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小農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小農經濟(Peasant Economy)

目錄

小農經濟的定義[1]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關於小農辭條的簡短定義是: “小農是耕種土地的人, 無論他對他的小塊土地是否擁有絕對的所有權, 他都有地可種”。

  小農經濟辭條給小農的定義是: “小農是居住在鄉村併在土地上工作的人。”許滌新主編的《政治經濟學辭典》、馬洪利等主編的《經濟與管理大辭典》、丁光遠的《經濟大辭典》(農業經濟捲) 也都有小農和小農經濟的辭條, 這些辭典的解釋都強調小農和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傳統農業的個體小生產。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小農經濟的定義是: “分析小農的經濟決策和相互作用, 他們與其他人以及整個經濟其餘部分的關係, 決定他們經濟福利的總水平和分配的因素, 以及他們的地位怎樣隨著時間而變動或受政策所影響。”上面對小農經濟的解釋都突出其家庭個體性、生產規模小、工具簡陋、技術落後、經營分散, 經不起風吹浪打, 每遇風險大多數遭到破產, 發展趨勢兩極分化, 反映在思想和政治上, 因其歷史久遠不衰, 養成保守、落後、散慢、迷信等不良觀念和習慣, 形成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 其消極影響不容忽視。我國當前普遍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的農戶, 絕大多數是小農。

小農經濟的技特點[2]

  小農經濟在人類文明以來經久不衰, 而且在各種社會中還大量存在, 這與小農經濟的經濟技術特點密切相關。綜觀小農的生產和經營, 大體上突出的有下列幾點:。

  1.生產經營單位規模小。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在極為狹小、分散的小塊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中國自古至今, 農民個體家庭人口大多數在5-1” 人之間, 勞動力2-4 人之間, 占有耕地幾畝至一、二十畝。當今中國農民家庭更趨小化, 人均耕地更少, 不足2 畝。

  2.生產工具是人力、畜力、手工工具, 工藝和操作都很簡單。中國傳統農業耕、鋤、割、脫粒等, 幾千年都是犁、木漏、鏟、鋤、鐮刀等一個人即可操作, 工藝簡單易學。

  3.生產是自然分工。所謂自然分工, 就是根據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 天氣晴雨、晝夜和四季等自然情況, 來安排生產。“男力稼穡, 女勤紡織”“晴事耕耘, 雨勤織績”“日操犁鋤, 晚動機杼”“農時俱在田首, 冬夜則相從夜織”, 等等。在中國, 歷朝歷代,從南到北, 無不如此。這種直觀、簡單的自然分工,能夠充分調動家庭男女老少的勞動力, 因時制宜、充分利用一年春夏秋冬、晝夜和晴雨時間為勞動時間,以儘可能的勞動投入生產出最必須的生產、生活基本產品。

  4.再生能力強。小農經濟生產能力低下, 遇有天災人禍很容易破產。但其規模小、生產工具簡單易備、工藝技術傳統易掌握、生產是自給自足和簡單再生產, 這樣的生產條件很容易具備。小農只要有一小塊土地, 就能依靠自家勞動力開始恢復生產。

  5.經濟管理是家庭管理與生產經營合二為一。

  小農經濟是以農家家庭為單位, 實行自然分工, 自給自足, 沿用傳統、簡單工具工藝, 一般是簡單再生產,家庭管理必然與生產經營合二為一。所以, 小農經濟也被稱之為宗法制農民經濟。生產方面,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和時間儘量勞動, 起早貪黑,不辭艱辛; 生活方面, 珍惜每一粒糧食、每一絲布縷,吃穿日用極為節儉。

  6.利益直接, 管理成本低。所勞所省都直接為小家庭所得。經營管理者與其他家庭成員息息相關、心心相印, 幾乎沒有利益分配的計較, 人人自覺勞動、自覺節儉, 管理成本幾乎是零。這些特點是小農經濟經久不衰、適應能力強的根本所在。

小農經濟經久不衰的原因[2]

