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農村工業(Village Industry)
目錄 |
什麼是農村工業[1]
農村工業是指鄉鎮辦工業和村辦及村以下辦工業,包括農村個體工業。
農村工業的分類[2]
根據統計分析研究的目的和任務不同,農村工業可進行各種不同的分類,其中的基本分類有以下幾種:
1.按隸屬關係可分為鄉辦工業和村及村以下工業。
(1)鄉辦工業指由鄉一級組織集體舉辦的工業企業,以及以鄉經濟為主的各種聯營和合資的工業企業。
(2)村及村以下工業指由村委會或村民小組集體舉辦的工業企業。包括農村村辦工業、城鄉合作經營工業、城鄉個體工業、年工業總產值在100萬元以下的私營工業企業,以及以村經濟為主的各種聯營和合資的工業企業。按隸屬關係分組,主要用於滿足現行經濟分級管理體制下,各級各層觀察本級行政領導下的企業發展狀況的需要。
2.按經濟類型可分為集體所有制工業、合作經營工業、私營工業、個體工業和其他類型工業。
(1)集體所有制工業指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包括鄉村所有使用集體投資舉辦的工業企業。
(2)合作經營工業指鄉、村、村民小組三部分之間聯合舉辦的集體合作工業企業,以及農村中部分農民自願聯合的合作工業。
(3)私營工業指生產資料和產品或收入歸私人所有,並且雇工人在8人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所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款》規定登記註冊的私營獨資企業、私營合伙企業和私營有限責任公司。
(4)個體工業指農民個人參加生產勞動,沒有雇工或者雇工及帶徒弟在8人以下,生產資料和產品或收入歸個人所有的一種經濟形式。
(5)其他類型工業指除集體、合作、私營、個體工業以外的其他類型工業,包括股份制企業、與外商合資合作企業、與港澳台合資合作企業等。按經濟類型分組,可以用於反映和分析各個時期農村工業的經濟結構及其發民變化情況,表明各種不同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及變化情況,按經濟類型分組是農村工業統計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分組。
(1)輕工業指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是為滿足人們吃、穿、用所需要的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a.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b.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日用化工製品、日用玻璃製品、製鹽、陶瓷、手工工具製造等。
(2)重工業指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工業。按其生產產品的用途,可分為下列3大類:a.採掘工業,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b.原材料工業,指提供國民經濟各部門使用的原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等工業;c.加工工業。指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機械設備製造、水泥製品、農具製造、塑料製品、化肥、農藥製造等工業。按企業經濟活動的性質分組,是為了反映輕、重工業的比例關係及其發展變化規律,並藉以研究重工業對國民經濟技術的改造作用以及輕工業對生活消費市場的保障作用。輕、重工業的分組,也是農村工業統計中最基本的分組。
生產規模是指勞動力、生產資料和產品在企業集中的程度,以及這些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能力的集中程度。目前,對大、中、小型企業的劃分採用兩種標準:
(1)按企業產品的年生產能力劃分。凡產品比較單一的行業,以產品生產能力作為大、中、小型的標準。
(2)按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劃分。凡產品種類繁多,難以按產品生產能力劃分的,則以企業固定資產原值作為劃分標準。
企業按大、中、小型分組,可用於研究不同規模企業之間數量比例關係及其發展變化趨勢,是分析企業產出指標、要素指標、效益指標及產品市場占有率等的重要依據。
5.按生產過程對資源(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可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1)勞動密集型產業指投資較少,容納勞動力較多,勞動裝備程度低,技術上處於中間或落後的行業和企業。
(2)資本密集型產業指工藝複雜,設備龐大,原材料消耗量大,投資多,單位投資容納勞動力較少,勞動效率較高的行業或企業。
(3)技術密集型產業指以知識性勞務投入取代體力勞動投入和資金投入、產品的中間消耗減少,附加值不斷提高的行業或企業。
按生產過程對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分組,可用於分析農村工業總量變化中各種因素的構成及影響程度,反映農村工業投資、勞動力投入及科技進步在農村工業發展中所占比重及變化。從這些構成變化中觀察和判斷農村工業發展所走的道路,是符合農村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還是仍然在走一條高投入低產出的道路。
此外,根據不同研究需要,農村工業還可按營業狀態分為營業、停產、籌建、其他4種狀況;按各產業前向聯繫和後向聯繫程度劃分為中間需求型產業和最終需求型產業;按創新能力分為傳統工業和現代工業,以及按行業類別,按開業時間,按核算形式等分類,還可按企業某項指標分類,如產品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工業增加值等進行分類。
