發展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變成了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里共同生存的整體,這種相互依賴、風險共擔、共同生活的現實是全球文化產生的最大動力,顯示了交通技術和通訊技術與全球歷史、全球意識的關係,就是說,在自然土地上的共同生活和在時間里的共同存在造成了人類的統一。

  歐文·拉茲洛則著重分析了通訊技術與人的交往之間的關係,指出了在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形成的多種多樣的文化,現在正通過技術的中介而發生了十分廣泛的密切聯繫。在這種聯繫中,多樣性的文化得到體現,普遍性的文化得以形成,而全球文化正是文化同質化與文化異質化兩種趨勢相互作用的過程。他說:“實現一定程度的統一性的方法不是通過文化統治來消滅文化多樣性,而是在現有文化之間創造更密切和更永久的交流和接觸。這樣做的工具是現成的:現代通訊技術不只能聯繫給定國家和文化內的人民,它們也能聯繫不同文化……以理解為基礎並由通訊產生的合作與參與可能把當代世界提高到超越共存階段而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相互依存階段。相互依存不僅意味著並肩生活和成長,而且意味著彼此合作,互相通過對方得以生存。”由此可見,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從電話到電子電腦再到網際網路的發展,消除了人們之間的空間界限,加強了各地人們之間的聯繫,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人造衛星技術與電腦技術的相互融合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化的進程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著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改變著社會的結構和組織

  就全球化來講,不能否認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為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像今天這樣需要有世界範圍的規則,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在經濟上,隨著大型跨國企業的建立以及伴隨他們一起發展起來的金融市場興起,產生了一種新的生產力,它帶給很多人以富裕,然而也呼喚要求與新的經濟市場活動範圍相適應的游戲規則。”可以看出,世界範圍內的經濟交往是全球化時代的動力,也是促成人們形成全球意識的一個因素。現在,加入到共同貿易協定中的國家越來越多,貿易商品的範圍越來越廣,世界金融市場在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可以說經濟全球化已經是一種事實。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引起了全球性的競爭,結果是出現了資源短缺、環境惡化、金融風險等全球性問題,這些都說明瞭競爭的極限性,也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世界的整體性,在這個整體的世界中,發生在遙遠地區的事件可以對我們產生影響,反過來,我們作為個人所作出的決定,其後果也可能是全球性的。於是人們意識到了同在一個地球的意義,開始了彼此之間的合作,認識到了相互依賴的重要性。正如湯姆林森所說:“資本主義在其生產、流通及商品消費的各個時期的原動力,對我們日漸增長的相互聯繫來說都是意味深長的。”

  如果說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是全球化客觀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人道主義因素就構成了全球化動力的主觀部分,它們的存在對於全球化同樣是不可缺少的。為瞭解決全球性問題,人們創設了多種國際機構,包括政府機構和非政府機構,如聯合國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紅十字會、野生動物基金會等等。儘管這些機構的能力十分有限,期望它們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前景也很渺茫,但它們的初衷畢竟是針對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而建立的,如生態保護、南北關係、人權問題等等,它們發出了維護正義的聲音,提供了人類為之努力的方向。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這樣的組織越來越多,所起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它們的存在和作用,能加快全球化時代到來,是促進全球化文化產生的重要力量。正如吉登斯所指出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將國內問題與全球治理相聯繫就不再是烏托邦了,因為二者已經在實踐中緊密地聯繫了起來。在市場的波動和技術創新的動力之下,在全球層面上運作的合作性機構在數量上已經有了很大增長。例如,在20世紀初,有二十個以上的國際性政府間機構,以及一百八十個跨國的非政府機構。而到了今天,前者的數目已經達到三百個,後者的數目將近五千個。全球性治理已經出現。”

  綜上所述,可以說全球化時代既產生於現代文化的危機中,也產生於現代化的成就中,現代文化成就則為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如果對促成全球化時代到來的各種因素作一個綜合考察,阿爾布勞的概括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全球性至少在五個方面使我們超越了現代性的種種假設。這五個方面是:由全部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性的環境後果;由具有全球破壞性的武器導致的安全感的喪失;通訊系統的全球性;全球性經濟現象的涌現,以及全球主義的反省性——在有這種反省性的地方,人們和各種團體都以全球作為自己確定信仰的參照系。所有這些匯聚在一起,就對那種認為‘現代性會不斷擴張’的觀點,並因而也對民族國家構成了極大的挑戰。”所以說,全球化的出現既是各種客觀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人們積极參与、共同創造的一個主觀進程。

