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鄉鎮企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鄉鎮企業(township enterprise, rural enterprise,villag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 

目錄

鄉鎮企業概述

  鄉鎮企業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鄉鎮企業是中國鄉鎮地區多形式、多層次、多門類、多渠道的合作企業和個體企業的統稱,包括鄉鎮辦企業、村辦企業、農民聯營的合作企業、其他形式的合作企業和個體企業五級。

鄉鎮企業發展的歷史進程[1]

  我國鄉鎮企業始於20世紀50年代,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鄉鎮企業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50多年來,鄉鎮企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6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50~1978年的探索徘徊階段

  鄉鎮企業萌芽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村副業和手工業。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實現後,我國呈現出經濟繁榮、人們生活有所改善的良好局面。但是,由於副業和多種經營發展緩慢,雖然糧食連年增產,農民的收入卻增長緩慢。在此之後開展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辦鋼鐵的運動中,許多人民公社迅速組織了數千萬農民投入了小型煉鐵、小礦山、小煤窯、小農機修造、小水泥、食品加工、交通運輸等企業。同時,把原來農業合作社已建立的許多副業小廠都無償地轉為公社工業。1958年,當時認為公社工業的發展,不但將加快國家工業化的進程,而且將在農村中促進全民所有制的實現,縮小城市和鄉村的差別。在這種急於過渡、急於實現工業化的思想指導下,逐步把適當數量的勞動力從農業方面轉移到工業方面。提出利用土鋼鐵、土機床、土原料、土設備、土辦法,辦各種工廠。這個《決議》的出台,標志著公社工業作為農村一種相對獨立的產業地位被確定,已不再是附屬於農業的副業。1959年,中央決定進一步調整公社管理體制:公社權力下放,實行三級(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所有,以生產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從這時起,公社工業轉變為社隊工業,加上社隊辦的種植、養殖場等企業,後來統稱為社隊企業。

  1960年,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對人民公社普遍進行了整頓,同時對公社企業也進行了調整、收縮、清理、限制。中央作出決定,要求農村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在今後若幹年內,一般不辦企業,已經舉辦的企業,不具備正常生產條件的,不受群眾歡迎的,應該一律停辦;需要保留的企業,應該經過社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分別情況,轉給手工業者經營,或下放給生產隊經營,或改為個體工業和家庭副業。以上措施實質是不允許社隊辦企業,把農村工業退到附屬於農業社的副業地位和範圍。在這個大起大落的過程中,有些社隊企業被整垮,然而也有些企業還是堅持辦下來了。凡堅持辦下來的企業一般有兩個特點:一是生產經營和效益較好。二是為農業服務,不可缺少,農民十分珍惜它,愛護它。另外,雖然絕大部分社隊企業一再被關停,但社隊辦企業為剩餘勞動力找出路的積極性和農民要求致富的思想卻一直保留下來了。1965年,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大力發展農村副業生產的指示》。指出:集體副業應當以生產隊經營為主。一個生產隊無力經營的,可以由幾個生產隊聯合經營;在不平調生產隊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前提下,也可以由生產大隊直接興辦。這一指示為大隊辦企業又重新開了口子。

  1970年,北方地區農業會議召開,會議提出在農村利用本地資源,興辦小化肥廠、小機械廠、小水泥廠等小企業,為農業生產服務,為人們生活服務,為大工業服務。此後,各地的社隊企業紛紛發展起來了。由於這個時期的很多條件與50年代末期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由於人口失控及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村勞動力相對於耕地增長極快,尤其是在東部人多地少的地區,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這一帶又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農村社隊集體經濟比較鞏固,在這樣的基礎上,社隊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恢復到1959年最高水平,而且還大大超過。江蘇省社隊工業產值1975年比1970年增長2.2倍。1975年10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會議指出:發展社隊企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主要為農業生產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有條件的,為大工業、為出口服務。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種植、養殖、加工、採礦等行業,但必須註意不要和大工業爭原料,不要破壞國家資源。對現有社隊企業要加強領導,發現問題,要積極整頓。為了適應社隊企業發展形勢的需要,國務院批准原農林部建立農村人民公社企業管理局,1977年,經國務院批准把農村手工業企業劃歸人民公社領導管理。正由於中央、國務院對發展社隊企業有了明確的態度,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在農林部成立了人民公社企業局,這就為社隊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是,農業學大寨會議之後,在基本路線教育運動中,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加區分,把商品生產也視為資本主義,把農民利用農閑進行手工業商品生產也視為資本主義。這樣,有些社隊幹部因帶領群眾辦企業而受到錯誤的批判,使群眾發展社隊企業的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總的看來,這一時期社隊企業是在挫折和困難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到1978年,社隊兩級共有企業152萬個,安置農業剩餘勞動力2826萬人,產值達到515億元。