總之,農村工業的分類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逐漸趨向合理,農村工業必定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在實踐中,農村工業分類應保持與國家統一規定的《工業部門分類目錄》一致,以利於將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進行對比。
農村工業的特點[3]
(一)產業結構輕型化從行業結構看,建材及非金屬製品業是農村工業的支柱,其產值比重合計在60%以上。這些行業都是我國工業中的傳統行業,農村工業的發展擴大了它們的總體規模,但其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與城市工業有較大差距,主要以初級簡單的工業生產為主。農村工業的產品結構相對落後,市場占有率較大的產品種類不多。產品絕大多數是資源開采及初級加工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作為工業投入品的重要中間製成品及中高檔耐用消費品很少。
(二)投資主體多元化,工業規模小型化農村工業產生並得到發展的直接動力是獲取非農產業就業機會和高於農業收益的非農收人。因此,強調投資少、見效快,這是農村工業投資的普遍現象。農村人口密度、農村聚集的空間密度與農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決定了農村資金集聚能力較弱以及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使農村工業的投資行為難以建立在所在地區工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和追求工業生產規模效益的基礎上,這導致零散的重覆性小規模投資與農村工業大規模的總體投資並存,使農村工業表現為企業平均規模小、資金裝備水平低、生產效益差、資金積累迴圈能力弱等特點。
農村工業的生產活動[2]
農村工業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生產活動:
(1)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如採礦、曬鹽、森林採伐等,但不包括禽獸捕獵和水產捕撈。
(2)對農副產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糧油加工、食品加工、軋花、紡織、製革等。
(3)對採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煉鋼、軋鋼、化工生產、石油加工、機器製造、木材加工等。
(4)對工業品的修理、翻新如機器設備的修理、交通運輸工具的修理等。
農村工業統計的範圍[2]
1.農村工業統計範圍和條件
農村工業點多面廣,設備、技術、規模、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全部加以統計,困難較多,且無必要,實際也難以做到,所以列入農村工業統計範圍的應具備一定條件。農村工業是由鄉、村及村以下各種類型的工業生產單位所組成的,這些工業生產單位主要可分為兩類:獨立核演算法人工業企業和工業活動單位。
(1)獨立核演算法人工業企業。指具有獨立核演算法人資格的工業企業,即必須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註冊登記,並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並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
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承擔民事責任。
③獨立核算盈虧,並能夠編製資產負債表。
(2)工業活動單位。指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內部的工業活動,具備以下3個條件的才能作為工業活動單位:
①具有一個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產業活動。
②單獨組織生產、經營和業務活動。
區分獨立核算企業和工業活動單位主要按兩個原則:一是法人資格原則,獨立核算單位具有法人資格,能夠承擔民事責任和對外簽訂合同;工業活動單位一般不具備法人資格,也不能承擔民事責任和對外簽訂合同。二是獨立核算與單獨核算的原則。獨立核算單位一般都能編製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工業活動單位一般是單獨核算,不編製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但有單獨核算的收入賬和支出賬。
農村工業企業中,不論是獨立核演算法人企業,還是工業活動單位,都屬於農村工業統計範圍。但對於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大多數由於規模小,管理水平低,統計條件還可放寬,因此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只要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便可列入農村工業統計範圍。
①有固定的(或相對固定的)生產組織、場所、設備和從事工業生產的人員。
②常年從事工業生產活動,或全年開工時問在3個月以上的季節性工業生產活動。