  人類社會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左右由最原始的採集、漁獵經濟發展到定居的農業經濟, 這就是美國學者阿爾溫·托夫勒所說的人類產業發展的“第一次浪潮”。原始的人類社會是以血緣關係結成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隨著生產的發展, 特別是種植業生產的發展, 原始社會末期“個體家庭已成為一種力量,並且以威脅的姿態與氏族對抗了”,“個體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了。”這個與集體生產氏族相對抗、最終從氏族中分離出來並且瓦解了氏族的個體家庭, 就是小農。小農經濟歷史久遠, 馬克思曾指出:“小農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生產, 一部分構成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 一部分在封建生產方式瓦解以後又和資本主義生產並存。同時, 它們在原始的東方公有制解體以後, 奴隸制真正支配生產以前, 還構成古典社會全盛時期的經濟基礎。” 小農經濟歷經人類原始社會後期、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和當今的社會主義社會。人類脫離蒙昧、野蠻, 進入文明以來, 還沒有哪一種生產方式能有小農經濟這樣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同高科技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比, 小農經濟的弱點、劣勢是顯而易見, 馬克思主義對其的剖析是正確的, 也是深刻的。

  然而,“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 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 是絕不會滅亡的”。馬克思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對分析小農經濟也是適用的。

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的區別

  根據我國學術界通行的理解,所謂自然經濟,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其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即為滿足生存而生產,不是為市場的需要而生產。概括起來主要如下的特征:①它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經濟活動基本局限在經濟單位內部,生產規模十分狹小;②它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是這種經濟形態的本質特征。③自然經濟中的勞動交換和經濟聯繫形式是直接的。

  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生產目的主要是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的基本形式。其具有如下特征: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是一個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自然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家庭經營,經營規模狹小。

  科學地講,中國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即在鐵制農具、牛耕技術的出現與普及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之後。小農經濟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具有三種社會屬性,即封建小農經濟、資本主義小農經濟、社會主義小農經濟。由此,我們能夠得出以下結論:

  1.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不是小農經濟而是自然經濟。因為,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生產力及其低下,生產工具原始落後,農耕使用集體勞動,不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所以不是小農經濟。但由於他們的生產主要是自給自足,所以是自然經濟。

  2.中國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等於自然經濟,並延續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結束。因為在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兩者出現了交集。

  3.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過渡時期”的小農經濟,它們並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們生產的產品主要不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場相聯繫。由於它經營規模小,故叫小農經濟。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小農經濟被農業合作社集體經濟所代替。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仍然以小規模的一家一戶進行經營和生活,本質上仍然屬於小農經濟。但其性質不同於以往的小農經濟。現在的小農經濟土地是公有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的小農經濟。

農村大戶經濟與小農經濟的關係[3]

  (一)農村大戶經濟小農經濟的聯繫

  傳統農業是“傳統農業技術”的習慣稱謂,通常是指從歷史上沿襲下來的耕作方法、農業技術和經營方式。.而農村大戶經濟則以其現代化的特征列人現代農亞之列,它既發源於傳統農業,又在傳統農業上有了大幅提高,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農村大戶經濟長之於傳統農業。農村大戶經濟雖然與傳統農戶有著本質區別。但是兩者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是農村大戶經濟是在傳統農業的環境中萌芽的,至今仍帶有傳統農業的某些痕跡。

  二是農村大戶經濟是傳統農戶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性生產或服務的農戶,也是農戶中的一部分,仍帶有傳統農戶的某些特征。三是傳統大戶的需求催生了大戶,農村大戶是以農戶的需求為生產經營對象,沒有農戶的需求,就不會有大戶的產生和發展。

  四是農村大戶以傳統農戶的生產環節為服務對象發展起來的,大戶可以說是某個環節的農戶。五是農村大戶與傳統大戶在利益上既對立又統一。農村大戶有自己的經濟利益,以賺取利潤為目的,而要賺取的利潤是以農業生產環節為對象的,農戶總是以較少的支出獲得較多或同等的服務,在這一點上,大戶與農戶是對立的,但是大戶要生存下去,不能無限制的賺取利潤,否則將沒有經營市場,因此大戶在一定程度上,要讓利於農戶,在這一點上講,大戶與農戶的利益是統一的。

  農村大戶經濟是傳統農業的發展。農村大戶經濟與傳統農戶在錶面上看沒有區別,但是農村大戶經濟卻在傳統農戶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在規模和水平上有了新的提高和拓展,實現了生產要素的進一步優化配置。在經營方式上,大戶經營既有一定規模,又比較靈活;既不動搖家庭聯產承包基礎,又能在現有體制下很好地發揮服務和引導作用;既可以為集中連片的土地服務,又能為分散小塊的土地服務。在生產邊界上,既以家庭為單位,又突破了家庭的範圍。在經營上,既有分工,更有協作。土地既有社會功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充分顯示了經濟功能。在生產技術上,既繼承了傳統農業的精華部分,又廣泛地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科學管理方法來從事農業生產。