  2.第二階段:1979~1983年的開始發展階段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從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上撥亂反正,對長期以來國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一些“左”的做法和認識作了糾正,並決定將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社隊企業也開始了歷史性的轉折。在《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社隊企業要有一個大發展,逐步提高社隊企業的收入占公社三級經濟收入的比重。凡是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宜於農村加工的農副產品,要逐步由社隊企業加工。城市工廠要把一部分宜於在農村加工的產品或零部件,有計劃地擴散給社隊企業經營,支援設備,指導技術。對社隊企業的產、供、銷要採取各種形式,同各級國民經濟計劃相銜接,以保障供銷渠道暢通無阻。國家對社隊企業,分別不同情況,實行低稅或免稅政策。”1979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關於發展社隊企業若幹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指出了發展社隊企業的重大意義,對社隊企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明確了社隊企業的發展方針和經營範圍,並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將國家支援人民公社的投資一般不少於一半用於扶持窮社窮隊辦企業;農業銀行發放一定數量的低息貸款;國家對社隊企業分別不同情況,實行低稅或免稅政策;各行各業要積極扶持社隊企業等。1981年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社隊企業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的若幹規定》,指出:社隊企業對於利用當地資源和發展地方經濟,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鞏固壯大集體經濟,增加社員收入有明顯作用;對於逐步改變農村和農業的經濟結構,支援農業發展,促進小集鎮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於發展商品生產,活躍市場,擴大出口,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做出r貢獻。社隊企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農村經濟綜合發展的方向。要繼續予以支持,並對社隊企業提出了具體的調整方針。這些方針、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各級黨政明確了方向,解除了廣大幹部和群眾的顧慮,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隊企業的發展初步造就了一個適宜的社會經濟環境。但由於舊觀念、舊制度、舊體制的約束,在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時期,在實際執行中,有的地方和部門認識不一致,執行也不夠到位。先後在圍繞要不要發展社隊企業以及社隊企業與大工業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等問題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搖擺,給社隊企業造成一定的衝擊。然而,正是由於社隊企業頑強不息的抗爭,終於使自己站穩了腳跟,再次贏得了支持。1983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應在體制改革中認真保護,勿使削弱,更不得隨意破壞、分散。社隊企業也是合作經濟,必須努力辦好,繼續充實發展。

  總的看來,這一時期黨和國家對社隊企業在經營範圍經營方式、計劃、供銷、貸款稅收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決策,成為社隊企業發展的基本政策依據和制度保證,使這一時期社隊企業獲得較大發展。到1983年,社隊企業職工人數達到3235萬人,總產值1019億元,利稅總額177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14.4%、97.9%和60.9%。

  3.第三階段:1984~1988年的高速增長階段

  這是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第一個高潮時期。1984年初,中共中央1號文件提出,在興辦社隊企業的同時,鼓勵農民個人興辦或聯合興辦各類企業。當時農牧漁業部向中央呈送了《關於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3月份,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這個報告,即著名的中發[1984]4號文件。這個文件在鄉鎮企業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文件將社隊企業正式改名為鄉鎮企業,由原來的二個輪子(社辦、隊辦)改變為四個輪子(鄉辦、村辦、聯戶辦、戶辦)同時發展,由主要是農副產品加工產業改變為六大產業(農、工、商、建、運、服)同時併進,採取了“多輪驅動,多軌運行”。

  (2)突破了“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和就地銷售),廣泛進行外引內聯,市場得到極大拓寬。

  (3)文件極其明確地指出了發展鄉鎮企業的意義和作用,制定了指導鄉鎮企業發展的總方針,提出了開創鄉鎮企業新局面的歷史任務,並對鄉鎮企業的若幹政策問題作出了規定。

  4號文件為隨後鄉鎮企業大發展奠定了基礎。鄉鎮企業開始出現超常規發展,突破了鄉村兩級辦企業的老框框,農民辦的個體企業和聯辦企業在鄉鎮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按商品經濟規律,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廣泛協作和聯合大量出現,東部鄉鎮企業發達地區利用自己的技術、資金優勢與西部地區資源、勞動力優勢結合,聯辦企業越來越多。城市國營企業向農村擴散,農民進城辦第三產業,進行城鄉互助。鄉鎮還向國外開放,開展“三來一補”,合資合作逐步增多。有的企業開始突破“拾遺補闕、甘當配角”的地位,改“小而全”為專業化、社會化協作生產,在某些工業生產產品中逐漸挑起了大梁,創出了自己的名牌產品。資金來源也逐步走向多渠道。這些新情況、新變化說明全國鄉鎮企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隨後,1985年、1986年中共中央關於農村問題的兩個1號文件和1987年5號文件,都結合鄉鎮企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若幹要求或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特別是一些實踐證明在鄉鎮企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鄉鎮企業組織制度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突破“三就地”原則的限制、城鄉關係的協調、農業和農村非農產業協調發展問題,在中央的許多政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這為鄉鎮企業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非常寬鬆的外部環境,鄉鎮企業發展第一次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主要是由於政策的支持,作為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重要力量的鄉鎮企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完全確立並被實踐證實。1987年,鄧小平在接待外賓時高度評價說:“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穫,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異軍突起。”1988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9545萬人,總產值7018億元,實現利稅892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237.6%、1262.7%和710.9%。

