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政治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政治學(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目錄

政治學簡介

  政治學是一門以研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在西方,政治學在學術領域里的研究也被稱為政治研究、或只有政治兩字。政治學意味著在學術上的研究領域,政治研究則代表了更廣泛的研究領域。

  對政治的研究由於政治學家們對政治過程的牽涉而變的更為複雜,他們提出的學說常成為其他評論家理想中的政治框架,例如記者、特殊利益集團、政治家、和選民們的議題分析以及選擇。政治學家可能成為某些特定政治家的顧問,甚至自身投入政壇擔任公職。政治學家們也常在政府部門裡工作,或替某些政黨工作。他們也有可能參與非政府組織或其他政治運動。受過政治學教育和訓練的人也可能具有商業企業和團體所需要的經驗及價值智庫、研究組織、以及和民意測驗及公共關係有關的私人企業也可能雇用政治學家。以美國為例,政治學家被稱為美國問題專家(Americanists),專註於各種數據如選舉、輿論和公共政策(如社會福利的改革)、國外政策、美國國會權力、和最高法院在一些議題上的立場等等。

政治學的歷史

  對政治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古希臘,政治學一詞誕生於社會科學之後。不過,這門學科的前身明顯是倫理學、政治哲學和歷史,以及其他圍繞著研究國家特色和功能的學術領域。在幾乎每一個歷史時代和在每一個地方,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專門研究和學習政治的人士。

  古典時期

  政治學的前身甚至能追溯至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年代,尤其是在希羅多德、荷馬、赫西俄德、修昔底德、和歐里庇得斯等人的著作里。後來柏拉圖開始分析希臘城邦的政治制度,將他們原本以文學和歷史為方向的研究分析抽取出來,應用至我們目前所稱的哲學上。同樣地,亞里士多德在柏拉圖的分析上又建立了以歷史經驗為根據的研究,,及發展了以比較方式研究政治,也就萌生了日後的比較政治理論,被譽為政治學之父。而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更被認為是政治學的創始之作。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在相當程度上指出了後來西方政治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在羅馬統治時期,隨著斯多葛學派的興起,著名的歷史學家如波里比阿(Polybius)、蒂托·李維、普魯塔克也記載了羅馬共和崛起過程,和其他國家的組織及歷史,以及愷撒和西塞羅等政治家,使我們得以更加瞭解當時羅馬的政治和戰爭。在當時對政治的研究主要是以對歷史的學習、政府治理的手段、和描述政府運作的情況為方向。而西塞羅更是對國家(ResPublica)概念進行了界定,設計出了權力制衡的運作模式,併發展了自然法思想。

  中世紀時期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政治研究的舞臺更加擴散。一神教的崛起,尤其是西方文化里基督教的崛起,在政治和政治行為上產生更多研究空間。

  到了中世紀時期,基於當時歐洲奉行政教合一,政治學尚未成為一獨立學科,對於政治問題都傾向由宗教教義來解釋,故此,當時所謂的政治學,乃隸屬於神學。但是,教會和朝廷間對政治的研究仍然相當廣泛。當時的政治研究以希波的奧古斯丁的教父神學和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為代表。

  希波的奧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DeCivitateDei)一書綜合了當時基督教的哲學和政治傳統,重新定義了宗教與政治間的領域界線。大多數這個時代的政治議題都圍繞於教會與國家間的立場澄清和互相競爭。而阿奎那將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進行了有機結合,並且論證了信仰、理性、道德和政治界分的可能性。

  在中東和後來其他的伊斯蘭地區,歐瑪爾·海亞姆所著的《魯拜詩集》以及菲爾多西(Ferdowsi)所著的國王的史詩里都提供了對政治的分的,而其他亞里士多德派的伊斯蘭學者如阿維森納也繼續研究亞里士多德的分析和經驗主義,寫下許多針對亞里士多德作品的評論。而在古代中國,對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禮樂、兵刑、職官等典章制度,與現代的政治研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近代

  文藝復興是西方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轉折點。政治學開始擺脫神學的束縛,人們以理性和經驗的眼光來觀察和解釋政治現象。義大利的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樹立了現代政治學的研究重點,針對政治機構和政治參與者做直接的觀察,其著作《君主論》,教導君主其只顧後果不顧過程的政治手段,內容與基督教教義衝突甚大。《君主論》的完成,被視為政治學由基督教中完全分離的一個裡程碑。後來在啟蒙時代里,學術領域的擴張進一步的拓廣政治學的研究範圍,超過了原本只是針對決策基準的研究。