③能夠同農業及其他生產行業分開核算(會計上獨立核算)。④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領取了營業執照。在實際工作中,未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的村辦企業,只要符合前3個條件也包括在村辦企業範圍內。
綜上所述,農村工業統計範圍是所有具備獨立核演算法人資格條件的農村工業企業,以及至少具備村及村以下工業生產條件的農村工業活動單位。
2.不列入農村工業統計的範圍
在確定農村工業範圍時,以下活動不列入統計範圍:
(1)農民家庭以從事農業為主,以輔助勞力或利用農閑時間進行的一些工業生產活動或其他生產活動,如竹藤棕草編製、毛衣、手套、塑料提籃編織、挑花、刺繡、抽紗等,屬於農民家庭兼營工業,不納入農村工業統計範圍。(2)農村中的一些經營活動,如養蜂、養雞、養豬、養魚、養蠶、種蘑菇、生豆芽、炕房、烘房、孵坊、採種、育種等,不管其單位名稱叫××廠,均屬於相應的農業、畜牧業、林業、漁業,不納入農村工業統計範圍。
(3)農村中一些從事流動性上門幹活的工匠,如木匠、篾匠、彈棉花、縫紉、油漆匠等,還有從事流動性的服務作業,如走街串巷、逢場趕集、趕會的屠宰戶及臨時性的豆製品加工等,均不列入農村工業統計範圍。
(4)農村從事生活用品的修理單位,如鐘錶、鋼筆、自行車、衣服、鞋帽。日用五金、黑白鐵、鋁製品、縫紉機和家用電器修理等,不列入農村工業統計範圍。
(5)農村中的一些商店和飲食店,以及一些小商小販和飲食攤點,它們以商業、飲食業為主要目的,有的雖然也生產加工一些產品,但產品是直接向消費者出售,而不是批發給他人去經營,也不列入農村工業統計範圍。
(6)洗染、照相、裱糊、刻圖章等單位,不列入農村工業統計範圍。
農村工業發展模式的選擇[3]
(一)影響農村工業模式選擇的因素
1.自然資源條件。自然資源條件是影響農村工業模式選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個地區的農村工業發展只有建立在本地區的資源優勢基礎上,才能取得競爭優勢,加快發展步伐。
2.交通運輸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工業的生產經營已不限於本
地市場條件,開始走向國內和國際市場,由此伴隨著生產原料和商品的跨區域流動。如果交通運輸條件發達,就可以加快物流的流通速度,縮短物品的流通時間,節省費用,提高效益。
3.地理位置。一般位於經濟發達地區,由於受周邊發達的經濟條件影響,農村工業可能發展得快些;而位於經濟落後地區,由於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農村工業的發展速度也會較慢。
4.城市發展和城鄉經濟聯繫狀況。一般地說,城市發育程度越高,則對附近地區農村工業的影響也越大。偏於重型結構的城市經濟、城鄉之間的經濟互補性較強,城市的發展會相應地推動農村工業的發展;相反,偏於輕型結構的城市經濟,與農村工業的同構性強,它的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農村工業發展。
5.資金、人才、按術和信息條件狀況。資金、人才、技術和信息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農村工業發展較快,反之則較慢。
6.人文社會條件。一般地說,人們思想觀念保守、農耕文化氛圍濃厚、商品意識和市場意識淡薄的農村地區,農村工業發展就會受到限制;相反,人們思想觀念轉變較快、工業文化氛圍濃厚、商品意識和市場意識較強的農村地區,農村工業發展就會較快。
7.歷史背景。一般歷史上農村工業發展基礎較好的農村地區,農村工業發展較快,反之則較慢。
因此,農村工業發展規劃要註意基礎材料的搜集、整理與分析:
(1)農村工業的發展現狀。調查農村工業發展水平,包括企業規模、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設廠依據、擴建與改建的可能條件等;
(2)資源條件。包括農產品加工資源和礦產資源、能源等。農產品加工資源調查農產品的分佈、數量、質量、季節性等,礦產資源調查礦石的主要類型、品位、儲量、開采利用現狀、進一步開采利用的可能性等,能源調查包括類型、開發利用的條件等;
(3)建設條件。建設條件包括土地、水源、電源、交通條件等。土地方面主要考慮地形、坡度、土質、地下水位等。用水條件要考慮規劃區內水資源、水量平衡狀況、工農業用水分配、耗水量大的企業供水水源能否足夠保證等;
(4)瞭解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法律。如瞭解國家對發展農村工業的優惠政策、國家產業政策、環保法律等。
(二)農村工業發展模式
初始環境對農村工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區域農村工業發動的初始環境因素中,農業基礎、城市輻射影響、礦產資源稟賦、利用外資外貿的機會、人力資源狀況、市場發育水平等起主要作用。根據初始主導環境條件將農村工業發展模式分為以下八種類型:
1.農副產品加工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農業大國,廣大農村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和多種多樣的農副產品加工傳統,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是農村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之一,它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發展形式。對比較落後的“農業地區”,應當利用“以農促工”模式來促進農村工業的發展。通過農業產業化和貿工農聯合經營形式來改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中只註重向市場提供初級農產品的方式,延長農業經營的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從而帶動“農業工業”型農村工業的發展。
