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出版。
目录 |
出版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在出版物上都有所记述。图书是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社会,同时又影响着社会。出版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狭义的出版:指图书报刊的编辑、印刷和发行;
广义的出版:不仅是指图书报刊,还指录音、录像以及其他文字语言和图像的媒介载体的编辑、印刷、制作和传播等。
出版的起源 [1]
“出版”一词源自日语,19世纪机械印刷工业兴起时才被引入我国。中国最早关于出版内涵的言论产生于10世纪的后唐长兴年问,后唐宰相冯道向明宗建言:“如经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与文教矣。”冯道所言“雕摹流行”,后固定为“版行”“刊行”或“梓行”,其义与“出版”同。
唐代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于图书生产后,产生大量与出版相关的术语,如“镂版”“刻版,,“雕版”“付梓”等,虽然如此,中国的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朝,在雕版印刷术诞生之前,中国的图书传播经历过一个漫长而辉煌的传抄时代,正是因为传抄的相对低效难以满足日趋旺盛的社会需求,所以寻求生产制作技术的创新成为一种历史的选择。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这说明传抄时代的起始,不晚于殷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文化学术事业空前发展,其标志之一就是学术著作大量问世。书籍孝公采取挟书禁令,禁止民间藏书。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文化元典,传抄活动使书籍中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版活动的高峰。
根据历史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的双重证据,中国历史上的出版活动应始于殷商时代。
①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为出版物的过程;
②原始作品必须经过一个大量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载体形式,成为出版物;
③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获得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汪启明.出版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