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目錄 |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以下簡稱《大辭典》)的前身是英國經濟學家帕爾格雷夫主編的《政治經濟學辭典》,後由另一位英國經濟學家希格斯修訂的第二版定名為《帕爾格雷夫政治經濟學辭典》。《大辭典》由英國經濟學家伊特韋爾、美國經濟學家米爾蓋特和紐曼任主編,於1983年開始編纂,全書共2000多個辭條,是“一部大型的、權威性的、百科全書型的經濟學大辭典”。由我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領銜的翻譯編輯委員會,主持了《大辭典》中文版的翻譯編輯工作,並於1996年分四捲出版。” [1]
四捲辭典共收辭條2000多條,大部分是以專題論文的形式出現,涉及經濟學各個領域的中要問題和最新發展,還收錄了約700位近現代世界著名經濟學 家的小傳。這部大辭典堪稱最權威的經濟百科全書。自1981年以來,英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出版的《政治經濟學辭典》幾經修訂,形成了現代版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和《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等系列辭書,稱得上是100多年經久不衰的名著。
參與撰寫的學者中包括了以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Maurice Allais (1988), Kenneth J Arrow (1971), Gary S Becker (1992), James M Buchanan, Jr (1986), Ronald H Coase (1991), Gerard Debreu (1983), Milton Friedman (1976), John C Harsanyi (1994), James J Heckman (2000),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1975), Wassily Leontief (1973), Harry M Markowitz (1990), Robert C Merton (1997), Paul Samuelson (1970), Amartya Sen (1998), Herbert A Simon (1978), George J Stigler (1982), Joseph E Stiglitz (2001), Sir Richard Stone (1984), Jan Tinbergen (1969) and James Tobin (1981),Gunnar Myrdal(1974), Franco Modigliani(1985) and Oliver Williamson(2009)[1].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馬克思經濟學[2]
在《大辭典》2000多個詞條中,大約有214個詞條涉及或提到馬克思本人及其學說,這還不包括一些雖然涉及或提到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但未涉及馬克思本人及其經濟學的詞條。這些詞條的基本情況如下:
在這214個詞條中,屬於人物學術傳記的詞條有82個。除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外,這些詞條中的人物,有5人是與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的各種社會主義者,如蒲魯東、巴枯寧、拉薩爾等;7人為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後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如伯恩斯坦、考茨基、列寧等;15人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如斯威齊、蘭格等。在其他人物傳記詞條中,19個是由於涉及與馬克思經濟學相關的問題而提到馬克思及其經濟學,如與所謂轉形問題有關的人物龐巴維克、博特基威茨等;22個介紹了或提到了馬克思對詞條人物的評價,如配第、李嘉圖、西尼爾等;6個指出詞條人物評價或研究過馬克思,如瓊·羅賓遜、都留重人等;3個指出詞條人物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馬克思,即庫茲涅茨、里昂惕夫和阿林·揚;1個指出馬克思受到詞條人物思想的影響,即魁奈;2個一般性提到馬克思。
在132個非人物傳記詞條中,有33個被《大辭典》的“專題索引”歸類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名下,如“剩餘價值”、“庸俗經濟學”等;另外還有“生產價格”、“勞動價值論”等8個詞條的實際內容與馬克思經濟學是密切相關的。在其他91個詞條中,有16個涉及馬克思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或馬克思事實上比西方經濟學者更早提出某一思想;30個涉及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包括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等)的關係;28個介紹了馬克思的相關觀點;12個涉及馬克思的相關思想或治學態度;4個引用了馬克思的觀點評價經濟思想史中的人物或觀點;1個一般性提到馬克思。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大辭典》的三位主編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其中有些詞條是他們邀請馬克思主義者撰寫的,例如,“馬克思”和“共產主義”這兩個詞條就是比利時著名馬克思主義者曼德爾撰寫的。另外,《大辭典》的編輯工作有這樣一個特點:並不要求作者“對某個問題作平衡的闡述”,反而鼓勵作者“表現他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觀點,包括個人的偏見”,編輯的任務則是“通過選擇提對立觀點的作者撰寫同類問題的詞條,使整部辭典得到某些平衡”。這就是說,(1)《大辭典》中某一詞條對馬克思經濟學的介紹和評價不一定是現代西方經濟學者的觀點;(2)即使是,也不一定能代表現代西方經濟學者的一致觀點。因此,有必要對這些詞條的相關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