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發展理論》(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西方經濟學界第一本用“創新”理論來解釋和闡述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專著
- 作者: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當代西方著名經濟學家
- 首次出版:1912年,以德文發表
- 全書名:《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
- 被譽為:
- 西方經濟學界第一本用“創新”理論來解釋和闡述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專著
《經濟發展理論》一書是約瑟夫·熊彼特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在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創新理論”,當時曾轟動西方經濟學界,並且一直享有盛名。此書最先以德文發表於1912年,修訂再版於1926年,越數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 1934年,以德文修訂本為依據的英譯本,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被列為(哈佛經濟叢書)第46捲。現在的中譯本,據此英譯本譯出。
目錄 |
熊彼特寫這部著作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持續增長,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過渡的時期。該書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概括了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經濟現象,在描述歷史發展過程的同時,作了開創性的深刻論述,將歷史敘述和理論論證融為一體,體現了熊彼特卓越的文體風格。他在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創新理論”,當時曾轟動西方經濟學界,為其贏得了廣泛而持久的聲譽。
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以 “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作為副標題,涉獵範圍可謂極其廣泛。但是書中最具特色和最引人註目的,還是他所提出的“創新理論”。
全書共分為六章。
第一、第二兩章最為重要,從靜止狀態的“迴圈流轉”到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特別是第二章 ,對經濟發展,包括從“企業家”的特點和功能、 “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創新”的涵義和作用,直到資本主義的產生,熊彼特都作了開創性的精辟的論述,既是理論上的探討,也是歷史發展過程的概述。
第三、 四、五各章則進一步分別闡述了信貸與資本,企業家利潤,以及資本的利息。我們可以概括地說,“創新理論”就是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
在書中,熊彼特首先用靜態方法分析了“迴圈流轉”,假定在經濟生活中存在一種所謂“迴圈流轉”的“均衡”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 “創新”,沒有變動,沒有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其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生產過程只是迴圈往 返,周而複始。這實際上是一種簡單再生產過程。按照馬克思的分析,即使在簡單再生產的條件下,資本家照樣能獲得利潤,掠取剩餘價值。可是在這裡,熊彼特卻否認了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情況,以及在這種情況下所存在的剩餘價值剝削及其轉化形式利潤和利息。
然後,熊彼特從“動態”和“發展”的觀點分析了“創新”和資本主義。他在這裡通過引進“企業家”和“創新”而導出了資本主義。這些內容就是書中第二章所闡述的“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也是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本體。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 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也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 合”而言的。
熊彼特所說的“創新”、“新組合”或“經濟發展”,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引進新產品;(2)引用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 法;(3)開闢新市場;(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5)實現企業的新組織。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創新”是一個“內在的因素”,“經濟發展”也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於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 式或方法,它從來不是靜止的”。他借用生物學上的術語,把那種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的,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的這種過程,稱為 “產業突變”。並說“這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是關於資本主義的本質性的事實,應特別予以註重。”所以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新組合”、“經濟發展”,都 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離開了這些,就沒有資本主義。在這裡,熊彼特雖然強調了生產技術革新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作用,併在一定程度上引用了“變動”和 “發展”的觀點,但卻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在熊彼特看來,所謂資本,就是企業家為了實現“新組合”,用 以“把生產指往新方向”、“把各項生產要素和資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種“杠桿”和“控制手段”。資本不是具體商品的總和,而是可供企業家隨時提用的支付手 段,是企業家和商品世界之間的“橋梁”,其職能在於為企業家進行“創新”而提供必要的條件。但是我們知道,資本是一種生產關係,是為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的 價值。這裡,熊彼特卻完全歪曲了資本的實質,掩蓋了資本家對雇佣工人的剝削關係。