2.城市輻射發展型。
農村工業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其發展之初就擁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技術源泉——城市工業。苗長虹(2000年)對河南省178家農村工業企業的調查表明,有40%的企業以各種形式存在著同城市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技術聯繫。這種形式的形成依賴於較強的城市輻射能力,較強的農村社區行政經濟組織力量,良好的地理區位,這種形式在長江三角洲最為典型。其特點一是產業結構與城市較為相似,與城市大工業協作配套的工業比較發達。比如,蘇南地區鄰近上海,區域內又擁有蘇州、無錫、常州等科技先進、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因而其鄉鎮企業是依托城市、依托大工業、依托科研單位發展起來的;二是起點高,技術與管理比較先進。企業創立與發展直接得益於城市的技術、人員支持;三是企業的專業化程度比較高,與城市外部聯繫強於農村工業的內部聯繫,城鄉工業呈現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銷售的格局,彼此間的相互依賴比較強。利用城市工業結構調整的契機,通過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方式,把城市工業延伸到農村去,以帶動農村工業的發展,農村工業發展了又反過來為城市工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從一些大城市郊區農村工業發展的經驗看,這些地區的農村工業之所以發展較快,是與城市工業延伸、支持、幫助和推動分不開的。目前,我國各地大體上已完成了市帶縣的城鄉一體化行政管理模式改革,這為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3.區際協作型。
指的是通過加強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和技術合作,來推動落後地區農村工業發展,同時也可以為發達地區農村工業的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經濟發達地區利用資金、人才、技術和信息方面的優勢向落後地區的農村工業發展提供支持和援助,落後地區可以利用自己在原材料、初級加工產品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等方面的優勢支援發達地區,者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推動本地區經濟發展。
4.礦產資源開髮型。
由於礦產資源多分佈在農村地區,因而在豐富的礦產資源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採掘業和原材料工業,是資源豐富地區農村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這種模式形成的主要條件是有一定的礦產資源儲量,一定的運輸通達性。產業結構以採掘、原材料工業為主。
5.外貿、外資推動型。
改革開放政策和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外向型經濟在沿海發達地區已占據重要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內陸地區改革開放帶動戰略的實施,也使廣大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外貿的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從而利用外資、外貿推進工業化包括農村工業化成為一種重要的形式。這種形式的特點是,產業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的輕型加工業為主,如電子電器、紡織服裝、金屬製品等,產業結構升級速度比較快,企業的專業化水平較高,規模比較大,技術水平比較先進,與海外生產要素與市場聯繫緊密。
6.人力資本推動型。
人力資本推動型是一種重要而普遍的模式。在農村工業創建過程中,富有開放創新意識的政府領導人和創業意識強和經營管理能力和投資能力強的企業家、“經濟能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7.市場一加工迴圈型。
農村工業具有市場導向性質,對市場具有較強的依賴性,許多地方將市場建設擺在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形成市場一加工互動的發展格局。這種模式有賴於區域擁有發展某類產品的特殊區位優勢,行業規模經濟比較突出。聞名全國的江蘇吳江市盛澤鎮的“東方絲綢市場”、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都對當地的農村工業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
8.城鎮化推動型。
農村工業發展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如水、電、路等,然而某些較為落後的地區,特別是山區落後地區連起碼的基礎設施都不具備,這些地區發展農村工業只能走城鎮化推動之路。所謂“城鎮化推動”,就是通過優先發展農村小城鎮,從而為農村工業發展建立起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外部發展條件,來引導和推動農村工業發展。因為小城鎮發展了,小城鎮及周邊地區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會繁榮起來,加之小城鎮的基礎設施較好,這就為農村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的外部條件,只要政策措施得當,農村工業就會發展起來。