  農村大戶經濟的初級階段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渡經營形式。農村大戶經濟雖然對傳統農戶進行了組織上的創新,但是離現代農業仍然很遠,在某些方面仍然有不少傳統農業的特征。它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躍遷的一種過渡經營形式,這種形式從傳統農業的母體中孕育現代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雛形。

  (二)農村大戶經濟與小農經濟的區別

  農村大戶經濟雖然發源於傳統農業,具有傳統農業的某些特征,但是大戶之所以能成為大戶,成為一個新的經濟群體,必然與傳統農業有本質區別,具體來講,有如下幾個方面。

  在性質上,傳統農業的首要的出發點是滿足自己的生存,剩餘產品才拿出交換,屬於以自給為機制導向,厭惡風險,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排他性,屬於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經濟,具有“經濟人”的某些特性但是不完全為“經濟人”。而農村大戶經濟生產的目的是交換,以其他農戶的生產過程為生產對象,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是理性的“經濟人”,與傳統農業最大的區別是商品的流程不一樣,傳統農業先滿足自己後再將剩餘產品商品化,而大戶經濟則以效益為機制導向,先賺取利潤,再維持生存。不懼風險,敢於挑戰,其生產經營社會化程度較高。雖然兩者只是商品化的程式調換,但是這一調換意義非同小可,是告別傳統農業的開端。

  在生產方式上,傳統農業基本上是“刀耕火種”,憑經驗耕作,單獨完成產供銷的全過程,不與外界發生生產過程上的聯繫。而大戶經濟成為大戶的關鍵是廣泛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科學管理方法生產經營,以分工為前提,專門從事某個環節的生產或經營。

  在經營方式上,傳統農業是粗放經營力式,雖然是精耕細作,但是其投人(資本、勞動力)相對產出效率或收益而言是粗放的。大戶經濟則是集約的利用資本(主要指工具)和勞動力、科學技術,雖然其規模沒有美國農莊大,甚至與法國的小莊園相比也相形見拙,但是與傳統農業相比,大戶經濟則以較高的產出效率和較多的收益引片生集約經營之列。傳統農業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大戶經濟雖然也存在一家一戶經營形式,但是這種一家一戶經營則實現了家庭適度規模,即家庭經營規模最大化,不存在剩餘資本和勞動力。

  在經營策略上,傳統農業是先生產再尋找銷售,或者只管生產,不管銷售,而大戶經濟則首先必須有市場需求,才會產生大戶經濟,往往是以市場的需要量定生產量,或者先簽契約,再生產,或者先有訂單再生產。大戶經濟就把傳統的產供銷流程逆向運行,使其具有現代農業的特性。

  在經營邊界上,傳統大戶以農房為生產單位,其生產邊界也沒有突破家庭範疇,以自家產品的全過程為生產對象,其生產基礎是“小而全”的家庭農業,具有典型的血緣和地緣性質。而大戶經濟則是以家庭或家庭聯合體為生產單位,突破了家庭邊界,以其他農戶的生產過程的某個環節為生產對象,初步實現了生產環節的分工,具有血緣性質。

  利益分配上,傳統農業因為是追求生存為首要目的,在生產經營中自然追求更多產量,不易獲得社會平均利潤,而大戶經濟的效益導向機制決定其追逐多利潤的性質,要追求更多利潤,先要有高質量和高效益,不僅要求獲得平均利潤,有的還期望獲得超額利潤

  在利潤分配上,傳統農業以公平為出發點,其分配製度設計,以保證大多數的人能生存下去,農戶之間的利益差別不大。而大戶經濟則是以效率為出發點,利益是按要素分配,農戶之間收益差別比較大。

  在組織程度上,傳統農業組織程度低,依靠組織的意識比較淡薄,對政府和社區的依附性大,且分散經營,積累小,吸納科技的能力比較低,對科技是被動接受。大戶經濟組織程度不僅有所提高,吸納科技的能力較強,而且還主動學習和運用,對政府和社區的依附關係大大降低。

  從上述的比較可以看出,農村大戶經濟與傳統農業不可同日而語,它初步具備了現代農業的大部分特征,是農村再次實現騰飛的希望。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農村生產力的這一進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大戶,促進農村大戶經濟的發展,順利把中國農村帶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吳旺延.小農經濟與我國“三農”問題的思考[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2. 2.0 2.1 鐘興瑜,劉敏.試論科學的小農經濟發展觀[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3. 鄧大才.小農經濟、大戶經濟與農業現代化[J].《重慶行政》.2005年03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y桑,Gaoshan2013,方小莉,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小農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