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66个条目

虛擬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虛擬經濟(Virtual Economy)

目錄

虛擬經濟概念

  “虛擬經濟”是近年來才出現的一個新詞語。目前國內對虛擬經濟的研究方興未艾,還處在百家爭鳴的階段。現在關於‘虛擬經濟’的提法比較亂”,大體上來說,可以歸納為4種說法。

第一種理解:成思危的定義

  成思危的定義是:“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迴圈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

  關於“迴圈運動”,成思危說:當前,虛擬經濟的迴圈就是在金融市場上,先通過交換,把錢換為借據股票債券;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再通過交換把借據、股票、債券再變回錢,直接以錢生錢。

  這個說法的要點有三個:一是用“虛擬資本”做定義項;二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三是“在金融市場上”實現。

  這種說法影響最大。這並不因為成思危是全國人大的副委員長,也不僅因為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而是因為他是目前國內對虛擬經濟研究的權威專家、領軍人物。他還是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的名譽主任。該中心是國內第一家以“虛擬經濟”命名的專業研究機構。

  理解與此比較相似、接近的,除了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駿民教授,還有經濟學家李曉西、華東師範大學的潘英麗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的李羽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的薑秀謙、南京經濟學院的陶文慶等。

第二種理解:涵蓋金融業的概念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王國剛認為,在經濟運行中,“虛擬經濟”是用於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權益並交易權益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它主要指金融業。虛擬經濟不僅包括證券業、資本市場,也不僅包括貨幣市場,而且包括銀行業、外匯市場等,是一個涵蓋金融業的概念。

  經濟專家李劍閣,用“經濟符號”、“符號經濟”表述“虛擬經濟”,實際上也是這種看法。

  成思危則認為,虛擬經濟比金融包括的內容要廣,而金融中有一些內容又不屬於虛擬經濟。風險投資其實質是知識資本金融資本(權益資本)的結合,知識資本就是一種虛擬資本,但顯然不包括在金融的範疇內。

第三種理解:資本獨立化運動的經濟

  這種理解與第一種理解的根本區別在於,著眼於資本,迴避了“虛擬資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認為,虛擬經濟是資本獨立化運動的經濟。資本以脫離實物經濟的價值形態獨立運動,這是虛擬經濟之虛擬屬性的根本體現。虛擬經濟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產權交易。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標誌在於產權本身也成為市場交易的對象。

  清華大學教授宋逢明認為:金融是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資本市場才是虛擬經濟核心的部分。

  “最終幻想X”於2003年3月28日在互聯網發表的一個帖子中強調:研究虛擬經濟,首先得研究資本的價值。“資本也能創造價值”。

第四種理解:新經濟即“虛擬經濟”

  這種看法的理由是:新經濟的切入點便是虛擬空間和虛擬社會。電視就是一個虛擬的生存空間,是真實空間的再現。到了網路時代,這一空間不僅將成為人類生存重要空間,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筆巨大財富。

  薑奇平認為:重組信息空間意義上的虛擬經濟,才是新經濟意義上的虛擬經濟。把信息空間這個框架體系,套在國民經濟上,就形成了廣義虛擬經濟(或叫信息化經濟)。信息空間包括曼紐爾·卡斯特所說“信息時代三部曲”的“虛擬空間”、“流動空間”、“網路社會”。

分歧的癥結

  三種“虛擬”

  對“虛擬經濟”的不同理解,癥結在於目前人們同時在三種含義上使用著“虛擬”這個詞。

  英文中有三個詞我們都翻譯成了“虛擬經濟”。

  一個詞是Fictitious Economy,是從馬克思的“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衍生出來的。這是成思危先生所說的“虛擬經濟”,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

  第二個詞是Virtual Economy,主要是指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所進行的經濟運行方式,比如說電子商務等等,即“網路經濟”。

  第三個詞是Visual Economy,是指在電腦上模擬實際經濟活動的可視化經濟活動。

  這三個詞都翻譯成了“虛擬經濟”,就容易產生混淆。為此,成思危先生主張,將第一個譯作“虛擬經濟”,第二個譯作“擬實經濟”,第三個譯作“可視化經濟”。

  成思危定義的“虛擬經濟”,是由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的概念衍生出來的。馬克思的“虛擬資本”一詞,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德文是“fiktives Kapital”。

  因此,成思危所理解的“虛擬經濟”是英文的fictitious economy”。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資本的本質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它本身必須有價值,二是它必須產生剩餘價值。證券類資本本身沒有價值,但卻能夠產生某種形式的剩餘價值,因此馬克思稱之為虛擬資本。成思危先生認為,所謂“虛擬”是因為某一非真實的東西同真實的東西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所以把這一非真實的東西模擬為類似的真實的東西。

  問題是,英文的“fictitious”,德文的“fiktives”,原意都是虛假的、虛幻的、虛構的、假象的。在馬克思的眼裡,所有的投機、泡沫乃至金融危機都是因為虛擬資本過度發展造成的。在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的意義上使用虛擬經濟,還容易把貨幣經濟中的泡沫現象貶作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等於泡沫經濟

  因此,李劍閣等專家學者則認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稱的虛擬經濟,在英文中應是virtual economy。在我國出版的英文版十六大報告中,“虛擬經濟”用的就是virtual economy。

  “虛擬經濟”與英文的virtual economy對應,也有煩惱。在英美尤其是美國,“Virtual Economy”(虛擬經濟)指的就是“網路經濟”。由於前兩年在所謂“虛擬經濟”的鼓惑下網路經濟形成了泡沫膨脹,泡沫破裂給股民造成了慘重的損失,目前在美國把這種“虛擬經濟”斥為概念炒做、“文雅謊言”。