  4.第四階段:1989—1991年的整頓提高階段

  這也就是三年治理整頓期間。1988年10月,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國民經濟要進行治理整頓。當時物價上漲,財政信貸失控,鈔票大量發行,不正之風盛行,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認為必須採取緊急措施,不能任其發展下去,否則我國的經濟會遇到更加嚴重的困難,社會秩序也會出現更為嚴重的混亂,並決定要進行治理整頓。在治理整頓和全面經濟緊縮影響下,黨和國家對鄉鎮企業的政策有所變化,鄉鎮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從1989年起,國家壓縮基本建設,調整產業、行業、產品結構,對鄉鎮企業採取了“調整、整頓、改造、提高”的方針,在稅收、信貸方面的支持和優惠措施減少了,政策也明確規定“鄉鎮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應主要靠農民集資籌措”,“進一步提倡鄉鎮企業的發展要立足於農副產品和當地原料加工”。一些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把我國國民經濟中出現的問題的根源,歸罪於鄉鎮企業,要求把鄉鎮企業作為整治和調整的重點,用堅決壓鄉鎮企業來保國有企業。有的政府管理部門制定了一些對鄉鎮企業發展不利的政策和規定。如不合理的產業政策、不合理的企業負擔、政府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過度干預、市場流通方面的歧視政策等。在這種情況下,鄉鎮企業發展勢頭明顯受到抑制。1991年鄉鎮企業的增長速度僅為14%,遠低於1985~1988年的平均水平。在總量增長減緩的同時,鄉鎮企業經濟效益下降,企業個數和職工總數連續兩年減少,大批鄉鎮企業被迫關停並轉,幾百萬鄉鎮企業職工又回到農田。1990年5月,國務院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對保障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引導其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治理整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鄉鎮企業為了求生存,圖發展,緊緊依靠自身苦練內功,不斷適應外部條件的變化,不斷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自我調整,不斷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這一階段有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由於國內資金緊張、市場疲軟,很多鄉鎮企業苦練內功,調整結構,依靠科技,強化管理,大力引進國外資金、技術、設備和先進管理經驗,併到國外尋找市場。國家及時加強引導,出台了相應的支持政策,強調發揮中小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在出口貿易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鄉鎮企業出口體系建設,並要求對鄉鎮企業出口給予新的扶持政策等。國內經濟環境的壓力和國家一系列的外向型經濟政策的支持,使鄉鎮企業在增長速度下降的情況下,外向型經濟取得長足進展,外向型發展戰略初步確立。1991年,鄉鎮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789億元,比1988年增長了近200%,占全國出口商品總值的比重由15.2%提高到29.7%。

  5.第五階段:1992~1996年的全面改革與發展階段

  這是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第二個高潮。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重要講話發表,這個談話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他在這次談話中說,鄉鎮企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優勢之一。這給了億萬農民和廣大鄉鎮企業幹部職工以極大的鼓舞。1992年召開的十四大,對發展鄉鎮企業的意義進行了又一次重大理論和政策升華,確認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堅持不懈地搞好鄉鎮企業。到此,有關鄉鎮企業發展的認識、理論、政策上的偏見,得到徹底糾正,鄉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地位和作為中國小工業企業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1992年國務院下發了國發[1992]19號文件,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切實加強領導,堅持不懈地抓下去;要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給鄉鎮企業的一系列政策法規,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在鄉鎮企業全面發展的形勢下,鄉鎮企業區域發展問題納入中央最高決策層的日程上。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特別要扶持和加快中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1993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發展的決定》,提出要把加快發展鄉鎮企業作為中西部地區經濟工作的一個戰略重點,併在產業政策信貸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同時中西部地區大都依據當地實際,制定了依靠發展鄉鎮企業振興本地經濟的戰略。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從此,我國經濟體制開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體制環境。1995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業部《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工程方案》,拉開了鄉鎮企業東西合作、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的序幕。這個階段,鄉鎮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又一次躍上浪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6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1.3億人,增加值近1.8萬億元,實現出口產品交貨值6008億元,利稅總額達6235億元。其中從業人員和利稅總額分別是1978年的4.6倍和56.8倍。