  關於全球化產生的背景及其動力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化時代是繼現代工業文明文化模式之後的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既不像有些人主張的那樣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起源,認為它已有5000年的歷史。因為那時雖然不同的文化有所交流,但文化傳播的規模、速度及範圍都相當有限,與今天的全球化不可能相提並論。同時,全球化也不像世界體系理論所認為的那樣起源於16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我們固然不能否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揭開了全球交往的序幕,但是它只是開闢了全球各國家、地區之間相互往來、相互作用的時代,卻沒有顯示出人類相互依存、共擔風險的特征。確切地說,全球化是近幾十年出現的新現象、新事物。具體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全球作為一個整體獲得了十足的重要性,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暴露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局限性,全球通訊系統的建立標志著人類進入了相互聯繫、共同生存的全球化時代,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人們已經達成了共識:我們生活在地球這個“太空船”上,並且只擁有一個“共同的未來”。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征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1、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

  任何國家內部的市場化都是隨著法治環境的逐漸成熟而成熟的。國際的市場化卻不是在法治環境下進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謂國際市場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立法、司法和執法都歸於一家,只有理想主義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從不公平中獲利的國家才去奢談國際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沒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謂“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體現國際公義的治理。

  2、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

  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

  3、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

  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衝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帶來了“世界大戰”。

  4、促進民族主義和國家疆界的全球化

  毫無疑問,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國際主義都產生於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帶來了更強大的民族主義,帶來了護照和海關,帶來了人員交往的阻隔,帶來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疆界,帶來了更先進的武器和更強大的國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獲勝的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國家主義,特別是民族主義。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歐洲合眾國”主義的興起,歐洲貨幣的使用,歐洲邊界的鞏固,歐洲海關的確立,歐洲防衛的統一。是什麼刺激出這種新“西歐民族主義”?美國、日本、西歐……哪一個還在談論國際主義?當人們已經把保衛疆界安全的戰場延伸到外太空,誰還能說全球化消滅國家疆界呢?曾幾何時,為普世歡樂而設立的奧林匹克和世界盃居然成了民族的角鬥場,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成了在民族國家內部進行競爭的資本。

全球化影響

  • 全球範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 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
  • 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 國際旅游業的發展
  • 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
  •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用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 恐怖主義也在全球化,參與恐怖襲擊的恐怖組織分子很多時候不在本國行動,而且與本國無關.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自由貿易可以讓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大大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 提升自由貿易
  • 知識產權保護
    •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人士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註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全球化真實再發生

  但是,事實上,邊界的存在越來越模糊,例如WTO的關稅協定,關稅壁壘已成為歷史,雖然國家的邊界還是存在,但之間真實的隔閡卻慢慢消失,全球化並不只於某方面,包括經濟、文化、政治,等等,國於國的相互依存度,已經幾乎打破國界的隔閡,我想全球化是真實發生的不容質疑的。

全球化正確的選擇和方向[2]

  2020年5月24日,有記者就“全球化有可能逆轉,世界已經回不到過去”向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提問。

  什麼是正確的選擇和方向?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表示:

  首先,全球化需要更加包容和普惠的發展。全球化是推動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強大潮流。經濟全球化猶如百川匯成的大海,不可能再退縮為相互隔絕的湖泊。拒絕全球化、重拾保護主義,註定沒有前途。我們在堅持資源全球合理配置、確保最佳成本效益的同時,也要更加註意緩解全球化引發的貧富差距擴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弊端。全球化存在的問題只能在全球化的發展中加以解決。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引導全球化的走向。

  2017年達沃斯演講中全面闡述了中方對經濟全球化的看法,提出應當推動經濟全球化朝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今天我們重溫這段話,更加深感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和巨大力量。

  第二,多邊主義需要得到更加堅定地維護和弘揚。這次疫情用事實證明,不管多麼強大的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隔岸觀火最終會殃及自身,落井下石到頭來將信譽掃地。唯我獨尊、推卸責任,不僅解決不了自己面臨的問題,還會損害其他國家的正當權益。面對越來越頻繁的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唯有堅持多邊主義,才能形成合力;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共克時艱。