  因此,對“虛擬經濟”的第四種理解是不能採用的。

虛擬經濟產生和發展

  虛擬(fictitious)一詞有:假想、假定、編造、虛偽等含義,並作為現實的對立面。經濟學意義的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便是從這裡引申出來,並且從虛擬資本開始的。虛擬經濟是資本獨立化運動的經濟。

  首先,虛擬經濟是和資本運動相聯繫的經濟。什麼是資本?用於獲取收益的那部分財富才是資本。什麼是虛擬資本?虛擬資本是通過信用手段為生產性活動融通資金。這是比較傳統的提法。其實,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虛擬資本的含義在不斷發生變化。儘管如此,理論上,一般把虛擬資本作為實際資本的對照物,後者通常指生產資料,也包括生產過程中的貨幣資本。資本的本性是要獲取價值增殖。資本在運動過程中才能獲取價值增殖。虛擬經濟的本質特征之一是,以贏利為目的的資本是其運動的主體。

  其二,虛擬經濟是和資本價值形態的獨立運動相聯繫的經濟。資本的基本形態是價值形態。資本以脫離實物經濟的價值形態獨立運動,這是虛擬經濟之虛擬屬性的根本體現。縱觀虛擬經濟的歷史發展,可將其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或形態:

  一,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銀行資本、股票資本運動的虛擬經濟初級階段;

  二,價格劇烈變化條件下出現金融衍生工具的虛擬經濟發展階段;

  三,網路技術進步產生了大量網路服務的工具和場所,出現了虛擬經濟的成熟階段。

  第一,虛擬經濟的初始階段。希法亭Hiferding, R., 1910)從揭示股票資本的運動規律出發,對虛擬經濟活動進行了詳細分析。他提出,在股票交易所里,資本家的財產以生產之外的純粹形式出現了。此時,虛擬資本具有雙重迷信色彩,仍有某些實際根據,即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職能表示的貨幣資本。

  第二,虛擬經濟的發展階段。虛擬經濟不僅獨立於實體經濟活動,而且呈現虛擬經濟活動的雙重虛擬性,即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是對某種虛擬資本(如股票)所有權的收益進行再分配,如期貨、期權、期貨的期權等工具。近20年來,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使得虛擬經濟進入了發展階段。期間,金融工具的推出以及金融市場的建立有了較快發展。

  第三,虛擬經濟的成熟階段。虛擬經濟在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方面有了很大發展。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得網上銀行網上股市網上交易正在向我們走來,這些市場沒有一般意義的建築物,沒有交易大廳和櫃臺,營業廳就是網頁,所有交易和清算都通過互聯網路自動進行。沒有中心交易所和櫃臺,引進先進的網路技術,出現了虛擬空間,並使得虛擬經濟的無形化,其假想的程度更高。虛擬經濟的成熟階段開始於90年代中期,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超市的出現,虛擬空間的擴大,加上數據化存儲技術的採用,傳統的時空觀念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革命。當人類進入21世紀,這種虛擬化的空間和市場形式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將會與日俱增。此時,虛擬經濟的特點及其功能發生了質變,人類的生存空間也相應得到了擴充。

虛擬經濟的特征

  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隨著虛擬經濟迅速發展,其規模已超過實體經濟,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範疇。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征,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等四個方面。

  一,高度流動性

  實體經濟活動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即使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其從生產到實現需求均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但虛擬經濟是虛擬資本的持有與交易活動,只是價值符號的轉移,相對於實體經濟而言,其流動性很高;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股票、有價證券等虛擬資本無紙化、電子化,其交易過程在瞬間即刻完成。正是虛擬經濟的高度流動性,提高了社會資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為現代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不穩定性

  虛擬經濟相對實體經濟而言,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這是由由虛擬經濟自身所決定的,虛擬經濟自身具有的虛擬性,使得各種虛擬資本在市場買賣過程中,價格的決定並非象實體經濟價格決定過程一樣遵循價值規律,而是更多地取決於虛擬資本持有者和參與交易者對未來虛擬資本所代表的權益的主觀預期,而這種主觀預期又取決於巨集觀經濟環境、行業前景、政治及周邊環境等許多非經濟因素,增加了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

  三,高風險性

  由於影響虛擬資本價格的因素眾多,這些因素自身變化頻繁、無常,不遵循一定之規,且隨著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交易規模和交易品種不斷擴大,使虛擬經濟的存在和發展變得更為複雜和難以駕御,非專業人士受專業知識、信息採集、信息分析能力、資金、時間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虛擬資本投資成為一項風險較高的投資領域,尤其是隨著各種風險投資基金對沖基金等大量投機性資金的介入,加劇了虛擬經濟的高風險性。

  四,高投機性

  有價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雖然可以作為投資目的,但也離不開投機行為,這是市場流動性的需要所決定的。隨著電子技術和網路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巨額資金劃轉、清算和虛擬資本交易均可在瞬間完成,這為虛擬資本的高度投機創造了技術條件,提供了技術支持。越是在新興和發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場監管能力越差,防範和應對高度投機行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場,虛擬經濟越具有更高的投機性,投機性游資也越容易光顧這樣的市場,達到通過短期投機,賺取暴利的目的。

虛擬經濟的特性

  虛擬經濟的兩個特性一是經濟性,一是虛擬性。

  所謂經濟性,就是指價值符號及它們的交換也是以勞動價值為基礎的,沒有價值及價值交換就與經濟沾不上邊,也就談不上它的經濟性;並且,價值符號還可以還原為價值實體,即從虛擬走向現實。無論是紙幣,還是股票、電子貨幣、其它各種有價票證,它們的發行和流通基礎就是價值和信譽,它們代表的是實體價值,是實體價值的代表,並且還可以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信譽作為價值符號的發行基礎存在很大的接受風險。

