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成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許成鋼——著名經濟學家目錄 |
- 出生時間:1950年
- 祖籍:臨海市括蒼鎮張家渡村
許成鋼,1950年出生。1979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1982年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1984年赴美留學,1991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教授,現任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兼任美國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全歐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許成鋼博士的成長歷程和學術成就,讓我們聯想到了“百煉成鋼”這個成語。許成鋼博士鋼鐵般的意志,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許成鋼博士的成才,也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最近出版的《理性的激情——國際經濟學殿堂的中國建築師》一書中,許成鋼在《自述》里,道出了他“成鋼”、成才的“秘訣”。
許成鋼,1950年12月31日出生於杭州。1952年隨父母(科學史家許良英、歷史學家王來棣)工作調動,遷居北京。1958年入北京香山慈幼院小學,1964年入清華大學附中就讀。許成鋼自幼的夢想是做個工程師。1967年,16歲的他,主動去北大荒黑龍江省綏濱農場。和絕大多數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不一樣,他是自己選擇去的。
到農村後,他開始系統地自學《資本論》及其它關於社會主義制度的文獻,並開始撰寫論文,通過郵寄與同學討論。勞動之餘還自學數學、物理學、電子學、哲學。他在《自述》中回憶道:“微積分就是在這時候開始學的,我讀教科書,作習題,當自學有進展時,會高興得唱起歌來。”1976年,經過許多周折回到北京,居家自學。1979年,只讀了兩年初中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是清華大學唯一沒念過高中和大學的研究生,也是清華大學機械繫電腦輔助設計方面的第一個研究生。1982年,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1982—1984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計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4年,接受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資助,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攻讀博士。1991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從1991年到現在,任教於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經濟系,1998年獲該校終身教職。
許成鋼博士出國後早期研究工作的核心問題,集中在經濟體制改革上。在這方面,他研究了中央計劃經濟為什麼會失敗,為什麼會有鄉鎮企業奇跡,中國改革的機制及制度原因,以及蘇聯和東歐轉軌失利的制度原因。他的許多研究成果已成為轉軌經濟學中的重要文獻。還是在哈佛大學作研究生時,許成鋼就到世界銀行做暑期調研,在世界銀行發起第一個鄉鎮企業調查之前,為其寫了背景報告。他對中國鄉鎮企業尤為關註,在他的三篇博士論文中,其中有一篇專門研究中國的鄉鎮企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後,他到江蘇、廣東、河北、山東等地的鄉鎮企業作過多次實地調查。1994年,在《比較經濟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作為模糊合作的中國鄉鎮企業》。這篇論文作為世界主要經濟學期刊中的第一篇關於鄉鎮企業的論文,引起了國際經濟學家對鄉鎮企業這一重要現象的廣泛註意。在鄉鎮企業、經濟組織、轉型經濟制度和金融理論方面,許成鋼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他是國際轉型經濟學界知名學者。
近年,他的研究領域又擴展到有關法律與經濟關係的基礎理論方面,這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他著重研究金融與司法制度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他提出的不完備法律的概念,為深刻認識司法制度提供了分析框架,併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套新理論。由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主辦、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等主編的《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雜誌,2001年第5期首篇,刊載了許成鋼的文章:《法律、執法與金融監管——介紹“法律不完備性”理論》。他的這一階段性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普遍關註。2001年7月,他應邀出席了兩個國際學術會議後回國期間,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分別邀請他作專場學術報告。從2002年開始,兼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每年3-4月間回國內講學5個星期。
許成鋼博士是經濟學研究領域中一名頑強、堅韌、執著的探索者。他一心撲在經濟學的研究上,正以鋼鐵般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向世界經濟學研究的高峰攀登!
曾在中國社科院數量和技術經濟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哈佛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客座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訪問學者,以及擔任《美國經濟評論》(AER)、《政治經濟學雜誌》(JPE)、《經濟學季刊》(QJE)等一流學術期刊的審稿人。自1991年開始曾在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任教,1998年獲得終身教職,現為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經濟學教授,全歐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員,以及密歇根大學Davidson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法律與金融。他在發展經濟學、契約理論、東亞金融方面頗有建樹,曾發表《東亞的金融制度與金融危機》,《為什麼中國不同於東歐》等研究文章。
- 《軟預算約束:理論從中央計划到市場》(和Eric Maskin合著)發表於《轉軌經濟》2001年。
- 《組織中的協調:一個比較分析》(和錢穎一、熱若爾·羅蘭合著)。
- 《制度、創新和增長》(和黃海洲合著),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1999年5月。
- 《激勵、信息和組織形式》(和Eric Maskin、錢穎一合著)發表於《經濟研究評論》2000年4月。
- 《金融機構和東亞金融危機》(和黃海洲合著),發表於《歐洲經濟評論》1999年4月。
- 《.M型層級結構和中國的經濟改革》(和錢穎一合著),發表於《歐洲經濟評論》1993年4月。
- 《不完備法律:一個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場監管發展中的應用》(和Katharina Pistor合著),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工作論文
- 《從組織理論的角度看中國為什麼不同於東歐》(和錢穎一、熱若爾·羅蘭合著),發表於《歐洲經濟評論》1999年4月。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