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資本論》:馬克思一生最偉大的主要理論著作
- 作者:卡爾·亨利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1883年):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 首次出版: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其餘各捲在他1883年逝世以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 全書名:《資本論》
- 被譽為: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經典巨著,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凝聚著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資本論》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馬克思認識到了經濟過程的 動態性,並預見到了經濟周期的存在,而且發展了關於經濟活動的封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繫在一起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舉 的體現。
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曾發現有機 自然界的進化規律一樣,馬克思的《資本論》也發現了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精力著述的偉大的科學巨著,是人類歷史上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對國際工人運動鬥爭經驗的總結。它的出版,宣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瞭正確的方向,因此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目錄 |
《資本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輝煌巨著,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高峰。當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所固的矛盾明顯地暴露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日益尖銳與複雜化。為了鬥爭的需要,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馬克思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他廣泛閱讀和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深入研讀了一千五百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錄和筆記,併在此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他的理論。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其餘各捲在他1883年逝世以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馬克思為寫作這本書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的革命利益出發,為了完成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橫眉冷對階級敵人施加的瘋狂政治迫 害和一些流亡者敗類散佈的卑鄙的人身攻擊,不顧個人和家庭的貧病交迫,夜以繼日地從事緊張的理論研究工作。他在185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現在發狂 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這項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公眾認清事物的實質。”
馬克思在這部作品中對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的理論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觀點,同時吸收了黑格爾的辨證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國社會主義者傅里葉、聖西門等人的影響。馬克思自己認為他的目的是:“用辨證的方法,經過批判,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找出現代社會的運動規律”,為現代工人運動提供科學的依據。為此,他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中埋頭鑽研經濟材料達12年。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最主要的不公平在於對勞動的剝削,勞動者得到的報酬要低於他們所生產的價值,其剩餘價值被擁有生產資料的雇主獲得,生產資料的個人占有與生產產品的社會化矛盾必然會導致周期性地經濟危機發生。他力圖揭示資本積累的過程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他認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商品的流通和對利潤的追求會導致社會中經濟與道德的衝突和分裂,主觀的道德價值和客觀的經濟價值會分道揚鑣,政治經濟學應該研究價值的分配方式,使經濟學的發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觀念。
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家應該按照客觀規律去研究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如同自然科學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應該瞭解這種規律,依照客觀規律行事。商品生產要進行社會化,要有意識地控制商品生產,以使其達到最大的利用度。
《資本論》分三捲。第一卷從商品入手,著重研究了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揭示了作為階級關係的資本的本質,重點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
第二捲共分三篇,研究的就是資本的流通過程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進一步揭示資本的本質及其內在的深刻的矛盾。
第三捲即最後一捲探討的主要論題是剩餘價值如何在剝削階級內部分配的 問題。
《資本論》第一部出版於1867年,《資本論》第二捲、第三捲在馬克思逝世後,經過恩格斯認真研究和精心整理,分別於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臨終前委托考茨基整理剩 餘價值學史,作為《資本論》的第四捲出版。但考茨基違背恩格斯的遺囑,把它當作獨立著作於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捲出版。現在仍把它作為 《資本論》的第四捲編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和發展,揭露了它的內在本質和矛盾,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其基礎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科學地論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鬥爭。《資本論》以深沉犀利的筆觸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普遍規律,對資本主義及其辯護士進行了嚴厲的指控,是具有鮮明的黨性的著作。馬克思的思想武裝了全體工人階級,併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了 一個偉大的革命。全書所涉及的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和階級鬥爭學說。因此,《資本論》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學著作,同時,以其對英國社會經濟歷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辟,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資本論》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準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29十八,山林,Anson,Hanmlate,Angle Roh,Zfj3000,Vulture,Shiruolin712,Cabbage,Dan,Yixi,Mis铭,Frawewdccder.評論(共24條)
《資本論》揭示了剩餘價值,卻沒有分析剩餘價值的如何合理分配;發現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矛盾,卻沒有發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可以轉化的現象;提出用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解決社會矛盾,卻無法解決無權階級與有權階級的對立矛盾。總而言之覺得似是而非。
《資本論》對於當今社會來講,仍然有指導作用,對我國的發展的藍圖也有可借鑒之處。但對於其的最終結論: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一結論對當今世界卻顯得有些無力,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經濟共同組成了中國的經濟體系,而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預想中的經濟危機,也讓這些資本主義國家認識到了國家對經濟干擾的重要性。雖說社會本質沒有發生變化,但其經濟發展方向卻發生了重大改變。而關於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也讓中國出現了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各種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路線,而現在的私有經濟占有中國經濟的比例以遠遠超過公有制公司。從實踐和發展上看,社會主義資本化和資本主義社會化已成為一種必然。
《資本論》揭示了剩餘價值,卻沒有分析剩餘價值的如何合理分配;發現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矛盾,卻沒有發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可以轉化的現象;提出用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解決社會矛盾,卻無法解決無權階級與有權階級的對立矛盾。總而言之覺得似是而非。
你這個看法有點淺薄吧,你看資本論的全本呢,還是看的中學教科書?得出這個結論。
你這個看法有點淺薄吧,你看資本論的全本呢,還是看的中學教科書?得出這個結論。
那麼請問你有什麼高見呢?