  所謂虛擬性,是指它的交換物在形態上是虛擬的而非實物的,它只是以價值符號為交易對象,而不以實物為交易對象。虛擬經濟領域交易的只是價值符號而不是有形的實物。紙幣不是價值實體,而只是一種價值符號;這種符號又脫離了價值實體,成了實體價值的影子。當價值符號脫離價值實體較長時間,並且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了投機性交易,這就使這種脫離成了價值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即價值的游離存在方式,這就是虛擬現實。紙幣就是這種游離價值的存在方式,游資是它們存在的具體表現。紙幣的價值是不能不承認的。特別是今天,紙幣的價值具有全息性,它是一個國家的信譽及價值尺度符號,更是一個國家政治實力、文化實力等綜合國力的綜合體現。只有國家的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政治實力、文化實力等綜合實力充分強大,國家的貨幣才是一個強勢貨幣。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國家的貨幣就被賦予了更多的非客觀物質性的勞動價值,即可能被充入了更多的政治價值。當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中的任何一種實力上升或下降,都可能影響其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

  資金作為價值的表現,只有當它沒有與實物商品進行交換,而只與它的同類即價值符號進行交換時,它才能被歸為虛擬經濟範疇。

  期貨合約只是一種遠期實現的商品購銷合同,買賣期貨合約不是真正的實體商品交易,它只能歸為虛擬經濟範疇。

  以價值符號互為交易對象及為此所構築的交易平臺,都屬於虛擬經濟範疇。銀行、資金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等都可以算作是虛擬經濟範疇。

  信息在虛擬經濟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公開、透明雖然是發達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是,掌握信息則存在差異。對於虛擬經濟交易活動而言,信息的不對稱成為交易利潤產生的重要基礎。虛擬經濟活動中的高手就善於利用信息、信譽、未來前景等來創造利潤。信息轉化為利潤是一個客觀的經濟現象。信息是人類社會勞動實踐的反映和結晶,也是勞動產品,也應該具有價值,只是其價值量難以精確測度,只能在交易過程中由交易雙方自主認定。信息價值的認定和交易的完成,就完成了信息從非商品向商品的轉化。信息被大量挖掘、使用和交易並創造利潤,是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

虛擬經濟的功能

  (一)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

  資本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即發現虛擬資本所代表的權益價格,是實現增量資本在實體經濟各部門之間優化配置的基本工具。虛擬經濟通過有效的信息揭示及相應的金融創新,可以處理因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激勵問題;可以通過資產價格的信息功能來判斷企業經營的好壞、投資業績的優劣,使虛擬資本可以迅速從效益低的領域流向效益高的領域,促進優良企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和重組,提高實體經濟的運作效率。

  (二)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支持

  隨著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儲蓄的不斷上升會限制生產投資的增長,使許多生產過程因缺乏投資被困在沒有經濟效益的規模上。虛擬經濟則可以其流動性和高獲利性吸引大量暫時閑置和零散的資本投入到股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虛擬資本上,全社會的沉澱資本就由此投入到實體經濟中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過程的資金需要。如銀行系統通過儲蓄存款將社會上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由貸款、投資等方式讓企業在證券市場上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票據、可轉換債券等金融工具吸收社會閑散資金,滿足其進一步發展之需。由於金融市場上融資渠道的拓寬、融資技術的提高、融資成本的下降,使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更通暢、更便捷,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融資支持。

  (三)有助於分散經營風險

  各項投資經營活動常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風險,特別是當經濟發展間接融資比例過高時,據統計中國2001年末境內股票融資與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例僅為9.15%,這不僅使金融風險集中於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也加大了企業的利息支出使成本開支上升。而虛擬經濟的發展則為風險轉換為現實收益提供了轉換機制,成為規避風險的重要手段,如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最初動機,就是為了套期保值轉移風險。如果沒有多種多樣的保值方式和避險手段,從事實體經濟活動的主體就只能自己承擔風險,從而使實體經濟的發展受到抑制。

  (四)有利於產權重組深化企業改革

  虛擬經濟的發展使實物資產商品化、證券化,不僅在技術上解決了實物資產轉讓的困難,更可以打破所有制、地區和行政隸屬關係的界限,通過產權的分割、轉讓、組合控制等手段加速資本流動,促進企業完善組織制度。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組織形式,使公司管理更加科學、規範,財務制度、獎勵制度更加健全。由此企業處於股東的監督股票價格漲跌的壓力以及證券監管機構的監督制約之中,只有經營管理水平高、經營效益好的企業才能在發行市場上籌集到大量資金,有利於企業形成良好的風險控制機制和合理的財務結構。

虛擬經濟並非虛假經濟

  自1997年7月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和虛假經濟的關係問題,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實踐部門的關註。究竟如何看待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和虛假經濟,對我國深化改革,推進市場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基本關係

  在經濟運行中,"實體經濟"是用於描述物質資料生產、銷售以及直接為此提供勞務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它主要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建築業、郵電業等產業部門。

  " 虛擬經濟"則是用於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權益並交易權益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它主要指金融業。"虛擬經濟"目前尚未成為學術界通用的概念,人們較多使用的是"虛擬資本".在馬克思理論中,虛擬資本是指在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資本的所有者以股權(或股票)形式所持有的資本。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虛擬資本是指通過信用手段為生產性活動融通資金"(第二券,第340頁)。由此來看,虛擬經濟不僅包括證券業、資本市場,也不僅包括貨幣市場,而且包括銀行業、外匯市場等,是一個含蓋金融業的概念。在歷史過程中,虛擬經濟產生於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並以推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為基本目的。從這方面說,虛擬經濟的主要功能有二:

