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出版。
目錄 |
出版是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將著作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以傳播科學文化,信息和進行思想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出版物凝結著人類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實踐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生活面貌和精神狀態,在出版物上都有所記述。圖書是社會的產物,它反映社會,同時又影響著社會。出版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狹義的出版:指圖書報刊的編輯、印刷和發行;
廣義的出版:不僅是指圖書報刊,還指錄音、錄像以及其他文字語言和圖像的媒介載體的編輯、印刷、製作和傳播等。
出版的起源 [1]
“出版”一詞源自日語,19世紀機械印刷工業興起時才被引入我國。中國最早關於出版內涵的言論產生於10世紀的後唐長興年問,後唐宰相馮道向明宗建言:“如經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與文教矣。”馮道所言“雕摹流行”,後固定為“版行”“刊行”或“梓行”,其義與“出版”同。
唐代雕版印刷術廣泛應用於圖書生產後,產生大量與出版相關的術語,如“鏤版”“刻版,,“雕版”“付梓”等,雖然如此,中國的出版活動並非始於唐朝,在雕版印刷術誕生之前,中國的圖書傳播經歷過一個漫長而輝煌的傳抄時代,正是因為傳抄的相對低效難以滿足日趨旺盛的社會需求,所以尋求生產製作技術的創新成為一種歷史的選擇。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尚書·多士》)這說明傳抄時代的起始,不晚於殷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家爭鳴,文化學術事業空前發展,其標誌之一就是學術著作大量問世。書籍孝公採取挾書禁令,禁止民間藏書。
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中國曆史上大量的文化元典,傳抄活動使書籍中的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出版活動的高峰。
根據歷史文獻和地下出土文物的雙重證據,中國曆史上的出版活動應始於殷商時代。
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
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複製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
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 汪啟明.出版通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