  6.第六階段:從1997年開始的調整創新階段

  1997年,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這一年也是鄉鎮企業發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鄉鎮企業歷史的新篇章徐徐掀開。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鄉鎮企業多種形式發展的新形勢,促進、引導、保護、規範鄉鎮企業發展,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1997年1月1日正式公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以下簡稱《鄉鎮企業法》)的出台,是鄉鎮企業法制建設中的一個裡程碑,標志著黨中央、國務院多年來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標志著鄉鎮企業合法的權益得到法律的保護,標志著鄉鎮企業一些帶有方向性的趨勢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規範。《鄉鎮企業法》是一部促進鄉鎮企業的振興法,是支援農業和農村各項事業建設的支農法,是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促進法。《鄉鎮企業法》的出台為鄉鎮企業的改革、發展和提高奠定了法律基礎。緊接著,1月14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鄉鎮企業工作會議;3月11日,中共中央下發了中發[1997]8號文件。這就是我國鄉鎮企業發展史上的“三件大事”。這“三件大事”是事關鄉鎮企業發展長遠的根本性大事,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大事。1997年,全國鄉鎮企業廣大幹部職工歡欣鼓舞,群情振奮,積極認真開展“三件大事”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加大扶持力度,為鄉鎮企業改革與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是,由於我國市場正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絕大部分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於求,市場發生重大變化,使競爭日益加劇。一些地方和企業產業和產品結構跟不上市場變化,一部分企業素質偏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適應,生產經營發生了困難,難以為繼。加上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外部經濟環境日益惡化,鄉鎮企業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發展速度明顯放慢,1997年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18%,增幅比“八五”平均水平低24.3個百分點。二是出口增長大幅度下降,1997年增長16.5%,增幅比“八五”平均水平低47個百分點。三是引進外資相對減少,1997年增長12%,增幅比“八五”平均水平低61個百分點。四是虧損面進一步擴大,1997年全國鄉鎮企業虧損面為8%。五是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速度有所減緩。1997年全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比上年減少458萬人。進入1998年,外部經濟環境進一步惡化,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繼續蔓延,引發了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劇烈動蕩,並且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將壓力和影響向我國經濟傳遞和滲透;國內市場拉動進一步趨弱,城鄉市場銷售不旺,致使鄉鎮企業自身問題充分暴露,鄉鎮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1998年4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發表了《要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認識鄉鎮企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講話,極大地激發了鄉鎮企業幹部職工的積極性。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指出:鄉鎮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新高漲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不僅是對鄉鎮企業新的更高的評價,也是新時期黨和國家賦予鄉鎮企業的歷史使命。廣大鄉鎮企業面對嚴峻的挑戰,剋服困難,抓住機遇,開拓進取,認真實施科教興企、可持續發展、外向帶動和名牌戰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質量效益為中心,以加快發展為重點,不斷深化改革,結構和佈局進一步優化,整體素質、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1998年,鄉鎮企業創造增加值比1997年增長17.3%,實現銷售收入增長17.8%,支付職工工資增長9.2%,利潤總額增長10.1%,上繳國家稅金增長7.3%。但形勢也不容樂觀,一部分鄉鎮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適應,出現虧損,甚至倒閉,1998年全國鄉鎮企業虧損面達15%,比上年上升7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形勢嚴峻,1998年出口產品交貨值比上年僅增長2.5%;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能力減弱,1998年鄉鎮企業就業人數比上年又減少522萬人。可見,鄉鎮企業分化重組加快,改革與發展進入新時期。

鄉鎮企業分類[2]

  (1)鄉鎮集體企業,即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和伎鄉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投資設立,其財產權屬於設立該企業的全村農民所有的鄉鎮企業;

  (2)鄉鎮聯營企業,即鄉鎮集體企業之間,或者與其他企業之間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共同投資,按照合同規定,共同經營,共負盈虧的鄉鎮企業;

  (3)以有限公司(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設立的鄉鎮企業,即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按照出資額或者所持股份享有財產權的鄉鎮企業;

  (4)以獨資企業形式設立的鄉鎮企業,是指農民單獨投資並依法享有財產權並對企業債務負無限責任的鄉鎮企業;

  (5)以台夥企業形式設立的鄉鎮企業,即兩個以上農民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凈規定,按照協議投資、共同經營、共負盈虧的鄉鎮企業;

  (6)以股份合作形式設立的鄉鎮企業,是一種三戶以上農民按照協議,以資金、實物、技術、勞務等作為股份,以按勞分配為主,又有一定股金分紅,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財產權屬於舉辦該企業的成員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特點

  鄉鎮企業是獨立自主的經濟實體,它有如下特點:①產供銷活動主要靠市場調節;②職工大都實行亦工亦農的勞動制度和靈活多樣的分配製度;③與周圍農村聯繫密切,便於利用本地各種資源;④分佈點多、面廣,便於直接為各類消費者服務;⑤經營範圍廣泛,幾乎涉及各行各業;⑥規模較小,能比較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⑦在現階段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經濟組織,技術設備比較簡陋,能容納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這些特點使得鄉鎮企業具有極大的適應性和頑強的生命力,也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不穩定性,勞動生產率一般都比較低。

鄉鎮經濟作用

  鄉鎮企業是我國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另一重要形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的發展經歷了幾次反覆,現在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並且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

  鄉鎮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促進了農村經濟市場化的進程,將市場經濟觀念引進廣大農村,對破除根深蒂固的小農經濟意識起著重要作用;

  (2)進一步加強了城鄉之間的商品交換關係,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3)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鄉鎮企業權利與義務[2]

  鄉鎮企業享有下列權利

  (1)自主經營權;

  (2)合法財產不受侵犯;

  (3)控告、檢舉向企業非法攤派、非法收費的單位和個人;

  (4)經批准可以取得對外貿易經營權。

  鄉鎮企業必須履行下列基本義務

  (1)根據市場需要發展商品生產,增加社會有效供給;