  一,通過發行和交易相關票券,透明企業的財務信息及其他有關信息,引導資金流動,促進和調整經濟資源在各實體經濟部門和企業間的配置,提高經濟效益

  二,促進企業組織制度的完善(例如,沒有股權分散、股票交易,則沒有現代股份公司及其內部治理結構),同時,通過提供各種金融工具,促使實體經濟部門運作風險的分散。

  在現代經濟中,貨幣已不是黃金等貴金屬。紙幣、電子貨幣等作為信用貨幣,本身就是" 虛擬"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經營貨幣及創造貨幣的過程,與實體經濟相比,也屬"虛擬"範疇。貨幣、資金等金融工具,有如血液,已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已離不開虛擬經濟。一個典型的例證是,銀根一收緊,實體經濟部門立即就有反映。縱觀世界各國,可以說,沒有虛擬經濟,就沒有現代經濟。

  近50年來,尤其是80年代以來,虛擬經濟中一個令人註目的現象是,在金融創新中,金融衍生產品快速發展。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功能在於,分散和防範金融風險,並通過促進資金流動(包括國際流動)來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80年代中期,隨著"廣場協議"簽署,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與美元的比價從 240:1急速升至140:1),由此導致了我國的日元外債在價值上的嚴重損失(一些使用日元外債的企業,迄今難以"翻身"),如果我們在借入外債中,能夠及時地運用外匯期貨中的某些運作手段(如套期保值),則不致發生這類損失。在國際社會中,運用金融衍生產品來防範金融風險的例子,不勝枚舉。毫無疑問,正如世間其他事物,金融衍生產品也有其負作用,但這些負作用,是可通過嚴格金融法治、加強金融監管等予以控制和防範的。

實體經濟與虛假經濟的關係

  " 虛假經濟"是用於描述經濟運行中虛假成份的概念。在國內外學術界,這一概念用得不多,近年較為流行的是"泡沫經濟".實際上,所謂"泡沫",指的就是經濟運行中的虛假成份。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與銀行、股市等金融活動直接相關,東南亞危機冠以"金融"危機,這是一些人認為,虛假經濟主要來源於金融部門,是虛擬經濟的產物。但是,這一認識,既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現實,更不利於實現"兩個轉變",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歷史上看,從1825年至1920年的 9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先後發生了11次經濟危機(其中,1857年以後的經濟危機成為世界性經濟危機)。這些危機主要不是由虛擬經濟引發(此時,虛擬經濟並未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現象)的,而是由實體經濟部門中的虛假因素導致的。對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描述說:"運動逐漸加快,慢步轉成快步,工業快步轉成跑步,跑步又轉成工業、信用和投機事業的真正障礙賽馬中的狂奔,最後,經過幾次拼命的跳躍重新陷入崩潰的深淵。如此反覆不已。"(《反社林論》,單行本,第273頁)從現實來看,日本泡沫經濟與房地產"熱"直接相關,而房地產業屬實體經濟範疇;東南亞金融危機雖從金融市場發生,但其深刻原因則在於實體經濟部門缺乏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導致對外貿易的持續逆差,外匯儲備劇減。如果說,在日本泡沫經濟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還有虛擬經濟的負面作用的話(例如,在日本泡沫經濟中,有股市"熱"、銀行信貸不嚴等問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也有匯市和股市的"熱炒"、銀行信貸不嚴等問題),那麼,南韓的危機,則主要是由實體經濟部門(大企業)的虛假問題所引致的。

  事實上,實體經濟中並非沒有虛假經濟。在實體經濟運行中,虛擬經濟的形成的原因相當複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情形:其一,虛假的市場繁榮,使已生產出來的相當一部分產品實際上已成為過剩產品,這部分產品成為經濟的虛假部分。 1920年以前,主要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屬這種情形;日本、東南亞等國房地產"熱"的後果,也屬這種情形。其二,由於科技進步緩慢、設備陳舊、工藝落後等原因,造成產品(服務)缺乏基本的市場(包括國際市場)競爭力,難以銷售。這些生產能力及產品,成為經濟的虛假部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盧布大幅貶值,不是由於盧布發行過多,根本原因在於,由科技進步緩慢、設備陳舊、工藝落後等所造成的經濟嚴重貶值。其三,由於體制弊端、管理制度混亂、資產質量低下等原因,使產品成本過高、性能不全、使用不便,從而,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難以為客戶所接受。這些生產能力及其產品,形成了經濟的虛假部分。東南亞國家、南韓的危機,相當程度由此引發。

  此外,"假、冒、偽、劣"、走私地下經濟也屬實體經濟中的虛假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經濟產出的低估,屬虛擬經濟的另一種形態。例如,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相當一部分產品價格低於價值,相當一部分實物採取非貨幣化形式直接分配或消費,由此,造成實際的經濟產出大於巨集觀經濟統計數據,或者說,巨集觀政策調控的經濟活動小於實際經濟活動。這種低估型虛假經濟,在直接關係上,雖不致於引發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及危機,但對市場經濟建設、資源的有效配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均有負面制約。

虛擬經濟與虛假經濟的關係

  虛擬經濟與虛假經濟的聯繫,似乎一目瞭然,但事實並不如此。虛擬經濟運行中,虛假成份的形成原因相當複雜,表現也各種各樣。簡單地說,主要有三種情形:

  其一,貨幣發行過多,導致投資膨脹消費膨脹通貨膨脹。貨幣投放量過大,一方面由中央銀行投入流通中的貨幣造成,另一方面則由商業銀行創造的派生存款造成,在經濟膨脹的場合,大於真實經濟的部分,形成泡沫,即經濟的虛假部分。


  其二,金融資產質量低下,金融資產價格膨脹。金融資產質量低下,有多種表現。對銀行等存款機構來說,壞賬、呆滯帳過多,是資產質量低下的表現;對證券市場來說,債券到期不能如期兌付本息、股票市價遠高於其內在價值等,也是金融資產質量低下的重要表現。在資產質量低下的場合,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已大大低於帳麵價值,其差額屬虛假成份。所謂金融泡沫股市泡沫,實際上,指的就是這種由金融資產質量低下或金融資產價格膨脹所形成的虛假成份。