那麼請問你有什麼高見呢?
發改委知道,但反著做。
你這個看法有點淺薄吧,你看資本論的全本呢,還是看的中學教科書?得出這個結論。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當今社會中,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大鍋飯”的!
資本論是一部唯物論,這是肯定的,但恰恰因為是唯物論,決定了它的局限性。請問一句:人有沒有精神,有沒有思想?如果有就對了,為什麼僅僅從物這一方面研究經濟?
《資本論》揭示了剩餘價值,卻沒有分析剩餘價值的如何合理分配;發現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矛盾,卻沒有發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可以轉化的現象;提出用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解決社會矛盾,卻無法解決無權階級與有權階級的對立矛盾。總而言之覺得似是而非。
有認真看,不錯。事物是發展的。
資本論是想證明社會發展是靠生產力及生產方式變更還是因為剩餘價值的認識而發展的嗎?馬在這要用剩餘價值證明資本主義必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但馬卻忘了人類社會發展各階段與生產力及生產方式變更有關了,人類社會是有了農耕才進奴隸社會,生產力提高進封社會,生產方式變工業時代進資社會的,這時不提生產以剩餘價值求結論是否是神人了,可預知將來變神仙了,變單一化了,可能嗎?
剩餘價值理論重視了剝削與反剝削關係,實際不是唯物主義觀點了,忽視了人類社會是靠物,而這物是生產力與生產力提高包含生產方式的變化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分二大部份,一是無生產力,一是有生產力,而有生產力目前分二類,一是農耕時代社會,一是工業時代社會,而這二時代社會是有區別的,農耕時代社會是土地為資源,產品是在帝王將相手裡,是私有制,工業時代了,是資源多元化,是各取所需,產品社會化了,如何可稱為私有制?且工業時代是資源多元化,必是合作分工才行,講人性講合作了,而剩餘價值理論卻鼓動仇恨了,這與工業時代不符,
無奈的是有很多人還是唯心主義觀點,是用思想思維的改變就能改變社會,馬的資本論雖然理論不完全正確,但其意義卻是深遠長久的!因為馬是第一位用認識實際物質來論述求證社會發展的,而不是思想思維的改變來論述求證社會發展的!
剩餘價值理論重視了剝削與反剝削關係,實際不是唯物主義觀點了,忽視了人類社會是靠物,而這物是生產力與生產力提高包含生產方式的變化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分二大部份,一是無生產力,一是有生產力,而有生產力目前分二類,一是農耕時代社會,一是工業時代社會,而這二時代社會是有區別的,農耕時代社會是土地為資源,產品是在帝王將相手裡,是私有制,工業時代了,是資源多元化,是各取所需,產品社會化了,如何可稱為私有制?且工業時代是資源多元化,必是合作分工才行,講人性講合作了,而剩餘價值理論卻鼓動仇恨了,這與工業時代不符,
你這種兩極分化額評論好膚淺,看得出來你對正史並不怎麼瞭解,古代不是只有帝王將相,現代也不是沒有皇帝
能不能這樣理解:剩餘價值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需要像我這樣的人來掌控這個剩餘價值才行,捨我其誰
《資本論》一書中詮釋了,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從私有制的創生,到不斷演化成今天的時代模式。其中對於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詮釋了無產與資本,兩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和依附的微妙關係。歷史的車輪在推動的過程中,透視了私有制的本質在於在社會進行大生產過程中。資產擁有者與負資產擁有者之間的,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被剝削的社會物資生產關係。由此可以論斷: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私有制的存在始終是社會化大生產潮流進程中,的最大戰略障礙。因此消滅私有制的演化者即資本主義,成為實現全球化社會物資生產所有制的全民化所有制的前奏曲。此書中,詮釋的:資本主義的未來發展趨勢。的理論中預言了未來兩百年內〈1867—2067年〉的經濟發展方向。世界的經濟戰略空間,將由原來的崎嶇式轉變為,極為平坦化的經濟戰略空間。由此新舊世界格局的相互變革,將通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醫療衛生、金融、自然能源等方面的相互的競爭,來體現。《資本論》一書也在呼喚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全面穩定與可持久性發展,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