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體由一個增長的實現路徑向另一個經濟實現路徑轉移的動態化過程。這個過程常常是複雜的、多維變化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增長的外延和內涵都有不同程度的轉變,常常伴隨多個經濟發展性能的顯著提升。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出口拉動向出口消費、投資協調發展轉變;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由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由第二產業帶動向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由“少數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轉變。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制約因素

  制約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因素很多,我們可以歸納為觀念、發展戰略、體制、技術勞動者素質,以及人口就業壓力等方面。

  (一)對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認識存在偏差

  早在黨的十二大上,中央就提出要“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要“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黨的十四大進一步提出,“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含量,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走出一條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這證明,我們黨對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指導思想和要求是十分明確的。十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個方面也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之所以遲遲未從根本上轉變,有多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其中在思想認識上缺乏緊迫感應該說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這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對於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各方面的思想認識是一致的、積極的,然而對於經濟增長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不少方面的思想認識還有差距。儘管黨中央早有明確要求,但實際工作中,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實際上並沒有擺脫重外延輕內涵,重速度輕效益,重生產輕流通的狀況,仍然相當普遍存在著重覆建設、盲目引進、擴大外延、鋪新攤子和片面追求產值、忽視質量、市場和經濟效益的傾向。在經濟快速發展中,質量和效益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一些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不僅低於世界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也未能達到我國曆史最好水平。

  (二)“外延”型經濟發展戰略制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為了儘快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強大的物質基礎,把經濟建設的重點放在擴大規模、加快速度為主的“外延”發展戰略上是必要的,也曾起到過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經濟建設目標、客觀歷史條件已發生很大變化。門類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國民經濟基礎已經建立,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擴大並越來越直接面對著激烈的國際競爭,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也日漸突出。在這種條件下,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應該進行轉變,由“外延”發展戰略轉向“內涵”發展戰略。這是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但是,歷史形成的思維定式,卻使我們又才經濟增長方式轉換長期重視不夠。在經濟管理工作中,缺乏明確的相互配套的推動集約化經營的政策措施,在制訂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沒有對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方式轉換提出具體要求和政策,現行的經濟體制和方法也不利於實現這一戰略轉變的要求。經濟增長往往過多地立足於外延型擴大再生產,而對企業技術進步,特別是對老企業的技術改造註意不夠。1947─1978年,美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中,用於技術改造的占69%;二戰前,原蘇聯這一比重為30%。戰後逐步上升到70%。我國技術改造投資占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1994年僅為31.3%,由於缺乏完備有效的技術引進戰略和政策,盲目與重覆引進,不重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及創新,導致了一系列輪番引進的惡性迴圈。

  (三)經濟體制構成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障礙

  體制問題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慢的重要原因。條塊分割的經濟管理體制和政出多門的經濟運行機制,形成條條專政或塊塊割據的政企不分、權利制衡關係。一些地區和部門重視局部利益,忽視全局利益,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重覆布點,自成系統,相互封鎖,產業趨同,搞“小而全”,“大而全”,比速度、比產值,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和管理約束機制,經濟運行質量差、效率低,素質不高,效益不理想。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打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日益擴大了市場機制的作用範圍和領域,調動了企業和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在市場競爭和資源緊缺的雙重壓力下,企業之間聯合、協作、集團化等組織協同行為,跨部門和跨所有制的承包、投資、購買、兼併或合併控股、參股等活動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企業相應地組成了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企業集團和企業群體。他們衝破部門、地區和所有制界限的限制,進行多層次、多形式、多方位的聯合,出現了由經濟聯合組織內部交易往來,以完成生產要素在企業之間轉移的資源配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與此同時,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這一觀念很快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在這個階段,政府不僅繼續重視技術引進,還制訂了一系列技術改造計劃,並把兩者結合起來,同時,也加強了科技攻關和基礎研究。但由於“承包制”和財政“分竈吃飯”等體制的制約;使企業和地方片面追求速度和“投資饑渴”的傾向不僅未能剋服,甚至還有所發展。