  其三,幣值高估或低估。在幣值高估的場合,以外幣計算的經濟總量被擴大,擴大的部分屬虛假範疇;在幣值低估的場合,以外幣計算的經濟總量被縮小,縮小的部分也屬虛假範疇。

  虛擬經濟中的虛假成份,是引發金融風險甚至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1929年的世界大危機,主要原因在於紐約股市崩潰。但是,虛擬經濟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虛擬經濟中所發生的諸多虛假,與實體經濟的虛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大多數場合,前者主要是由後者引致的。簡要地說:

  第一,貨幣投放量過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實體經濟擠壓引致的。我國1992-1994年間的貨幣投放量大幅增加,就主要原因來說,是計劃經濟體制尚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中發揮作用的條件下,實體經濟部門通過"倒逼機制",而迫使金融機構投放的。一個典型的現象是,我國的通貨膨脹總是與投資膨脹聯繫在一起,同樣,每次抑制通貨膨脹,也首先從壓縮固定資產投資入手。

  第二,金融資產質量低下,主要是由實體經濟部門中的企業資產質量低下引致的。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存在著大量不良貸款。這些貸款所以不良,主要原因在於,它們在實體經濟部門中,以企業的不良資產形態存在著。證券市場中,股票市價所以高於其內在價值,主要原因在於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等重要經濟指標年年下滑;公司債券所以質量低下,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無力到期還本付息。

  第三,幣值高估的主要原因在於,實體經濟部門的科技進步緩慢、市場競爭力減弱、產出成本增高等。東南亞、南韓等國家的情形就是如此。

若幹政策建議

  從現實情況來看,實體經濟部門的資產質量將是一個基本的關節點。企業資產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

  第一,資產負債率過高。我國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大致在70%左右,這意味著,它們的凈資產已100%地抵押過2遍以上,已再無可供抵押擔保從而獲得貸款的資產。因此,這些企業缺乏的不是債務性資金,而是資本性資金。缺乏資本金,直接意味著,企業嚴重缺乏增加資產、推進經營發展的後勁。我們估計,要將工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降低到50%左右,目前需要補充的資本金達30000億元以上。

  第二,資本結構不合理。我國國有企業,目前大多數為獨資性國有企業,雖然有些已改為有限責任公司,但大多數情況是,各國有企業相互參股。在各級政府財政資金極為有限的條件下,繼續採取這類方式,就是意味著,這些企業的資本性資金將難以得到充分的補充,同時,"政企不分"的狀況也難以根本改變。

  第三,資產的科技含量不高。80年代以來,我國企業的技術進步相當快速,這對支持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但這些技術進步,主要是通過"引進"形成的。企業資產質量的高低,在極大程度上,由其技術的先進性和市場競爭力決定。開發並運用高科技,是促使不良資產轉變為優良資產的關鍵性機制。

  第四,資產規模過小。我國企業的資產規模以"小"為典型,絕大多數企業的資產規模,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限制了高科技的大規模運用,導致了資源配置不合理、產品成本過高。一些企業集團,雖名義上有較多的資產,但這些資產投於多個產業、多種產品生產,其結果,仍然是沒有規模經濟。面對國際大公司的市場挑戰,我們需要發展自己的"航空母艦艦隊",而這種艦隊,不是拼湊,而是有機整體。

  解決實體經濟部門資產質量低下的問題,從金融機制上說,運用銀行機制,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鑒於企業資產中目前嚴重缺乏的是資本性資金,鑒於推進高科技產業化,迫切需要資本性資金的有力支持,鑒於改善企業資本金結構,只能運用資本性資金來解決,鑒於推進資產購併重組,需要補充資本性資金,同時,鑒於我國目前資本性資金最大的供給者已由政府財政轉變為廣大居民,所以,關鍵點在於,發展資本市場,動員千百萬居民的資金轉化為實體經濟運行所需的資本性資金,為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期性財產基礎。為此:

  第一,在加快資本市場規範化建設的同時,應著力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這不僅包括擴大證券品種的規模,也不僅包括增加新的證券品種,而且包括拓展和開闢新的市場,擴大居民投資渠道和企業獲得資本性資金的渠道。其中,存量股份制、債權轉為社會股權、將建設國債建立在運用資本經營方式運作國有資產的基礎上等,都是應當重視的具體措施。

  第二,積極推進創業投資,加快高科技產業化步伐。知識經濟是將知識轉化為經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業投資的功能極為重要。為此,積極創造條件,鼓勵社會各屆參與創業投資,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市場,至關重要。

  第三,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實物經濟的貨幣化和資產證券化。實物的貨幣化和資產證券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實物的非貨幣化,有著諸多弊端;資產的非證券化,嚴重限制著資產的準確定價和資產存量的盤活。

  第四,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關鍵的問題是,運用何種機制和規範。在雙重體制並存的條件下,運用計劃經濟機制,雖一時抑制了某些現象,但不利於金融市場的成長,結果可能造成更大的風險。為此,應特別重視運用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則,強化金融監管。

虛擬經濟利與弊

  長期以來,我國對虛擬經濟一直都是持否定態度。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虛擬經濟的不斷壯大,同時對虛擬經濟的議論也日益活躍,大家褒貶不一,各持己見。對虛擬經濟持肯定態度,主張支持鼓勵的人認為,它是市場信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對實物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總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動員儲蓄轉向直接投資。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儲蓄額在攀升,過高的儲蓄率又會限制生產投資的增長,許多生產過程因缺乏投資被困在沒有經濟效益的規模上。但動員分散儲戶的儲蓄具有較高的成本,虛擬經濟以其高流動性和高獲利性吸引著大量暫時閑置和零散的資本投入到股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虛擬資本上。全社會的沉澱資本也就由此投入了實體經濟中,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要。