在八種型式中,相比而言,城市輻射型、外資外貿推動型農村工業,企業的聯繫空間較廣,生產要素的質量較高,產業和市場的規模較大,發展前景廣闊。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對技術創新、規模經濟和組織協調的依賴性日益突出,它需要城鄉經濟更加一體化和生產營銷更加國際化的發展環境。農副產品加工型、礦產資源開髮型農村工業,在發展的早期階段,比較容易在較低的產業結構水平上形成區域專業化優勢。但發展到一定階段,這種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削弱企業的創新競爭壓力,從而導致區域發展動力和結構轉換能力的不足。因而,以這兩種形式為主的地區,須在強化農業生產和資源保護的基礎上,註重進行產業聯繫,進行資源的系列加工增值和發展模式的逐步轉換。對市場一加工迴圈推動型農村工業,當市場達到一定規模後,市場性質、產品需求彈性大小和運輸成本,會嚴重製約工業發展的規模和潛力,因而求企業和市場努力保持其區位優勢,在產品的質量、品種、特色、價格、營銷和信息服務方面不斷創新,併在規模上保持和市場的協調發展。人力資本推動型農村工業,由於當代市場經濟競爭的關鍵在於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競爭,因而有著廣闊和深遠的發展潛力。但基於我國廣大農村人力資本質量還比較差的現狀,必須加大教育的投資,提高區域人員素質。
農村工業主要行業和項目規劃[3]
(一)產業結構規劃
產業結構規劃時,應註意兩個問題:
一是要註意避免與城市工業的趨同。鄉鎮企業的發展初期由於市場供給嚴重不足,社會對產品的需求急劇膨脹,而國有企業因體制的制約無力滿足市場需求,從而使鄉鎮企業能夠“乘虛而人”。通過引入和模仿國有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從而以低成本、低水平進入市場,迅速發展起與城市工業相似的產業和產品,占領國有企業無法滿足的市場空缺,這就導致了鄉鎮企業與國有工業結構趨同及鄉鎮企業與國有企業結構的相似性。城市工業占50%。城鄉工業結構的雷同,不僅不利於發揮各自的科技、勞動力優勢,而且加劇了城鄉間、地區間的原材料、產品的過度競爭,加大了各自的交易成本。我國已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城鄉消費結構的變化要求生產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產品與產業結構的調整重組已成為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因此,農村工業結構的調整和產品結構的選擇,必須與整個國民經濟重組的趨勢相適應,才能實現持續、健康、高效發展。
二是要註意提升水平。21世紀,將是高科技世紀。因此,一個高度化的產業結構,必須以完善的高科技體係為標誌,以高新技術為依托。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一個以汽車、家用電器、微電子、通訊、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崛起,並將會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地位。目前的農村工業大多以技術含量較低的輕紡、服裝、小型化工、傳統機械製造等產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少。所以,在農村工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農村工業已有較好發展規模基礎的地區,應堅持發展高科技產業,以逐步實施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作為戰略目標。要積極應用現代技術改造原材料、能源、建材、農用、輕紡等傳統工業,有條件的地方要在高起點上發展機電、化工、冶金等基礎和支柱產業,有重點地引導農村工業,發展生物、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
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要把握住以下幾點:(1)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時,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不貪大、貪全,不盲目上馬,不一見成效跟風跑;(2)整個產業拿不下,就勇當配角,對投資少、見效快的高新技術產品,抓一兩個產品或幾個配件,搞小而專、小而優、小而特、小而廉的小巨人;(3)對現有產業,凡淘汰產品,生產過剩產品,耗能過多、破壞資源嚴重、污染嚴重近期無法治理的,下決心放棄,進行調整;(4)對技術、設備、工藝落後的產業,產品市場繼續需要,就用高科技進行改造,使夕陽產業變為朝陽產業;(5)除鄉鎮企業不發達地區外,其他地方對傳統產業暫停發展新企業,進行技改提高,把著眼點轉到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輸、生物綜合利用的增值上來,促進和帶動農業專業化;(6)鄉鎮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目的不是減少勞動力追求自動化,而是為了質量、環保、節能、效益,因為發展鄉鎮企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勞動密集型、技術勞動密集型,這是農村工業的最大優勢。
(二)產品結構規劃