  (四)技術落後與勞動者素質低下,制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據統計,在我國所有工業企業設備中,近1/5已經老化,國有大中型企業設備的老化率已達25%,超期服役率為39%,這也是生產高消耗、低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機械工業部在80年代中期所進行的調查,在當時生產的5萬多個機械產品的品種中,相當於國際上50年代水平產品占16%,60年代產品水平的占62%,70~80年代水平產品的占22%。這反映我國技術結構中,低層次技術所占比重高達80%,要比發達國家落後20多年,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

  我國勞動者素質,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資料,我國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2.2%,小學文化水平占37.1%,初中文化水平占23.3%,高中文化水平占8.0%,大學文化水平占1.4%。這表明我國的文盲率還比較高,大學文化水平率還較低。從國外發展中國家80年代情況看,25歲以上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數的比例均比我國高,印度1981年為2.1%,泰國1980年為2.9%,墨西哥1980年為5.3%,巴西1980年為5.0%。亞洲新興工業國之一的南韓,1985年的數字為11.7%。從社會勞動者的角度看,我國1990年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的比例為1.87%,高中程度的人的比例為11.07%,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42年。

  (五)人口壓力和安置型就業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又一重要因素

  我國面臨著極大的就業壓力,每年增加就業人員約1000萬。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一直堅持“廣泛就業”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飯吃的就業指導思想。因此,更傾向於通過在建新工廠,上新項目增加產量的同時來安排就業,而不是通過技術改造,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生產效率來增加產品的生產。現在我國改革進一步加快,再就業問題更加突出,在安排就業和加快技術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一矛盾體中,人們往往又陷入“二難選擇”的境地,這是由中國人口多這一基本國情造成的。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的核心內容和主要課題。也是知識經濟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提出的挑戰和要求。實現這個轉變,關鍵在於使各級領導幹部的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真正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轉移到內涵式、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上來。同時,必須從國家計劃、政策法規、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採取適應市場經濟和經濟增長新階段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併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實現過程中切實加以落實。

  (一)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步伐

  深化體制改革,轉換經營機制,理順基本經濟關係,這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最根本途徑和最重大措施,粗放型經營方式,是同不合理的經濟體制密切相關的。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才能真正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堅持以深化改革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並使經濟體制的轉變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在全面推進各項改革的同時,特別要抓緊搞好以下幾方面改革:一是堅決打破地區、部門分割現象,建立統一的和有序競爭的市場,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二是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強化投資主體的風險約束機制和責任制;三是健全市場競爭機制,大力促進公開、公平競爭,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對優化項目布點,提高質量、效益,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

  (二)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

  加速科技進步和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這是顯著提高整個經濟素質和效益、提高生產力質量和水平的根本途徑和動力源泉。今後15年,必須把“科教興國”戰略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應當提出一個明確的要求,所有的生產、建設、流通領域和各個環節,都要把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科學管理水平放在首位。力爭今後15年使科技進步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8%左右提高到50%以上。最重要的是,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經濟科技一體化進程,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力爭使科技成果轉化率由20%左右提高到50%以上。按照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要求,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積極選用工業生產和建設的關鍵性技術;縮短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的周期。特別要重視用現代技術武裝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加速實現經濟和社會管理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切實抓好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創新,著力提高自主研究開發和創新能力,大力推進企業科技進步,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切實加強科學管理,大力改進行業管理,強化企業管理。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三)正確處理實行集約化經營與擴大勞動就業的關係

  走集約經營之路,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益與擴大勞動就業,從根本上說是不矛盾的。這是因為:提高經濟效益,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為擴大再生產提供更多的積累,從而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加快技術進步,優化產業結構,可以開闢出更多的生產領域和就業門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並不排斥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相反,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勞動就業的擴大,最終要依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去實現。因此,不能把實行集約化經營同擴大勞動就業對立起來。當然,鑒於我國勞動就業壓力很大,也應當註意多發展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和產品,以更多吸納勞動力就業。

  (四)實施資本運營,尋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捷徑

  經營粗放不是我國經濟生活中新出現的問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學家們呼籲了很多年的老問題。所以難以取得明顯的成效,我們認為,除了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沒有根本性轉變、經濟體制沒有根本性轉變,對經濟增長方式有嚴重製約之外,其中沒有尋找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途徑和有效方式可能是一大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重新企業的建設,輕對老企業的技術改造。一些需要技術改造的企業由於企業自身資金的匱乏而無法實施,加之杜會保障制度建設的不完善,一些技術。設備非常落後的企業也難以破產以淘汰出局。正是由於缺乏促使劣勢企業的技術、工藝不斷高級化、現代化的內在機制,缺乏促使社會資源向優勢企業流動配置的有效途徑,才使得我國經營粗放的狀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存在,甚至更加惡化。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企業資本運營,為我國找到了依靠市場機制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一條較為現實的途徑。