  2、有助於分散經營風險,降低交易成本。虛擬資本可以使很多有風險的實物資產轉換為可更安全保有的金融資產,而虛擬資產的多樣性、可轉換性和高度流動性,又使企業能以較低的風險成本實現資本存量的積累。虛擬經濟通過各種金融工具,促使實體經濟部門的運作風險分散,如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最初動機,就是為了套期保值和轉移風險。這從巨集觀上看,是有利於減弱經濟波動幅度的。與此同時,虛擬經濟活動還可減緩經濟生活中的種種摩擦,降低交易成本,使實體經濟活動的障礙減少,從而產生出更多的物質財富。

  3、便利資本流動和產權複合。實體經濟中資產的產業轉移和重組存在兩方面的障礙:一是不同產業部門因其產品不同,生產技術、生產工藝及相應的生產裝備也不同,這使專業性實物資產難以實現產業轉移;二是資產的產業或企業轉移會受到進入障礙。虛擬經濟使產權商品化價值化和證券化,不僅在技術上解決了實物資產轉讓的各種困難,而且可以打破所有制、地區和行政隸屬關係的界限,按照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資本增值最大化的本性,通過產權的分割、裂變、轉讓、組合和控制等複合手段來實現資產價值資本的流動,開闢新的經營領域,提高運營的效率。

  4、加速了國際經濟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巨額的國際游資是現今虛擬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便利了國際貿易融資,尤其是短期貿易融資,而國際貿易的發展則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另外,國際游資在各國基本市場之間的迅速移動,縮小了各國資本市場在利率、交易方式、交易條件等方面的差距,使其趨於一致,從而加快世界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的步伐。

  5、傳遞投資信息。評價實體經濟的效果依賴於可靠的信息,而搜集和整理企業、經營者及經濟運行的信息需付出高信息成本,這可能妨礙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項目。而虛擬經濟活動可以迅速傳遞經濟信息,改進資源配置的效率。如利率變動反映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股票、債券價格的變化與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產權交易提供了資產重組的信息等。可以說,虛擬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實體經濟狀況的“晴雨表”。

  6、調節國民經濟。虛擬經濟通過資本、產權的證券化運動調節實際資本的流動,使資金和社會資源得到優化組合,造就合理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的發展。如中央政府運用金融政策調節實體經濟的總量、結構以便達到預期的目標,通過產權交易促進資產存量的重組或改變原有資產的委托代理關係,進行新的產權結構安排,形成新的產業控制力和新的社會生產力。

  7、虛擬經濟對一國培育和繁榮金融市場至關重要。虛擬經濟基本等同於包括貨幣、原生金融和衍生金融三大塊在內的金融經濟,從這個意義可以說,虛擬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的發展,因此,一個國家要發展市場經濟,就必然要發展金融市場,而要發展金融市場,就必然要發展虛擬經濟。

  8、作為虛擬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游資有利於抑制泡沫經濟。從迄今為止的國際游資活動的情況來看,每次大的游資衝擊都是首先針對那些泡沫經濟過大的國家進行的。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到1994年至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動蕩,再到1997年始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都是因為泡沫經濟過大,而被國際游資衝擊。索羅斯本人就自稱是一個戳“泡沫”的專家,認為只要有人“奏樂”,他就定會“聞歌起舞”。

  9、虛擬經濟規模的擴張,在加強GDP規模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虛擬經濟日益發揮出對實物經濟巨大的促進作用的同時,虛擬經濟自身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金融資產總額均成倍增長。特別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金融資產的增長迅猛,並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虛擬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而產生,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可能會對實體經濟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是破壞性的損害,其只要表現是:

  1、虛擬經濟使國民經濟發生動蕩和危機的可能性增大。虛擬經濟獨立於實物資本之外,流動性很大,是投機家的樂園。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使虛擬資本同實物資本脫離得更遠,流動性更強,更可以供持有者突然大數額、遠距離運作,從而對一國、一個地區甚至全球經濟造成衝擊。從“瘋狂的鬱金香”、“密西西比騙局”到“南海上的泡沫”;從“黑色星期一”、“十月大屠殺”到“這次真的不一樣”,每一次金融危機都造成了一些國家倒金字塔結構嚴重錯位,並中斷了重要區域經濟有效增長,致使世界經濟嚴重衰退。

  2、虛擬貨幣的過量發行和銀行信貸呆壞帳的大幅增多,會動搖實體經濟正常運行的秩序和信用基礎。自從紙幣特別是後來的帳面貨幣、電子貨幣產生後,人類便進入了虛擬貨幣時代。虛擬貨幣的出現雖然使貨幣的供應具有足夠的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彈性,但也使貨幣的過量發行和貨幣膨脹成為可能。尤其是當具有信用創造功能的現代商業銀行,脫離實體經濟的實際需要,大量通過創造存款提供信用時,整個實體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遭受通貨膨脹之害。銀行發放的大量貸款,如果難以收回並形成大幅度增多的呆壞帳,則不僅會使銀行的金融資產因實際價值大大低於帳麵價值而產生金融泡沫,而且會使正常信用關係遭受破壞,動搖實體經濟穩定運行的信用基礎。

  3、虛擬經濟扭曲資源配置方式,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阻礙農業、工業等實物經濟的發展。在泡沫經濟興起階段,投資於股市、匯市和房地產等可以得到遠非實體經濟能夠企及的很高的回報率。高回報率使大量資本從實體經濟部門流入股市、匯市或房地產,資金失衡又會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實體經濟部門的發展因融資成本過高而萎縮甚至停滯;同時,股市、匯市和房地產業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經濟領域,使勞動成本因人力資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產成本的過度膨脹會降低實物經濟部門的國際競爭能力。