  (2)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

  (3)支援農業,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鄉鎮企業發展面臨問題

  一是發展環境亟待改善。特別是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鄉鎮企業融資難、貸款難、擔保難,成為制約鄉鎮企業發展的瓶頸;當前一些地區正在進行第二輪機構改革,有的縣鄉兩級鄉鎮企業管理機構被撤消,出現鄉鎮企業無人抓無人管的局面。

  二是結構調整亟待加強。鄉鎮企業行業、產業、產品趨同現象仍較嚴重,企業之間無續競爭比較普遍;區域性特色經濟發展不夠突出。

  三是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鎮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在中國農村和小城鎮興辦的、非全民所有制的、從事商品生產或經營活動的經濟實體。鄉鎮企業大多集中在小城鎮,是小城鎮社區的重要經濟支柱。

鄉鎮企業發展思路與對策[3]

  繼續深化鄉鎮企業的改革,進一步促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轉變其發展方式,對“三農”問題的解決、縣域經濟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的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以兩個根本性轉變為基本指導思想進行戰略調整,即在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在企業制度上實現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概括來說,明晰的產權和規範的競爭行為,將成為各地共同遵循的游戲規則。規模經濟科技創新,混合所有制、清潔生產、統一市場、產業產品結構升級、向城鎮聚集將成為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走向。

  一、鄉鎮企業的發展應貼近“三農”

  目前,鄉鎮企業加快了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的步伐,形成了新的發展格局。雖然在許多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但鄉鎮企業與“三農”的天然聯繫並沒有變,對農村和縣域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沒有變,因此其所處的歷史地位和承擔的支農使命非但沒有改變,反而還因鄉鎮企業力量的提升和“三農”問題的嚴峻有所增強。和農業、農村、農民有著緊密地緣關係的鄉鎮企業責無旁貸,應當繼續承擔反哺農業的責任和道義,這依然是鄉鎮企業不可動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鄉鎮企業要展示在農村經濟中的龍頭地位,將進一步發揮對“三農”支持的作用。

  二、促進鄉鎮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這意味著鄉鎮企業的發展應該從單純的資本擴張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上來,並大力發展迴圈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第一,提高技術進步對鄉鎮企業持續發展的貢獻率。儘管資本要素投入增加一直是鄉鎮企業產出增長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但鄉鎮企業要真正實現持續發展,必須拋棄主要依靠資本要素投人增加拉動產出增長的道路,以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來拉動企業增長。

  第二,提高勞動投入對鄉鎮企業持續發展的貢獻率。長期以來,鄉鎮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較低,但增長速度卻很快,其原因並不是鄉鎮企業的產出增長快於勞動投入增長,而是鄉鎮企業的勞動投人快速遞減,甚至出現負增長的結果。但是由於中國農村還存在著約2億的剩餘勞動力,所以提高鄉鎮企業勞動生產率不能採取提高鄉鎮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以增加資本投人來代替勞動投入的資本深化戰略,而必須同時通過提高鄉鎮企業職工素質來實現。

  三、註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鄉鎮企業發展不平衡既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具體表現,也是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東部地區鄉鎮企業發展水平較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向型經濟的發達。過於依賴國際市場容易造成經濟風險過大、產業鏈短等不良後果,而國內市場的潛力發掘得遠遠不夠,區域之間的交流程度也有待提高。一方面,鄉鎮企業是縣域經濟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因素,同樣也能夠在減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廣大的國內市場也為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因此,要促進鄉鎮企業以互惠互贏開展東中西合作為突破口,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四、提高企業和產業的集中度

  1.鄉鎮企業的發展應該與小城鎮的發展相結合,優化佈局結構

  要積極穩妥地促進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使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互促互動、互為依托、共同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是兩個相互依存的孿生兄弟,鄉鎮企業為小城鎮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撐,小城鎮為鄉鎮企業提供發展載體,兩者唇齒相依。一方面,鄉鎮企業的集聚和發展,可以吸引外來資金,帶動農村勞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小城鎮集中,為小城鎮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興鎮先興業,興業才能強鎮。另一方面,小城鎮(特別是其中的工業園區)是集聚鄉鎮企業,形成產業化經營的有效場所,它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技術成本、交通成本、信息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不僅僅是指鄉鎮企業不要四處撒網,遍地開花,而是要空間集中,產業集中,環節集中。這裡產業集中是指鄉鎮企業屬於中小企業,最好只做一個主導產業。而環節集中則要求鄉鎮企業不僅只做一個產業,而且要進一步集中在這個產業的幾個環節上,用自己的全部資源、全部精力做好這幾個環節,其他環節可以發包。這“三集中”對鄉鎮企業的發展,對小城鎮的建設極為重要。特別是產業集中,可以說是一個地方最好的軟環境,最大的投資環境,其內涵是一鄉一業,一鎮一業。縱觀中國所有經濟發達的鎮、縣、市,這幾乎是其共同特點,更是江浙一帶經濟發展的經驗,如溫州鰲江鎮專門生產編織袋,嵊州專門生產領帶,台州專門生產摩托車零部件等。產業集中的優點主要是:①產業集中有利於分工細化。由於分工細化,大家都做得很專,從而容易傲精;②產業集中有利於大家相互交流,利於把企業辦成學習型組織,甚至利於把整個鄉、鎮、縣辦成學習型組織。③有利於擴大規模和影響,形成品牌效應。一鄉一業,一鎮一業,產品的品種必定很齊全,規模一定很大,由於大家相互競爭,成本也必定很低,在國內外的影響也必定很大。④產業集中有利於政府指導經濟。一個地方的產業集中,易於投資同類產業,需要的投資量少,方便管理,成功率比較高。