  法國政治思想家讓·布丹則對主權問題進行了系統地探討。他在《共和六書》中認為主權是國家的基本屬性,是至上和不可分割的。並且認為為了避免社會動蕩,有必要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威。他的政治理論仍未擺脫中世紀的影響,但是他的主權理論促進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也是理性主義政治學的先驅。

  在18世紀牛頓的出現,開始建構現代科學理論的時候,政治學也跟隨其他學科一樣開始進行科學化的研究,在牛頓的世界里,利用實驗方法得出的結果來歸結為知識、相信自然、訴諸數學解釋等等,都對政治學的研究開出了一條新的方向。與此同時出現的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的各種政治思想主張,包括了天賦人權、社會契約、分權制衡等學說以及自然法、自然權利、主權、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等觀念,成為了其後政治學研究的主導框架。當霍布斯約翰·洛克從不同的假設出發探討政府的起源及其正當性問題時,西方政治學開始進入邏輯理性主義傳統。

  現當代

  19世紀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傳統,包括了歷史主義者黑格爾、孔德和馬克思,以及進化論社會學斯賓塞、梅因、滕尼斯等。隨著政治研究日益成為一門科學,研究者更加註重於對歷史事實的歸納和分析來解釋政治現象。約翰·密爾、羅伯特·米歇爾斯、馬克斯·韋伯等人是其典型代表。

  現代政治學的專業化則髮端於20世紀的美國。政治學在大學里成為一門正式的學科和系所開始於1880年代,以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政治研究院為標誌。將過去的政治研究整合為一門學科的過程不斷進行著,政治學的歷史也替政治學的基準和實證提供了豐富的研究領域,學科里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著一些共同的歷史前身。但此時已研究國家公法學、政治制度、歷史為主,以德國的國家學最為知名。

  起初,政治學本包括解釋經濟現象,並未有經濟學的建構,但在現代科學發展底下,經濟學遂由政治經濟學分家出來,經濟學傾向研究人們在市場交易的行為,政治學研究的領域,則更專註於權力分配、國家、制度身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政治學與社會學、經濟學和法學密切相關的一個政治學分支,國際關係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時間的演化,國家關係或國際政治的研究方法也已經與政治學有了較大的差別。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間戴維·伊斯頓(DavidEaston)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GabrielAlmond)等倡導的行為主義革命,促使學術領域里針對個人和團體的科學研究從原本有系統而嚴厲地學科里逐漸游離。同時政治學的分析領域也朝向更深層和複雜的部分,也使政治學與其他不同的學科的研究關係更加緊密,尤其是社會學、經濟學、歷史、人類學、和統計學。政治行為的研究者也越來越倚賴以科學的方法做學術研究,如量化研究、方法學等,根基在對政治走向的經驗證實和推斷的假設前提上,並歸納針對人類與團體的政治行為解釋。在上一個世代里,政治學科越來越註重與現實間的關聯,或以使用新的方法和途徑來研究如何解決政治和社會上的問題。

  當代政治學家們專註研究社會上對決策權力的轉移和分配,以及政治的制度和其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一般的政府和國際組織、政治行為和公共政策。他們藉由檢驗許多因素來評估治理和特定政策的成功性,包括穩定性、司法、物質財富、以及和平。一些政治學家試圖分析政治來追求進一步的實證科學(Positivescience)題材。其他的政治學家則以基準的題材分析政治,以提出特定的政策建議。

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基於對政治的不同看法,對政治學的研究對象也有不同的見解。

  國家學派認為政治本身是一種國家活動,因此政治學是研究國家現象的科學。而以戴維·伊斯頓(DavidEaston)為首的政治學者則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公共權力以及權威性的價值與利益分配,這種觀點對於後來的政府研究以及多元主義的發展都有極大影響。另外一個影響較大的觀點是,認為政治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政治關係的科學。也有人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公共事物。而《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則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政治學的研究領域

  市政學(Civics)和比較政治以各種方法研究不同的政府形式間的差異。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例,還會包括對於當地區域的研究;也就是對於特定州、省或行政區域的研究。

  政治理論包含了針對政府、意識形態、政權、政治運動、以及政治哲學的問題的基準研究。

  國際關係專註於研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最近也開始研究跨國的議題如自然環境、人口走私、貿易、社會運動、生產過程的分工、以及對恐怖主義的打擊。

  政治與經濟間的複雜關係則反應在政治經濟學的領域里,政治經濟學家們試著理解經濟架構和理論與政治間的關係。政治社會學研究政治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生物政治學研究生物學上的人與其政治行為的關係。政治地理學從地理的角度分析政治現象。政治人類學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針對政治精英、政治行為、以及兩者間的互動的研究則是政治心理學的領域。

  公共行政研究公共政策的實行、決策、和結果。試圖解釋政治架構所扮演的角色、官僚政治、和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以及實體的公共世界執行政策的成果。