  第三,全球治理需要更加精準地改革和完善。這次疫情暴露出各國公共衛生體系的不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脆弱以及全球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的短板。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是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為此,我們必須更充分地發揮聯合國的核心作用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專門機構的應有職責;更有針對性地加強各國巨集觀政策協調以及治理能力的建設;更堅定地遵循國際法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王毅強調,世界回不到過去,中國同樣也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經此一役,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治理能力經受住了全面檢驗,國家綜合實力得到了充分彰顯,大國擔當作為發揮了應有作用。“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必將更加堅韌有力,中華兒女必將更加團結一心,中國人民必將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必將更加勢不可擋。”

==全球化挑戰的應對策略==、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迎接媒介全球化挑戰的對策或舉措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參與媒介全球化進程,爭取媒介全球化權益。權力與義務平衡是世貿組織的最大特點。

  第二,制定和實施人才戰略,培養和造就媒介人才。

  必鬚根據媒介全球化的需要,立即著手制定和世貿規則,培養和早就國家急需的緊缺型媒介人才:(1)抓緊培養熟悉世貿規則、適應國際競爭需要和能夠參與解決國際爭端的高級媒介管理人才;(2)抓緊培養熟悉多國文化、掌握多種語言、尊重各國差異的兼容並包的傳播人才;(3)抓緊培養既懂新聞傳播又懂媒介管理、既懂法律法規又懂金融財會的複合型媒介人才;(4)抓緊培養既懂電腦網路又懂新聞業務的網路傳播人才;(5)抓緊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名記者、名編輯、名策劃、名主持人等專門人才。

  第三,形成並加強我國媒介的核心競爭力

  某種優勢之所以能成為核心競爭力,須具備三個特性:一是獨特性;二是價值醒;三是延展性。

  第四,循序漸進步步為營

  (1)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國的對外承諾,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制度,並充分利用世貿組織協議維護本國的媒介利益。

  (2)按照“經濟特區”的模式搞“媒介特區”,允許境外媒介進去特區市場,這既可為後續大規模、全方位競爭積累經驗,也是為境外媒介大舉進入建立“緩衝帶”。

  (3)在媒介迅速做大做強的基礎上,按照媒介對政治、經濟、社會影響力的大小,依次、有限制地開放電影、音像、出版、刊物、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市場。

  (4)積極、穩步地進軍國際媒介市場,在國際媒介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使我國媒介經濟成為世界媒介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第五,調整產業結構,實施多角經營。

  媒介屬於意識形態,我國媒介在短時間內不應將引進資金、搞合資等作為重點,重點應是:

  (1)採取收購、兼併、合作和政府協調等多種形式,進行大規模的低成本擴張產業結構調整

  (2)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傳播手段,實施多角經營,大幅度提高廣告以外的多種經營經濟效益

  (3)高度重視資本運營,鼓勵國內媒介上市籌措資金。

  (4)採取世界傳媒巨頭如美國線上——時代華納集團的整合模式,抓緊發展和完善國家高速寬頻傳輸網路。

  (5)通過海外的代理商或經紀人兼管媒介產品的海外銷售或採購,然後逐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跨國媒介集團。

參考文獻

  1. 於桂芝.全球化、中國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2. 王毅談全球化:世界當然回不到過去 因為歷史在向前邁進.中國青年報. 2020-05-2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4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全球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Peggylu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5月28日 16:02 發表

非常感謝大家的貢獻。 很有幫助。比課本上講解的好多了~~ 翻譯成英文讓我快崩潰了。

回複評論
92.22.13.* 在 2011年3月18日 20:52 發表

為什麼說傳統的中國被經濟全球化打敗?能解釋一下麽?不太理解..

回複評論
111.9.35.* 在 2011年5月5日 13:52 發表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被全球化的帝國主義打敗

回複評論
74.14.49.* 在 2011年9月13日 02:15 發表

92.22.13.* 在 2011年3月18日 20:52 發表

為什麼說傳統的中國被經濟全球化打敗?能解釋一下麽?不太理解..