  2.實施大企業、大集團規模經營戰略

  規模經濟的積極效應除了促進經濟增長,提升國際貿易層次外,還體現在:①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和資源優化配置。規模經濟的形成過程,也是向效率較高、協作更緊密的單位和區位集中的過程,從而使資源得到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②有利於形成合理的市場結構。形成既具有競爭性又具有適度壟斷性的市場結構,對於減少過度競爭,加強分工協作,促進技術創新和改善社會福利都是非常必要的;③有助於推進產業結構高度化。通過產業規模經濟形成中的市場競爭與兼併機制,尤其是政府產業組織政策的誘導機制,有利於實現資源向該類產業的流動與集中,從而推進產業結構的高度化;④有利於促進產業內企業組織形式的刨新。在推進規模經濟的形成過程中,股份公司控股公司戰略聯盟企業集團、企業聯合體等均是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的創新。⑤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規模經濟的規模壁壘效應、低成本優勢、較高的創新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對於市場的影響力,往往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因此,對於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鄉鎮企業,要引導其通過控股、參股、兼併和聯合等資本運作手段,實施跨鄉鎮、跨區域的兼併重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導中小型企業通過合伙、股份合作和股份制形式等進行合作與聯合,培育大中型鄉鎮企業。

  3.發展鄉鎮企業集群

  增長極理論認為,產業集群的形成是由於具有很高的連鎖度的推動型產業發生作用的結果。把推動型工業嵌入某地區後,將形成集聚經濟,產生增長中心,推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增長。邁克爾·波特的集群理論認為,集群有多種形式,多數包括三個內容:一是一組公司,包括專業化的投入、零部件、機械和服務,以及相關的企業;二是下游企業、生產互補產品的生產商、專業的基礎設施提供者和其他提供專業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機構,例如大學、智囊團和提供標準的機構;三是商會和其他涵蓋集群成員的團體。

  規模經濟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由於行業特點、市場規模、技術層次的限制,大企業的數量總是有限的,中小企業的數量上占絕對的多數,在大多數國家裡,小企業占全部企業數量的95%以上。目前,我國鄉鎮企業規模結構中,小企業占據絕對的多數。因此,小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更是一個值得關註的問題。由於自身資產、創新能力的限制,小企業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實現規模經濟,而必須通過特殊方式即專業化、配套協作、聯合聯盟、加盟特許等來實現規模經濟和自身的競爭力。相對於凈資產規模來說,集聚因素同樣是一種優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化程度,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衡量中小企業規模經濟常用的指標是勞動生產率、聚集狀況、專業化程度和協作程度等。

  規模經濟效應具有兩重性,它可能產生的弊端包括:規模經濟可能導致壟斷;規模經濟往往缺乏個性化和應變能力;規模經營可能導致經濟效率下降;規模經營需要外延的擴大,這雖然是集約增長的必要條件,但不合理的規模擴展會造成重覆建設、機構臃腫、創新不足等;追求規模經濟還可能導致戰略風險財務風險組織風險資本運營風險等。舒馬赫認為大規模生產還可能帶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遏止創造性等,而小企業在便利性、人道主義和管理上均優於大企業,因此小的是美好的。

  一些相關研究從產權改革、產業組織優化和規模經濟方面進行了探討,認為鄉鎮企業應該實行核心能力+規模經濟的競爭策略。鄉鎮企業的企業最佳規模的形成是市場選擇、企業自組織和企業博弈的結果。在知識經濟時代,規模經濟在實現形式和途徑上都發生了變化。企業集群不僅有利於發展企業規模優勢、地區規模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塊狀經濟,也是以極化、擴散作用帶動城市化發展的好辦法。企業集群,也稱為新經濟產業區,柔性聚集體等,被波特稱為“新競爭經濟學”的主要內容。企業集群是指經營同一產業的在業務上有密切關聯的一群公司和相關機構集聚在某一地理範圍內。這種組織形式不同於企業集團、壟斷性經濟聯合組織、虛擬企業和空間聚集體,它是水平、鏈條或網路性的準組織形態,沒有固定的、共同的層級結構,以總裝、核心構件或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銷售企業、原材料企業為核心,各企業獨立經營獨立核算,具有進出的自由,並且分散決策。企業集群是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的一個共同特征。積極發展企業集群是中小鄉鎮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主要形式。