  第一,資本運營的實質就是通過產權的流動與重組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提高配置效率。它註重經濟效益的提高,註重內涵式擴大再生產,資本運營通過企業整體要素的轉換,一方面使資源合理配置,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優勢企業併購劣勢企業,使得在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提高整體效率。

  第二,資本運營的過程是生產要素集中化的過程,也是集約化經營的過程,如何使我國企業生產要素集中化程度提高,我們卻走過不少的彎路。前些年,我們為了達到生產要素集中化的目標,積極推進集團化經營。但是,由於沒有找到一個好的途徑,特別是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解決集團內部企業之間的產權關係,致使我國多數企業集團或者名存實亡,或者“集而不團”,並沒有發揮出企業集團在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經營方面應有的協同效應

  資本運營的基本方向是向集團化發展,但是,通過資本運營發展企業集團和以往我們發展企業集團在思路上是一個大的轉變。過去更多的側重於行政“撮合”,或採取“串糖葫蘆”的方式,把某些企業簡單“組合”在一起,美其名曰“企業集團”,或採取“拉郎配”的方式組建企業集團,讓某一個企業管理其它幾個企業等等,是一種政府行為。而資本運營則主要是讓優勢企業自覺向願、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去兼併、控股劣勢企業,而且伴隨著的是一種產權流動與重組,能夠很好的解決我國過去集團發展中最大的障礙??產權障礙,同時通過優勢企業的機制移植、管理“嫁接”,真正把劣勢企業搞活。我們認為,這樣的要素集中化,才是符合集約化經營要求的真正意義上的集中化。

  比如,一汽1997年兼併和控股了15家企業,涉及職工8萬多人,盤活了大約200多億呆滯資產。1997年3月,一汽集團在已形成東北輕型車生產基地的基礎上,與雲南紅塔集團實行強強聯合,以控股形式兼併藍箭汽車廠,成立了一汽紅塔雲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進一步調整優化了產業佈局。通過聯合兼併,發揮大集團技術管理的輻射作用,一汽也輓救了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如一汽控股金杯公司以後,對其進行全面的調整、改組、改造,在短短兩年內扭轉了經濟效益不好的局面;吉林輕型車廠進入一汽前,只能生產微型車,現在不僅增加了1噸輕型卡車和輕型客車兩個拳頭產品,而且提高了微型車的生產水平,產值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比進入一汽前提高廠13.3倍和7.4倍。大連柴油機廠虧損額曾高達幾百萬元,劃歸一汽後當年就扭虧為盈,此後產量、產值、利稅平均每年以36%、35%和80%的速度增長。

  更值得強調的是,現在的上汽集團並不是像我國其它不少企業集團那樣與下屬企業之間是一種缺乏產權聯結的鬆散型合作關係,而是通過產權為紐帶聯結起來的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集團。這為一汽集團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集約化經營提供了組織上的保障。

  第三,能夠實施資本運營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它們在對中小企業兼併控股之後,往往要引入先進的技術,或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技術開發,這樣可以提高我國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在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層次,技術進步因素將取代勞動力成本因素,在產業競爭力中的構成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現代產業技術開發和產品開發所需要的大量財力和人力投入,是中小企業難以承擔的,也是不可能主要由政府承擔的。因此,在經濟發展進入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階段後,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就成為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大企業在產品創新基礎上的科研組織功能是現代技術革命的主導力量。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及其與科研機構的聯合或結合,將有效地改變我國科研與生產脫節,產業技術開發能力薄弱的狀況,成為科研與生產相結合有效的組織形式。大型企業集團先進的科學技術將通過資本運營傳遞到中小企業中去,從而帶動一大批企業技術素質的提高。由此可見,大型企業集團是我國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中樞性的環節,而資本運營是這一中樞環節起作用的有效通道。通過資本運營這個有效通道,大企業的技術才能有效地進入中小企業,從而提高我國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