重點應放在提高產品的加工深度以增加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技術含量、加快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產品結構調整,要以滿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變化為前提,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更換樣式,調換花色品種,增加功能,有利健康,美化生活,永遠給消費者一個新鮮感,使產品個性化、多樣化、安全化、實用化、方便化、多功能化。
(三)農產品加工的重點領域
2002年8月,農業部制定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了農產品加工發展的重點領域,可作為制定農產品加工業規劃時的重要參考。
1.糧食加工。以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稻米深加工為重點,配套進行糧食烘乾等產後處理。小麥加工以生產高質量、高檔次的食品為主,開發各類“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滿足一般消費層次的中低檔產品;玉米加工以玉米澱粉為基礎,向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薯類加工以澱粉、冷凍粉條為基礎,開發變性澱粉等產品。大豆重點開展精深加工。水稻重點開發富硒、免淘、精潔、方便米等產品。
2.肉、蛋、奶製品及飼料加工。生肉製品重點發展豬、牛、羊、雞、鴨、兔等肉類深加工製品,引導鮮肉製品向預冷肉、小包裝、細分割方向發展,熟肉製品向多品種、系列化、全營養、精包裝、易儲存、易食用的方向發展,同時搞好豬、禽、牛、羊等動物器官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和藥物提取。蛋製品重點解決傳統的食用方法,向分級包裝、蛋清蛋黃分離提取、加工蛋清蛋黃粉、生產各類具有蛋類營養的食品方向發展。奶製品要加強品種開發,並搞好產品的分級、分類包裝。飼料業以發展雞、豬、鴨、魚、蝦、牛、羊、兔飼料為基礎,積極開發非常規飼料資源和特種動物飼料。
3.果品加工。發展果品的分級包裝、貯藏保鮮、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果品商品化處理設備和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運輸冷鏈系統。果品加工要在穩定提高初加工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重點開發果汁飲料、罐頭、果酒等市場容量大、前景廣闊和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
4.水產品加工。重點發展優質魚、蝦、貝、藻和海珍品精深加工,在低值魚類、藻類、貝類加工及貝類凈化方面取得突破。利用海藻、魚油、魚骨等海產品,大力發展低鹽、低糖、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開發海參、海星、海膽、扇貝、牡蠣等系列保健品。
5.蔬菜加工。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及加工製品。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級、整理包裝等初加工。重點開發和研製低溫脫水蔬菜、冷凍或速凍菜、保鮮菜、蔬菜粉、調味及調理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頭等系列產品。
6.茶葉冷藏加工。重點對綠茶、烏龍茶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更新加工設備,引進紅茶加工設備和技術,推行名優茶冷藏和加工機械化、現代化,積極開發茶葉深加工和茶飲料。
7.皮毛(絨)加工。重點發展牛皮、羊皮等皮類和羊毛、羊絨深加工製品。不斷開發麵向城鄉市場的皮、毛(絨)系列產品,引導皮革製品向生產生活用品的多品種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毛(絨)製品向高品位的線、衣、日用品、工藝品方向發展。
農村工業與農村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的區別[2]
(1)農村工業與農業的區別。
農業是指從事植物的栽培和動物的飼養,以取得動植物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村工業與農業的區別有以下4個方面:
①農業生產的勞動對象是具有生命的動植物;工業生產的勞動對象是無生命的,即使有生命的生物,一般而言一旦進入工業生產,其生命也就終止了。
②農業產品生產過程和動植物的自然生長過程相結合;工業生產勞動對象一般是無生命的,故不存在自然生長過程。
③農業生產受動植物自然生長制約,具有季節性;工業生產除少數具有季節性外,一般都是常年生產。
④農產品本身又是再生產的手段,人們的勞動參與了農產品再生產。
(2)農村工業與農村建築業的區別。
建築業包括房屋、營造物的建築工程;機器設備的安裝工程;房屋、營造物的大修理工程;以及與上述活動有關的勘測設計。地質鑽探工程等。建築業是從工業中分離出來的,兩者有密切的聯繫,建築業為工業建造固定資產,工業為建築業提供建築材料。兩者的主要區別有:
①工業產品是可以移動的,建築業產品一般不能移動。
②工業生產場所一般比較固定.建築業則隨建築產品的建造地點不斷移動。
(3)農村工業與農村貨物運輸業的區別。
貨物運輸業是將物質產品作空間轉移,以實現產品的使用價值。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工業生產活動在創造新的物質產品的同時也創造了新價值;貨物運輸不創造新的物質產品,只是增加原有產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