  五、創新體制和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第一,在產權制度方面,集體企業首先應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儘可能將股權量化給集體經濟組織的全體成員,或將集體資產有償出讓給職工個人,降低集體股在總股本中的比例,增加職工個人股的數量和比例,使每個成員都享有集體經濟明晰的權益。在產權結構方面,應儘快形成多元化的產權主體和股權結構,重點吸引社會法人、自然人參股,吸引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與集體經濟私營經濟的改製和改造,構建鄉鎮企業長期發展的動力機制。在規模水平方面,要引導具有一定規模的鄉鎮企業通過控股、參股、兼併和聯合等資本運作手段,實施跨鄉鎮、跨區域的兼併重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導個體和私營企業通過合伙、股份合作和股份制形式與集體企業進行合作與聯合,降低和分散企業股權結構中內部股東過高的股權比例,實現資本的社會化,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第二,提高鄉鎮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無論是提高技術進步對鄉鎮企業持續發展的貢獻率,還是提高鄉鎮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增加勞動投入對企業發展的貢獻率,要實現鄉鎮企業健康、穩定、持續地增長,最終都要落腳在鄉鎮企業本身的經營管理上,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措施提高鄉鎮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目前,除了規模大、效益好的鄉鎮企業採取了現代化的管理方式之外,大部分鄉鎮企業還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經驗型管理的水平上。雖然這些簡單的管理方式有其自身的優點,但如果總是迷戀於這些傳統的管理方式,必將阻礙企業進一步發展②。其中,特別突出的是鄉鎮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目前鄉鎮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基本制度不健全,員工的錄用、晉升辭退缺少規範,隨意性很大,導致了員工隊伍的不穩定,員工對企業缺乏歸屬感和安定感。經營管理基於人際關係,依靠個人的影響力對企業進行控制。企業內良好穩定的人際關係,情感上的互動,是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是,隨著企業的規模擴大、新資源的不斷涌入、經營環境的改變,使得基於本土文化和地方勞動力及關係網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鄉鎮企業發展的新要求。要實現鄉鎮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應以自身情況為出發點,形成獨具特點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必須註意的是,要加入開放性的人才市場機制,與企業和地區的外部勞動力市場結合,健全科學的內部培訓制度,包括對新增的勞動力進行就業前培訓和大力加強在職職工培訓工作,保留現有人才提高其技術和文化素質,特別是提高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能力。

  六、優化鄉鎮企業發展的環境

  目前,鄉鎮企業的發展正面臨著進一步的挑戰。第一,市場環境變化的挑戰。在供求結構變化、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要保持和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對產品結構、市場結構、人力資源結構和管理水平處於相對劣勢的鄉鎮企業來說是相當嚴峻的考驗。國有企業市場參與度的提高大大增強了鄉鎮企業的競爭壓力。外資企業的大量進入使鄉鎮企業面臨更強勁的挑戰。第二,技術環境變化的挑戰。在當代企業發展的諸要素中,智力因素、科技因素的作用已上升為主導地位,自然資源、自然人力的作用日趨衰弱。第三,巨集觀政策環境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逐漸改變了對鄉鎮企業一般性的政策扶持,包括稅收政策產業政策和資源與環境保護政策。

  儘管如此,機遇總是和挑戰並存的:第一,改革的深化正在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為鄉鎮企業發揮其靈活的經營機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問。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將建立一個統一、有序、開放、競爭的市場體系,將從根本上改變鄉鎮企業在原材料、能源資金、人才等要素供給條件方面的劣勢,併為其開闢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和產業領域。更為重要的是,市場經濟體製為鄉鎮企業改革指明瞭方向,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來重建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和組織管理制度,將從根本上剋服鄉鎮企業的制度積弊,帶來其發展的第二個春天。第二,開放度的提高為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拓寬了鄉鎮企業的視野,既增加了鄉鎮企業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分工與市場競爭、拓展國際市場的機會,也為鄉鎮企業吸收外資、利用國外技術、引進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因此,考慮鄉鎮企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局面,要促進鄉鎮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升其競爭力,必須為鄉鎮企業提供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2006年農業部出台了《關於加快鄉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以融資擔保、人才培訓、創業輔導、科技對接、行業協會、信息網路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體系建設正在進行當中。但鄉鎮企業的服務體系仍比較薄弱,對於鄉鎮企業轉型發展的引領帶動和支撐作用不強,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1.構建有利於鄉鎮企業持續發展的巨集觀法律制度環境

  雖然《鄉鎮企業法》是一部正式頒佈實行的專門法,但其可操作性不強,所制定的扶持鄉鎮企業發展的各種優惠條款在實際中實施不力。而且在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後,個體、私營企業成為鄉鎮企業的主體,組織形式也包括個人獨資、合伙、公司等多種企業形式。《鄉鎮企業法》的許多規定已經與實際情況不完全符合。事實上,在鄉鎮企業內涵變化之後,有關鄉鎮企業的法律制度已經基本完備,《個人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公司法》等法律都是適用於鄉鎮企業的重要法律。當務之急是廢止以前有關鄉鎮企業的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各種條例、法規,完善《公司法》等法律,使之成為規範鄉鎮企業行為的基礎。

