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資料生產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物質資料生產(Productionof Material Goods)
目錄 |
物質資料生產就是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的人們,按照自己設想的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從而滿足自身生產和生活需要的過程。
物質資料生產為人類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資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1.勞動者的勞動:即有勞動能力的人通過耗費自己的體力和腦力而改造客觀自然物質,從而使其滿足各種需要的活動。
2.勞動對象: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工於其上的東西。它分兩類:一類是沒有經過人們勞動加工的自然物;另一類是經過人們加工的生產物。
3.勞動資料:又叫勞動手段,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對勞動對象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和條件,主要是勞動工具。
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統一體叫生產資料。
1.生產力
(1)什麼是生產力
簡單地說就是人們改造和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表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2)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及地位
勞動者:它是生產力的決定因素。因為勞動者是生產工具的創造和使用者,沒有勞動者就沒有生產力。
勞動工具:它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因為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也是劃分經濟時期的主要標誌。
勞動對象:是生產力不可缺少的因素。
(3)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
因為生產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緊密聯繫著,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中人和工具凝結在一起會增強人們改造和征服大自然的力量。
2.生產關係
(1)什麼是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彼此發生或結成的關係,也叫經濟關係,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關係。
(2)生產關係的內容
關於生產關係的內容,馬克思和斯大林從不同角度分別進行了不同的論述。
馬克思從社會再生產總過程的動態角度考察生產關係,認為生產關係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的內容。其中,生產是決定環節,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內容、數量和性質;而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具有很大的反作用。
斯大林從社會再生產的靜態角度,把生產關係的內容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產品的分配形式。
關於生產關係的內容,馬克思的“四環節”說和斯大林的“三方面”說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關係的內涵,應該是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以及由它決定的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
(3)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基礎,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
3.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辨證關係
(1)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同一個生產過程的兩個方面的內容,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統一體叫生產方式。
(2)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即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生產力發生了變化生產關係也要隨之變化。
(3)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即生產關係適合(不落後,也不超越)生產力的性質就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4)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