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26个条目

發展中國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

目錄

什麼是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也稱作開發中國家、欠發達國家,是指經濟技術、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較低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對。發展中國家的評價標準主要是這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相對比較低,通常指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 130多個國家,占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戰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發展中國家的特征[1]

  從總體上看,發展中國傢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第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二元性。這是指發展中國家的“過渡性”。經濟結構中,一方面傳統的農業經濟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現代的工業經濟也已發展起來,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二元經濟結構會發生轉變,但由於向現代社會轉型的艱難,多數國家在相當長時間內,這種二元經濟結構仍將持續。經濟結構的二元性決定著社會結構的二元性,傳統社會因素與現代社會因素的並存和互動是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必經階段。

  第二,產業結構單一。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中,少數幾種農礦原料類初級產品生產國民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勞動力也集中在這些產業部門。在非洲,初級產品占到某些國家出口收入和政府收入的80%。這是殖民地經濟遺留的後果,擺脫殖民統治後,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改變單一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經濟多樣化政策,但由於基礎結構的改造相當困難,短期很難奏效。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負面作用是很明顯的:一方面,單一的出口商品容易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導致外匯收入極不穩定;另一方面,這種結構使本國經濟不能形成均衡、協調自主發展態勢,導致工業化進程和產業升級受阻。因此,在現代化建設中調整產業結構是發展中國家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第三,市場化程度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尚處於從簡單商品經濟社會化商品經濟過渡的進程之中,市場發育不全。殖民主義的長期統治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結構的畸形,現代意義的市場經濟難以正常發展。獨立後,為了實施趕超戰略,有些國家又過度強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然而過度的國家干預卻限制了市場機制的形成與完善。所以,發展市場經濟是發展中國家社會轉型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又一重大課題。

  第四,貧困問題嚴重。世界銀行1992年統計,1990年高收入國家人均GNP在7620美元以上,低收入國家在610美元以下,最窮國人均不到400美元。發展中國家有1/3人口,約10億人(中國未列入)生活在貧困之中,他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按地區分佈,貧困人口1/2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1/3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1/10左右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這些地區農村的貧困現象尤為突出。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低於人口增長速度,這就更加劇了貧困人口的增長趨勢。

  第五,各國發展極不平衡。由於各國的基礎不同,且實施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造成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兩極分化。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實行了符合本國國情和外部環境的經濟發展戰略,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從而崛起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有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1萬美元;另一部分國家由於政策失誤和外部環境不利,導致經濟惡化,長期處於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狀態,有的還經常出現社會動亂和政局動蕩。目前,一些貧困的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綜合國力相比,差距還在繼續擴大。

發展中國家的分類[1]

  發展中國家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群體。它們之中既有著許多共同特征,又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分類,從社會制度上看,有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之分。當前比較普遍的分類方法則是按經濟發展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分類。按照這個標準,人們通常把發展中國家分為三類:

  (一)低收入發展中國家

  這類國家最初是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400美元的國家和地區,1990年後又改為610美元以下。據1983年統計,它們所占土地面積約316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世界總面積的24%左右;人口約23.4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50%;約占發展中國家總數的1/3(包括中國和印度);它們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南部、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在這類國家中,又有一些為“最不發達國家”。根據聯合國1971年制定、1981年又作了修改的標準——按1976—1978年間平均價格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低於25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中,製造業比重在10%以下;全國人口中識字率在20%以下——1971年最不發達國家共有25個,1981年增到31個,其中亞洲8個,非洲21個,拉美1個,大洋州1個。最不發達國家擁有土地1300多萬平方公裡,占世界總面積9.9%;人口2.7億,占世界總人口的6%。1979年,31個最不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494億美元,約占世界總產值的0.4%。據世界銀行報告,最不發達國家1992年又增加到46個,總人口約5億,占發展中國家人口的1/5。

  (二)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

  這類國家最初是指1983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於400美元的國家和地區,1990年規定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610—7620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它們約占整個發展中國家總數的一半以上。

  在這些國家中,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又分成“下中等”和“上中等”兩類國家。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較快,1955—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達6%,1970—1980年為5.6%。此外,這類國家的經濟結構也發生變化,工業比重超過農業。但是,大部分中等收入國家仍是以原料和初級產品的出口為主,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它們如果要實現現代化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

  (三)高收入發展中國家

  這類國家主要是指中東地區幾個石油生產國、出口國和亞洲、拉美少數新興工業國家。90年代初,它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7620美元以上,有些國家超過了一萬美元。

  如果按經濟結構和現代化程度進行劃分,發展中國家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原料和初級產品生產國

  這些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低收入國家和絕大多數中等收入國家均在此列。據1982年統計,除石油外,以農礦原料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占其出口總額90%以上的國家有40個左右。國際市場上原料和初級產品價格的上下波動,將制約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二)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

  這類國家是從原料和初級產品生產國中劃分出來的一個組別。目前,以出口石油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約有20多個,除分佈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的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等國外,還有印尼、汶萊、奈及利亞、加彭、剛果、安哥拉、委內瑞拉、厄瓜多等國。70年代,由於石油價格提高、出口增加,中東地區的石油輸出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迅速提高。1983年這些國家平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12370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的47.5倍,中等收入國家的9倍多。然而這些國家的生產結構並不合理,單一經濟和畸形發展的特點十分明顯。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6%,但其中製造業只占6%。所以,從現代化的綜合指標來看,依靠石油致富的國家在發展層次上明顯低於經濟結構轉型較為全面的新興工業國。

  (三)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

  主要指那些經濟增長較快,在工業化和現代化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國家和地區,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新加坡、南韓、台灣和香港等。它們主要興起於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此期間它們在世界工業產量中的比重有較大幅度增加,其中墨西哥幾乎增加了50%,巴西約85%,新加坡100%,香港300%,臺灣400%,南韓600%。除上述幾國外,還有一些國家,如智利、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國也正向新興工業國家發展。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ya hsuan wang,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發展中國家"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