  2.強化鄉鎮企業的金融支持

  鄉鎮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困難普遍化。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融資困難已成為鄉鎮企業的普遍難題。融資困難,往往是影響鄉鎮企業產業升級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仍然是城市工商業資本繼續利用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從農業提取剩餘,造成鄉鎮企業資本的自身積累速度過緩;另一方面金融體制改革後,設在最基層的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等金融機構不但不能給鄉鎮企業和農民帶來資本,相反隨著貸款許可權的上收,它們卻成了農村金融資本的抽血機,造成諸多農村地區高利貸死灰復燃,嚴重影響了鄉鎮企業和農民信貸資金的正常供給a針對這種情況,一是要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二是要深化金融改革思路,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由機構導向轉變為功能導向;三是要完善農村信用社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的分工協作關係,拓寬金融服務。比如引導幾家金融機構聯合進行貸款服務,形成批發貸款;四是通過財政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激勵金融機構加快農村金融產品的創新。比如農產品加工、保鮮企業對收購資金的需求往往規模大、時效性強,可引導相關金融機構設立農產品收購專項貸款

  3.加強分類指導,推進結構優化

  鄉鎮企業目前正處於高度分化重組的階段,需要進行分類指導,但目前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所能提供的服務非常有限。政府相關部門應按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充分發揮政府導向作用,正確引導社會資本的投資方向,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堅持區別對待、鬆緊適度,加強調控和引導。

  第一,加強產業政策指導,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有選擇地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存量調整為主外延擴展為輔,仍然是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不分具體情況,一味地追求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將造成農村就業的巨大壓力、資產專用性風險、嚴酷的市場競爭以及鄉鎮企業特色的喪失和優勢的削弱。必須科學引導鄉鎮企業的投資衝動和擴張熱情,慎重選擇擬投資的產業和產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綠色、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和服務業,發展具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名特優新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保持固定資產投資的合理增長,提高資源和資本產出效率,促進鄉鎮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第二,推動鄉鎮企業的技術進步,提高鄉鎮企業技術水平。一是對有市場、有效益、適合鄉鎮企業採用的科研項目,加大支持力度。應該抓緊制定和實施適應新形勢的產業技術政策,同時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過程,加速技術成果的擴散過程,以利於技術成果儘快轉移到鄉鎮企業手中。二是尊重鄉鎮企業技術進步主體的地位和作用,鼓勵鄉鎮企業自身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引導鄉鎮企業把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轉移到技術更新和改造方面來,提高鄉鎮企業自身的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

  第三,完善鄉鎮企業的分工協作關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恩路,加強規劃佈局引導。支持鄉鎮企業發展的區域合作,引導鄉鎮企業產業集群的成長。鼓勵城市企業與鄉鎮企業、鄉鎮企業與鄉鎮企業之間完善分工協作關係,形成梯度有序的產業分工格局。引導城市企業通過投資人股和產業帶動等方式支持鄉鎮企業發展。鼓勵鄉鎮企業為城市企業提供配套服務。在鄉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中,也要註意引導城鄉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有效對接。

  第四,形成衰退企業的有序退出機制。有規劃地進行政策調整,實現衰退企業的逐步退出。對投資過快增長中出現的重覆建設、低水平擴張和不利經濟結構調整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特別是那些在質量、技術、環保等方面達不到規定准人標準的投資項目要堅決遏止;對違法占地、違規建設、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危害安全等嚴重影響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行為要嚴肅查處。

  4.加強創業輔導和人才培訓體系建設

  第一,引導和鼓勵鄉鎮企業家脫穎而出,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先行者。對農民企業家、科技示範戶、進城返鄉人才、初高中畢業生等進行創業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培訓指導,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促進企業家的生成和成長。第二,以實施“藍色證書”培訓工程和職業技能培i)ll鑒定為突破口,提升鄉鎮企業職工隊伍素質,特別是通過對現有技術人員進修、培訓的方式提高其消化、吸收、運用新技術、新設備的能力。第三,加強鄉鎮企業的行業協會建設。行業協會能夠在公共平臺建設,組織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整合資源,加強行業自律,加強品牌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利於鄉鎮企業的升級進步和規範發展。

  5.規範政府職能部門行為

  第一,為了保證創造有利於鄉鎮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各級政府部門首先應當轉變職能,主動梳理和落實相關政策,積極做好管理服務工作,取消歧視性政策,給鄉鎮企業以“國民待遇”和公平競爭環境。第二,從公共管理層面看,應該改革財政體制和政績考核機制,促進鄉鎮企業發展的集中化。現有的財政體制和政績考核機制,往往加劇了鄉鎮企業分散佈局的問題。第三,健全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調控機制。繼續進行政府機構改革,消減冗員,提高效率,節約行政經費開支。第四,各級政府要對下級政府及各直屬職能部門的行為進行密切監督,同時應接受人大、政協、社會新聞媒體及社會公眾的監督,傾聽企業呼聲。

參考文獻

  1. 毛科軍,鞏前文著.中國農村改革發展三十年.山西經濟出版社,2009.03.
  2. 2.0 2.1 本書編寫組編.公民法律知識普及手冊.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
  3. 張秀生主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0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鄉鎮企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36.106.183.* 在 2020年6月28日 21:12 發表

我想去原來的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咨詢企業改製政策,能給予接待嗎?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