  4、虛擬經濟破壞金融系統運作,降低銀行抗風險能力,引發金融危機。泡沫經濟基礎中投機活動盛行,資金需求劇增,誘使銀行不斷提高利率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高利率促使銀行擴大信貸,放鬆對信貸質量的審查和可行性研究,使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大量資金涌入股市、匯市和房地產等過度投機市場,實物經濟由於無法承受過高的銀行利率而使其正常的資金受到極大的抑制,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既得利益集團,對股市、匯市和房地產投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不良作用。

  5、虛擬經濟扭曲消費行為,惡化國際收支狀況。泡沫經濟引致的虛擬繁榮景象扭曲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產生過度消費現象的重要根源,而過度消費又容易引致進口大量增加,同時,企業由於借貸成本過高,勞動力成本加大,會降低出口競爭力。進口的大量增加與出口的急劇下降,破壞經常項目貿易平衡,經常項目出現巨額逆差,外匯儲蓄劇減,使國際收支狀況惡化,此外,泡沫經濟可重新分配國民收入,加劇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嚴重的引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社會安定構成威脅。

  6、虛擬經濟過度增長導致財政風險IMF規定,一國財政赤字超過GDP 的3%,國內外債總和超過GDP的60%,就會發生財政風險。理論和實踐表明,財政風險濫觴於虛擬經濟的過度增長,直接產生於產業空洞化。這是因為,舊產業的衰退和新產業的不能及時形成會造成兩種後果:一是經濟增長放慢或中斷,會使財政收入銳減;二是不能實現充分就業,徒然增加財政支出,擴大赤字,過快提高債務依存度,強化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的轉化,迫使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7、虛擬經濟過度增長客觀上要求重新分配國民收入,而眾多投機商的加盟,勢必會加劇貧富兩極分化,由此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並釀成政治動蕩。“智力奇跡”和“日本神話”的破滅,菲律賓總統彈劾案的發生、南韓大宇破產和印尼政局持續不穩等等都無不與此有關。

如何應對虛擬經濟的發展與挑戰

  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確實會助長泡沫經濟,但是,我們決不能因為此,就忽視虛擬經濟的合理性和正面作用,將之視為“洪水猛獸”而拒之門外。

  1、轉變思想觀念,認真研究虛擬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虛擬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發展進程,因此,我們應該摒棄以往那種著重從道德觀念來看待其存在與發展的慣性思維,從歷史客觀性和必然性的角度來對待和研究虛擬經濟的發展規律,變被動消極地防禦為主動積極地利用,從而加速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過程。

  2、發展虛擬經濟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我國發展虛擬經濟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依托,推動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在產業選擇上,要以高新技術產業、高成長產業、有發展優勢產業和經濟支柱產業為對象,重視扶持民營中小企業,併為之提供虛擬化支持;在區域產業調整上,虛擬經濟發展要有利於一部分資本從傳統產業和高成本地區退出,轉入新產業和低成本地區,並利用稅收杠桿縮小貧富差距,幫助貧困者走上富裕之路,這對維護社會穩定與擴大內需有著重要意義。

  3、發展虛擬經濟堅持以實物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漸進式發展原則。虛擬經濟的適度發展會極大促進實物經濟的發展,但若虛擬經濟發展規模過大,速度過快,就會阻礙實物經濟的發展,嚴重的會引發泡沫經濟,造成經濟衰退。我國金融發展歷史較短,金融監管手段、方式落後,高水平的金融監管人才匱乏,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較差,因此,發展虛擬經濟應堅持漸進式原則,金融深化和金融開放以能否與實物經濟發展相適應,能否有效促進實物經濟發展,金融監管水平能否達到等為尺度,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膨脹規模和膨脹速度,防範金融風險和泡沫經濟的產生。

  4、積極支持並鼓勵適合我國經濟環境的金融創新業務的發展。金融創新可以提高金融體系運作效率,增強虛擬經濟對實物經濟的促進作用,我國作為資本項目未對外開放、金融深化自由化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相對近年來以年均約 10%速度增長的實物經濟,金融品種顯得匱乏,沒有充分發揮出虛擬經濟對實物經濟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許多行業都面臨異常嚴重的激烈競爭,增加股票指數期貨金融期權等金融交易和服務品種,為企業提供多種防範和轉移風險的工具,無疑會提高企業乃至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

  5、建立經濟預警系統。經濟預警系統應該成為經濟決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研究巨集觀經濟的周期波動及其規律,從中找出先行指標、一致指標和滯後指標,從而對經濟波動趨勢做出判斷性預測,特別是在經濟出現問題時提前發出警報,以引起決策層關註,防止問題的擴大化。

  6、大力培養金融人才,迅速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建立穩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監管體系是一國巨集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穩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而培養一批高水平、高素質、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才又是建立這樣一個體系的先決條件。

  7、發育民間資本。近年來,雖然銀行利率多次下降,但每年儲蓄仍以較快速度增長。儲蓄的快速增長反映了需求的疲軟和資源的閑置。通過虛擬經濟的擴張來發育民間資本,配合擴大內需的政策則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可採取擴大國債規模、增加可轉換債券的發行,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發展風險投資等系列措施,將民間資本轉化為直接投資。

  8、加強對虛擬資本市場管理的立法和監督,按照國際慣例嚴格規範市場行為。要建立金融資產信用評級制度,對發行證券的公司、金融機構以及其他金融資產交易主體的信用可靠性程度實行評級。為投資者提供決策參考,提高市場公開性,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9、完善虛擬資產市場中介組織,充分發揮他們的服務、協調、公證和監督的職能。我國在市場中介組織建設方面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後,機構不健全,專業人才缺乏,活動缺少必要的秩序和規範,不能適應虛擬資產市場迅速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建立和完善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同時,要嚴格市場中介組織的資格審查,建立自律機制。