近代中國一直是閉關鎖國政策,不與外國通融。。西方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徹底衰敗了。。於是二戰被侵略

回複評論
27.32.248.* 在 2011年11月30日 14:54 發表

74.14.49.* 在 2011年9月13日 02:15 發表

近代中國一直是閉關鎖國政策,不與外國通融。。西方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徹底衰敗了。。於是二戰被侵略

你可以從PESTEL幾個方面考慮 一、政策因素,也就是樓上說的閉關鎖國政策 二、社會文化因素,中國傳統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天朝上國,外國都是蠻夷,等等 三、科技因素,傳統中國的科技還停留在自然經濟時代,而西方已經走向工業革命了 四、經濟因素、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結構,在面對外國的大規模機械化方面,落後許多。

回複評論
118.73.209.* 在 2011年12月1日 00:48 發表

不知道哪位比較瞭解全球化產生的背景,求賜教

回複評論
乔巴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2月1日 16:12 發表

118.73.209.* 在 2011年12月1日 00:48 發表

不知道哪位比較瞭解全球化產生的背景,求賜教

添加新的內容,希望對您有幫助哦~

回複評論
刘晓可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2月2日 11:31 發表

乔巴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2月1日 16:12 發表

添加新的內容,希望對您有幫助哦~

哎,論文害死人

回複評論
122.116.115.* 在 2012年5月17日 17:18 發表

還是有點不懂ㄝ!

回複評論
220.178.29.* 在 2013年11月9日 09:54 發表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發展趨勢,勢不可擋!

回複評論
李仕豪 (討論 | 貢獻) 在 2014年2月11日 22:41 發表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說:"在全球化體系中,美國是唯一居於統治地位的超級大國,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上屬於它" 這反映了什麼?

回複評論
114.32.43.* 在 2016年1月12日 10:01 發表

全球化對食衣住行的影響有哪些?? 作業需要.. 有人可以幫我解答嗎

回複評論
14.152.68.* 在 2016年10月2日 21:36 發表

111.9.35.* 在 2011年5月5日 13:52 發表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被全球化的帝國主義打敗

落後於世界潮流.只能被動的接受西方文明

回複評論
124.115.178.* 在 2017年1月29日 12:59 發表

反全球化應該是中國古文明的一部分。全球化和閉關鎖國,孰優孰劣其實說不清楚,物極必反,也許反全球化是世界交替上升,漸次平穩發展的一個出路。現在的世界經濟台躁動了。

回複評論
75.22.81.* 在 2017年2月16日 07:40 發表

92.22.13.* 在 2011年3月18日 20:52 發表

為什麼說傳統的中國被經濟全球化打敗?能解釋一下麽?不太理解..

ok

回複評論
75.22.81.* 在 2017年2月16日 08:13 發表

比較準確的說,傳統中國經濟在全球化浪潮中,被現代中國經濟所替代。傳統中國經濟是以農業為主,手工業為輔的國民經濟組成,經過以市場為導向的全球化經濟催化下,傳統中國經濟成功地轉型,升級為現代中國經濟。

回複評論
120.198.244.* 在 2017年2月17日 09:17 發表

文中的民族主義還不如換成群體效應,群體的逐利性造成的邊緣化越來越顯現,這使得個體的特質難以體現得出,這是乎是文化的差異性使然。

回複評論
192.168.1.* 在 2018年10月1日 17:00 發表

124.115.178.* 在 2017年1月29日 12:59 發表

反全球化應該是中國古文明的一部分。全球化和閉關鎖國,孰優孰劣其實說不清楚,物極必反,也許反全球化是世界交替上升,漸次平穩發展的一個出路。現在的世界經濟台躁動了。

全球幫幫忙好嗎?有人要殺我家人?就是5

回複評論
182.245.103.* 在 2019年10月5日 01:49 發表

全球化與多樣性是背道而馳的,多樣性是自然法則的屬性。推行全球化其結果難以預測,或許將導至人類毀滅性的災難。

回複評論
223.139.244.* 在 2019年11月17日 12:40 發表

以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全球化不也是“適者生存”的另一種模式嗎?只是它能維持多久的問題。

回複評論
78.142.192.* 在 2020年7月8日 16:29 發表

說壁壘不存在也真是非常可以了,敢問大街上跑的進口車哪個沒交稅?好意思?

回複評論
M id 710f366fe00ea937e14567b00d6484ce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5月6日 00:35 發表

李仕豪 (討論 | 貢獻) 在 2014年2月11日 22:41 發表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說:"在全球化體系中,美國是唯一居於統治地位的超級大國,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上屬於它" 這反映了什麼?

你覺得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處在主動地位嗎?我不認為,所有國家政府,在全球化進展中都是受害者。

回複評論
M id 710f366fe00ea937e14567b00d6484ce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5月6日 00:37 發表

92.22.13.* 在 2011年3月18日 20:52 發表

為什麼說傳統的中國被經濟全球化打敗?能解釋一下麽?不太理解..

事實上,資本市場會加速科技發展,科技發展又會促進資本發展。整個就是個加速的過程。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