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索·威廉·西尼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英國著名古典經濟學家
目錄 |
納索·威廉·西尼爾英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節欲論”的倡導者。他出生於英國一個鄉村教師家庭,1811年畢業於牛津大學,自1819年起從事律師事務。在1825——1830年和1847——1852年,他兩次出任牛津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教授。1830年以後,他充當輝格黨的主要經濟顧問,先後參加了政府的調查集會結社和罷工運動委員會、修改濟貧法委員會、關於愛爾蘭人委員會的工作,擔任了許多英國皇家委員會的委員,參加制定《1834年濟貧法修正案》,並竭力反對工會和工廠立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大綱》(1836年)、《關於工廠法對棉紡織業的影響的書信》(1837年)。
他認為應把政治經濟學改造成為純經濟學,只以財富為研究對象。基本命題有:
- ①每個人都希望以儘可能少的犧牲取得更多的財富。
- ②人口原則。在文明 社會,人的社會本能會限制人的生理本能,從而限制人口增長。
- ③工業生產力不斷提高的規律。
- ④農業報酬遞減規律。西尼爾以純粹理論來建立經濟科學,是實證經 濟學的先驅。
西尼爾反對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是效用、供給有限性和可轉移性三個因素構成。效用是直接或間接產生快樂和避免痛苦的能力。一種物品隨供應量增 加,效用越來越小。價值生產三要素中勞動和資本的供給是有限的。勞動者的勞動是對快樂與自由的犧牲,資本家的資本是資本家欲望的節制,個人消費的犧牲價值 就由這兩種犧牲生產出來。他是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先驅。
西尼爾在價值論基礎上提出了節欲論。節欲指節制欲望,認為資本是資本家的一種犧牲,資本家為提供生產資料,犧牲了個人消費所給予的享樂和滿足,這種犧牲應有所報酬,就是利潤。
西尼耳反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為資本家辯護的“節欲論”。他繼承了薩伊的“生產三要素”論,對勞動和資本作了主觀主義的解釋。在西尼耳看來,勞動是工人放棄自己安樂和休息所作的犧牲,資本則是資本家放棄目前享樂所作的犧牲,是對自己欲望和個人消費所作的節制.因此,工資是對工人犧牲的報酬,利潤是對資本家“節欲”的報酬。但是“犧牲”和“節欲”都是主觀主義的,根本無法計量。於是他用價格替換價值,認為在競爭條件下,供求關係決定價格,會接近勞動和資本所構成的生產費用。儘管這樣,西尼耳還是不能說明價值決定的問題。他把資本家與雇佣工人的關係歪曲為共同犧牲的平等關係,目的就是為了抹煞和掩蓋資本對勞動的剝削關係,為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辯護
提出“最後一小時”理論,替利潤辯論。“最後一小時”:當時,每天勞動時間不得超過11.5小時,只有在最後1小時才能生產出純利潤,如果減少1小時,純利潤消失,如果減少1.5小時,總利潤消失。因此,工人勞動時間絕對不能縮短為10小時。