  10、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控。嚴防國際投資資本的衝擊。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和加入WTO的新形勢下,在信息技術和網路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要充分吸取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高度重視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及時監控,密切註視國際投機機構的動向。特別是在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資本市場擴大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必須大力提高對國際游資的監控能力以及對國內金融市場的監管能力,以防止國際投機資本的衝擊和炒作。

  11、認真研究國外發展虛擬經濟的經驗和教訓,給我國虛擬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外國尤其西方國家作為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既有發展虛擬經濟,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成功經驗,也有虛擬經濟發展過度,導致泡沫經濟破滅的教訓,還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現實工業化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虛擬經濟混亂和失控問題,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地研究和吸取。

促進我國虛擬經濟發展的對策

  當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進入虛擬經濟發展的成熟階段,我國虛擬經濟初級階段發展過程中,既面臨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從機遇來看,隨著全球網路業的發展,中國網路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外資正看好中國網路市場的前景。中國的電腦及網路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虛擬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潛力。近年來,日本、美國和中國臺灣省的上市公司通過加強科技開發,實行向網路公司轉型,把發展目標瞄向中國市場。從挑戰來看,我國的虛擬經濟仍處於初級階段,不僅股票市場發展規模小,受企業運行機制的影響,作為虛擬經濟初級形態的股票市場還有待規範和發展。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方面,我國金融創新受到強大的制度性約束,金融行業市場化程度很低,還有待於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為了推進我國虛擬經濟的發展,要從我國實體經濟的情況出發,按照實體經濟的要求和條件,採取有利措施,積極創新,逐步推進虛擬經濟的發展。發展虛擬經濟的目的是要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實現實體經濟有效的延伸,為實體經濟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空間。無論是發展股票、期貨、期權等金融工具,還是發展以網路交易為標誌的成熟形態的虛擬經濟,都要從現實經濟需求出發,根據現實經濟的流動性、風險性、收益性等特點,明確虛擬經濟的發展方向,對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的積極性予以保護,適當發展虛擬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要發展虛擬經濟,在巨集觀經濟政策方面,既要創造條件,因勢利導推動虛擬經濟的發展;又要加強管理,防範風險。為此,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發展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有益的設施。對於可以代替實體經濟運行的虛擬經濟部分要有條件地發展,力求降低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本。要轉變巨集觀管理的觀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監管體系,完善金融機構內部監管,增強透明度,確保虛擬經濟健康運行。

  二,根據虛擬經濟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加強系統性風險管理。虛擬經濟獨立於實體經濟之外,其價格變化更多地受心理預期所影響,因而具有比現實金融交易的風險更大的風險,因此,其系統性風險日益突出。要加強對虛擬經濟的風險管理,如在網路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做好防火牆設置,要有確切的安全防護措施,確保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避免其有效性隨著網路技術的更新而有所降低。在加強風險管理中,要針對虛擬經濟中存在風險投機交易行為,對虛擬經濟的風險重組適當加以限制,不僅要對虛擬經濟的風險性加強管理,而且要對風險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轉移予以防範,並實現技術上的保證。

  三,加強對虛擬經濟的巨集觀管理。不管是對新的金融工具,還是對提供虛擬服務(虛擬社區、網頁、郵箱等虛擬服務)虛擬場所,都要加強巨集觀調控,適時制定有效的虛擬經濟法規,頒佈相關的稅收會計準則,確保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揮積極作用。

  四,加強對虛擬經濟的監督管理。虛擬經濟的發展可能會給現實經濟提供經濟金融犯罪的可乘之機,為此,要加強對虛擬經濟的監督管理,防止通過虛擬經濟進行非法金融交易、盜竊資金、洗錢金融犯罪

  五,建立和完善實體經濟結構調整。虛擬資本的發展可能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形成競爭和替代。例如虛擬經濟的發展將使銀行業面臨新的重組。原來,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普遍使用,銀行辦公大樓開始出現減少,並相應增加網路化建設。據報導,美國政府已經決定對銀行業進行重組,僅在加州就要關閉120家分行,裁員3700人。今後若幹年內,美國銀行業的經營網點將減少一半左右。為了適應虛擬經濟的適度發展,還要在企業改革、金融政策、巨集觀經濟調控等方面採取相關政策措施,要努力推動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重組銀行業,充分發揮金融中介的作用;逐步放鬆金融管制,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建立適應市場機制運行的金融市場體系;在巨集觀調控手段方面,要努力採用市場化手段,發揮金融機構金融創新的積極性。總之,要通過多方面的努力,為發展虛擬經濟創造條件,推動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同步發展,最終實現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本條目相關鏈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6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虛擬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3.232.29.* 在 2008年8月23日 21:15 發表

看過後,我想到美特斯邦威的老闆,他被稱為中國使用虛擬經濟的第一人,他的早期經營模式和耐克一樣,但我並並沒有找到和他類似的經濟模式的解說!

回複評論
219.150.58.* 在 2013年11月13日 21:08 發表

我想嘗試一下,

回複評論
58.20.145.* 在 2013年11月24日 22:18 發表

世界是虛擬的!

回複評論
117.136.50.* 在 2014年6月23日 15:14 發表

連鎖經營就是虛擬經濟

回複評論
211.140.18.* 在 2014年9月22日 21:57 發表

虛擬經濟是屬於多元化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從事的,

回複評論
180.95.131.* 在 2019年4月4日 07:03 發表

211.140.18.* 在 2014年9月22日 21:57 發表

虛擬經濟是屬於多元化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從事的,

你成功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