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傳統上,政治學研究一般分為傳統的政治哲學和現代的政治科學兩大類[2]。

  政治哲學

  傳統的政治哲學研究政治問題主要從哲學思辨的角度,從形而上的角度探討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準則,民主、正義、自由、平等等價值取向和相應的政體設計是其研究的重點。大多數政治學家一般先通過先驗設定抽象出一個普遍化的人性,然後通過邏輯推演設定出一套符合人類至善生活的最高準則,再根據這個準則設計出相應的政治制度。

  現代政治科學

  制度主義

  早期的制度主義者受到傳統政治哲學和歐洲大陸國家學影響,主要關註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問題。認為制度是影響人類行為的基本因素,對政治機構運作的研究主要通過對政治制度中權力分配和人類行為的法律與機構約束地瞭解。主要通過制度研究法和歷史比較法進行研究。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立法、行政與司法等政治機構,研究的主要資料是憲法、法律、政府文件、議會日程等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分析特定社會的政治價值,並設計出符合某種目的的政治機構或制度。

  制度研究法所欠缺的普遍歸納性,歷史比較法正好能夠彌補。歷史比較法註重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制度,對不同制度進行比較,以及對各國制度的歷史變遷進行比較,通過歸納得出普遍化法則。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反對政治哲學研究中的思辯與演繹方法,也反對制度主義的靜態描述和簡單寫實,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實際存在並且可以觀察到的政治行為。行為主義註重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常常運用數學模型、模擬實驗、直接探查、實地觀察技術手段進行研究。主要原則包括了精確性、純科學、量化研究和價值去除。其主要理論包括:

  • 政治系統論:採用系統論控制論的方法,不以國家為對象,而以政治系統為研究對象。註重從巨集觀角度考察政治過程,尤其是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價值分配問題。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維·伊斯頓、莫頓·卡普蘭。
  • 政治溝通理論:採用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方法,把政治系統的運行過程看作是信息的變換和控制過程,註重研究政治系統中的決策活動和信息溝通。主要代表人物有卡爾·多伊奇。
  • 政治文化理論:研究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文化因素,包括政治認知、政治感情、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悉尼·唯巴。
  • 政治發展理論:繼承了制度主義中的歷史比較分析方法,同時結合了行為主義中的新方法,通過兩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考察從不發達政治體系向發達政治體系的變遷。

  理性選擇

  理性選擇理論也像行為主義一樣,從個體出發來觀察和分析政治現象,但並不採取歸納的方法,而是先假定一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體,然後在各種情境下計算和演繹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則行動的個體可能會採取的行動。

  理性選擇理論起源自公共選擇理論。包括了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選擇模型,安東尼·唐斯的官僚經濟學,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和賴克的政治聯盟理論。其後逐漸發展出聯盟理論、交易理論、博弈理論、投票分析和科層決策等理論形態。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結構影響著政治現象。結構的因素包括地緣因素、經濟力量、社會規範、價值觀等等,環境因素催生、局限著不同的政治現象,甚至使個體無法作出自主的決定。環境可以隨時間、人們的影響而變更。

  在政治學界一直存在著結構主義與理性選擇的論爭,結構主義者認為環境決定了人們一切選擇,理性主義者卻認為人們的決策才是影響環境的因素。這使解釋政治現象無法避免平衡量方面的因素。

  新制度主義

  1980年代以來,美國興起了新制度主義學派,重新強調製度主義的研究路徑,註重研究制度的動態運動對政治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制度與行為和觀念的關係。作為對行為主義的反動,新制度主義認為從個體出發從而研究整體的觀念是錯誤的,整體並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其主要流派有:

  •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採取了理性選擇理論的方法,但認為其不夠現實,因此認為政治研究的核心是既定製度約束下個人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以及制度對個人選擇過程的影響。
  • 歷史制度主義:從歷史分析的角度,分析既定社會制度對其歷史發展道路的影響。認為在一定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穩定的制度是推動歷史沿著某條道路前進的重要因素。
  • 社會學制度主義:將特定社會的文化結構也看成是既定的社會制度,認為個體的政治行為不是自身的偏好,而是受到既定社會制度的制約。特定製度的採納不一定是效率問題,更大程度上是體現了既定文化下的合法性問題。合法性與社會適應性是其研究重點。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鲈鱼,Yixi,泡芙小姐,KAER,Gaoshan2013,Tracy.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政治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11.103.82.* 在 2015年5月30日 10:41 發表

這麼長的理論沒有說明一點中國政治。不再多說不想傷害。

回複評論
M id 188f06c59db77a1b1ee1c6ef66689892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2月27日 12:39 發表

。。。。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