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趕超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趕超戰略(Forging Ahead Strategy)

目錄

什麼是趕超戰略

  趕超戰略是指採取扭曲產品和要素價格的辦法和以計劃制度替代市場機制制度安排,提高國家動員資源的能力,突破資金稀缺的比較劣勢對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制約,使資金密集型產業能夠在極低的起點上得到發展併在短期內實現飛躍,進而使產業結構達到先行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戰略。

  選擇這種發展戰略的有兩類國家:一是以前蘇聯和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二是以印度、阿根遷為代表的亞洲和中南美洲的非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這種發展戰略不顧資源約束,以重工業乃至整個工業體系去趕超發達國家,實際上是超越發展階段的戰略設想。因此,這是重工業優先增長和進口替代戰略的形象概括。

趕超戰略的歷史淵源

  趕超戰略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紀20年代的蘇聯。當時蘇聯經濟工業化比重很小,農業仍然在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領導人和經濟學家中間就如何積累工業化所需資金,如何解決工業增長下市場需求不足以及國民經濟應運用何種機制加以調節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以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為代表的“超工業化派”占了上風,提出在過渡時期存在著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規律和價值規律兩個對立的調節機制,兩者各有其調節範圍,並且原始積累規律和積累規律將逐漸取代價值規律。因此,計劃與市場是對立的。“超工業化派”主張由國家利用壟斷地位,運用工農業產品的不等價交換,對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征收高額賦稅和實行通貨膨脹等方法進行強制性工業化積累,為此就不能允許市場機制發生作用。同時,“超工業化派”還在理論上解決了一個小農經濟比重極大的國家,工業增長如何取得市場的問題。這一理論對後來的社會主義傳統經濟體制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1929年通過的五年計劃當中,優先發展重工業,犧牲當前消費成為主要特征。這項計劃規定要把凈投資額提高到國民收入的1/4至1/3的水平,其中3/4投資於重工業。這樣,典型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首次得到實踐,蘇聯的經濟管理體制也由此形成。

  趕超戰略在中國的實踐開始於建國初期。出於對當時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因素的全面考慮,中國領導人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

  重工業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建設周期長;在發展的早期,大部分設備需要從國外引進;初始投資規模巨大。當時中國經濟的三個基本特征則是:資金短缺利率高昂;可供出口的產品少,外匯短缺市場匯率水平高;經濟剩餘少,資金動員能力弱。這樣,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目標與當時條件下的資源稟賦特點以及資源動員能力產生了直接的矛盾。如果依靠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是不可能把投入導向重工業部門的,相反倒可能誘致輕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無法實現重工業優先增長的目標。解決這一困難的辦法就是作出適當的制度安排,人為壓低重工業發展的成本,即壓低資本、外匯、能源、原材料、農產品和勞動的價格以降低重工業資本形成的門檻。於是,一套排斥市場機製作用,以全面扭曲產品和要素價格為內容的巨集觀政策環境形成了。這種政策環境包括:低利率政策、低匯率政策、低工資和低能源、原材料價格政策、低農產品價格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務價格政策等。

  如何保證被壓低了價格的要素和產品流向重工業部門,以及經濟中剩餘的積累用於重工業的發展是另一難題。一經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邏輯上就不再允許私人經濟和市場機制存在。

  扭曲產品和要素相對價格的政策造成了資金、外匯和原材料以及各種生活必需品的供需推移,經濟生活中的短缺成為普遍現象。為了替代市場的作用,在這種常態的短缺經濟中配置資源,保證緊缺的物資用於政府要優先發展的產業,就需要一套相應的高度集中的資源計劃配置制度。這套制度包括:

  1)通過“統收統支”的金融管理體制把有限的資金優先安排到重點產業和項目中,實現資金配置與發展戰略目標和低利率政策的銜接;

  2)建立與低匯率政策相配套的高度集中的外匯外貿管理體制,實行國家對外貿的壟斷;

  3)建立高度集中,按計劃運行的物資管理體制

  4)建立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確保在低價統購派購條件下農民仍然能把資源投入到國家工業化所需的農產品生產中去,使國家能夠用行政力量控制農業生產。

  趕超戰略下巨集觀政策環境、資源配置制度和微觀經營機制三位一體的傳統經濟體制也隨之完全確立。

趕超戰略的代價

  推行趕超戰略的成果是以較快的速度建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工業經濟體系。然而,推行該戰略的過程卻步履維艱,所付代價也是極其高昂的。

  1)由於人為地推行重工業優先增長的發展戰略,使經濟結構遭到嚴重扭曲,由此喪失了本來可以達到的更快的增長速度

  過密的資本構成抑制了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一比較優勢的發揮,加劇了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相互分離的二元結構現象,由此喪失了本來可以達到的勞動就業和城市化水平。依靠高積累率維持的經濟增長扭曲了國民收入的分配,致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扭曲的產業結構導致經濟的封閉性,造成既不能利用國際貿易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又不能藉助於國際貿易彌補自身的比較劣勢的局面。

  2)低下的微觀經濟效率。

  由於實行生產所需要素的統一調撥,生產出的產品全部上調,發生的成本統一核算,創造的利潤全部上繳的企業制度,企業發展與其經濟效益沒有聯繫,嚴重束縛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造成微觀經濟效率極為低下的問題,以致生產只能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之下進行。

  推行以重工業優先增長為特征的趕超戰略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選擇。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推行趕超戰略的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

  1)經濟增長速度緩慢,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經濟結構扭曲,收入分配惡化;

  2)企業效率低下,社會福利損失;財政狀況惡化,通貨膨脹蔓延。

趕超戰略的失敗原因

  趕超戰略不能導致經濟發展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它壓抑了市場機制的作用。這直接表現在相對價格不能準確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從而導致巨集觀層次上產業結構的高度扭曲以及微觀層次上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趕超戰略在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取得成功,在其它發展中資本主義國家也沒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社會性質,而在於這種戰略本身。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趕超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