接著,熊彼特又分析了“企業家利潤”及“利息”的產生。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只有在實現了“創新”的“發展”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才產生利潤,才有資本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其總支出;這種“餘額”或剩 餘,就是“企業家利潤”。在熊彼特看來,這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創新”或生產要素的“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
關於“利息”的形成,熊彼特提出了三大要點:第一,利息實質上來自“剩餘價值”或“餘額價值”。在正常的經濟生活里,除了上述“餘額”或“剩餘”外,沒有別的東西能產生利 息。而這種“餘額”或“剩餘”,如前所述,乃來自“創新”所引起的“經濟發展”。因此,在“迴圈流轉”的情況下。也就是在沒有“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就不會有利息。第二,“發展”帶來的“餘額”或“剩餘”價值,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家利潤;一類是同“發展”本身相聯繫的結果。顯然,利息不能來自後者, 因此,利息只有來自也必須來自“企業家利潤”。利息便是從這種報酬中支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第三,在一種通行“交換經濟”也就是“商品經濟” 的社會裡,利息不是暫時的,而是一種永久現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息理論上,熊彼特的“創新”和“制度”利息論則與他的老師龐巴維克的“時差”利息論大相 異趣。他們師生二人,也曾為這一問題有過多次為經濟學界所註目的爭論。姑不論兩人的論點誰對誰錯或兩者皆錯,這種爭辯的精神卻頗有可取之處。
這裡,熊彼特所謂的“企業家利潤”,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超額利潤”。但即使是這種利潤,也還是相對剩餘價值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企業資本家的一種剝削收入,而不是什麼“應得的合理報酬”。利息是從“企業家利潤”中支付的,不言而喻也是一種剝削收入。
在本書最後第六章中,熊彼特運用他的“創新理論”分析了經濟周期的形成和特點。熊彼特認為,由於“創新”或生產要素的“新組合”的出現,不是象人們按照 “概率論的一般原理”所預料的那樣連續均勻地分佈在時間序列之上,而是時斷時續、時高時低的,有時“群聚”(in groups or swarms,即“成組”或“成群”),有時稀疏,這樣就產生了“商業迴圈”或“經濟周期”。同時,在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新”是多種多樣、千 差萬別的,因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就有大小、久暫之分,這就形成了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動。
從附錄“經濟變動的分析”一文可以看出,熊彼特的“多層次”經濟周期理論,是綜合了前人的論點、加上自己的見解而融貫形成的。他首次提出在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長、中、短“三種周期”的理論。
第一種是經濟“長周期”,或稱“長波”,又稱“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由俄國經濟學家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於1926年首先提出,所以以他的名字命 名。每一個周期歷時50年或略長一點。在這裡,熊彼特沿襲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說法,把近百餘年來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過程進一步分為三個“長波”,而且用“創 新理論”作為基礎,以各個時期的主要技術發明和它們的應用,以及生產技術的突出發展,作為各個“長波”的標誌。
“長波”I——從大約1783年到1842年,是所謂“產業革命時期”。值得註意的是,這是專指第一次“產業革命”。
“長波”II——從1842年到1897年,是所謂“蒸汽和鋼鐵時代”。同樣值得註意的是,這裡所提到的蒸汽是與上一時期的技術發明有連貫性的。
“長波”IlI——從1897年到本世紀20年代末首次提出“長波”理論為止(當時這個“長波”尚未最後結束),是所謂“電氣、化學和汽車時代”。
第二種周期就是通常所說的平均大約9年到1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又稱“尤格拉周期”,由法國的克萊門·尤格拉於186O年提出。在三種周期中,這一種是提出最早的。
第三種是平均大約40個月(將近三年半)的所謂“短周期”或“短波”,又稱“基欽周期”,由美國的約瑟夫·基欽於1923年提出。
熊彼特還宣稱,上述幾種周期並存而且相互交織的情況,正好進一步證明瞭他的“創新理論”的正確性。因為在他看來,從歷史統計資料表現出來的這種周期的變 動,特別是“長周期”的變動,同各個周期內的生產技術革新呈現著相當密切的關聯。概言之,一個“長波”大約包括有六個“中程周期”,而一個中程周期大約包 含有三個“短波”。熊彼特本人也認識到,除了“長波”外,很難就“中程周期”,更不能就“短波”,具體地指出,某一個周期的上升波動是和某一種工業的發展 或某一種生產技術的革新有關聯的。
熊彼特的關於經濟周期的思想觀點和各個周期的具體內容,在1939年出版的他的兩大卷《經濟周期》一書里,有更加廣泛的描繪和詳盡的發揮。
總的說來,熊彼特的 《經濟發展理論》,可以說是西方經濟學界第一本用“創新”理論來解釋和闡述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專著。
以上簡介還囿於傳統的意識形態,沒有更新和更客觀的簡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